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中考语文议论文阅读专项培优卷(6)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文后题目。
磨
①龙涎香是世界上香味最为持久的香料,被誉为“香料皇后”,它是抹香鲸分泌的一种液体日积月累后形成的包块。它的诞生令人惊叹,它是由抹香鲸吞食的尖利物不断磨蚀内脏而产生的。所以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②戏剧性的遭遇打磨着棱角分明的石头,使之变得光滑、圆润;我们随着生命的洪流追逐,经历岁月的磨蚀,逐渐变得从容、美好。
③磨,缔造辉煌。痛苦、失败是一种磨砺。克服困难往往就是成功的契机,坚忍不拔的努力迟早会有所收获。数十年的跋涉困苦是对李时珍的磨蚀,正因如此,才会有《本草纲目》的诞生,才会有他在医药学上的成就;十年辛苦是对曹雪芹的磨蚀,于是才有了《红楼梦》的问世,才有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座高峰;官场的黑暗和残酷的现实是对郑板桥的磨蚀,于是才有了住寒舍、画青竹的一方净土,才有了“扬州八怪”之首席。
④人生的艰辛苦难是一种磨蚀,欢乐和盛誉何尝不更是一种磨蚀?余秋雨曾认为作家更应是一位行者,沿途的风景会让作者以及作品更有内涵。经历磨蚀,才会从容温和,才会厚重敦实。诺贝尔文学奖对莫言来说未尝不是人生的磨,然而他经历这种欢乐和盛誉却能宠辱不惊,平静美好。而相反,拿破仑被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没有能经受住成功的磨蚀,最终兵败滑铁卢,抱憾终生。世事也是如此,人们有时在严酷的环境经受磨折,能平安度过危机,反而在安逸的环境掉以轻心,酿成悲剧。由此看来,“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⑤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磨砺。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成熟稳重,这种得失交换其实是值得的,更是生命的必然。好比练习芭蕾,只有经历过钻心的苦痛,才会成为真正舞者,才会我到艺术的真谛,感受生活的宁静和美好。人类正是历经磨难而甘之如饴,才将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如梦如歌……
⑥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正如司马迁所述:“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珍珠的圆润光泽就是来自沙砾的磨蚀。这个世界上,也许尽如人意的事并不多,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砺,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
B.痛苦、失败是一种磨,“胜不骄”也是一种磨。
C.只有多一些忍耐,多一些等候,多一些磨砺,才能有最醇厚的“龙涎香”。
D.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
2.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B.司马迁受辱后,身处逆境,撰写出“史家之绝唱”——《史记》。
C.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迎来创作高峰。
D.愚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感动上天,天帝助其移走太行、王屋二山。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时采用了举例论证、道理论
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B.文章第①段写“龙涎香”的产生过程,不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也可以作为本文的事实论据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有递进关系,困难和苦难是人生的一种磨蚀,然而欢乐和盛誉更是人生的一种磨蚀。
D.文章第⑤段中作者所举的练习芭蕾的例子,是为了证明“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这一观点。
二、阅读下面的评论,完成后面题目。
书法教育如何平衡“技”与“道”
刘善军
①新媒体、新技术的出现,对书法教育的意义和方式提出了挑战。如何将传统书法的技能、观念、理论等,在现代教育体制模式下进行转换,显得尤为关键。这也是现阶段书法教育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书法教育要“技”“道”并重。
②“技”指技法,包括书写者对材料、工具、笔墨、书体等技术层面的掌握;“道”指书写者从技法上升至精神层面,拓展至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社会、自然、宇宙的一系列思考与体悟。中国古人从不将书法视为单纯的技能,而是赋予更高的精神意旨。书画于文人而言,并不仅仅是遣兴玩乐的雅兴,而且是作为修身悟道的媒介。然而,在现代教育体制下,无法用标准化的数据测定和衡量。如今的书法教育也明显呈现出重技轻道的特点。
③清末学者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祈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书法教育应加强对“道”的关注,却也不能忽略书法的技能训练。对于“技”和“道”的看法,其实他是综合了中国传统观念与当时社会现实而作出的判断,但时至今日,仍然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发。因此,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
④学习书法基本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这种学习模式与绘画有所不同。学习绘画除了向经典范本学习以外,还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依靠写生来训练基础技能,但书法必须依靠对经典作品的反复临习来提高技法。此外,古人的书法学习往往注重个人的领悟,无论临帖或读书,其学习历程大多呈现散点式。历代书法家教导其弟子,也不作过多理论的阐发,或者亲身示范,或者寥寥数语点拨,重在启发学习者自我开悟。
⑤与古代的书法教育不同,当今书法教育要求学生在短期内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理论知识。在具体的技法方面,将复杂的书法技术拆分讲解,构造出一套技法速成的体系。因此,很多学校总结出相应的程式和方法,这些速成式的教学方法虽然很容易出成果,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弊端。过分精细、机械化的训练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也使书法技法缺乏自然的气韵和生机,抹杀了学生的天性和个性,造成千人一面的艺术风格。书法教师应当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给学生提供自我选择的空间,根据其喜好提供不同的学习范本和临摹方式。
