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燃料及其利用综合
——2022届中考化学燃料及其利用专项训练
1.燃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将煤块磨成煤粉可提高煤的燃烧利用率
B.易燃物和易爆物可以与其它物质混存
C.所有物质着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来扑灭
D.水能够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2.古代的“打火机”——“火折子”,是用草纸卷成密集的纸卷,并加入松香、硫磺等易燃物。用火点燃,再将火焰吹灭放入竹筒中,需要的时候取出轻轻吹一下即可生火。以下关于“火折子”制作及使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制作“纸卷”的草纸是可燃物
B.准备放入竹筒中的“火折子”要留些火星
C.纸卷放入竹筒后,盖子不能将竹筒完全密封
D.“火折子”吹了会燃烧是因为降低“纸卷”的着火点
3.火的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伟大进步。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锅炉用的煤加工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使可燃物隔绝氧气而灭火
C.发现家中天然气或者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即可燃烧
4.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达到可燃物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可燃物就能燃烧
B.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C.室内起火,应该迅速打开所有门窗通风
D.工厂锅炉用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5.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书馆着火,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B.蜡烛用扇子一扇即灭,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
C.放在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
D.划燃火柴时,火柴头斜向下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B.在化学反应中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
C.燃料充分燃烧,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D.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可以缓解面临的化石能源危机
7.燃料和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可用干粉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D.天然气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一定会发生爆炸
8.下列关于燃烧现象的解释或分析错误的是( )
A.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再燃烧,其目的是增大煤与氧气接触面积
B.火柴头斜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降低了火柴梗的着火点
C.因金属丝导热使烛芯部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火焰熄灭
D.的现象可知,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
9.关于燃烧和灭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时就会发生爆炸
B.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灭火,是降低了油的着火点
C.木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D.干粉灭火器可以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
10.下列有关燃料及其利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气是可再生的化石燃料
B.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C.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
D.用水扑灭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引起的火灾
11.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火上浇油”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而燃烧得更旺
②镁条可以在中剧烈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
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④图书馆内图书着火,立即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⑤高层住房着火时,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A.①④⑤
B.②③
C.④⑤
D.③④⑤
12.化学兴趣小组进行“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实验活动的部分操作示意图如图: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实验一中小木条能够燃烧的原因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B.实验二得出灭火的方法是降低温度低于着火点
C.实验三说明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D.实验三中如果把煤块换成煤粉点燃,观察到会同时燃烧,由此可得出煤粉比煤块的着火点高
13.化学反应可以放出热量供人类使用:
(1)煤和天然气是北方冬季取暖的主要燃料,在氧气充足时燃料燃烧生成,氧气不足时生成________等物质,充分燃烧能够有效利用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如家庭里燃气灶或煤气炉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时就应____________(增大或减小)灶具的进风口;把煤粉制成蜂窝煤以增大_______。
(2)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________是比较清洁能源,燃烧时污染物较少。
(3)在汽油中加入适量的乙醇()可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乙醇燃烧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 。
(4)高效催化剂能把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的CO、NO转化成和无害气体___________。
(5)碳—氧平衡在自然界中有重要意义,空气中含量升高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绿色植物的______________能够吸收,放出。
14.随着对“火”的认识和使用,人类能够更好地改造自然、改善生活。
(1)如图甲所示,古人“钻木取火”过程中,快速搓动木棍使底部的干草着火,从“燃烧条件”分析:“钻木”为干草燃烧提供的条件是___________。
(2)形状大小相同的木炭在下列气体中燃烧的现象如表所示,回答问题:
不同气体中 在空气中 在氧气中 在臭氧中
实验现象 红热 剧烈燃烧 非常剧烈地燃烧
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①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根据表中信息,写一条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__________。
