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灭火原理及方法
——2022届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训练
1.常言道:水火无情。了解生活、生产中的安全知识,可以更好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关于火灾,下列原理或做法正确的是( )
A.在野外遇上火灾,立刻向顺风的方向逃离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时,最好使用干粉灭火器来灭火
C.消防队员使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
2.下列有关灭火的原理或方法,叙述正确的是( )
A.用嘴吹灭蜡烛,隔绝氧气 B.油锅中的油着火,用水浇灭
C.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D.木柴着火用水浇灭,降低木柴的着火点
3.森林防火从我做起,每年秋冬季是森林火灾高发期,珠海目前正处于森林防火封山期。下列有关森林火灾说法错误的是( )
A.森林中的枯枝、干草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
B.大风能降低可燃物着火点,加大火势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清除可燃物
D.用水灭火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4.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C.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D.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5.住宅和商场等地发生火灾,消防人员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水在灭火中的主要作用是( )
A.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B.使大火隔绝空气中的氧气
C.降低温度到燃烧物着火点以下 D.水分解出不能助燃的物质
6.自动灭火陶瓷砖在发生火灾时,砖会裂开,喷出氢气和二氧化碳,从而扑灭火焰。此陶瓷砖的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7.动漫《秦时明月之沧海横流》中有一集为《焚烬无尽》,其中有段剧情是王离火烧大泽山时,农家砍出一片方圆三里的防火带。防火带采用的灭火原理与下列哪个成语原理相似( )
A.火上浇油 B.蜡炬成灰 C.滴水成冰 D.釜底抽薪
8.“火立熄”接触到火焰3—5秒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同时放出不可燃气体,使火焰熄灭。“火立熄”的灭火原理是( )
A.清除可燃物
B.使燃烧物与氧气隔绝
C.降低燃烧物的着火点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9.如图所示的两只烧杯(250mL)中分别放有两支高低不同的燃烧的蜡烛,有关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两个实验中,蜡烛都是由低到高依次熄灭
B.A实验中只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A、B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隔绝了空气
D.B实验可知,逃离火灾现场应成站立姿势逃跑
10.下图中四支蜡烛都将熄灭,其中与另外三支蜡烛熄灭原因不同的是( )
A. B.
C. D.
11.已知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则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 )
A.隔绝了氧气 B.移走了可燃物
C.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D.无法判断
12.加强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必修课。下列有关灭火及对应的原理错误的是( )
A.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
B. 吹灭蜡烛火焰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扑灭森林火灾时,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隔离可燃物
D. 身上的衣物着火,可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隔绝空气
13.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通过实验对比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温至着火点以下、隔离可燃物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
14.小王用图A所示装置对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进行探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实验的结论是_____
(提出问题)二氧化碳能否支持燃烧?
(猜想假设)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
(查阅资料)①氧化镁、氢氧化镁均是白色难溶于水的固体。
②
③
(实验探究)①图中镁带剧烈燃烧,冒白烟,有黑色固体生成,并放出大量的热。
②为检验生成物的成分,做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和化学方程式
向放有生成物的广口瓶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滤纸上留有黑色固体
Ⅰ:将黑色固体收集、洗涤、干燥后,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a:黑色固体燃烧,烧杯内壁出现白色浑浊 b:黑色固体是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
Ⅱ: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开始_____,后有白色沉淀产生 d:白烟的成分是_____
(反思提高)实验室中某些活泼金属引起的着火,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应用细沙灭火。
15.“蜡烛一吹就灭”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化学兴趣小组根据灭火原理,针对蜡烛熄灭原因展开了探究.
【探究一】小明依据呼出气体成分认为: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 )气体,使蜡烛缺氧熄灭.小聪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否定了小明的想法,从而认为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 ),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探究二】小红依据灭火的原理经过进一步思考认为,也可能因为吹的气流移走了可燃物–蜡蒸气,使蜡烛熄灭.为此她查阅了相关资料并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查阅资料:蜡烛的着火点大约是190,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在400-1000,蜡烛燃烧实际是石蜡蒸气在燃烧.
实验1:如图甲,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2:如图乙,先将活塞放到左端位置,点燃酒精灯,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280以上时,点燃右面的蜡烛,把活塞从左端位置迅速向右推出,右端蜡烛火焰立即熄灭.
【实验结论】蜡烛一吹就灭的原因不只是降低温度,还有( ).
【实验分析、讨论】实验2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 ).
