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共4页)
I卷(共50分)
一、基础知识(9分,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些引进版图书的翻译质量很差,艰涩难懂,文理不通,甚至连基本的语句通顺都难以做到,令人不忍卒读。
B.参加本届奥运会的各国代表在游览北戴河时,都忍不住赞叹道:“北戴河果然名不虚传,秀色可餐,真是人间天堂!”
C.据报道,沿用了20年的高中语文课本将改头换面,由两种新版教材代替,呼唤多年的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终于迈开了一步。
D.比尔·盖茨在采访中说,自己能够正视一个没有软件的未来,因为有人可能正在致力于带来某种具有石破天惊意味的创新。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打破高考户籍限制,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无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
B.像《中国达人秀》这类“零门槛”的选秀节目,让拥有才华和梦想的任何一个普通人,都可以展示天赋和潜能,也让我们懂得平凡人成就自我的关键在于是否相信梦想,相信奇迹。
C.安徽潜山县的天柱山以超高压变质带经典构造闻名世界,成为研究大陆动力学的典型地区,去年9月被正式荣膺“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D.澳大利亚人麦士数十年来在许多厕所的门上画了彩画,给人们增添了生活情趣。他去世后,群众虽然很怀念他,但艺术界却不把他列为艺术家。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国画盛行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西洋画很像实物,而中国画一望而知其为画。盖中国书画同源,作画同写字一样,随意挥洒,披露胸怀。
①例如中国画中,描一条蛋形表示人的脸孔,其实人脸孔的周围并无此线,此线是脸与背景的界线。
②山水中的线条特名为“皴法”,它是中国画技法之一。用以表现山石和树皮的纹理。
③线条大都不是物象所原有的,是画家用以代表两个物象的境界的。
④又如画一曲形表示人的鼻头,其实鼻头上也并没有此线,此线是鼻与脸的界线。
⑤西洋画就不然,只有各物的界,界上并不描线。
⑥又如山水、花卉等,实物上都没有线,而画家盛用线条。
A.③①④⑥②⑤ B.③①⑤⑥④②
C.⑤③①④②⑥ D.①④⑥②⑤③
1B2A3A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中国山水画起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那些士大夫艺术家试图把山水自然搬入自己的居室来赏,来游,他们要使自己的精神走入这图画里。王维有一句诗“枕上见千里”,谋求的就是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中国山水画论里就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后来中国艺术中出现了园林和盆景,都是这种艺术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说到底,就是将无限大的自然山水缩小到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这也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 天人合一,物我同一。历代的山水画家都试图在自然山水与人之间寻找这种关系,并在这两者之间大做文章。总的来说,整个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大多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中国山水画中的人往往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山水中的“渔樵”并非真正的渔夫樵人,而是一种精神载体。宗炳有一句话“山水以形媚道”,人只有到山水之中, 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道”之真味,所以中国画里的山水本质上都在强调心中之山水。
农耕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中国人倾向于家居生活,然而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此发生矛盾。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是一个很不实际的幻想,那么就有了居室化的山水艺术,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做这一思想的体现。有人讽刺明代的文人董其昌,说他是“山林富贵两不误”,实际上这是文人生活的一个极好的概括。中国另一特具代表意义的画科----花鸟画,与山水画差不多在同一时期(魏晋)产生。花鸟作为审美对象在本质意义上与山水相同,属于主题之外的自然、客观外物。然而,花易凋零,鸟为活体,是主题难以把握掌控的东西, 所以就有了花鸟画。
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由于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那么这种影响就更加深刻。丰子恺先生在《从梅花说到艺术》中引用了一句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 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在艺术上也有同样的情形,人们不是感到了自然的美而表现为绘画的,乃是表现了绘画之后才感到自然的美。换言之,“绘画不是模仿自然, 自然是模仿绘画的。”中国的园林艺术是文人将自然仿效绘画的最好例证。
