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送东阳马生序 配套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22年)

文档属性

名称 11 送东阳马生序 配套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22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1 23:2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 《送东阳马生序》 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
2.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主旨;
3.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
【难点】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主旨。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赠序,即临别赠言。本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临别赠言。想一想,作为前辈学人,作者会对后学说些什么呢?
二.展示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
2.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主旨;
3.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三.检查预习:
1.了解作者及背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元末明初散文家,与刘基、高启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明太祖朱元璋重用他,命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并替太子讲经,推其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他为“太史公”。他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著有《宋学士全集》。其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雍容典雅,或质朴简洁,各有特色。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宋濂全集》,写这篇序文时作者69岁。洪武十一年(1378年),即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明太祖朱元璋,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并说自己将回乡探亲。宋濂了解他是个“善学者”,便写下这篇序文,勉励他珍惜太学的条件,刻苦学习。
四. 课堂活动:
活动一:熟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标注字音及断句。
明确:
字音:
嗜学(shì) 加冠(guān)   叩问(kòu)     叱咄(chì duō)
俟(sì) 负箧(qiè) 曳(yè)屣(xǐ)
皲裂(jūn) 媵人(yìng) 缊袍(yùn) 容臭(xiù) 烨然(yè)
耄老(mào) 谬称(miù) 廪稍(lǐn)
裘葛之遗(qiú)(wèi) 冻馁(něi) 皆被绮绣(pī)(qǐ)
断句: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提示:断句时,要考虑逻辑是否正确,语意是否完整,形式是否一致等诸多因素。
2.学生朗读、齐读。
3.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
通过讲述自己年轻时勤奋学习的经历,作者勉励同乡后学马君则刻苦学习,有所成就。
4.你能给这篇文章另起个标题吗?说说理由(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内容)。
示例:劝学
活动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注意标注重点词语及文言现象。
提问:
1.解释加点字:
嗜:喜欢,爱好。
无从致书以观:致,得到。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深沉;假借,借。
不敢稍逾约:逾约,超过约定期限。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
尝趋百里外:趋,疾走,跑。
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
稍降辞色: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或遇其叱咄:叱咄,训斥,呵责。
穷冬烈风:穷,极。
持汤沃灌:沃,浇。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逆旅,旅店;食,供养,给……吃。
右备容臭: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乱麻;敝,破。
而承天子之宠光:宠光,恩宠光耀。
缀公卿之后:缀,跟随。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给予,赠送。
无冻馁之患也:馁,饥饿。
2.一词多义
①以
以衾拥覆(介词,用)
以中有足乐者(连词,因为)
俯身倾耳以请(连词,相当于“而”)
②书
人多以书假余(把)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书籍)
与朱元思书(信)
③从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向)
当余之从师也(跟从)
④其
俟其欣悦(代词,代指“先达”)
门人弟子填其室(代词,代指“先达的”)
⑤至
礼愈至(周到)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到达)
⑥若
烨然若神人(好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如)
⑦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动词,担忧,忧虑)
无冻馁之患矣(名词,忧患)
⑧故
故余虽愚(连词,所以)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副词,特意,故意)
⑨道
益慕圣贤之道(名词,学说)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动词,说)
⑩质
援疑质理(动词,询问)
非天质之卑(名词,资质)
3.通假字
①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支”同“肢”)
②同舍生皆被绮绣(“被”同“披”)
4.词类活用
①腰白玉之环(名词用作动词,在腰间佩戴)
②手自笔录(名词用作动词,动手;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古今异义
①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
③尝趋百里外(古义:疾走,跑;今义:表趋向)
④主人日再食(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⑤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6.试翻译全文。
活动三:梳理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2段:以叙事起笔,回忆自己“嗜学”的故事和求学的艰苦。
第二部分:3段:由回忆转到现实,写当前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第三部分:4段:点明文章主旨。
活动四:齐读并背诵课文。
五.小结:
学习文言文,须培养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意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送东阳马生序
第一部分:1-2段:以叙事起笔,回忆自己“嗜学”的故事和求学的艰苦。
第二部分:3段:由回忆转到现实,写当前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第三部分:4段:点明文章主旨。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
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技法上研读课文,赏析文章写法的妙处,理解文章主旨。
展示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疏通文意;
2. 把握赠序的文体特点,体会本文“劝学”主旨;
3. 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并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合理借鉴。
课堂活动:
活动一:细读品析:
1.比较阅读:七年级时我们学过《孙权劝学》。同样是劝学,你觉得这两篇文章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哪一篇更容易打动你呢?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学生探究、展示探究成果。
明确:
都是劝学。
《孙权劝学》,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既没有写孙权是如何好学,也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以及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文章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
《送东阳马生序》是序,没有对话描写,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更能打动人。
2.下面请细读课文,说一说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学生探究。
明确:
宋濂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
①求书之难。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②从师之难。宋濂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③生活之苦。宋濂历尽苦寒,穿破衣吃粗食,但他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3.勾画最能打动你的语段,说一说作者是如何描写求学过程之难的。
示例:
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宋濂在严冬时节抄书的艰苦,简洁生动,如在眼前。
又如“俯身倾耳”,仅用四个字,就写出了宋濂虚心求教的情态。
再如,对“同舍生”华丽的穿着佩戴的描写,用了一连串的动词,颇为传神,之后再写自己“缊袍敝衣”,形成鲜明对比。
活动二:品析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孙权劝学》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说比较单一,仅以叙述为主。而本文除了记叙、描写外,还运用了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试找出这些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学生探究、展示。
预设:
全文以叙述为主体,语言质直雅正,纯乎为史家笔法。其间,杂以情景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如“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写抄书之苦;“色愈恭,礼愈至”,写侍师之态;“四支僵劲不能动”,写受冻之状。这些描写都鲜明生动,读之如在眼前。
本文中的议论,集中在第3段,都是在叙事的基础上自然生发出来的,辞意不迫,却颇能引人深思。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道出在学习中用心、专心的重要性。
本文的抒情语句虽然不多,但也很有特点。一是蕴含于叙述之中,如第2段开头“当余之从师也”,结尾“况才之过于余者乎”,在叙述中表露出浓厚的感慨、叹息意味;二是潜藏在议论中,如文章结尾“余之志也”“岂知予者哉”两句,在议论中表明自己的心志意向,有一唱三叹、低回婉转之致。
活动三:体会对比中见精神的写法。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试找出这些对比之处,体会其作用。
【示例一】“乡之先达”的倨傲粗暴,与作者的谦卑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一心向学、不怕羞辱的学习态度。
【示例二】“同舍生”的豪华装扮,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充实和求学意志的坚定。
【示例三】如今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与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突出专心学习的重要性。
完成表格:
对比内容 宋濂求学条件 太学生求学条件