(3)如图乙所示,1860年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经研究;子火焰中燃烧物为石蜡蒸汽。
①蜡烛能产生子火焰这一现象,证明石蜡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具有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
②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导气管不宜太长,其原因是________。
(4)双燃料汽车的燃料是汽油和天然气。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用天然气替代汽油作燃料的优点是_________。(写一点)
(5)发生火灾时,对于被困人员来说,下列做法正确的有______(填标号)。
A.尽可能迅速找到安全出口撤离
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C.火势较大时,乘坐电梯快速逃生
15.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目前,我国面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图1是我国目前与十三五计划能源结构变化的对比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重要调整是_____。
(2)解决环境问题需要科技进步,如含量不断升高,使全球气候问题日趋严重,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的排放,更重要的是将转化为有用物质。图2是用NaOH溶液来“捕捉”并将储存或利用的部分流程(已知反应室内有,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 该过程可实现零排放
B 该过程只有1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C 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过滤
D 该过程至少发生了4个化学反应
(3)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所示。写出反应Ⅰ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氢化镁是一种贮氢合金,当它与混合时释放出氢气,同时生成一种碱,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5)“绿色化学”的特点之一是“零排放”。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这种产物可能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 甲醇
B 甲酸
C 乙醇
D 乙酸
(6)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空气中含量最大的气体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A、将煤块磨成煤粉,增大与氧气接触面积,促进燃烧,可提高煤的燃烧利用率,A正确。
B、易燃物和易爆物不可以与其它物质混存,B错误。
C、不是所有物质着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来扑灭,如镁着火不可以,C错误。
D、水能够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D错误。
故选:A。
2.答案:D
解析:A、草纸具有可燃性,制作“纸卷”的草纸是可燃物,故选项正确;
B、准备放入竹筒中的“火折子”要留些火星,保证其不完全熄灭,故选项正确;
C、纸卷放入竹筒后,盖子不能将竹筒完全密封,要能进入空气,不然会完全熄灭,故选项正确;
D、“火折子”吹了会燃烧是因为空气流通与更多的氧气接触,故选项错误。
故选D。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燃烧的条件、灭火原理和方法、易燃易爆安全知识。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则物质燃烧越充分,使用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A项正确;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采取隔绝氧气的方法灭火,B项正确;发现家中天然气或液化气泄漏时,应先关闭阀门切断燃气,并开窗通风降低燃气的浓度,防止发生爆炸,C项正确;燃烧的条件: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A错;用水灭火,利用了水蒸发吸热,将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而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错;室内起火时,不能立即打开门窗,否则空气流通,使氧气更充足,火势更旺,不利于灭火,C错;将煤块粉碎后燃烧可加大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D正确。
5.答案:A
解析:A、图书档案起火,为更好保护图书档案,若使用水灭火会使大量图书档案浸水而损坏,所以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故选项正确;
B、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熄,而不是因为扇走了蜡烛周围的空气,故选项错误;
C、放在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木桌椅的着火点,故选项错误;
D、当火柴头斜向下时,燃烧产生的热量能给火柴梗预热,容易达到其着火点,所以更容易持续燃烧。而火柴头向上时,燃烧产生的热量随热空气上升,不能给火柴梗加热,火柴梗达不到其着火点,容易熄灭,故选项错误。
故选A。
6.答案:B
解析:煤、石油、天然气在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所以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A正确。在化学反应中,不是只有燃烧反应才能放出热量,如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的过程中也会放出热量,故B错误。燃料充分燃烧,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故C正确。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的利用,可以缓解面临的化石能源危机,故D正确。
7.答案:A
解析:A、煤加工成粉末状,增大了煤粉与氧气接触面积,可使煤燃烧更充分,正确。
B、过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错误;
C、不可用干粉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干粉会损坏书籍、仪器等,错误;
D、天然气中混有空气,遇明火不一定会发生爆炸,还需要爆炸极限、有限空间等,错误。
故选A。
8.答案:B
解析:A、将煤球变成蜂窝煤后,增大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此选项表述正确;
B、火柴的着火点是不能降低的,火柴头向下时更容易燃烧,是因为火柴上部分的温度更高,更容易达到着火点,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C、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使烛芯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此选项表述正确;
D、镁条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故金属镁燃烧的火灾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B。
9.答案:C