【拓展应用】下列生产生活中灭火方式与上述实验灭火原理一致的是( ).(填序号)
A.消防用大功率风力灭火机灭火
B.用干冰灭火
C.用锅盖盖灭油锅着的火
D.用水灭火.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在野外遇上火灾,火会顺着风势燃烧,应该立刻向逆风的方向逃离,A选项做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图书馆内图书起火时,可以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其中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后不留有痕迹,不会造成图书的损坏,不用干粉灭火器来灭火,因为残留物太多不好清理,B选项做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消防队员使用高压水枪灭火的原理是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降低,C选项原理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D、森林着火时,救火员开辟防火隔离带,可以隔绝可燃物,阻止火势蔓延,D选项做法正确,符合题意。故选D。
2.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灭火的原理。C项,图书档案着火,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可以灭火和保护书籍,故C项正确;A项,用嘴吹灭蜡烛,是使温度降低到物质着火点以下,故A项错误;B项,油锅中的油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该用锅盖盖灭,故B项错误;D项,物质的着火点无法改变,故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3.答案:B
解析:A.森林中枯枝、干草是可燃物,因此枯枝、干草为火灾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A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大风加速了空气的流动,这样有利于可燃物与空气混合使燃烧更旺,着火点是可燃物本身的属性,不能改变,B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 C.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使可燃物撤离燃烧区,C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用水浇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D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故选:B。
4.答案:B
解析:灭火的原理: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清除可燃物。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A正确;
B、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因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B不正确;
C、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C正确;
D、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D正确。
故选:B。
5.答案:C
解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水可以灭火,是因为水蒸发时要吸收大量的热,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是不变的,只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能降低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B、水可以灭火的原理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主要不是利用了隔绝空气中的氧气的原理,故选项错误;
C、水可以灭火的原理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选项正确;
D、水可以灭火的原理是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水分解出不支持燃烧的物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6.答案:C
解析:燃烧的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灭火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氨气和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喷出后可以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达到灭火的目的;故选C。
7.答案:D
解析:农家砍出一片方圆三里的防火带,利用的是隔绝可燃物的方法灭火。
A、火上浇油是增加可燃物,火燃烧的更旺,不涉及灭火原理。
B、蜡炬成灰是蜡烛燃烧产生灰烬,不涉及灭火原理。
C、滴水成冰是水变为冰,不涉及灭火原理。
D、釜底抽薪是将柴撤离,燃烧停止,利用的是隔绝可燃物的方法灭火。
故选D。
8.答案:B
解析:“火立熄”接触到火焰后炸开,释放的粉末覆盖在燃烧物上,这样就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使火焰熄灭。故选B。
9.答案:C
解析:A、实验A中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而实验B中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温度高,所以密度小于空气密度,上升到顶部,较高的蜡烛因缺氧气而先熄灭,所以B中的蜡烛由高到低依次熄灭,A错误;
B、A实验中不但证明了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而且证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故B错误;
C、A、B实验中蜡烛熄灭的原理是隔绝了空气,故C正确;
D、B实验可知,逃离火灾现场应成匍匐姿势逃跑,而不是站立,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B
解析:A、C、D蜡烛熄灭是因为隔绝氧气;B蜡烛熄灭是因为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11.答案:B
解析:石蜡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石蜡燃烧形成。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气态石蜡被气流移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
12.答案:B
解析:A.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空气的灭火原理,故正确。
B. 嘴吹灭蜡烛,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错误。
C. 森林灭火时,建立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正确。
D. 身上的衣物着火,可就地打滚可使可燃物隔绝氧气而使火熄灭,故正确。
故选:B。
13.答案:B
解析:实验Ⅰ、Ⅲ和Ⅳ与实验Ⅱ对比,都是隔绝氧气使蜡烛熄灭,没有降温至着火点以下和隔离可燃物,B选项错误。
14.答案: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相同条件下,的密度比空气大 ;碳 ; ;;无明显现象 ;氧化镁
解析: 图A的现象是: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实验探究]
②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反应物中含有碳元素,所以黑色物质是碳,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反应,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反应方程式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反应方程式为:;因为加入的盐酸过量,因此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开始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后和氯化镁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证明白烟的成分是氧化镁。
15.答案:【探究一】二氧化碳;用扇子扇灭蜡烛(其他合理答案均可);蜡烛燃烧产生的部分热量;
【实验结论】移走可燃物;
【实验分析、讨论】增大加热面积,尽快达到着火点以上温度;
【拓展应用】A
解析:
【探究一】小明依据呼出气体成分认为:吹的气流中有较多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所以能灭火;
用扇子扇灭蜡烛,蜡烛熄灭是因为吹的气流带走了热量,使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从而蜡烛熄灭;
故答案为:二氧化碳;用扇子扇灭蜡烛(其他合理答案均可);蜡烛燃烧产生的部分热量;
【实验结论】蜡烛的着火点约为190,蜡烛的火焰由气态蜡燃烧形成.如图所示,在温度计示数为280以上时,快速推动活塞,使气态石蜡被赶走,所以观察到蜡烛立即熄灭,故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故填:移走可燃物;
【实验分析、讨论】实验2中用两盏酒精灯的目的是增大加热面积,尽快达到着火点以上温度;故答案为:增大加热面积,尽快达到着火点以上温度;
【拓展应用】蜡烛熄灭的主要原因是移走可燃物,所以与其原理相同的是消防用大功率风力灭火机灭火,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