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济宁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1 19:18: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下学期期中质量监测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鲁迅使用的国民性批判视角,复制于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错误,由原文“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可知国民性批判来源西方传教士那里,也有不同的地方,不是“复制”,是借助。
2.C本题考查学生对比理解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但是他们从国人对方的角度发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错误,由原文“‘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可知不是发现了中国文化的特征,是别有用心,侵略、欺骗、掠夺。
3.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正确,由原文“然后升结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来,而这种‘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具有特有文化性格的人。鲁迅的小说中有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有这种潜在的“文化人”屡屡出现,比如《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等。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分析可知孔乙己符合“文化人”的概念,而BCD中三个都不属于“文化人”。
4.材料一谈论的是鲁迅先生的功与“过”。首先文章以一个提问“(鲁迅)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展开内容,总领下文;接着利用并列式结构,从两个层面分析,其一为那独特的国民性批判的文化视角,其二为那国民性批判后边隐藏着对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的思辨和揭示。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行文结构的能力。
分析行文思路,注意应用逻辑词汇:首先、其次、接着、最后等。
由原文第一自然段“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可知首先文章以一个提问总领全文,照应题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这是材料一的第一部分,属于提出问题。
接着由原文第二自然段开头和结尾“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 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得出分析问题的第一层次,即鲁迅先生“高踞”的理由一“具有独特的文化批评视角——国民性批判”。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一层,属于分析问题部分。
然后从第三、四段属于分析问题的第二层次。貌似在批评鲁迅先生,其实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揭示鲁迅先生成就的伟大之处——照应第一段开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和题目“鲁迅先生的‘过’”,题目中的双引号暗示我们这里的“过”并非存在的问题,而是褒义词,其实还是在肯定鲁迅先生。作者先来一个转折“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又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将一切传统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当然,他的偏激……;正是这种偏激……”,殊不知这恰鲁迅高踞的深层次原因,于是作者分析完国民性批判的来源后又明确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当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种时代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强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说,却不自觉地把国民性话语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义严严实实地遮盖了。我们太折服他的国民性批判了,太钦佩他那些独有‘文化人’形象的创造了,以致长久以来,竟没有人去看一看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
综上所述,文章第三、四段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依然是分析问题,阐述鲁迅先生伟大的原因二:他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正因为独特的文化批评视角——国民性批判和对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的揭示,才有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和巨大影响。
行文脉络为总分式,分说部分为并列的两层。
5.①相同点:都是在批判国民性,即民族劣根性,国民存在的普遍性问题;②不同点:鲁迅的批评是为了改造国民性,警醒自我,激人奋发,是起点,而不是终点,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传教士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用以证实西方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可见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前者为了救中国,后者为了侵略掠夺占有中国;前者真诚,后者虚伪。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对材料内容并概括的能力。
①相同点: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只要翻一翻传教士亚瑟 亨 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
②不同点:由材料一的结尾段“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可见鲁迅的批判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由材料二的结尾段“在借鉴‘东方主义’的同时,鲁迅一直激烈地批判‘东方主义’。在有关《月宫盗宝》和《上海快车》两次‘辱华电影事件’中,鲁迅在讽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对‘饱暖了的白人’拿落后民族取乐的做法,进行了批判”可知鲁迅在批评国民性的同时也在揭露西方的真实面目。由材料二第四段“不过,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固然与‘东方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但他的思想一旦形成,就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东方主义’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鲁迅改造国民性与‘东方主义’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东方主义’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因此可以说,鲁迅是借助于‘东方主义’的思路,最终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材料二的第二段“‘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二是使东方看清了自身的缺陷,并将‘自我贬损’作为自我拯救的基础”,可知西方的目的是为了侵略。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是他发自对国家主权的自觉责任,也是他将家庭创伤记忆投射到现实中的自觉行动。
7. D “削弱了小说的真实性”分析错误。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是赋予故事一种传奇色彩。
8. 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哈喇泊喝汤时的声音,让读者对这一具有特点的喝汤声音有着真切的感受。同时,此句还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将哈喇泊的“家仇国恨”融入喝汤的声音之中,增加了表达的气势,增强了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中重点句子的能力。
