3《月是故乡明》
【教学目标】
1.认识“渺、篝”等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能运用学过的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学过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结合时事,情境导入。
师:(课前聊天)冬奥会开幕式中的“二十四节气”中白露篇,谈杜甫古诗“月是故乡明”。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先来考查一下大家的会认字学得怎样呢?
1.生汇报自学情况,汇报多音字“燕”。
2.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是运用学过的精读课文的方法,自学课文,学以致用。看看我们学习过哪些方法来表现思想感情呢?(回顾方法,迁移顺学)
方法提示:
a.抓住具体事物,关键词句表达感情。
b.根据典型事例,直抒胸臆表达感情。
c.体会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表达感情。
师:本篇课文作者主要运用哪种方法表达思想感情?
生:典型事迹,直抒胸臆。那就让我们看看季羡林先生在文中回忆了哪些往事吧!
二、入境“赏”月,感受深情
(一)汇总归类 梳理主线
如果把他不同时期和“月亮”有关的经历归纳出来,可以用小标题的方式呈现吗?(学生自由发言)
(童年趣事 成年经历)
(二) 聚焦提示,学生自学:
请大家根据自学提示学习作者的“童年趣事”部分, (板书:童年趣事)看看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事例,直抒胸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板书:经历 感受)
(三)反馈汇报,体会情感:
1.童年趣事
生1:躺在坑边场院的地上数天上的星星,点起篝火摇树,捉知了。
这里作者通过场院数星星写出了童趣,天上闪闪烁烁的星光,地上的篝火,树上摇落的知了……凸显“我”的童年如此有趣,写出了对家乡的思念。 (板书:数星星 念家乡)
生2: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梦中见两个月亮叠加在一起。
通过“河边赏月,夜里梦月”的经历,描写晴空中的明月,与水里的月亮相映成趣,清光四溢,表达对家乡乡景的热爱;对家乡浓郁的眷念。(板书:梦月亮 思念浓)
指导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小结:作者前半部分描写了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而今他身为北大教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下,但儿时的记忆连同那少年的梦境与感受仍记忆犹新,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坑边玩,梦月亮。这些充满童趣的生活画面构成了美丽难忘的乡村生活图景。
下面请同学们用学习“童年趣事”的学习方法,继续小组自学作者的“成年经历”部分。(板书:成年经历)
2.成年经历
(小组质疑,辩答解困)
在这期间,我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生1:作者离乡背井,漂泊天涯期间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看到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蒙湖上,在无边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他都很喜欢。
生2:你是从哪里看出来他喜欢的?
生3:通过抓住关键词“风光旖旎”“无边无垠”“碧波万顷”看出这些月亮因为有不同地域和文化的陪衬,各有特色,奇妙绝伦,作者都是非常喜欢。
(板书:观“异域风月” 感受奇妙)
生4:为什么除了写故乡的月色,作者还写到了那么多地方的月亮?既然这些地方的月色都很美,岂不是把故乡的小月亮比下去?组内互答(这是对比。文章中明确提到了“对比之下,我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无论如何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这样写更能突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
生5:从“但是,看到它们,我立刻就会想到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远,我的心立刻就飞回去了。”你又感受到什么?组内互答(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浓浓的思乡情怀。)
(板书:“朗润园”赏月 眷恋家乡)
生6:我感受到了作者为什么说“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因为“我的小月亮”勾起“我”对童年趣事的回忆;使“我”想起故乡。
师:学到这里, 你对“月是故乡明”这一题目是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月无处不明,偏说“月是故乡明”,为何?(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并评议、小结。)
生:抒发游子怀念家乡的情怀。明白了作者说的“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通过对比强调,对故乡的眷恋,呼之欲出。内容回扣了题目《月是故乡明》
师:一句“月是故乡明”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限感怀。所以杜甫的这句诗特别能引发人的思乡共鸣,因而才被广为传诵。
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与眷恋之情。
3.倾诉深情
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生:后续作者拿赏月胜地“朗润园”与故乡的“小月亮”对比,在作者看来朱自清《荷塘月色》的美景也不足以与故乡的“小月亮”相媲美,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师:(简介作者)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月是故乡明》是季羡林先生在耄耋之年,在北大朗润园写下的。北大朗润园驰名中外,“然而,每逢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环环推进,作者对故乡月色的喜爱,对故乡的眷恋,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溢满纸张。(适时板书:对比强调 直抒胸臆)
师:所以作者才说“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故乡的月亮啊?”最后一自然段是对前面的呼应,也是作者在对故乡与童年的回忆和在他乡对故乡的思念的记叙与描写之后,情感的自然流露。虽然短短几句话,却把全文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三、回顾总结,延伸拓展。
作者借助“月”这个意象作为抒情线索,通过对故乡和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选用典型事例讲述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家乡永远的思念和牵挂。请同学们跟随音乐,入情入境再次读文,去触摸季羡林老先生故乡的小月亮吧!
四、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古诗,准备读书会上交流。
2.预习《梅花魂》,继续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