⑥当下,高清的复制品使书法学习者拥有古人无法比拟的便利和优势。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使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视频教学、线上教学等形式已呈普及之势。虽然技术的发展使书法技法的教授方式更加便捷和高效,但也替代不了教师对学生亲身示范的重要性。在大多数学校中,书法教师的亲身示范一直是书法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虽然视频教学可以为学生展示书法技法,甚至可以放大、放慢技法的细节,但无法对学生的现场提问作出解答,也难以因材施教。因此,对于书法的技法教学而言,教师的亲身示范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⑦不仅古代书法之“技”在当代书法教育中面临着现代化转换的问题,书法之“道”亦面临着同样的局面。书法的“道”从狭义上来说,是指对书法的学术研究。书法家丛文俊指出:“通过这种学术的努力,从具体技法的考察复原,到理论的提升概括,都不难做到,而以学术来带动艺术实践和批评、理论研究,堪称时代之必然的选择。”对书法理论的研究只是书道的浅层,而书法教育中的“道”,并非狭义上的书道,也不局限于古人的“天地万物之道”,而是引申为与书法相关的文化、思想以及观念。古人学书,所求之道或许千差万别,但终究不离修身养性,以求个人境界之提升。而在今天的书法教育领域,古人所求之“道”仍然是书法教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在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仍然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书法不再是知识分子必备的技能,因此,“道”的传授也需要转型、转变。
⑧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道,是为师者最重要和高层次的任务。当下,书法教育之传“道”,已变换为复杂而多元的思想观念,需要为师者对当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现代的书法教育体系还需要教师之间的分工合作,完全以书法艺术家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的做法已经受到了质疑。
(选自2019年12月9日《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
2.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是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其次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
B.选文从书法教育“‘技’是基础”和“‘道’也重要”两个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C.书法不再是知识分子必备的技能,书法教育工作不能完全依靠书法艺术家。
D.第⑦段“所求之道或许千差万别”中“或许”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4.作者在第⑥段说“对于书法的技法教学而言,教师的亲身示范仍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你同意这个说法吗?结合你学习书法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阅读下面的议论性文章,完成文后题目。
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
①某种意义上来说,时间于每个人不是均等的。会管理时间的人,可以在无形中比别人多很多时间。要多出很多时间,就需将一份时间暗暗重叠使用多次。被重叠的时间就是时间本身之外的“暗时间”。我们花在走路、坐车、吃饭、逛街上的时间都可以创造暗时间,因为我们可以边做这些事,边思考我们看到和学到的东西。利用“暗时间”,日积月累,会产生巨大的威力。
②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暗时间达人都是这样做的,贝多芬喜欢在午饭后散步,他的口袋里总是带着铅笔和几张五线谱,以便记录随时出现的灵感;毛姆经常一边泡澡,一边想文章的开头。他们将需完成的事常驻其大脑中,时刻给予它最高的优先级。所以,在生活时间里,心心念念的就是这件事,这时候他们的思维时间就用到了极致。
③缩短思维切换时间来创造大块时间也是赢得暗时间的好办法。你一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刚刚浸入书中的世界,突然听到同学们在谈论你感兴趣的话题,你花10分钟听完后,如果想恢复到10分钟前看书的状态,就需要时间去激活记忆。假如你热身的状态需要15分钟,那么你听闲谈的时间实际就是25分钟了。这15分钟思维切换的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④当我们沉浸在某种状态时,与之相关的大脑神经网络被激活了,这种忘记时间的“沉浸”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心流体验。按照实际投入时间是时间与效率的乘积计算,心流时间能将时间效率最大化。省去思维切换时间,创造大块时间,让心流时间在大块时间里持续流动,就会赢得暗时间。
⑤连续很长时间思考一件事也极有可能赢得暗时间。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时刻,一件一直想不通的事情,某一天突然就想明白了。那是因为表层意识没思考这个问题,但潜意识还保持其“惯性”,仍然在做思考的努力,让你在某个瞬间就突然得出答案了。灵感缪斯不是突然就有的,而是心心念念必有回响。是潜意识在无形中把时间利用了,灵感趁着暗时间喷薄而出。
⑥管理好暗时间,就能像八爪鱼一样,能同时推进多项任务,在和别人同样多的时间内,可能完成的事情更多,成长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巧妙利用好暗时间,就能在自己掌控的优雅节奏里,不疾不徐地进步。
(文/庆哥,有删改)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请你从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内容,判断它能否作为选文的论据并陈述理由。
[链接材料]
(Ⅰ)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一位勤奋的女作家,年轻的时候,她的家务劳动很繁重,她在洗衣服、烤面包时都在构思,脑海中一旦出现灵感就立马记录下来。
(Ⅱ)司马光在他的书房中准备了一个奇特的枕头。这个枕头用圆木做成,光滑浑圆,是司马光为了约束自己不至于睡得太久而做的,当他睡得太久或太熟时,一翻身,枕头就会滚动,这样他就会被惊醒,赶紧又起来继续看书。
