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rǔ) 清谈(tán) 实践(jiàn) 格物致知(zhì)
B.埋没(mò) 检讨(tǎo) 彷徨(fáng) 一帆风顺(fān)
C.探讨(tàn) 哲理(zhé) 遵照(zūn) 袖手旁观(xiǜ)
D.领悟(wù) 测量(cè) 恐慌(huāng) 不知所措(cuò)
2.下列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王阳明的观点符合经书上的道理,是可以“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B.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所以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C.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所以他们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拿主意时,常不知所措。
D.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是对事物的客观探索,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有计划的。
3.根据语境选词填空,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有数据显示,贵州目前已建成公路桥梁约2.1万座,几乎 当令世界全部桥型,因而贵州有“桥梁博物馆”的美誉, 如此,在世界前100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就有40多座在贵州。 ,贵州桥梁的世界地位 。
A.囊括 尽管 但是 不言而喻 B.包含 即使 那么 当之无愧
C.囊括 不仅 所以 显而易见 D.包含 不但 而且 理所应当
4.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是指《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 是指《诗》《词》《礼》《易》《春秋》。
B.“格物”和“致知”出自《中庸》:“致知在格物,物格 而后知至。”
C.《大学》里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七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基本纲领的一部分。
D.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先阐明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的重要性,而后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教资热”到底是虚火还是真热?它背后的原因是就业“内卷”加剧,还是职业吸引力提升?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B.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
C.一群来自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亚洲象,开启了长达一年多的漫长旅程。它们一路穿森林啊、跨红河啊、越农田啊,受到海内外关注。
D.安徽省教育厅近日出台“义务教育学校校内提质减负30条”,从省级层面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业考试质量、课后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范。
6.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收官之战、决胜之战,神舟十三号开启了中国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的时代。
B.我们要牢固成立“创建为民,创建惠民,创建靠民”的工作理念,让广大市民当好共建共享文明城市的主人翁。
C.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依托于四川的书法发展,形成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独特书法风格——“巴蜀书风”。
D.成都积极承办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以独特的体育文化浸润市民生活,培养市民健康生活习惯。
7.学校组织了一场“我看汉语魅力”辩论会,反方的观点是“汉语的魅力在消退”。下列不能证明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汉语中有些同音字、同义词混淆难辨,造成听读障碍,影响我们的学习体验。
B.目前,许多幼儿园开了识字课,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幼儿快乐成长。
C.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英语的强势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汉语的魅力之光逐渐暗淡了。
D.在“全民学英语”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外语族”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日常语言日渐单调。
二、综合性学习
8.学完本文后,有人认为“格物致知是一条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也有人不以为然,请你参与讨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1)【格物致知否】观察下面的漫画,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感想。
(2)【格物致知真】请从下面的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论点。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名陶知行,因为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所以改名陶行知。一天,他去修理母亲的表时,向修表匠提出,修表时要带学生在一旁观看。次日下午,他和学生们仔细地观看了修表匠把表拆了又装的全过程。当晚,他在亨达利表店买了修表工具,和几名学生一起动手拆装一只旧表,直到午夜才成功。为此,他和学生们都高兴得不亦乐乎。
三、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完成小题。
①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②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③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的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9.为什么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10.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11.“王阳明格院子里的竹子”的错误在于什么?“格”在此句中是什么意思?
12.文段中下划线的词语“惟一”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13.你认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应该如何做到培养实验的精神?
(二)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卖馄饨的夫妻
张子影
①30多年前,我在南方某个小城生活。那时上小学,我家附近一条小街道上,紧挨着路口的道边儿有一个馄饨摊子。每天早晨母亲在送我上学的路上,都要带我去那里吃一碗馄饨。
②卖馄饨的是一对年轻夫妻,男人煮汤、下馄饨、配料,女人包馄饨。滚开的汤里永远有两只滚动的大棒骨和十几只香菇。馄饨下进锅里煮的时候,男人开始配料:先在碗底铺上一层洗净发好的紫菜、一小撮切得整齐的姜丝、拳头大的一片西红柿,洒上一小撮细盐、味精,撮上十几粒小葱碎,最后淋上几滴芝麻油。把这些做完,锅里的馄饨也就漂起来了。男人左手用漏勺将馄饨捞进碗里,右手紧接着将一大勺滚烫的汤浇下,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这时候男人就会对女人轻声说:“阿宝,来——”
③女人笑嘻嘻地说一声:“好哩。”便将手在围裙上擦擦,双手将冒着热气的碗捧起,递到客人面前,说:“请。”
④一碗馄饨9只,大小一致,个头均匀,一只只胖乎乎的,在碗里起伏。
⑤买馄饨的人很多,在小城的这一片地方,这条街以及附近几条街的大人和小孩子们,每天早上宁可多走十几分钟的路,也愿意拐到这里来,吃一碗他们的馄饨,再热乎乎香喷喷地上班或者上学去。
⑥几年后我上了大学。大学在另一个城市。大一暑假回来,看到他们还在那里,只不过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用透明的玻璃做了小车厢,洁净的玻璃窗内,碗里铺着仔细洗干净的紫菜,新鲜的棒骨,切得整齐的漂亮姜丝、西红柿和小葱碎。
⑦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回来,父母到车站接我们。那天下着雪,在火车站我搓着冰冷的手说,真想那对夫妻的热馄饨。母亲说,他们家里出了事,夫妻俩已经很久没有出来了。
⑧出了什么事?
