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2 09:10: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萦绕(yíng) 襁褓(qiáng bǎo) 阐述(chán) 浩劫(jié)
B.枷锁(jiā) 歧途(qí) 拙劣(lüè) 允许(rǔn)
C.湛蓝(zhàn) 姊妹(zǐ) 嵌入(qiàn) 沉甸甸(diān)
D.气氛(fēn) 分崩离析(bēng) 召唤(zhào) 凋零(diāo)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    。
②奥林匹克主义曾在许多个世纪里,一直    着古希腊社会。
③本次庆典是在欢乐祥和的    下举行的。
A.推崇  主导  气氛
B.崇拜 主宰 氛围
C.推崇 主宰 氛围
D.崇拜 主导 气氛
3.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林匹克精神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B.奥林匹克主义区别于一般的体育运动,它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
C.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的是奥林匹克的广泛性,只有全民参与,才有可能把奥林匹克的理想变为现实。
D.在人类构筑未来的全部力量中,奥林匹克精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下面句子的标点符号,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精妙的旋律中,大屏幕上一一闪现出世博会159年来人类聪慧的结晶:电灯、磁悬浮列车、航天器……“一切源于世博会”的理念得以彰显。
B.近年来,禁止手机进校园的呼声不绝于耳。看来,中小学生是完全杜绝使用手机?还是有选择地使用手机?这已成为人们共同思考的问题。
C.“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写作更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D.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告别亲人,背负希望,奔赴疫区,被称为——最美逆行者。
5.下面一段话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比如居家期间,也可以进行在线学习。②这种形式的学习,通过计算机互联网或手机无线网络,在一个虚拟空间即可实现。③在线学习虽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网络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设置了障碍。④所以,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利与弊往往相伴而生。⑤我们要处理好利与弊的关系,让“利”最大化,“弊”最小化。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⑤句
6.根据语境,下列三句话,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生命的成长需要蜕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也因此美丽。
①每一种蜕变,犹如我们为洋葱剥皮,会泪流满面
②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新生,拥有真正的成长
③不断超越自我,才是生命应有的姿态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② D.③②①
二、综合性学习
7.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社会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象征,弘扬奥运精神,是传播人类文明,实现世界和平的有效途径。为了了解奥运,崇尚并传播奥运精神,学校开展了以“走近奥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请围绕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确定两个选题。
(2)为了了解同学们对奥运项目的了解程度,某小组确定调查项目为“奥运项目知多少”。请你也为本小组确定一个调查项目,并写出调查目的。
(3)周末,你想上网查找关于奥运会的资料,可是妈妈却认为你在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耽误学习时间,你这样对妈妈说:“________”
妈妈听了,说:“好吧,那你上网查找资料吧。”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四个“演讲”语段,完成各题。
【甲】最后一次讲演(节选)
闻一多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 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乙】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
丁肇中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简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在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丙】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节选)