4.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山水画谋求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是中国园林和盆景艺术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与具体实现。
B.古典时期,在山水画的意境处理上,多数脱离不开“山水自然”加“渔樵隐士”的基本构思和构图模式。
C.中国山水画中的人是艺术家自我的化身,或者说是自然山水的灵魂与知音;山水则都在强调心中的山水。
D.园林、盆景、山水画都可以看作是中国人向往自然山水的审美需求与农耕文化悠久历史导致的中国人家居生活倾向之间矛盾的体现。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山水画论里有一个“卧游”的术语,因而王维写有“枕上见千里”的诗句来体现这种卧身在榻而尽观大千世界的境界。
B.明代文人董其昌被人讽刺为“山林富贵两不误”,而作者认为他的做法正是当时文人生活的一个概括,是解决审美需求与现实生活矛盾的无可非议的选择。
C.艺术反过来必然要影响生活,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中国文人将自然艺术化、将艺术生活化的例证。
D.文章引用丰子恺先生所引哲语“人们不是为了悲哀而哭泣,乃为了哭泣而悲哀的”是为了说明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强调艺术对生活的反作用。
6、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 )
A.中国山水画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人与自然的结合,天人合一,物我同一。这是由中国山水将无限的大自然山水缩小到了人的感官所能够把握的状态而决定的。
B.人只有置身于山水之中,从自然的千姿万态里才能领会到“道”,宗炳的“山水以形媚道”证明了这一规律。
C.中国人既倾向于家居生活,又对自然山水有审美需求,但如果隐居山林,与鸟兽为伍不可能实现,就只好把“山水自然”搬入居室来欣赏了。
D.在艺术上,人们没有感受到自然之美,而是表现了绘画之美。也就是说“绘画不是模仿自然,而是自然模仿绘画”。中国的“苏州园林”等园林艺术就是文人将自然效仿绘画的最好例证。
4.B 5A 6D
三.古诗文阅读
(一)课内文言文,完成7—10题。(每小题2分,共8分)
7.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皆背晋以归梁
B.杳不知其所之也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信造化之尤物 东望都门信马归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8.下列各组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比去,以手阖门 ②远具时羞之奠
③技盖至此乎 ④列缺霹雳
⑤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⑥早缫而绪
⑦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⑧鼓瑟希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⑧ C.②④⑦⑧ D.②③④⑥
9.下列各组句子中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智勇多困于所溺 ②雨泽下注
③六王毕,四海一 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⑥微雨,复以小艇游庙中
⑦端章甫 ⑧驼业种树
⑨赤也为之小
A.①⑨/②④/③/⑤⑥⑧/⑦ B.①/②④⑤/③/⑥⑧/⑦/⑨
C.①⑨/②④/③/⑤⑥⑦/⑧/ D. ①/②④⑤/⑥⑧/③/⑦⑨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的一项是( )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 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B.唯兄嫂是依 是又在六国下矣
C.加之以师旅 多于在庾之粟粒
D.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B 8D 9C 10B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1—15题。(共22分)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与张幸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①,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傅永字修期,是清河人。小时候跟随叔父洪仲和张幸从青州进入魏地,不久又逃亡到南方。他很有气魄和才干,勇力过人,能够用手抓住马鞍,倒立在马上驰骋。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有个朋友给他写信,但是他不会回信,就请教洪仲,洪仲严厉地责备他,不帮他回信。傅永于是发奋读书,广泛阅读经书和史书,于是兼有文韬武略。