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六、七章B卷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总分
结分人
核分人
得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各种疾病中不属于传染病的是( )
A.贫血 B.流行性感冒 C.麻疹 D.肺结核
2.传染病的特点是( )
A.只由病毒引起 B.只有青少年会患病
C.都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D.只通过呼吸道传播
3.下列不属于人体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的是( )
A.皮肤和黏膜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D.骨骼
4.为了能够有效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我国正全面有序推进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注射的新冠病毒疫苗和所属的免疫类型分别是( )
A.抗体,非特异性免疫 B.抗体,特异性免疫
C.抗原,非特异性免疫 D.抗原,特异性免疫
5.为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的重视,1987年6月,联合国将“国际禁毒日”定为每年的( )
A.5月31日 B.6月5日 C.6月26日 D.12月1日
6.如图所示的情形不会传播艾滋病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⑤
7.下列主要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是( )
A.非典 B.狂犬病 C.乙肝 D.沙眼
8.一只蚊子在叮咬了甲后,又叮咬了乙,若甲的血液中含有丝虫病的幼虫——微丝蚴。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是传染源 B.乙被叮咬前是易感人群
C.微丝蚴是传播途径 D.消灭蚊子可降低丝虫病的发病率
9.下列关于人体内抗原与抗体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以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或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
B.当抗原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抗原的特殊蛋白质
C.一种抗体可针对多种抗原起作用
D.一种抗体只能对一种抗原起作用
10.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
B.抗体是在特定抗原的刺激下,由吞噬细胞产生的
C.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D.医院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
11.某镇曾发生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丙肝”感染事件。据调查,感染丙肝的居民都曾到未采用一次性注射器的镇卫生所打过针。由此推断( )
A.带毒针头是丙肝的传染源 B.丙肝和肺结核的病原体具有相同的结构
C.丙肝属于血液传染病 D.丙肝与甲肝的传播途径相同
12.为预防手足口病,幼儿园采取了一系列日常防控措施:教室、宿舍和食堂经常开窗通风、定期消毒并要求学生勤洗手;对疑似患者进行隔离;安排适量体育活动,锻炼身体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风、消毒、勤洗手属于控制传染源
B.注射过流感疫苗的学生不会患手足口病
C.安排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属于保护易感人群
D.对疑似患者进行隔离,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13.不需凭医生处方即可购买到的非处方药物的标识是( )
A. B. C. D.
14.下列有关安全用药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
A.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 B.中药比西药好,没有副作用
C.处方药必须按医嘱服用 D.非处方药简称OTC
15.下列关于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免疫反应是对身体的一种保护反应
B.人体免疫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C.计划免疫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
D.特异性免疫是机体与外来侵害物接触之后获得的免疫特性,可以遗传
16.下列关于日常用药的做法合理的是( )
A.用药前要认真阅读使用说明书 B.有病就用抗生素
C.不必按时,痛就用不痛就不用 D.为了快速缓解病痛,大剂量用药
17.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维持自身健康。下列做法你不认同的是( )
A.发芽的马铃薯可作为动物饲料 B.买回的叶类蔬菜用清水浸泡
C.处方药按医嘱服用 D.“OTC”标志的药可按说明书服用
18.如图所示是反映滥用抗生素现象的漫画,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
B.抗生素会诱导细菌发生变异
C.细菌发生的变异有的是有利的,有的是不利的
D.服用抗生素不但会杀死体内的有害细菌,也会杀死体内的有益细菌
19.下图为药盒上的说明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药是一种处方药 B.此药适合所有患者服用
C.此药需低温贮藏 D.此药可以治疗流感
20.如图所示是“小柴胡颗粒说明书”的部分内容,有关此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药是非处方药 B.该药是处方药,按医嘱服用
C.为提前康复,可增加用药量 D.服药前可以不阅读药品说明书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大题,共60分)
21.(10分)抗生素是我国老百姓最熟悉,也是最容易被“滥用”的药物。目前,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比较普遍,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50%的国际水平。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把青霉素当成了治疗感冒的“万灵药”,为使疾病早日痊愈同时大剂量使用多种抗生素。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
(1)无论是哪种药物,在使用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请你说出一种合格药的使用说明应包含的内容__________(至少说出三条)。
(2)请分析青霉素能否成为治疗感冒的“万灵药”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要提高自身免疫能力,要做到__________(答出一条即可)。
(3)滥用抗生素的恶果之一是产生大量的“超级耐药菌”,请用生物进化的观点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