4.平时你接受的教育可能是“玩就好好玩,学就好好学”。选文中却说可以在生活时间里渗透思维时间,你赞同选文这个观点吗?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一说。
四、阅读《找到自己的“燃”点》,完成后面题目。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称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赞美“燃”,是因为“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④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不一定有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的热情与动力的。我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家木心的作品《云雀叫了一整天》中写道:生活的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这个材料适合放在文中哪一段?请说明理由。
放到第( )段(填序号)。
理由:________________
3.请从闻一多、丁肇中、王选三人中任选一人,结合所学课文概述其相关事
迹,为本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60字左右。
五、议论文阅读。
“咬牙”是一种修炼
向贤彪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
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旱灾严重,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
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唯有不畏艰难、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
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
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实验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
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
⑦唯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15日,有删改)
1.结合全文,谈谈第①段画线句的作用。
2.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
3.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4.简要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以及解析
一、答案:1.A
2.D
3.D
解析:1.本题考查对选文中心论点的辨析能力。通读全文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第①段的最后,即“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故选A。
2.本题考查事实论据的作用。D项中所举愚公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强调的是诚心,并非“经历磨,才能创造美好;承受磨,才能变得更好”,与中心论点无关,故不能用作本文的事实论据。
3.本体考查对文章的综合把握。第⑤段的论点是“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D项中练习芭蕾的例子证明的就是这一观点,而不是“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
二、答案:1.书法教育要“技”“道”并重。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清末学者魏源的话,有力地证明了“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和权威性。
3.A
4.(示例1)我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我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教师亲身示范的重要性。比如我学习颜真卿的楷书时,一直抓不住笔法顿挫(运笔)的要领,通过老师手把手的教导,我有了很大的进步。[以技法(材料、工具、笔墨、书体等技术)为例,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2)我不同意这个观点。我学习书法的时候,身边没有合适的老师当面指导我,我就去书店买来柳公权的字帖临摹,还经常在网上观看书法家们书写的视频,学习他们提、按、顿、挫的笔法,坚持了一年以后,我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觉得学习书法,兴趣和毅力更重要,[以技法(材料、工具、笔墨、书体等技术)为例,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作者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从全文看,本文第①段中“书法教育要‘技’‘道’并重”就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就是作者的观点。
2.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画线句引用清末学者魏源的话“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祈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故属于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作用是有力地论证了“书法教育重‘道’,必须建立在‘技’的基础上”这一论点,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由文章第④段“学习书法基本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这种学习模式与绘画有所不同。学习绘画除了向经典范本学习以外,还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依靠写生来训练基础技能,但书法必须依靠对经典作品的反复临习来提高技法”可知,“学习书法的主要途径是以自然为师,以造化为师,其次是以前人为师,以经典为师”的理解错误。故选A。
4.本题考查针对文中观点谈看法。解答此题,需结合自己学习书法的实际,先表明观点(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再说明理由。
三、答案:1.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
