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枣儿 配套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22年)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枣儿 配套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22年)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2 08:19: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9课 《枣儿》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3.分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重点】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难点】分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一课时
一.导入:
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在她的《目送》中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打拼,当我们奋不顾身努力前行的时候,有谁注意到,在你的身后有一双关切、期盼的眼睛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独幕话剧《枣儿》。
二.出示目标:
1.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故事内容。
2.分析剧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中反映的社会现实。
3.分析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三.检查预习:
1.作者简介:孙鸿,当代剧作家。他所写的话剧小品《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曾荣获“1999年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
2.独幕剧:是戏剧的一种类别,是剧情在一幕之内完成的小型戏剧。独幕剧通常只有一个场景,也可以有两个以上的场景,篇幅较短,人物较少,情节线索单纯,从一个生活侧面反映社会矛盾,构成一个独立完整的戏剧故事。由于剧情受到严格的时间场景的限制,独幕剧一般情节单纯,结构非常紧凑,矛盾冲突迅速展开形成高潮,再戛然而止。
3.读一读:
馋chán 威严 wēi yán 囫囵hú lún 蓦然 mò rán 凝视níng shì
喃喃自语nán nán zì yǔ 蹑手蹑脚 niè shǒu niè jiǎo 无可奈何 wú kě nài hé
4.理解词语:
蓦然 :忽然;猛然。
凝视: 不眨眼地看
喃喃自语: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
蹑手蹑脚 : 形容放轻脚步走的样子。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无可奈何 : 奈,怎样,如何。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同“无可奈何”。
四.课堂活动:
活动一:初读感知:
1.读课文,初步感知戏剧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枣儿》中的场景只有______幕,便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下,背景音乐是“___________”,出场人物只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二人,由二人的对话,再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关系比较简单。全剧以“__________”为线索展开情节。
明确:
一,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带西北口音的童谣,老人,男孩,老人的儿子,男孩的父亲,枣儿
2.说一说本文的戏剧冲突是什么?在老人与男孩的交往过程中,巧妙地串起几个故事片断,试概括这几个故事片段。
学生探究,展示。
明确:
戏剧冲突是老人与男孩,因为男孩想偷枣儿,老人是看枣儿的,他们间的矛盾是剧本的矛盾。
片段一:老人给男孩捧红枣,由“枣儿”引出为儿子取名为“枣儿”的由来。
片段二:老人让男孩踩在自己背上摘枣儿,并由此引出对儿子的第二段回忆。
片段三:男孩想把枣儿带回家给父亲吃,老人舍不得男孩离开。
片段四:老人哄着男孩坐下,给男孩讲故事。
片段五:老人思念儿子,懂事的男孩哄老人开心。
片段六:男孩坦陈现实,老人与男孩互相安慰,深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
2.“枣儿”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探究,明确:
全剧以“枣儿”为标题,并以“枣儿”贯穿全剧,让老人与男孩围绕“枣儿”进行对话,展开情节:事情发生在乡间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开场的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人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男孩因“捡枣”而与老人邂逅;老人请男孩吃“枣儿”;算命先生给老人的儿子起名、以及儿子小时候尿尿的事情,都离不开“枣儿”:老人给男孩讲“枣树”的来历,以及“一颗枣儿落到鬼子的钢盔上”、闹灾荒时爷儿俩靠“仅剩的八十一颗枣儿”活命的故事,也都离不开“枣儿”;男孩要把“枣儿”带回家、留给父亲吃;结尾以“枣儿甜,枣儿香……”的童谣,与开场相呼应。在剧中,老人的经历、情感乃至命运,都与“枣儿”有着不解之缘:男孩对父亲的思念、也与“枣儿”相牵连。“枣儿”是全剧情节发展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全剧的结构与内容都与“枣儿”密切相关。