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王肃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又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王肃做豫州使的时候,任命傅永做王肃的平南长史。齐国将领鲁康祖、赵公政侵犯豫州的太仓口,王肃命令傅永抗击他们。傅永考虑吴、楚的军队喜欢以劫营为才能,而且贼人如果夜袭,必然要在渡过淮水的地方用火来标记它的浅水处。傅永设下埋伏之后,仍然秘密派人用壶盛着火油,渡到河南岸,在水深的地方安置下,嘱咐他们说:“如果有火起,就把这火油点着。”这天夜里,鲁康祖、赵公政等果 然亲自率领部队来劫营。东西两边的伏兵一起夹击,鲁康祖众人逃奔向淮水。火已经纷纷燃起后,敌军无法找到他们原来渡河的地方,于是他们便向傅永放置火油的地方争着渡回。河水很深,淹死很多人,斩首的有几千人,活捉了赵公政。鲁康祖连人带马掉进淮河里,早晨找到了他的尸首,斩下脑袋后连同赵公政一起送到了京师。 裴叔业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 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裴叔业围困涡阳,当时皇帝正在豫州,派遣傅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一起解围。傅永说:“挖很深的沟壑,筑坚固的壁垒,然后图谋解救涡阳之围。”高聪等人不听从他的意见,结果一交锋就战败了。高聪等人丢盔弃甲逃到悬浮瓦壶的地方,傅永独自收拾了散兵慢慢地返回,贼兵追来,他又设下埋伏打击,打击了敌军的锐气。后来刘藻充军到边远地区,傅永仅仅是被免官而已。没过十天,傅永被诏为汝阴镇将,兼任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琕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②,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中山王英征讨义阳,傅永是宁朔将军、统军,他担当包围任务来阻遏义阳的南门。齐将马仙琕扎营相连,逐渐挺进,谋划着解救围困。傅永于是分出一部分军队给长史贾思祖,命令他坚守兵营堡垒,自己率领骑兵和步兵一千多人,向南迎击马仙琕。贼人从上面用箭射傅永,射穿了他的左腿,傅永拔出箭再次冲进敌阵,于是打败敌军,马仙琕烧毁营寨卷起盔甲逃跑。中山王说:“将军受伤了,暂且先回营寨吧!”傅永说:“以前汉高祖摸着脚趾头,是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受伤了。我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个统领,怎能给寇贼留下个射伤我朝大将的名声呢!”于是和众将士一起追赶敌人,深夜才回。当时他已经七十多岁了,三军将士没有不认为他豪壮。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还京,拜光禄大夫。卒,赠齐州刺史。
后来他担任恒农太守,但这不是他心里所喜欢的职务 。当时中山王向东征讨钟离,上书朝廷请求,想以傅永作为将领,但是朝廷没有接受。傅永经常说:“马援、充国究竟是什么人?难道我这么老了还要被束缚在这个小县城吗?”然而在使用人方面他并不擅长,因此在任期间没有什么声誉。后来他做了南衮州刺史。年纪已经过了八十,还能驰骋射箭,骑马挺矛,经常避讳说老,总说自己是六十九岁。回到京城后,官拜光禄大夫。死后,追封为齐州刺史。 (选自《北史》)【注】①鞍桥:马鞍。②汉祖扪足:汉高祖在楚汉战争中,曾有一次被射中了胸膛,为了不动摇军心,就装作被射中了脚趾头,摸着脚趾头而向士兵喊话,激励他们对敌作战。③马援、充国:马援,东汉名将,有“马革裹尸”的典故;赵充国,西汉名将。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齐将马仙琕连营稍进,规解城围 规:规定B.洪仲让之而不为报 让:责备C.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琕 逆:迎击D.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听:接受
答.A(规:谋划)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B.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尚欲击之,而士卒娇富,莫有斗志
C.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亡亲见约,故不敢逾
D.晓而获其尸 贼俯射永 使汝异日得为时用,其殉国死义乎
答.B
13.下列选项中属于表现傅永“善用谋略”和“勇猛坚毅”的一组是( )(3分)A.①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②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 B.①永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 ②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 C.①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 ②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 D.①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 ②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
