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0 曹刿论战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2 08:1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曹刿论战》同步教学课堂活动设计
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重点】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难点】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春秋时期,在我国现在的山东省界,当时存在着齐鲁两个国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齐襄公时,政令无常,其弟小白和纠分别逃到了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是为齐恒公。齐恒公因鲁国纳公子纠事,怀恨在心,于即位二年,率齐军攻打鲁国。面对强大的齐国,弱小的鲁国能取胜吗?今天我们就翻开《左传》,了解这段著名的历史事件。
二.出示目标:
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三.检查预习:
1.介绍作者: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太史公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2.作品介绍:《左传》也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是我国较早的一本史学著作和重要的文学著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它以《春秋》的编年为经,叙述了鲁隐公无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自然等方面的重大活动和事件。《左传》在以长篇文字记述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或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经历时,既重视记述事件的始末,又重视人物言行,做到“言事相兼,烦省合理”,突出了先秦史官分别记言、记事的格局。清人称赞它“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3.编年体是中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四.课堂活动:
活动一:熟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字音。注意以字重点字词读音:
刿(guì)  鄙(bǐ)  玉帛(bó)  辙(zhé)
又何间焉(jiàn)    弗敢专也(fú)
小惠未徧(biàn)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2.再次朗读,注意节奏。
示例: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3.齐读全文。
活动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
1. 通过刚才的多种形式朗读,你大概了解这整个事件了吗?请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学生探究,展示。
明确:
本文通过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
2. 如果让你分别按照“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两条线索梳理情节,你会如何提练?
学生探究,明确:
人物活动线索:请见-论战-参战-释战
事件发展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3.了解了故事大概,接下来请结合注释和工具书准确翻译全文。注意积累文言知识。
学生自主学习,归纳:
【词类活用】
①神弗福也(名词用作动词,赐福,保佑)
②公将鼓之(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一词多义】
①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故逐之(所以)
②以:何以战(凭、靠) 必以信(按照) 必以分人(把)
③之:肉食者谋之(代词,代这件事)
公与之乘(代词,代指曹刿)
故克之(代词,代指齐军)
小大之狱(结构助词,的)
公将鼓之(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古今异义】
①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②肉食者鄙(古义:目光短浅;今义:粗俗,低下;轻视,看不起)
③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的牛、羊、猪等;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放弃或损害某些利益)
④必以情(古义:诚心;今义:感情)
⑤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又,又一次)
⑥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夫战,勇气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必以分人。(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
(3)倒装句
何以战?(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以何战”)
战于长勺。(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长勺战”)
4.读译课文。
活动三:反复朗读,读出韵味:
1.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读出语气。
示例: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应读出“反对”的语气。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应读出“否定”的语气。
③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应读出“肯定”的语气。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应读出“议论”的语气。
⑤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应读出“解说”的语气。
2.再次齐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语气。
六、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梳理了重点字词,理清了文章大意,进行了朗读指导。下节课我们会对文章内容进行多角度分析,学习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儒家经典《春秋》中记录了“长勺之战”这件事,共十三字: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
短短十三字,交待了时间、事件、地点。本文在记述这件事上更突出了哪些内容?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本文的学习来管窥《左传》的记事风格。
二.出示目标:
1.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与特殊句式,理解词语古今意义的差别;
2.学习文章的精练笔法与详略安排;
3.感受古人的政治智慧,体会他们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三.课堂活动:
活动一:梳理层次,感知内容:
1.速读课文,梳理层次结构并概括。
学生探究,明确: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政治准备。
第一层: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全过程。
第三段: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第一层:论述反攻敌人的有利时机。
第二层:论述追击敌人的有利时机。
追问: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
明确:一三段详写,二段战争过程略写。
2.由前面的分析试概括本次战争以少胜多的原因。
提示:战前的政治准备-
抓住进攻的时机-
抓住追击的时机-
明确:
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抓住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抓住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活动二:分析语言,了解人物:
1.本文重要人物有两个:曹刿、鲁庄公。如果让你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两人的性格,你会选择哪两个词语?
明确:
庄公:鄙
曹刿:远谋
庄公的“鄙”和曹刿的“远谋”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结合具体语句,完成下表。
庄公之“鄙” 曹刿之“远谋”
学生探究,明确:
庄公之“鄙” 曹刿之“远谋”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将鼓之 未可
公将驰之 未可
小结:
由战前的三问三答可见,庄公将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州的拥护和神的护佑上,而曹刿则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小惠”“小信”,不能遍及百姓,“民弗从”“神弗福”,想要取胜,只有做到体察民情,获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民心向背为基础,可见其远谋。
战时庄公的两次冒进,而曹刿善于掌握时机,可见庄公之鄙和曹刿之远谋。
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2.文章标题为“曹刿论战”,一个“论”字,让我们知道本文的重心在于记言。通过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请你勾画人物语言,有感情朗读,从而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展示。
示例:
曹刿:开头……乃入见-爱国
何以战……请从-有远见
公与……齐师-有才能
既克……逐之-谋略过人
庄公:何以……请从-实事求是,虚心听取意见
公与……齐师-亲自参战,礼贤下士,任人唯贤
既克……逐之-为求真知,不耻下问
小结人物形象:
曹刿:曹刿作为一名军事家的“远谋”:曹刿请见,表现他的爱国热情;曹刿问战,表现他的政治远见;曹刿参战,表现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曹刿论战,表现他过人的谋略。
鲁庄公:鲁庄公作为国君的见识“鄙”: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这是他政治思想上的缺陷;他急于求战,急于攻击,说明他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能力。但他又并非昏君,备战见刿,三问三答,实事求是,虚心听意见;庄公作战用刿,亲自参与打仗,表现他礼贤下士,任人唯贤;庄公战后问刿,不因胜而自喜,表现他为求真知而不耻下问。
活动三:赏析艺术手法:
试总结本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探究,明确:
1.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文章围绕“论战”来选择与组织材料,展开记叙,以突出曹刿高明的战略与战术。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文章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作战前的政治准备及战胜齐国的原因。
2.对比映衬,形象鲜明。
本文运用对比衬托法,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了两个对比鲜明的人物形象——曹刿与鲁庄公。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记叙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说明要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并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课文剪裁得当,语言精炼,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希望同学们能在将来的写作中加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