(4)滥用抗生素的恶果之二是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如特异体质的人能识别出抗生素为“非己”成分,作为__________进行排斥和抵抗,从而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故在使用青霉素前必须进行皮试。
22.(6分)近年来,感染艾滋病的青年呈上升趋势,引起了卫生部门的重视。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但只要预防措施得当,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艾滋病的病原体是_________,它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_________组成。
(2)图中可能传播艾滋病的途径包括_________(填序号),针对这些途径,我们可以采取_________的预防措施,以达到预防艾滋病的目的。
(3)你认为使用抗生素能治疗艾滋病吗?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
23.(10分)应对新冠病毒,科学知识是最常规的“武器”,那么,在我们学过的知识当中,什么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最为基础的知识呢?答案无疑是“传染病及其预防”。如图是这部分知识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此次疫情中,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_____]_____,新冠肺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属于[_____]_____。
(2)新冠肺炎病毒的结构简单,由_____构成。根据其寄生的细胞,可推断出新型冠状病毒属于_____病毒。
(3)当前采取的防控措施,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新冠肺炎流行,却很难将其完全消灭。中国工程院陈薇院士认为:“疫苗是终结新冠肺炎最有力的科技武器。”疫苗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其作用原理是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_____,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用接种疫苗的方式防控新冠肺炎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_____]_____.
24.(10分)如图是关于人体免疫的卡通图解,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和______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2)在健康人清洁皮肤上涂的病菌很快死亡,是图____所起的作用。
(3)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属于________免疫,其特点是________。
(4)图中a表示________,它具有杀菌作用;图中d是________,它可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它们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5)人体发生炎症反应的时候,________细胞显著增多,这一反应属于第________道防线。
25.(10分)如图甲、乙是人体对某种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的过程,请分析回答:
(1)人体通过甲、乙两种途径产生的免疫都属于____免疫;其中的死病毒和活病毒都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_____的作用,均可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_____。
(2)通常,图中_____途径所示的免疫过程是人们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的,这样的免疫也称为_____。例如,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_____,可以预防结核病,就属于这种免疫。
(3)在地震后,卫生部门为灾区儿童进行的甲肝、乙脑等疫苗的强化接种,相当于图中_____途径所示的免疫。据此,你分析疫苗是用_____制成的生物制品。
(4)除如图所示的途径外,人体一般还有哪些免疫方式?试具体列举说明:_____。
26.(14分)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周期性发作,全身发冷、发热、多汗,多次发作可导致严重贫血甚至危及生命。
(1)疟原虫往往经由按蚊吸食人血时传染给人类,所以及时杀灭按蚊可以控制疟疾的传播,这项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______。
(2)我国科学家从菊科植物黄花蒿的茎叶中提取出新的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科研人员为研究联合使用青蒿素类药物的效果,进行如表临床研究。
组别
平均退热时间/天
治愈/人数
A
13.8
9
B
11.5
10
C
6.2
15
A组:采用高甲醚注射液治疗;
B组:采用复方磷酸萘酚喹药物治疗
C组:采用A组和B组联合用药治疗。
①在上述分组中,每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情况等相似,这样分组是为了满足实验的_________原则。
②依据研究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3)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中会表达一种特殊蛋白质,被称为恶性疟原虫裂殖体逸出抗原—1(简称Pf SEA-1),该蛋白可以帮助疟原虫离开红细胞继续在血液中扩散,最近研究发现一些疟疾感染者能够产生针对该抗原的_________,这种物质具有阻止疟原虫扩散的作用。研究者们利用这种抗原制作疫苗,并研究该疫苗对疟原虫的预防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①选择年龄相同、健康状况良好的实验室小鼠,将其平均分为两组。
②同时给A组小鼠注射一定体积含________的溶液。给B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本实验中起作用________。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定天数后,同时给两组小鼠接种相同数量的__________,然后定时抽取两组小鼠的血液,检测比较两组小鼠体内该生物的增殖情况。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贫血是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少引起的疾病,不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因此不具有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麻疹、肺结核都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属于传染病。
2.答案:C
解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寄生虫)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的特点是传染性和流行性。