答.B(A①表现“勇猛”,不能表现“坚毅”;②是谋略的结果,不是谋略的表现。C①②都表现“善用谋 略”,没有表现“勇猛坚毅”。D①非“善用谋略”,亦非“勇猛坚毅”;②写其老当益壮。)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表现了傅永从一个有勇无谋的武夫到一个智勇双全的大将的转变。傅永年轻时没什么文化,连一封信也不会答复。后发奋读书,从而使自己变得“兼有才干”。B.涡阳之围时,傅永提出抗敌措施,因不为其他人所认可而吃了败仗。虽处败势,傅永仍运用谋略进行反击,打击了敌人的锐气。由此,傅永后来虽被免官,但很快又被诏任官职。C.义阳之战,再次显示了傅永胸怀韬略、足智多谋、沉着冷静的性格。他以“汉祖扪足”的典故激励士兵,一句“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充分表现了他强烈的自尊心。D.晚年的傅永对自己担任的恒农太守一职很不喜欢,常发牢骚,在用人方面他不擅长,因此在任期间没有什么声誉。而他死后朝廷追封官爵,可见还是一个被肯定的人物。答.C(义阳之战并非写出其“胸怀韬略,足智多谋”,而主要表现的是傅永的勇猛坚毅)⑵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①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5分)①火纷纷燃起后,敌军无法找到他们原来渡河的地方,于是他们便向傅永放置火油的地方争着渡回。(既、补出主语、本济、所置火各1分)
②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5分)
②我虽然地位低微,但也是国家的一个统领,怎能给寇贼留下个射伤我朝大将的名声呢!(微、转折、奈何各1分)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这两句写景很精妙,请赏析。(5分)
答案:后两句写 “山城过雨”,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使百花落尽。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翻译1分)作者运用运用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后肃杀萧条的景象,(景物特点1分)以景结情,使表达情感更加深沉凝重。(作用1分)
(2) . 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是如何抒发的。(6分)
答案:诗歌前两句用直抒胸臆的方式(1分),以“凄凄” 直接地抒发了作者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1分)。第二句以“意转迷”直接抒发作者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悲怨之情愈趋沉重(1分)。三四两句寓情于景(1分),以雨后百花凋零、榕叶满庭、莺啼的肃杀景象(1分)表现诗人的心绪烦乱。(1分)
17.补写出下列各句的空缺部分。(7分)
1.故不积跬步, ;
2.嗟乎! ,则足以拒秦;
3.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4.步余马于兰皋兮, 。
5. ,而不知其所止 。
6.小楼昨夜又东风, 。
7. ,靡有朝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20分)
晚 秋
【亚美尼亚】 埃.格林
瓦萨卡在一所大学对面的网球场旁停下了脚步。
秋季里的这一天阳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却让瓦萨卡的心情更加烦闷。温暖晴和的晚秋好像在故意戏弄他,嘲笑他,鄙视他……
一阵已有几分凉意的秋风吹了过来,几片金黄的叶子在空中划着美丽的弧线轻盈地飘落到了地上。两个身材娇好的姑娘从瓦萨卡的身边走了过去,飘过一阵沁人的香水的芳香。这样的姑娘瓦萨卡连想都不敢想,即使在年轻的时候,他也没敢奢望过。她们对他来说来自另一个世界。他和孤儿院长大的玛妮克结了婚。但那个曾经安安静静、勤快能干的玛妮克现在却好像换了一个人,每天唠唠叨叨,不停地数落他,甚至连在床上也是一肚子怨气,所以他越来越不愿碰他的身体了。想到这儿,瓦萨卡感到了一阵良心的责备,仿佛侮辱了自己的妻子。毕竟他们一起忍受了失去第一个孩子的伤痛,后来生育了一个女儿。最近玛妮克不幸伤了胳膊,肿得很厉害,大概是骨折了,他需要尽快筹到钱给玛妮克拍x光片和治疗……
瓦萨卡的心底一阵绝望。现在他就是在到处找工作,对他来说,时间非常紧迫,每一分钟都很重要!
以前不管怎么说他还能干粗活,当搬运工,可现在却得了疝气,粗活干不了了。可要治好疝气也得一大笔钱哪!
又是一阵略带凉意的微风吹了过来,一种像翠菊似的黄色小花随风摇动着小小的脑袋。这片开满黄色的小花、撒着一片片树荫的草地让瓦萨卡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时他们家住在市中心,后来他们的房子被拆掉了,他们只得到了一点点少得可怜的补偿金。他和父母颠沛流离,几经辗转,最后才在邻近市郊的一个地方落下了脚,生活也随之落到了贫困线之下。
瓦萨卡低低地骂了一句。是啊,他以前真的很喜欢学习,他可不像那个复读生梅鲁日。梅鲁日当年和他同桌,可现在这个梅鲁日已经是大富翁了……
一个穿着绿风衣的女人轻轻地碰了一下瓦萨卡,侧着身子从沿着人行道停着的两辆汽车间穿了过去,急着过马路。瓦萨卡迅速瞥了这个女人一眼:她也来自另一个世界。于是瓦萨卡马上就把目光移到了别处。突然他被一阵刺耳的刹车声和令人恐怖的尖叫声吓了一哆嗦。他顺着声音望了过去,那个穿绿风衣的女人一动不动地躺在了一辆大客车的车轮下。第一个从汽车驾驶室跳出来的是已经吓得半死了的司机,随后乘客们也慌慌张张地从车上走了下来。有一个姑娘第一个跑到了躺在地上的女人跟前。她动作敏捷、手脚麻利地摘下受伤女人耳朵上那对亮闪闪的耳环,迅速放到自己的上衣兜里,然后大声地喊了起来:“快来人啊!快来人啊!”