王选
我在五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所以比尔·盖茨本人一定会在60岁之前退休。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件不可设想的事情。我是属于高峰过去的一个科学工作者。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叫“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李素丽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非常贴切,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充满了爱心,全心为大家服务。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出来叫名人轶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做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做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笑声、掌声不断)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
【丁】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节选)
顾拜旦
联邦主席、女士们、先生们:
5年前,在巴黎,在1894年我宣布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地方,世界各国的代表们共聚一堂,同我们一起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二十周年。五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责地挺了过来。而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同学们,学习了第四单元“活动·探究”课,班级拟开展一次“书香,伴我成长”主题演讲比赛。请结合四篇演讲稿的选文,运用你学习到的“演讲知识”,参与下面的活动,为写好演讲稿,做做准备吧。
8.活动一:让开头“抓听众”
写好演讲稿的开头,能够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四篇演讲稿选段,开头各尽其妙,哪些“抓听众”的方法值得你借鉴?请简要概括。
9.活动二:让演讲有“现场感”
为调动听众情绪,提高演讲效果,设置“现场互动”是非常有必要的。请就甲选文,谈谈这方面的艺术。
10.活动三:让“金句”更闪亮
拟写演讲稿,选用恰当的修辞,锤炼闪亮的“金句”,能够增强演讲语言的表达效果。请结合丙选文划线句子,谈谈其“金句”的修辞魅力。
11.活动四:让观点和思路有“辨识度”
写演讲稿,除了要观点明确,还要注意思路清晰、逻辑性强,提高观点和思路的“辨识度”。简析乙选文观点、思路的特点,依次完成下列表格横线处的填写。
段落 观点、思路、逻辑
① 开场白,从获奖自然而然地转入________。
② 承接“传统教育”,引出“________”话题,赋予它新的意义:探察、实验。
③ “______”一词转折,以便下文引出王阳明的反面例子。
④⑤ 举出王阳明的例子,说明不是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⑥⑦ 从现代的观念,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
(二)阅读记叙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起去看
(刘心武)
①儿子九岁那年,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高兴得跳起来。
②到了看台,儿子只顾吃冰棍,吃了冰棍又扭着身子要喝汽水,父亲生气了:“你再这么磨人,下回不带你来了!”父亲教给他如何看球,他知道了什么叫角球,什么叫点球。
③儿子十六岁了。父亲跟他说:“带你去看球。”儿子不吱声。父亲提高嗓门说:“带你看球你还哭丧着脸!谁欠你二百块钱还是怎么的!”儿子晃晃肩膀出门去了。母亲跟父亲说:“还记我们的仇呢,那回不让他去电影院看《望乡》。”父亲说:“演日本妓女的故事,他看合适吗?”母亲说:“后来他不还是跟同学一起去看了。谁让中国看电影不分级呢。能买上票他就能看。”停了停又说:“后来我问他,他说,妈,我能看懂。他白我一眼,说,爸跟你就以为我要看那几个黄镜头。他后来不是又去看了《沙器》?”父亲说:“他了得了!《沙器》讲的是儿子杀老子的故事!”停了停又说:“都是你惯的!”母亲就叹气:“他这阵不知道怎那么大气性。你总恶声恶语训他也不是个事儿。”
④父亲独自去了赛场,在门口把多余的票退了。球赛不怎么精彩,双方磨来磨去死不进球。有年轻的球迷乱吹口哨,也不知是跟哪位球员教练裁判生气。中场休息,父亲去洗手间,半道忽然发现了儿子,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喝可口可乐,嘻哈议论倒也罢了,肢体一刻不停,手舞足蹈地 看着实在扎眼,本想过去吆喝几声,拼力强忍住了。父亲没等散场就回了家。母亲问他谁输了让他脸那么黑?他大嚷:“我输了!”儿子很晚才回家,只叫声妈,就回自己那间屋了,还把门关得紧紧的。父亲要冲进去跟儿子算账,母亲拉住他:“人家自己去看个球怎么啦?”
⑤儿子上大学了。暑假在家,有天跟父亲说:“爸,我有两张票,咱们一起去看球吧。”母亲就看着父亲,父亲想了想,唔了一声。母亲摆出一桌菜,爷俩喝啤酒。母亲听爷俩侃球,开头客客气气,后来抬起了杠,再后来语速加快,互相打岔。母亲心里有点紧张。但是最后爷俩一起去看球,一起回了家,回了家又坐在沙发上喝啤酒,把球场上的角色刻薄了一溜够。晚上母亲见儿子老晚还在弄电脑,就先敲敲半掩的门,儿子说:“妈,进来!”母亲过去,儿子让她看在电脑上画的画。闲聊几句后,母亲问:“你上中学的时候,为什么不跟你爸去看球,还老跟他顶牛?”儿子笑了:“妈,我那是少年反叛期啊!尤其要反叛老爸!您记得他怎么造句的吗?——带你去看球!……其实那时候您跟老爸也没多大区别,动不动就‘把手洗干净’,‘怎么把衬衫领子竖起来了’……就是不懂我!”母亲笑了。母子肢体没有拥抱,心是拥抱得紧紧的了。