⑨男人在早起去买菜的时候被一辆送菜的小货车撞了,那天下雨,天黑,路很滑。
⑩小货车司机当时就把男人送进了医院。司机是个老实的乡下农民,把男人送进医院后,第三天就回乡下,先卖了地里的菜,又卖自家圈里的猪和羊。男人住院住到第三个月,听说小货车司机要让读高中的儿子辍学打工去挣医药费,男人沉默了半天后,对小货车司机说,你走吧。
男人出了院,多年的积蓄都花光了,还伤了一条腿。
听了这话,我的心挺沉重。
但是那天在路口,我又意外地看见那对夫妻的馄饨摊子。还是那辆车,小窗玻璃擦得洁净光亮,那馄饨还是那么鲜香、热乎。男人的声音有点哑,女人的眼睛是肿的。但是她把碗递到我手中的时候,还是浅浅地笑了,轻声地说:“请。”
我发现他们的头发都白了一些。白发在冷风中飘着。
胖乎乎的9只馄饨在黄的绿的白的紫的红的汤碗里上下起伏。样子、味道,一点都没有变。
上个月,我带着孩子回去看望年迈的父母,母亲和父亲已经搬到了另一个小区。下高铁后,我对孩子说,我带你去一个地方。
还是那个路口,只是原先的小平房变成了高楼,路口添了大广告牌,那个推车变成了小食铺。母亲说,他们租了这间铺子早上卖馄饨,今天咱们来晚了,他们已经打烊了。明天早上来吧,我说。
为什么跑这么远来这里,他们的馄饨有什么特别吗?孩子问我。没有特别,这么多年了,他们一直是那个样子。
正在这时,我看到那个男人走出来,女人也走出来。女人关了灯,男人把一把锁挂在门上,然后挑起担子。女人一手端着盆碗,另一只手挽住男人的胳膊,跟着一拐一拐的男人往回走。
男人跛着腿,背更弯了。他们的头发也更白了。他们就这样手挽着手,一直走进暮色里……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4.阅读全文,按时间顺序概括“我”和卖馄饨的夫妻之间的故事。
上小学时 ①
大一暑假 “我”发现卖馄饨的夫妻的食摊从挑的担子变成了小推车,但不变的是馄饨。
婚后第一个春节 “我”因听母亲说卖馄饨的夫妻出事而心情沉重,又意外见到他们依然卖馄饨。
上个月 ②
15.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
16.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新鲜的棒骨,切得整齐的漂亮姜丝、西红柿和小葱碎。
②听了这话,我的心挺沉重。
17.请概括卖馄饨夫妻的性格特点。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人类的“黄金体温”
①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体温是37摄氏度,其实人类的体温会因为身体部位和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②然而,恒定的体温并非理所当然。当体温高于环境温度,身体因为热传导与辐射持续丧失热量,且温差越大,热量损失越快。若要维持体温不变,就必须在体表建立有效的隔热层,同时在体内源源不断地制造热量,才能平衡损失。这意味着人类必须频繁地进食、进水,才能保证体温不会大幅变化。相比之下,对体温不那么讲究的变温动物,在相同的体重下,对能量的需求只有恒温动物的1/10,这让它们更加容易在食物匮乏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③这样看来,变温动物的生存策略似乎更加高明。但实际情况是,奢侈消耗热量的哺乳类和鸟类,反而完全占据了大地与天空、高山与两极,它们才是当今世界占统治地位的物种。
④这是因为,恒温动物具有明显的生存优势。
⑤当气温太高,缺乏体温调节能力的变温动物必须躲藏起来,防止体温过高导致死亡;当气温太低,它们又需要寻找外部热源,或者进行休眠。恒温动物受气温影响更小,因而能适应更多变的环境,抢占更多生态位。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南北两极有很多哺乳动物和鸟类,却没有爬行动物。
⑥变温动物在外界气温变化较大时,还会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这是因为动物体内控制所有生化反应速率的酶,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相差10摄氏度,都会带来2到3倍的变化。而恒温动物总是保持在自己的最佳温度,生化反应速率更高,因而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
⑦然而问题还没有解决,虽然恒温具有这些优势,人类为何会停留在37摄氏度?