解析:A.可燃性气体达到爆炸极限时不一定就会发生爆炸,还需要遇到明火或电火花,选项说法错误;B.炒菜时油锅起火,向锅中放入较多菜叶灭火,是降低了油的温度,使油的温度低于了油的着火点,选项说法错误;C.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所以木柴架空有利于燃烧,是因为增大了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选项说法正确;D.二氧化碳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二氧化碳灭火器可用来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而不能用干粉灭火器,以免产生的水损坏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选项说法错误。
10.答案:C
解析:A.天然气是化石然料,是不可再生能源,故A错误;B.人类利用的能量不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如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故B错误;C.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可以部分解决化石能源面临耗尽的问题,如开发和利用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故C正确;D.水能导电,电线老化短路而引起的火灾不能用水扑灭应先切断电源,然后再灭火故D错误;故选C。
11.答案:B
解析:①“火上浇油”是增加了可燃物,而燃烧得更旺,不符合题意。
②镁条可以在 中剧烈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参加,符合题意。
③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符合题意。
④图书馆内图书着火,应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符合题意。
⑤高层住房着火时,不能打开所有门窗,会加快空气流动,燃烧加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2.答案:A
解析:A、实验一小木条能够燃烧的原因是有可燃物、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玻璃棒不能燃烧的原因是没有可燃物,选项A正确;
B、实验二观察到的现象是玻璃罩内的蜡烛熄灭,因为随着燃烧的进行,玻璃罩内氧气逐渐减少,该实验可得出灭火的方法是隔绝氧气,选项B不正确;
C、实验三观察到的现象是小木条先燃烧,说明着火点低,小煤块后燃烧,说明着火点高,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满足的条件是温度达到着火点,选项C不正确;
D、煤块和煤粉的着火点相同,如果把煤块换成煤粉点燃,观察到会同时燃烧,原因是煤粉的颗粒较小容易达到着火点,不能得出煤粉比煤块的着火点低的结论,选项D不正确。
故选A。
13.答案:(1)CO (或CO和炭黑) ;增大 (2)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 天然气 (3) (4)(5) 光合作用
解析: (1)煤和天然气是北方冬季取暖的主要燃料,在氧气充足时燃料燃烧生成,氧气不足时生成CO等物质,如家庭里燃气灶或煤气炉火焰呈现黄色或橙色时,说明氧气量(或空气量不足),燃料中的碳燃烧不充分,故应增大灶具的进风口,把煤粉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2)天然气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的污染较小,故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中天然气是比较清洁能源,燃烧时污染物较少;
(3)乙醇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4)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高效催化剂能把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的CO、NO转化成和无害气体;
(5)绿色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够吸收,放出。
14.答案:(1)使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2)氧气的浓度不同;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或空气
(3)沸点低;可燃性;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汽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
(4);污染小
(5)AB
解析:(1)钻木取火的原理是克服摩擦力做功,使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干草的着火点时,干草便会燃烧,故“钻木”为干草燃烧提供的条件是使温度达到其着火点。
(2)①空气中氧气浓度比氧气低,燃烧的现象不同,故木炭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现象不同的原因是氧气的浓度不同。
②木炭在在臭氧中能非常剧烈地燃烧,则对“燃烧条件”的新认识是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或空气。
(3)①子火焰中燃烧物为石蜡蒸汽,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故蜡烛能产生子火焰这一现象,证明石蜡具有的物理性质是沸点低,子火焰是石蜡蒸汽燃烧产生的,故具有的化学性质是可燃性。②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汽在导气管中冷凝,则不能从导气管末端排出,也就不会产生子火焰,故该实验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导气管不宜太长,其原因是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汽冷凝,不能从导管末端导出。
(4)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天然气燃烧产生污染物少,则用天然气替代汽油作燃料的优点是污染小。
(5)A、发生火灾时,要尽可能迅速找到安全出口撤离,故A正确;
B、发生火灾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防止有毒气体和烟尘进入肺部,故B正确;
C、火势较大时,电梯会发生故障,不能乘坐电梯快速逃生,以防被困,故C不正确。
故选AB。
15.答案:减少煤和石油的使用、增加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的使用;CD;;;AD;
解析:(1)重要调整是:减少煤和石油的使用、增加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的使用;
(2)有关用NaOH溶液来“捕捉”并将储存或利用的部分流程的叙述:
A、该过程中有二氧化碳合理低的气体排放,不能实现零排放,选项A不正确;
B、该过程有氧化钙、碳酸钙、氢氧化钠等物质可以循环利用,选项B不正确;
C、分离室中分离物质的操作是固液分离,是过滤,选项C正确;
D、该过程至少发生:1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3、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4、碳酸钙高温分解等4个化学反应。选项D正确。故选CD。
(3)二氧化硫与碘单质和水反应产生硫酸和氢碘酸的化学方程式:;
(4)氢化镁是一种贮氢合金,当它与混合时释放出氢气,同时氢氧化镁,的化学方程式是:;
(5)一定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氢气可以按照不同比例反应,只生成一种产物就能实现“零排放”,则碳、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这种产物可能是:
A、甲醇中碳、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故选项正确;
B、甲酸中碳、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2;故选项错误;
C、乙醇中碳、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故选项错误;
D、乙酸中碳、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1∶1;故选项正确。
故选AD。
(6)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氮气和水的化学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