⑥儿子工作了。有天父亲打他手机:“咱俩一起看球去怎么样?”儿子问是哪场?父亲告诉了他,儿子直言不讳:“他们能赛出什么味道来?整个儿是鸡肋!”父亲乐呵呵地回应:“弃之可惜不是?”爷俩约定赛场门外不见不散。
⑦父亲年纪不算太老,却坐上了轮椅。那天儿子回来看望。吃罢饭,儿子说:“爸,我带你去看场球吧。”母亲好高兴:“是呀,让你爸再乐呵乐呵。看电视上的球赛,他总乐呵不起来。”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
⑧那晚儿子开车来接父亲,母亲告诉他:“我拦不住,他自己去了。他说他不要人带去……我说你不是不方便吗?他说现在到处的设计都考虑到了坐轮椅的人士,他完全可以自己去看球赛。他揣着你留下的那张球票就自己驾着轮椅坐电梯下楼了,还死不让我把他送上出租车。我后来从阳台朝下望,他顺利地从咱们楼门外的轮椅道上到了街边,拦住的出租车司机照顾他坐进了车,轮椅放进了后备箱……”儿子没听完就跑下楼,赶紧开车前往比赛场地。
⑨儿子在看台上找到了父亲。看台上有为轮椅人士专设的空间。父子俩都若无其事地微笑着打招呼。
⑩中场休息,儿子过去对父亲说:“一起去洗手间吧。”父亲点头。人们只见老的自己熟练地操纵着轮椅,少的在一旁同行,俩人分明对共同支持的球队的表现有所争议,你一句我一句地抬着杠……
(有删改)
12.这篇记叙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文章以_______为线索,总共写了父子俩________次看球经历,从中可以看出“儿子长大”和“父亲老去”这种父子关系的变化。
13.概括第③段主要内容,并理解文中“他这阵不知道怎那么大气性。你总恶声恶语训他也不是个事儿”句子,说说儿子为什么那么大气性。
14.第④段中,父亲从球场回来后大嚷:“我输了!”甚至还想要冲进儿子房间和儿子算账。请你根据上下文,合理发挥想象,描写父亲的神态,40字左右。
15.第⑦段中,儿子要带父亲看球,“父亲却只是淡淡地唔了一声”,请简析当时父亲复杂的内心感受。
16.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总认为我们小,需要管住我们才放心,我们觉得自己在长大,总想摆脱父亲才开心。学了这篇文章,面对这种青少年成长中的父子冲突,你觉得怎样处理才是可取的?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小题。
讲规则的人,才有高洁的灵魂
韩青
①当年,孟子离开齐国,停留在休邑,公孙丑问道:“做官不受俸禄,合乎古道吗?”孟子说:“不是的。在崇邑我见到了齐王,退下来就有离去的意愿,不想改变,所以不受俸禄。随后齐国有战事,不能提出离开的请求。在齐国久留并不是我的本意。”这里边就包含着这样一个规则:无功不受禄。如果孟子当时接受了俸禄,而自己又沒有做什么,那么就说明他是一个不讲规则的人,而这样的人,自然不是什么君子,也不会成为什么圣人。可见,一个人只有牢记规则,他才会做正确的事,合乎真、善、美的事。
②《道德经》中有言:“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众人皆有馀,而我狭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可见,得道之人之所以与世俗之人不同,就是因为前者依靠的是道,而道,就是规则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做一个正常的人、大写的人就必须遵守规则,并将规则深植心中。事实早已说明:古今中外,那些杰出的人物无一不是守规则的人。
③由此可见,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要把规则带在身边,就是说,规则在,我们才能更好地成事、成人。
④《世说新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当年,康僧渊在豫章时,在郊外建造了一个用来修行的住所。他独居在那里研习、讲论佛理,并且专心致志地加以体会。可是,后来很多人都来探望他,甚至来者络绎不绝,而这严重影响了他的修行。再说,他无法忍受这种有名气的生活,于是偷偷离开了那里。而他离开那里的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要遵守心中的规则——不想跟名利之类的东西纠缠在一起。可见,规则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为他保驾护航,让他继续过自己想要的淡泊生活。如果他丢失了规则,那么他就会重新回到这个俗世,继续做一个俗人。
⑤其实,每个人都想做自己的主人,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有自己做人的规则,并且,沿着自己的轨道前行。就像康僧渊一样。
⑥显而易见,要很好地遵守、运用规则,才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维护真、善、美,而这也是它的真谛。宋朝庆历年间,有身边的官员犯法,罪不至死刑,可是执政大臣以其情节严重,请求杀了他,可是,唯独范仲淹不说话。退朝后,他对同僚说:“大家劝皇上在法律之外杀人,虽然一时痛快,但是不宜教皇上杀人手滑。”大家都赞同。范先生做得对,那近臣没犯死罪,就得按规则不杀他,可是,如果杀了他,这样一来,就可能会造成“教皇上杀人手滑”的后果,进而破坏一些规则。
⑦一位诗人曾写道:“规则如冬,为你降下高洁的雪。”规则虽然像冷酷的冬天,可是,正是因为这样的苦寒,它才会为我们降下一场场高洁的雪。据说,有一次,惠特曼看到但丁的肖像时,说道:“这是一张摆脱世俗污秽的脸,他为获得这张脸,得到很多,也失去很多。”毋庸置疑,但丁是守规则的人,他为此就要跟那些世俗的东西划清界限,只有这样,他才能拥有一颗高洁的灵魂,进而才能写出《神曲》这样的巨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规则的人,才有高洁的灵魂,才能有所作为。
17.说说如何才能做到讲规则。