瓦萨卡把这一切都清清楚楚地看在了眼里,他愤愤地叹息了一声:“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
突然,瓦萨卡发现了一个绿色的东西,就放左边,离他只有一、二十米远。瓦萨卡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好像是一个女式小包,崭新的,样式非常精巧。这个小包最有可能就是那个受伤的女人的。现在众人正要把那个女人抬起来。瓦萨卡的注意力现在已经不能集中了。他要留意那个女人,又要留意这个包。这时候救护车开过来了,车上下来几个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把受伤的女人放到救护车里拉走了。出事地点只剩下了一片发黑的血迹。
阳光照到了那个小包上,包上的小锁扣和装饰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小包正漂亮,肯定价格不菲!它就这么神奇地被抛到了瓦萨卡的的眼前,离他只有一、二十步远……
瓦萨卡心里一阵紧张,他屏住呼吸,朝那个小包的方向走了过去。他刚走了两步,马上又停住了:他心砰砰跳地想等身后响起的脚步声走远。同时,他又忍不住朝那个小包的方向看了一眼,结果他惊恐地发现,一个体态臃肿、手里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快速地倒着两条腿,像跳舞似的径直朝小包走了过去,一把捡起小包,然后又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依旧迈着跳舞似的脚步朝着一个小花园的方向走去了。
瓦萨卡心里一阵慌乱,额头上立刻渗出了汗珠。这简直就是当着他的面把他偷光了!
? 那个胖男人已经从瓦萨卡的视野中消失了,但他还站在原地发愣,眼睛呆呆地盯着一个地方。
但过了一会儿,瓦萨卡突然又感到了一阵轻松,如卸重负。“我鬼迷心窍了,”他心烦意乱地嘟囔了一句,“真是鬼迷心窍了……”
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变得自如了。
他信步在街上走着,孤身一人,漫无目的。只是当他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从前的老同学梅鲁日正在建的那个小独楼的工地上时,他才明白,其实他的双脚一直在朝这个他早就该来的地方走。
18.下列对这篇小说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4分)
A.小说通过瓦萨卡对学校生活的回忆,引出了他与梅鲁日不同人生际遇的对比,揭示出社会的不公,为作品结尾作了铺垫。
B.“这条母狗!偷了人家的耳环,还像没事似的!”这段骂人的话语表明瓦萨卡从小缺乏教养。
C.小说中有关女式小包的细节,暗示了受伤女人的富有,也凸显了小包对瓦萨卡产生的心里冲击。
D.中年男人当着瓦萨卡的面拿走了小包,这种偷窃行为激怒了瓦萨卡,因为在瓦萨卡看来,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E.小说的标题“晚秋”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包含了耐人寻味的丰富意蕴,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19.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4分)
答:
20.简要概括瓦萨卡发现小包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
21.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6分)
1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理解与分析能力。
【解题透析】BD(B、从小缺乏教养不当。而是他对这种行为义愤填膺,是一种正直。D、瓦萨卡面对诱惑有过动摇,但是他从来没有认为那个小包本该属于自己)
[技巧点拨]这道题涉及到作品主题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的言行反映的是人物的思想。人物的思想又进一步主导人物的言行。小说,从人物形象入手,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很多问题都可迎刃而解。
19. 【命题透析】该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鉴赏文章写作技巧能力。
【解题透析】文章的行文构思,可以先看标题,开头和结尾,再看文章大意。本文标题是晚秋,而首段写的是晚秋的景色及他的心情。结尾也提到了凉爽的秋风轻拂在他的脸上,他的呼吸也自如了。景物描写一般情况有点明季节,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形象等。这里景物描写主要作用显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推动情节的发展。
参考答案: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在结构上的作用,点题,同时与结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在内容上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温暖睛和的晚秋为什么好像在戏弄他,嘲笑他……引起了读者悬念。展开了故事的情节(2分)。
[技巧点拨]答题时要注意从结构上的作用与内容上的作用作答。
20.【命题透析】该题考查筛选、概括能力。
【思路点拨】抓住瓦萨卡看到小包后相应语段来挑选,找准心里变化的词语。
【答案】刚看到绿色小包时,注意力不能集中;当准备靠近小包时,心里一阵紧张;但走了两步,心怦怦跳动;当发现别人捡走小包后,开始心里一阵慌乱;不久又站在原地发呆,最后如释重负,变得轻松,呼吸也变得自如。
[误区警示]做这一类题一定要注意选准答题区域。可能有的同学会将“他”看到别人摘走受伤女人耳环“愤愤不平”也写了进去,显然与题目要求不符。
