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哈尔滨九中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05 15:59: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 150分 共4页 )2013年1月4日
第Ⅰ卷(共45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4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3分)
A. 曲(q?) 尽其妙 霎(shà)时 处(ch?)置 颤(chàn)动 蓊蓊(w?ng)郁郁
B.一字不落(là) 潭柘(zhè)寺 混(hún)沌 水泡(pāo)子 潜(qiǎn)意识
C.摇摇欲坠(zhuì) 参与(yù) 露(lù)水 折(zhé)耗 瞥(piě)见
D.卓(zhuō)有成效 出差(chāi) 给(g?i)予 估量(liàng) 薄(bò)荷
答案:A。
2.下列加点字的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肆无忌惮 敷衍塞责 稗官野史 仗义执言 肆业
B.义愤填赝 大笔如椽 诘屈聱牙 戴罪立功 制理
C.骇人听闻 缘木求渔 遗笑大方 坚忍不拔 罄石
D.浑水摸鱼 轻歌曼舞 唇枪舌剑 繁芜丛杂 厮打
答案:D。
3.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3分)
A.集电话、电脑、相机、信用卡等功能于一体,手机在生活中的作用被发挥得酣畅淋漓。
B.风格鲜明、体系完整、惊喜雅致的徽州文化,在洋洋洒洒的中华地方文化中独树一帜。
C.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重要,而要把它完美无缺的取出并加以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D.有些同志面对歪风邪气,却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答案:D。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时下,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安妮宝贝就是屈指可数的网络写手之一。
B.今天,我省将遭遇强降温,或有暴雪,大家最好不要外出,在家休养生息。 
C.拍摄《金陵十三钗》期间,张艺谋一直对女主角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
失所望。
D.儒道思想之争的结果使得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都秉持着一套极其圆滑的处世哲学:达则兼济
天下,国计民生,悉装心底;穷则独善其身,瓜田李下,信步闲庭。
答案: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微博一经推出,就以其强大的即时通信功能,受到了广大网民的追捧,它正有力地介入我们的社会生活。
B.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三年来的“旅游兴市”竟成为今天发展核电的障碍,这可能是地方政府当初始料未及的。
D.水果营养丰富,但是它的表面常常粘附着对人体有害的细菌和农药,所以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参考答案】A。B项“国力的强弱”两面,对“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一面;C 项成分赘余,“当初”与“始料”中的“始”语义重复。D项,句式杂糅,“食用水果前应该洗净削皮”和“食用水果前洗净削皮较为安全”。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 这个垃圾处理厂原设计日处理垃圾1000吨,现在,平均日处理垃圾达到了2300吨,早就处于超负荷运转了。
B.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C. 为纪念建党9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比赛将于7月1日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参加比赛。
D. 随着大运会的日益临近,深圳随处可见志愿者忙碌的身影,迎接大运会已成为展现志愿者风采的广阔舞台。
【参考答案】B。A 项缺少宾语,“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C 项歧义,是“其他学校的领导”还是“本校的其他领导”。D主宾搭配不当,“迎接大运会”不能是“舞台”。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何为英雄? 。 。 , 。 。 。
①以此而论,聪明且具过人胆力即可为“英雄”
②英雄者,有凌云之壮志,气吞山河之势,腹纳九州之量,包藏四海之胸襟
③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
④英雄者,还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
⑤肩扛正义,救黎民于水火,解百姓于倒悬
⑥《人物志》有云:“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
A.②⑤④③⑥① B.②④⑤③⑥① C.?⑥①②⑤④③ D.⑥①②④⑤③
【答案】C
8.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得恰当的一项是( )(3分)
谣言,作为一种舆论,特别是作为一种危害性极大的舆论,对它的战争,就不能仅仅局限于法律途径和行政手段, , 。 , 。 , 。
①精确地克敌制胜,才能把谣言的破坏性和危害性降低到最小程度
②并掌握其作为一种特殊细胞的生长与繁殖规律,才能够找到应对之策
③特别是要分析和掌握谣言作为一种特殊舆论其产生和传播的规律
④正如解决癌症问题,必须认识到癌细胞首先是一种细胞
⑤对于谣言这种舆论的癌细胞,就要因时因地,运用不同的舆论武器,抢时间,争阵地,夺
取舆论高峰
⑥而且必须拿起舆论的武器
A.④⑤②⑥③① B.⑥③④②⑤① C.④②⑤⑥③① D.⑥③②④⑤①
答案:B
二、文言文基础与阅读(共31分。)
㈠课内文言文(每题2分,共12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有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余船以次俱进
B.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C.君若既见录,不久望君来   而燕见陵之耻除矣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D.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答案B。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与操有隙,寄寓于表
B.其孰能讥之乎? 吾其还也,亦去之。
C.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D.近者奉辞伐罪 来而记之者已少
答案C。
11. 下列各项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籍吏民,封府库。    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⑤有泉侧出  ⑥火尚足以明也  ⑦ 则其见愈奇
⑧则其至又加少矣   ⑨步余马于兰皋兮 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⑾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⑿侣鱼虾而友麋鹿   ⒀箕踞以骂曰
⒁伏清白以死直兮     ⒂ 齐彭殇为妄作   ⒃使使以闻大王
A ①④⑾/②⑨⒃/③⑤⑩⒀/⑥/⑦⑧/⑿⒂/⒁ B ①④/②⑨/③⑤⑩⒀/⑥/⑦⑧/⑾⑿⒂⒃/⒁