2.首先提出:利用“暗时间”,日积月累,会产生巨大的威力。然后从“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缩短思维切换时间来创造大块时间也是赢得暗时间的好办法”“连续很长时间思考一件事也极有可能赢得暗时间”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何赢得暗时间。最后论述管理好暗时间的意义,并指出:巧妙利用好暗时间,就能在自己掌控的优雅节奏里,不疾不徐地进步。
3.(示例1)材料(Ⅰ)可以作为论据。艾米莉·勃朗特在洗衣服、烤面包时都在构思,脑海中一旦出现灵感就立马记录下来。她是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故而可以赢得暗时间。
(示例2)材料(Ⅱ)不可以作为本文论据。司马光利用奇特的枕头来约束自己,与利用暗时间没有关系,只能证明他读书勤奋。
4.(示例1)赞同。利用暗时间可以事半功倍。例如,在吃饭或休息的时候构思作文,能帮助我们缜密地思考,从而使我们完成高质量的作文。
(示例2)不赞同。“玩就好好玩,学就好好学”,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放松。如在骑车游玩的时候,不要考虑其他事情,否则还会有撞车的危险。
解析:1.本题考查对论点的把握。根据本文题目“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和最后一段“因此,巧妙利用好暗时间,就能在自己掌控的优雅节奏里,不疾不徐地进步”,可得出论点:利用“暗时间”,不疾不徐地进步。
2.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注意运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文章第①段首先从生活入手,提出:利用“暗时间”,日积月累,会产生巨大的威力。然后从三方面论述获得暗时间的方法,分别是:第②段,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第③④段,缩短思维切换时间来创造大块时间也是赢得暗时间的好办法;第⑤段,连续很长时间思考一件事也极有可能赢得暗时间。最后第⑥段进行总结,重申观点。
3.本题考查补充论据。根据赢得暗时间的三种方法分析并选择论据即可。艾米莉·勃朗特在洗衣服、烤面包时都在构思,脑海中一旦出现灵感就立马记录下来。她是在生活时间中渗透思维时间,可以赢得暗时间。故材料(Ⅰ)可以作为论据。而材料(Ⅱ)中的司马光利用奇特的枕头约束自己,只能证明他读书勤奋,与利用暗时间没有关系。故不能作为论据。
4.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赞同与否皆可。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阐述理由,言之成理、言之有序即可。
四、答案:1.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2.⑤;木心的话是说“燃”状态常常伴随着孤独、寂寞,与第⑤段的观点“‘燃状态’,也不一定有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相吻合,故适合放在此段。(意思表述到位即可)
3.(示例1)闻一多先生因为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几乎足不下楼,废寝忘食,完成《唐诗杂论》《楚辞校补》,结出累累硕果。
(示例2)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提倡科学家应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他孜孜不倦地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于197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示例3)王选,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一生致力于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由他领导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我国新闻出版业普及推广中文计算机排版做出了重大贡献。
解析:1.此题考查中心论点。第①段由“超燃”“燃爆了”等流行词引出“燃”的话题;第②段,由人们欣赏“燃”、赞美“燃”的原因引出本文中心论点: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2.解答此题,先解释名言的含义,再解释名言和论点的关系。题干中木心的话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心要冷,人要热,要能经得起外在世界和内心的孤独寂寞,并且做事时内心是火热的。此论据与第⑤段论点“‘燃状态’,也不一定有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的含意是一致的,所以放在第⑤段。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3.此题考查论据的补充。要根据所学的课文,扣住本文观点,表述出人物的主要事迹。
五、答案:1.引用诗句(名言),引出议论的话题(论题)。
2.“咬牙”体现的是坚韧,“咬牙”彰显的是智慧,“咬牙”蕴含的是担当。
3.举例论证,举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4.首先提出“‘咬牙’蕴含的是担当”这一观点,然后举黄大年的例子论证这一观点,最后得出“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的结论。
解析:1.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文章开头引用《警世贤文》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两句诗文,是为了引出中心论点(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进而引出下文的论述。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解答此题,需读文段,找出论述主体部分中每段的中心句。③至⑤段每段的首括句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抓住这三个中心句综合概述即为答案。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判定及作用分析。通读全文,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一方法论证的观点(即该段首句),并指出该说明方法的表达特点。
4.本题考查分析段落论证思路的能力。本段是典型的“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再举例论证,最后总结陈述。结合具体内容概括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