活动二:表演朗读,体味亲情:
1.独幕剧的特点是情节单纯,结构非常紧凑,矛盾冲突迅速展开形成高潮,再戛然而止。你觉得本文形成高潮的片段是哪个情节?找出来,分角色有感情朗读,体味其中的深情。
学生探究,展示。
明确:片段六:男孩坦陈现实,老人与男孩互相安慰,深情呼唤各自的亲人回归故乡。
学生有感情表演朗读,结合台词及舞台说明,理解其中的情感。
学生谈感受,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2.剧本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结尾再次响起那首童谣,与开头呼应。请大家有感情朗读这首歌谣,分享你的阅读感受,体会其作用,说说它与开头的作用有何不同。
学生探究,明确:
课文开头和结尾都用了同一首童谣。这首童谣表达了在“枣儿”中所融人的父母疼爱子女的亲情。课文以这种富有民间特色的童谣形式开头,隐含了全剧与“枣儿”有关、与亲情有关的特定内容,并将人们带入具有民族传统风情、充满乡土气息的特定情境。结尾也用了这首童谣,但情境有所变化,由幕后换为前台,由哼唱变成呼喊,由没人回应转为“响起无数个童声呼唤的声音”,既与开头相呼应,又强化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深化了全剧的思想内涵。
活动三:理解人物形象:
结合文中的台词和舞台说明,体会老人和男人这两个人物各自的特点。选择感兴趣的片段,与同学合作进行表演,注意人物表情、说话语气的差异,尽量表现出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
学生探究,展示。
归纳:
剧中的老人首先是老一辈的农民形象:他一生劳作,不离乡土,如今年迈,儿子离乡外出,他继续留守家园。老人的形象又是具有更普遍意义的老一代长者的形象:他满怀亲情,富有爱心,关爱已成年的下一代,又疼爱尚年幼的新一代;作为过来人,他念旧而又传统,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则是新生一代的形象:他思念父亲,喜爱心疼自己的老人,好而懂事,在他身上处处表现了儿童纯真可爱的天性;他的父亲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他爱吃巧克力并盼望父亲带巧克力回来,则表现出男孩成长环境的鲜明时代特征。
活动四:小结全文,体会象征意义:
1.读完了课文,你是不是也被剧中人这份深情打动了?“枣儿”不仅仅是枣,在剧中有了更多的含义。请用“枣儿既是_________也是___________”说一段话,表达你阅读后的感受。
学生探究,展示。答案不唯一。
示例:
亲情、故乡、传统生活、精神家园、文化传统……
小结 :
象征就是托意于物,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和思想感情。
2.除了“枣儿“,文中还有多处使用了象征手法,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探究,展示。
示例:
(1)老子个儿大,儿子个儿能小吗?……我儿子就叫“枣儿”
画线句并非指个子,隐含了永不褪色的亲情,永远割舍不了的乡情。
(2)(拿起熟枣放进嘴里)还是皱巴巴的甜呢。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画线句是老人内心呼喊儿子,因儿子没有回应而伤心;老人年老,被儿子遗忘,透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3)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画线句不仅是对吃枣而言,也不是对一般生活哲理的泛指,其中隐含的是对既往岁月、对传统生活、对精神家园的感情。
(4)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画线句“迷路”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表现了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
(5)爹回来会带巧克力。……你有了巧克力,就不会来了。来呢,你的枣儿甜!
画线句“巧克力”具有与“枣儿”相对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内涵,它是现代生活的象征。走出去的人们,往往迷恋于外在世界,忘记了回家的路,但他们最终会回来的,喧嚣之后是平静,躁动之后是安宁。
(6)出远门的人有时候不认识回家的路了,只要家里人天天喊,他早晚会回来的。
画线句是指:道德、伦理、亲情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不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远离家乡。
五、课堂总结:
在剧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也是传统生活和精神家园的象征。剧本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赋予了“枣儿”以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涵,使全剧具有了深厚的思想内蕴。让我们再次有感情朗读剧终这首诗,体味人间最美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