C ①④⑾/②③⑨⒃/⑤⑩⒀/⑦⑧/⑥⑿⒂/⒁ D ①⑾/②④⑨⒃/③⑤⑩⒀/⑥⑦/⑧/⑿⒁⒂
 答案:A
12.下列各项句子中全都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②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③有碑仆道,其文漫灭。
④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⑤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⑥未尝不临文嗟悼。
⑦终老不复取。     ⑧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⑨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其弥章。⑩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A ①③⑤⑩   B ②④⑤⑨   C ①④⑦⑧   D ②⑥⑨⑩
答案:B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奉父母舅姑尽恭顺       蹑履相逢迎
B.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C.何不按兵束甲,北面事之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答案:D
14.对下列文言文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 ⑤客何为者      ⑥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⑧晋,何厌之有?   ⑨渺渺兮予怀
⑩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⑾而今安在哉      ⑿仰观宇宙之大
A ①②/③/④⑥⑩/⑤⑧⑾/⑨/⑦⑿  B ①②/③④⑥⑩/⑤⑧⑾/⑦⑨⑿
C ①②⑩/③/④⑥/⑤⑧⑾/⑨/⑦⑿   D ①②⑥/③④⑩/⑤⑧⑾/⑦⑨⑿
答案:C
㈡课外文言文(15----18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每小题3分。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1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者适至,血偶涴衣 适:恰好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答案 D 贷:宽恕
16.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答案 B 排除③④句。③为卢之翰所为,④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且已主动认罪,但薛奎
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避免了冤狱。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民伕,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
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民伕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
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
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果断下令严处,杀一儆百。?????????????
?答案 A 赌徒是严刑审讯后屈意招认的,而不是主动认罪的。
第Ⅱ卷( 105 分)
1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5分)
②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5分)
答案:①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
(采分点幸、安、陈腐、困、句意各1分)
②大臣们屡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
(采分点数、被、所以、重、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严刑审讯后屈意招认。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夫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夫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薛奎慢慢地劝说他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夫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赔偿。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一年之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是因为贫穷没有办法赡养。”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薛奎被召入朝任龙图阁学士,后任参知政事。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薛奎说:“不仅是臣下应该做到善始善终。”并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问的史事来回让,皇上同意他的话。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喝得大醉。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三、古诗文阅读鉴赏(19----21题,共15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9―――20的题目。(7分) 夏 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窗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别院,即正院旁侧的小院。
19.此诗以“夏意”为标题,着眼点在“意”,写诗人于炎热盛夏中的一种心境。这是一种什么
样的心境?(3分)
答案: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全文具体语句分析1分)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1分),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1分)。
20.“时一声”的“流莺”与这种心境是否和谐?为什么?(4分) 答案:是和谐的(1分)。园林深处不时传来的一两声婉转的黄莺鸣啼,反衬(1分)
这小院的幽深静谧(1分)。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1分)
21.课内名句背诵(每句1分,共8分)
①淇水汤汤,       。女也不爽,         。
②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③既替余以惠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        。
④ ,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⑤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其孰能讥之乎?