题干要求“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画线的句子,首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将哈喇泊喝汤时的声音比作“穿越幽谷的强风”,比作“乌苏黑江的水流”比作“急板”。作者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出喝汤声的特别之处,化抽象为具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仿佛亲耳听到哈喇泊的喝汤声,产生真切的感受。
同时,这句话还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通过连续三个“像……”的句式,“像穿越幽谷的强风”“又像乌苏黑江的水流”“就像呜咽”,将作者强烈的情感蕴含其中,让文章的表达更加具有气势;“带着股气吞山河的力量”“就像呜咽”“仿佛谁要把大千世界都收入腹中”,这些描写将哈喇泊的“家仇国恨”融入喝汤的声音之中,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9. ①交织回忆往事,使内容更加真实、丰富,让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②现实与往事的交织, 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哈喇泊一家遭遇的同情,对沙俄侵略者的愤恨之情;③现实与往事的交织,以历史关照现实,引发读者思考。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小说的叙述采用往事与现实交织穿插方法,如作者从自己吃饭的经历写起,写到遇到一位“穿长袍的女人飘然而至,自称乌苏里江摆渡人”,通过她的讲述,展示了哈喇泊一家的遭遇,他的爷爷、姑姑在海兰泡惨案中惨死,为什么从此他的家族后代都没有好牙,写到哈喇泊家族爱喝汤,以及哈喇泊的经历,结尾由回到自己在小饭馆吃饭的情景。作者将哈喇泊家族的遭遇与作者的现实经历交织在一起叙述,这样就让小说的内容更加真实、丰富,避免了小说情节的单薄,同时,这样的叙述方式小说情节也让加跌宕起伏,避免了平铺直叙。
其次,采用现实与往事的交织,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哈喇泊一家遭遇的同情,对沙俄侵略者的愤恨之情。如作者写哈喇泊爷爷的在海兰泡的遭遇,“没等祖父说完,一个骑兵挥舞长刀,先把他怀中的女儿拦腰斩落,接着朝向祖父。祖父见女儿死在刀下,飞身绊马将骑兵摔落,夺刀废掉他一条胳膊。第二刀还没出手,祖父就被一个手持步枪的俄兵迎面射杀”;写祖母的遭遇,“祖母上岸后,牙齿多半化为乌有,有人说她是因仇恨咬碎了牙,也有人说她当时游不动了,不咬碎牙齿逼出身上最后的力气,早就喂江鱼了”;写哈喇泊喝汤的声音,“这声音初始像穿越幽谷的强风,带着股气吞山河的力量;跟着又像乌苏黑江的水流,变得深沉而有节奏;忽然这喝汤声又起了变奏,一阵剧烈的喘息声闯入,就像呜咽。而喘息声过后,是急板似的更加迅猛的喝汤声,仿佛谁要把大千世界都收入腹中”,这些描写更好地表达作者对哈喇泊一家遭遇的同情,对沙俄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最后,作者并非为了写作一个历史故事,小说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感。哈喇泊一家的遭遇,让读者想到国家强大的必要性,想到不要忘记我们民族过去的屈辱历史,这里将现实与往事的交织,以历史关照现实,引发读者思考,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C
11.A项,“朋友之间互相唱和的赠言”错误,此为书序。
12.B项,“因此要及时行乐”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在表现人生苦短、生命不居的感叹中,流露着一腔对生命的向往和执着的热情,他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体现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因此并没有“及时行乐”的意思。选项对文中作者的观点理解有误。
13(1)有的人喜欢讲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
等到王述做了扬州刺史,将接受朝廷的征召,到会稽郡巡行,却不去拜访王羲之。
14.人生苦短之痛。(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世事无常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往事不再之痛。(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生死难测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答出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C “远近结合”错误,由“冥冥”“隐隐”而知,此处属于远景。
16.对辛弃疾的推崇和赞颂。运用典故,将辛弃疾与诸葛亮相比,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 对挥师北伐,收复中原的盼望。“中原”三句写出了北方沦陷区人民迫切盼望北伐的心声。词人借中原百姓的心声,表达了词人迫切希望北伐的愿望。
对时光易逝、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化用桓温的典故抒发了时光易逝而辛弃疾长久不受朝廷重用的慨叹。(每点2分,共6分,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词的下阙化用诸葛亮的典故,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中原”三句,表达了词人迫切希望北伐的愿望;结尾化用桓温的典故,意蕴丰富,引发读者联想,根据学生所学课本知识的迁移,故拟答案为“对时光易逝、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如果学生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1)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2)亦余心之所善兮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⑶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18.D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连绵起伏: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迤逦蜿蜒:意思是曲折连绵。“连绵起伏”一般形容山脉,文中是形容水流,所以不强调起伏不平,应用“迤逦蜿蜒”。
第二空,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精美绝伦:精致美妙,无与伦比。文中是强调画面很美,一时看不过来,应用“美不胜收”。
第三空,纷繁杂乱:头绪多而杂乱。纷纭复杂:指的是(事物的种类、头绪等)多而杂。“纷繁杂乱”强调乱,而“纷纭复杂”则是强调复杂。文中是说从混乱的现象中找到规律,强调的是事物的乱,应用“纷繁杂乱”。
第四空,匹敌:对等;相当。媲美:美好的程度可以相比;比美。文中是说科学研究带来的心灵享受和震撼可以与伟大的艺术作品相比美。应用“媲美”。
19.A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有两处错误:
(1)结构混乱。“源于”的主语应是“幸福感”,而不是“人们”,故应将“人们在科学中感受幸福”改为“科学带给人的幸福感”。
(2)语序不当。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应是先“探索”,再“验证”,最后“发现”。正确语序为“探索自然的好奇、验证未知的兴奋以及发现真理时的满足”。
20.【示例】构成:本体为“科学也有人文之美”,喻体为“(黑白的)琴键也能演奏(美妙的)旋律”。表达效果:喻象新奇,表达生动。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的构成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将“科学也有人文之美”比喻为“(黑白的)琴键也能演奏(美妙的)旋律”,所以比喻句中的本体是“科学也有人文之美”,喻体为“(黑白的)琴键也能演奏(美妙的)旋律”。
表达效果上,要熟知比喻的作用的相关知识,比喻句的作用:(1)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2)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3)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
句中将“科学也有人文之美”与“钢琴演奏音乐”联系起来,用一个生动形象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化抽象为具体,既增加了句子表达的生动性,又让读者可以更轻松地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可谓喻象新奇。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21.C(根据原文语境,本段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给出“为什么看短视频也会上瘾”的原因。两个方面原因应为并列关系,不是主要次要的关系,排除B项。根据前文问句,括号处应回答原因,不只是观点,排除A项。对应后文,括号处语句应表达一部分人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C项。)
22.刷短视频瘾 上瘾的对象也在不断变化 二是老年人群体(每句2分,意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参考2021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以45分切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