明确:
对比内容 宋濂求学条件 太学生求学条件
食 无鲜肥滋味之享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衣 缊袍敝衣处其间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行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无奔走之劳
住 寓逆旅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书 无从致书以观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师 无硕士名人与游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这些对比,或彰显矛盾,或提示道理,鲜明而有说服力。“同舍生”豪华装束与作者“缊袍敝衣”的对比,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和作者求学的种种艰辛形成对比,这些反比,突出作者内心的强大和专心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作者的“嗜学”与马生的“用心于学”的对比,抄书时“手指不可屈伸”与访学归来“足肤皲裂”的对比这样相同或相关的“正比”,可以造成一种同类叠加的效果,使文意前呼后应,相得益彰。
活动四:探究主旨。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送东阳马生序》,然而文章一开篇作者就大量叙说自己的求学之苦,有人说作者写作该赠序的真正目的是夸耀自己。你认为作者送给马生赠序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
作者在开篇便现身说法,从自己艰苦的求学经历切入,又兼及有关对比,用种种具体的事实说话,激励年轻人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正如文中结尾所说:“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予者哉?”作者给马生赠序意在“劝学”,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有所成就。
四.小结:
宋濂靠着勤奋苦读,最终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与宋濂求学之境遇相比,今日我们求学条件优越,相信在求学路上的我们会深受启发,“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求学路上,强调的是一个人的专注、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