18.文章开头引用孟子“无功不受禄”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19.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任选一种作答)
20.第④⑥两段都在阐述要守规则,为什么不能调换位置?请说明理由。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A.襁qiáng-qiǎng,阐chán-chǎn;
B.劣lüè-liè;允rǔn-yǔn;
C.甸diān-diàn;
故选D。
2.A
试题分析:考查近义词的辨析和使用。(1)推崇:指非常重视某人的思想、才能、行为、著作、发明等,给予很高的评价。尊崇,推重崇敬。崇拜:尊重敬佩。多用于人。“奥林匹克精神”应该用推崇。(2)主导:主要的并且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主宰:处于支配地位;在……中占主要地位。根据语境应该选用“主宰”。(3)气氛:指特定环境中给人强烈感觉的景象或情调。氛围:周围的气氛和情调。从主被动的角度,语句应该选择“气氛”。据此,答案为A。
3.D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文中“仅靠奥林匹克精神,并不足以……”一句说明奥林匹克精神并非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故答案为D。
4.A
B.选择疑问句,只在最后一个问句用问号,两个句子中间用逗号,所以应将“中小学生是完全杜绝使用手机”“还是有选择地使用手机”中间的问号改成逗号;
C.“路漫漫其修远兮”是部分引用,引语作为句子的组成部分,所以句号应放在引号外;
D.“有这么一群人”后面是对其进行解释,所以应将“有这么一群人”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
故选A。
5.A
A.第①句缺主语,去掉“使得”或“随着”;
故选A。
6.A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通读所有句子可知,这是一个有关“生命的成长需要蜕变”的文段。①句承接“生命的成长需要蜕变”,论述“蜕变”的痛苦,②句论述经历痛苦之后的成长,③句与“人生也因此美丽”一起构成总结句。排序为:①②③。故选A。
7.(1)历届奥运会会徽、申奥大使、奥林匹克知识、奥运场馆、奥运中的环保、奥运明星、奥运会与国民经济、奥运与科技、从奥运会项目的设定看体育文化、老百姓眼中的奥运会等。
(2)项目:走近奥运冠军;
目的:调查同学们对奥运冠军的成长经历、感人故事、获得成就等方面的了解程度。
(3)妈妈,了解奥运会的相关知识也是一种学习,可以拓宽我的知识面,而且我会注意控制时间,不会影响学习的,您就放心吧!
8.①使用问候语,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如丁选文);②交待演讲的缘起,比如乙选文,由“情系中华奖”谈起,自然亲切;③开门见山,直奔演讲主题,例如甲选文“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观点明确,感情强烈;④用名人名言,增强权威,吸引读者,如丙选文“比尔盖茨曾经讲过……”。
9.①“这几天,大家晓得”,直接对话“大家”,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极具现场感;②“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更是融入听众,同仇敌忾,台上台下合为一体。(能够结合词句,简析到位即可。)
10.列举“名人”与“凡人”的不同,七个方面,对比丰富;“文物”“废物”、“错事”“轶事”等词句,文字“游戏”,运用巧妙;作者态度坦诚,言出由衷,幽默诙谐,饶有情趣,字字金光,句句闪亮,具有极高的演讲艺术。(能够根据语句特点,评析恰当即可。)
11. ①教育问题 ②格物致知 ③但是 ④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或:真正的“格物致知”是实地实验。)
12. 一起去看 5次。
13.父亲欲带儿子看球未果;儿子处于逆反时期,追求自主独立,拒绝接受父亲的监管和训斥。
14.符合语境中人物的神态,想象恰当即可。
15.一是从“唔了一声”中可以体会到对儿子要和他一起去看球的认可和高兴;二是从“淡淡”中又可以体会到有对儿子“带你去看场球”这一说法的略微不满,儿子认为他无法独立活动是伤了他的自尊心。
16.①平等相处,既互相独立,又互相尊重。②学会沟通,共同面对成长中困难。
17.①牢记规则,做正确的合乎真善美的事;②讲规则,更好地成事、成人;③运用规则,维护真善美。
18.①列举孟子的事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牢记规则,做正确的合乎真善美的事”的论题;③作为事实论据,论证了中心论点。
19.示例一:道理论证。充分有力地论证了“讲规则的人才有高洁的灵魂,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人,更具权威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示例二:比喻论证。把“规则”比作“冷酷的冬天”,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讲规则的人,才有高洁的灵魂,才能有所作为”的观点,化抽象为具体,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20.第④段列举康僧渊没有丢失规则的事例,论证的是第③段的分论点。第⑥段列举范仲淹遵守、运用规则并让其发挥作用,救了一位官员的命的事例,论证了“只有很好地遵守运用规则,才能让它真正发挥作用——维护真善美”的观点。论证的这两个观点是逐层深入的关系,不能任意调换位置,调换后就不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规律了。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