3.答案:D
解析:A、皮肤和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A不符合题意;
B、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B不符合题意;
C、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C不符合题意;
D、骨骼是运动系统的组成之一,不属于人体免疫防线的组成部分,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4.答案:D
解析:疫苗是由病原体制成的,只不过经过处理之后,其毒性减小或失去了活性,但依然是病原体,进入人体后不会使人得病,但能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这种疫苗相当于外界的抗原,产生的抗体只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可见其免疫作用是特定的,有针对性的,属于特异性免疫。故选D。
5.答案:C
解析: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同时号召全球人民共同来解决毒品问题。
6.答案:B
解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吸毒、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①握手、②同吃同饮、④蚊虫叮咬都不会传播艾滋病,③静脉注射吸毒、⑤不洁性交会传播艾滋病。故选B。
7.答案:C
解析:非典属于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空气传播;狂犬病、沙眼属于体表传染病,通过接触传播;乙肝属于血液传染病,通过血液传播,C正确。
8.答案:C
解析:甲为患传染病的患者,能够散播病原体,所以属于传染源,A正确。乙在患病前对该病缺乏免疫力,所以属于易感人群,B正确。微丝蚴是能使人患这种传染病的寄生虫,所以属于病原体,C错误。蚊子是传播此传染病的生物媒介,所以消灭蚊子能有效降低丝虫病的发病率,D正确。
9.答案:C
解析: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还需吞噬细胞才能将抗原清除,当抗原被清除后,机体还将保持产生相应抗体的能力,A正确;当抗原侵入人体时,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抗体),B正确;抗体具有特异性,因此一种抗体只能对特定的抗原有作用而不是可针对多种抗原作用,C错误、D正确。
10.答案:B
解析:A.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A不符合题意。B.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异物)叫做抗原,B符合题意。C.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如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包括病菌),C不符合题意。D.卡介苗是由减毒型结核分枝杆菌悬浮液制成的活疫苗,可用于结核病的预防,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答案:A
解析:病原体是指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痢疾杆菌是病原体,A错误。传染源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患病的人是传染源,B正确。易感人群是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照顾患者的人属于易感人群,C正确。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输液治疗该患者属于控制传染源,D正确。
12.答案:C
解析:通风、消毒、勤洗手属于切断传播途径,A错误;注射过流感疫苗的学生不会患流感,但依然会患手足口病,因为流感和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不同,B错误;对疑似患者进行隔离,属于控制传染源,D错误。
13.答案:B
解析: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
14.答案:B
解析:在使用药物之前,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与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A正确;“是药三分毒",中药也可能有毒副作用,不可多吃,B错误;处方药的使用要遵医嘱,非处方药的使用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C正确;OTC是非处方药,可以根据病情自行购买,并按照说明书,按时按量服药,D正确。
15.答案:D
解析: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不能遗传,D错误。
16.答案:A
解析:用药要针对不同的病情,认真阅读说明书适当选用,药物一般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过量服用,会危害人体健康,用药剂量要适当。
17.答案:A
解析:发芽的马铃薯内有剧毒物质,去芽后仍存在,不能食用,也不能作为动物饲料。
18.答案:B
解析:细菌的变异是在使用抗生素之前就有的,抗生素只能对细菌的变异进行选择,变异的细菌能够抵抗抗生素的作用从而存活下来,B错误。
19.答案:D
解析:此药具有非处方药标识“OTC”,所以是一种非处方药;药品通用名称是抗病毒口服液,用于风热感冒,流感等;此药不需要低温贮藏。
20.答案:A
解析:小柴胡颗粒说明书上有OTC标识,说明它是非处方药,无需医生处方即可购买,A正确,B错误;凡是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应合理用药,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服药前必须阅读药品说明书,C、D错误。
21.答案:(1)用法用量、适应症、生产日期、保质期等(至少说出三条)
(2)不能,抗生素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而发挥杀菌作用,感冒可能由病毒或风寒引起,抗生素对治疗这种感冒不起作用;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悦等,合理即可)
(3)抗生素的经常使用对细菌起了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定向的,使发生耐药变异的细菌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结果导致产生大量耐药菌(或由于抗生素对致病菌群体进行了选择,结果耐药菌适应环境而生存,最终产生大量的耐药菌,意思对即可)
(4)抗原(或过敏原)
解析:(1)合格药品的标签或者说明书上必须注明药品的品名、适应症、规格、用法用量、产品批号、生产企业等。
(2)抗生素是用来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对由病毒或风寒引起的感冒不起作用。平时要参加体育锻炼、合理膳食、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心情愉悦等,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3)细菌个体中存在着抗药性强的个体和抗药性弱的个体,在使用抗生素时抗药性弱的个体死亡,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其抗药性状遗传给后代;随着抗生素的频繁使用,细菌抗药性逐渐增强。