⑥ , ,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⑦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 。
⑧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四、现代文阅读(20分)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3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荷塘月色》
22.本段用了多种手法描摹了一幅月色荷塘美景图,请选出其中两种结合具体词句加以赏析(3分)
答案示例:a情景交融 b动静结合 c比喻 d拟人 e 通感  f 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g从形声色态、视听嗅觉 要点出手法,举出例句,指出景物特点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6题。
炉?火 ?臧克家
①金风换成了北风,秋去冬来了。冬天刚刚 冒了个头,落了一场初雪,我满庭斗艳争娇的芳菲,顿然失色,鲜红的老来娇,还有各色的傲霜菊花,一夜全白了头。两棵丁香,叶子簌簌辞柯了,像一声声年华消失的感叹。 ②每到这个季节,十一月上旬,我生上了炉火,一直到明年四月初,将近半年的时光,我进入静多动少的生活。每到安炉子和撤火的时候,我的心里总有些感触,季候的变迁,情绪的转换,打下了很鲜明、很深刻的印记。 ③我的小四合院,每到冬季,至少要安六个炉子,日夜为它奔忙,我的家人总是念咕说:安上暖气多省事呵,又干净。我也总是用我的一套理由做挡箭牌:安暖气花费太大呀,开地道安管子多麻烦呵,几吨煤将放在何处?还得有人夜里起来烧锅炉……,我每年这样搪塞,一直搪塞了二十一年。其实,别的是假的,我中心的一条是:我爱炉火! ④我住北房,三明两暗。左右两间有两个炉子,而当中的会客室,却冷冷清清,娇花多盆,加上两套沙发,余地供回旋的就甚少了。客人来了,大衣也不脱,衣架子成空摆设。到我家做客的朋友们,都说我屋子里的温度太低了。会客室里确是有点清冷,而我的写作间兼寝室却暖和和的。炉子,成为我亲密的朋友,几十年来,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它,有时暴烈,有时温柔,它伴我寂寞,给我安慰和喜悦。窗外,北风呼号,雪花乱飘,这时,炉火正红,壶水正沸,恰巧一位风雪故人来,一进门,打打身上的雪花,进入了我的内室,沏上一杯龙井,泡沫喷香,相对倾谈,海阔天空。水壶咝咝作响,也好似参加了我们的叙谈,人间赏心乐事,有胜过如此的吗? ⑤每晚,我必卧在床上,对着孤灯,夜读至十时,或更迟些。炉火伴我,它以它的体温温暖我,读到会心之处,忽然炉子里砰砰爆了几声,像是为我欢呼。有时失眠了,辗转不能安枕,瞥看炉子里的红光一点,像只炯炯的明眸,我心安了,悠悠然,入了朦胧的境界。 ⑥暖气,当然温暖,也干净,但是呵,它不能给我以光,它缺少性格与一种活力。我要光。我要性格。我要活力。 ⑦我想到七八岁上私塾的时候,冬天,带上个铜“火葙”,里边放上几块烧得通红的条炭,用灰把它半掩住,“火箱”盖上全是蜂窝似的小孔,手摸上暖平乎的,微微的火光从小孔里透露出来,给人以光辉,它不仅使人触感上感到温暖,而且透过视觉在心灵上感受到一种启示与希望的闪光。 ⑧有这种生活经验的人,会饶有情味地回忆到隆冬深夜,置身在旷山大野中,几个同伴围在篝火旁边取暖的动人的情景。火,以它的巨大热力使人通体舒畅,它的火柱冲天而起,在黑暗中给人以一种巨大的鼓舞力量与向前冲击的勇气。在它的猛烈的燃烧中,迸出劈劈啪啪的爆炸,不像一声声鼓点吗? ⑨炉火当然不是铜“火箱”,也不是篝火,可是它们也有相同的性格:它们发热,它们发光,它们也能发出震撼心灵的声响。几十年来我独持异议不安暖气,始终留恋着炉火,原因就在此。 1984年11月24日?
23.第一自然段,作者写“秋去冬来”的景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起铺垫(或引出下文)的作用(1分)。写“秋去冬来”,自然引出下文的“炉火”(1分),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写出了作者的感伤情绪(1分),为下文写“炉火”的意蕴预设了空间(1分)。
24.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
感伤(感伤之情)→ 感动(温馨之情)→ 感奋(激昂之情)
25.第四、五自然段,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写“炉火”?请简要分析。5分
运用了对比手法、拟人手法、比喻手法(写出三种给3分)。通过冷暖对比突出了炉火带给人的温馨之感(1分)。文中“它的脾气我是摸透了”、炉火像“明眸”等拟人、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达出作者对炉火的喜爱之情,表现出炉火对作者的特殊意义(1分)。
26.文中写了“炉火”,为什么还要写“火箱”和”篝火”?请分析作者的写作用意?5分
这样写可以丰富“炉火”的意蕴(1分),“火箱”和“篝火”不仅给人带来温暖(1分),还给人以启示与希望、力量和勇气(1分),从而深化了主题(1分),也使行文富于变化(1分)。
五、作文(6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 这是一个发生在肉类加工厂的真实故事。
  下班前,一名工人进入冷库检查,冷库门突然关上,他被困在了里面,并在死亡边缘挣扎了5个小时。
  突然,门打开了,工厂保安走进来救了他。
  事后有人问保安:“你为什么会想起打开这扇门?这不是你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啊!”
  保安说:“我在这家企业工作了35年,每天数以百计的工人从我面前进进出出,他是唯一一个每天早上向我问好并且下午跟我道别的人。”
  “今天,他进门时跟我说过‘你好’但一直没有听到他跟我说‘明天见’。”
“我每天都在等待他的‘你好’和‘明天见’。我知道他还没有跟我道别,我想他应该还在这栋建筑的某个地方,所以我开始寻找并找到了他。”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选准角度,明确立意;②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角度与立意点拨】 由工人角度:好习惯终身受用、付出与回报(善因与善果)
由保安角度:感恩情怀、责任意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