21.【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的探究能力。
【解题透析】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绿包会不会据为已有,可以仁智各见,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瓦萨卡不会将这个包据为己有。1分
因为1、尽管自己也得了病,他首先想到的是妻子,这瓦萨卡虽然贫穷,但是他有一颗善良的心。2分
2、当他看到那个偷盗耳环的女人时,他愤愤地骂。表明了他的正义与正直。2分
3、当他经受诱惑时的犹豫其实也是他内心的斗争,哪怕没有中年男子的介入,他拿到皮包后也会幡然悔悟。2分
示例二,瓦萨卡会将绿包据为己有(1分)
他生活处在最艰难的境地。急需一笔钱给他妻子和自己看病。毕竟身体是第一位的。失去了健康,也就无法真正的维持生计。(2分)
他觉得与这个女人是两个世界的人,也觉得她的钱财来得容易。他不会对一个富有的人产生怜悯。(2分)
从他的一系心情可以看出,他对小包的占有是相当动心的,尽管有犹豫,但那也是暂时的。(2分)
【误区警示】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坊。必须有理有据。但是,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
五、22、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语句,组成与前面的句子呼应的排比句。(4分)
人生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有的人平平淡淡,和风细雨,但他的人生之书却丰富细腻;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参考答案:有的人坎坎坷坷,千磨万难,但他的人生之书却引人入胜;
有的人春风得意,养尊处优,但他的人生之书却空洞无物。
[所提供语句有如下特点:句式上首句采用设问的形式,整体上要求构成排比句,修辞上属暗喻。此题仿写时要注意排比句的特点,结构相似,语气一致。内容上还不能重复。内容上应结合现实生活,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义。]
六、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夜春风,吹得满园梨枝盛开。满树洁白的梨花,芬芳香郁,鲜艳美丽,赢得周围其他树木、动物们的羡慕与啧啧称赞。
一番盛开怒放之后,洁白的梨花开始片片随风飘落,满地缤纷。翩翩飞舞的蝴蝶看到这种景象,禁不住黯然神伤,问梨树道:“你为什么要抖落那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呢?你难道不知道,没有了那花朵,你就一点儿也不美丽可爱了吗?
梨树平静地说道:“这个我知道,但我更知道,我只能放弃现在这美丽的花朵,我才能追求到秋天累累的硕果。”
读完这则材料后,请根据自己的感悟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研读 “研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材料“意思”的正确理解;二是对写作要求的恰当把握。 (一)研读材料“意思” 研读材料时,要从整体上认识理解,要透过现象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本质性的东西,不能抛开材料整体只抓材料中的个别句子进行片面分析或肤浅感知。分析材料时,要在全面审读材料的前提下,仔细推敲其中的关键语句。 就上面这则材料而言,我们通过全面阅读,可知这是一则寓意型材料。材料既写了梨花的美丽怒放与其他动植物的羡慕与称赞,也写了梨花的飘落与蝴蝶的黯然神伤等,主要叙写了梨花、梨树、蝴蝶这几个对象。那么,这则材料的寓意何在?通过对材料的全面理解可知,应把分析的重点放到梨树与蝴蝶的对话上,尤其是要抓住“只有放弃现在这美丽的花朵,我才能追求到秋天累累的硕果”这关键的一句话,深入思考材料所蕴涵的意旨。 (二)研读写作要求 在研读材料的基础上,还应注意写作要求与写作限制。比如字数上的限制、文体的限制、写作范围的限制、内容的限制等,尤其是一些隐性限制,更应该注意。比如这则材料要求以“自己的感悟或联想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且“所写内容必须符合材料寓意”,这就需要我们在把握材料寓意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合理感悟或联想;再如写作要求中的“自选文体”但“诗歌除外”,“不得抄袭或宿构”等,这些也都应注意。 二、炼意 在把握了材料及写作要求之后,就可以在材料的基础上按照写作要求进行多角度、多方位的“中心”挖掘——炼意。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树梅花万首诗。一则材料,角度不同,着眼点不同,便可提炼出不同的立意。 就上述材料而言,材料中“美丽的花朵”可喻指安逸舒适的生活、表面的风光、华丽的装饰、暂时的小成功等,而“累累的硕果”则可喻指伟大的成果、巨大的成功、真正的人生价值等。故我们可从材料中提炼出“成功需要付出代价”,“应抛弃表面的浮华,追求内在的真正价值”,“具有长远目光、高远境界”,“追求中应有所放弃”等观点。 三、提旨 能准确地分析出材料的意旨,只是审题的第一步,还应能从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意旨才行。因为材料所包含的意旨是多方面的,所以就存在着应选择哪一个意旨进行感悟或联想的问题。一般来说,丰富、新颖、深刻、有高度的意旨,才是我们应选择的意旨。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立意必须鲜明、集中,不可宽泛,写作时要围绕材料生发,以便显示出文章与材料的密合性,体现出对材料的感悟或联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