(4)人体具有免疫功能,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特异体质的人能识别出抗生素是“非己”成分,作为抗原进行排斥和抵抗,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所以注射抗生素前一定要进行皮试,否则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22.答案:(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遗传物质
(2)②③④;切断传播途径
(3)不能;抗生素是用来杀菌的,对病毒不起作用,故不能用抗生素治疗艾滋病
解析:(1)艾滋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是人类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免疫缺陷,使人体免疫功能受损的疾病,HIV感染者(携带者)和艾滋病病人是该病的传染源。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性传播、静脉注射毒品、母婴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等。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其不具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
(2)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可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图中除“一般接触”这种行为外,其余都可能传播艾滋病,但只要采取切断传播途径的预防措施,就可以有效避免感染HIV。
(3)抗生素是用来杀菌的,对病毒不起作用,故不能用抗生素治疗艾滋病。
23.答案:(1)A;病原体;B;传染源
(2)蛋自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动物
(3)抗体;D;保护易感人群
解析: (1)病原体是指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等,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A病原体;传染源指的是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所以新冠肺炎患者属于B传染源。
(2)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新型冠状病毒寄生在动物细胞中,因此属于动物病毒。
(3)疫苗是用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其作用原理是使人体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用接种疫苗的方式防控新冠肺炎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中的D保护易感人群。
24.答案:(1)皮肤;黏膜;
(2)丁
(3)非特异性;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4)溶菌酶;吞噬细胞
(5)白;二
解析:(1)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2)在健康人清洁皮肤上涂的病菌很快死亡,是由于皮肤的保护作用,对应图丁所起的作用。
(3)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都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其特点是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4)图中a表示溶菌酶,它具有杀菌作用;图中d是吞噬细胞,它可将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吞噬,它们是保卫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5)人体发生炎症反应的时候,白细胞显著增多,白细胞属于吞噬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
25.答案:(1)特异性;抗原;抗体
(2)乙;计划免疫;卡介苗
(3)乙;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
(4)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和黏膜或者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解析:(1)死病毒和活病毒都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抗原的作用,均可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为特异性免疫。
(2)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图中乙途径所示的免疫过程是人们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的,这样的免疫是特异性免疫,也称为计划免疫。例如,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就属于这种免疫。
(3)地震后,卫生部门为灾区儿童进行的甲肝、乙脑等疫苗的强化接种,属于计划免疫,相当于图中乙途径所示的免疫。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26.答案:(1)切断传播途径
(2)①单一变量;②采用A组和B组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最好
(3)抗体;②Pf SEA—1(或恶性疟原虫裂殖体逸出抗原—1);对照;③疟原虫
解析:(1)疟原虫往往经由按蚊吸食人血时传染给人类,所以及时杀灭按蚊可以控制疟疾的传播,这项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中的切断传播途径。
(2)①题述分组中,每组患者年龄、性别、患病情况等相似,是为了满足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
②依据研究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采用A组和B组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最好。
(3)抗体是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则一些疟疾感染者能够产生针对Pf SEA—1的抗体。
①选择年龄相同、健康状况良好的实验室小鼠,将其平均分为两组。
②同时给A组小鼠注射一定体积含PSEA—1(恶性疟原虫裂殖体逸出抗原—1)的溶液。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则给B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本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定天数后,同时给两组小鼠接种相同数量的病原体,即疟原虫,然后定时抽取两组小鼠的血液,检测比较两组小鼠体内疟原虫的增殖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