⑧如果我们把常温、常压下水的冰点和沸点及其之间的温度,看作一条线段,那么就会发现,黄金分割的另一端是 38.2摄氏度,非常接近于我们的平均体温。大概这只是一个美妙的巧合。
⑨但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利发现,黄金体温确实存在,而问题的关键与毫不起眼的真菌有关。
⑩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其中不乏致命的杀手。尽管能接触到超过4000种真菌,哺乳类动物却只会感染其中不到500种,大部分也不会致病。
除了免疫系统的功劳,体温也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大多数真菌的活动温度在4到30摄氏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真菌能在37摄氏度以上的环境中存活。
提高体温可以杀灭更多真菌,但是更高的体温也消耗更多热量,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人类或是其他动物必须选择一个平衡点。卡萨德瓦利对这两者进行建模和计算,发现存在一个投入与收益的最优解:36.7摄氏度。体温低于这个“黄金体温”的哺乳动物,都更易感染真菌。
于是,在残酷的自然选择和简单的数学原理之下,人类的体温就固定为37摄氏度。
(摘编自《读者》2019年第9期)
1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身体的各个部分在任何时间都是37摄氏度。
B.变温动物对能量需求更少,因而它们的生存策略更加高明。
C.自然界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真菌,它们都是人与动物的致命杀手。
D.体温37摄氏度是人类在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选择的一个平衡点。
19.⑦— 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来说明人类的体温固定为37摄氏度的现象的?
20.⑤⑥两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结合文段内容分析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A错在儒家,应为第二声;
B错在彷徨,正确应读(páng);
C项错在袖手旁观的“袖”的拼音书写,正确应为(xiù)。
故选D。
2.A
A.原文是“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故此选项错误。
故选A。
3.C
“囊括”指全部包罗;“包含”指里边含有的意思,是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语境意思是贵州桥型很多,几乎包罗世界全部桥型,所以应用“囊括”;“不仅”指不止这一个项,还有类似的。语境中强调贵州不光桥型多,而且世界前100名离地最高跨度最大的桥中40多座都在贵州,第二空应填“不仅”;前文说的是原因,后文是结果,前后应是因果关系,而“所以”表示因果关系,故第三空应填“所以”;“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显而易见”形容事情或道理很明显,极容易看清楚;“当之无愧”接受某种荣誉或称号等是完全够条件的;“理所应当”指按道理应当这样,含有完全合理、不容怀疑的意思。“显而易见”符合语境,应选“显而易见”。
故选C。
4.D
试题分析:D表述正确。A项中“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B项 中,“格物”和“致知”出自《大学》。C项中,应改为“《大学》里提出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
5.A
B.“历史经验一再证明”总起内容到“进步的桎梏”结束,“先进的思想……物质力量”与“反之……进步的桎梏”两个句子为并列关系,“物质力量”后面的句号应改为分号;
C.带语气词的并列词语之间,不能用顿号,只用逗号。所以“森林啊,黄河啊,越农田啊”应该用逗号分割;
D.“义务教育学校校内减负四十条”是文件名,应用书名号;
故选A。
6.D
A.语序不当,应先是决胜之战,再是收官之战,应将“收官”与“决胜”互换位置;
B.搭配不当,“成立”与“工作理念”搭配不当,应将“成立”改为“树立”;
C.不合逻辑,“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和“四川的书法发展”主客颠倒,应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依托于四川的书法发展”改为“四川的书法发展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基础”;
故选D。
7.B
B.选项表达的观点是识字课“增加了幼儿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幼儿快乐成长”,与“汉语魅力在消退”无关。
故选B。
8.(1)做任何事都不能只谈理论,而不注重实效,要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2)实践出真知,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1)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认真观察漫画,把漫画蕴含的道理表达出来即可。
(2)本题主要考查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概括能力。需注意的是本材料是一个小议论文,提炼中心论点,只要再文段的开头或结尾寻找关键语句,再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9.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0.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11.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索自己。探索。
12.不能,“惟一”一词强调了除此之外,别无其他,突出了“探索”在“寻求真理”上的作用。
1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
14.母亲每天早晨带“我”到卖馄饨的夫妻那里吃一碗馄饨;“我”趁带孩子回家看父母的机会,带孩子去吃馄饨,再一次看到这对卖馄饨的夫妻。
15.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男人配料的娴熟和对顾客的热诚。
16.①“整齐”写出了男人做工的精细,表现了对男人的赞美之情。
②“沉重”体现了“我”对卖馄饨夫妇的担忧,表现了“我”对他们的关心。
17.诚信经营、热情待客;同甘共苦,相濡以沫;为他人着想。
18.D
19.从自然选择(不生病和不饿死之间平衡点37)和数学原理(黄金分割38.2、建模计算36.7)两个方面来说明人类的体温固定为37摄氏度的现象。
20.⑤⑥两段中把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作比较,突出强调了恒温动物具有的生存优势——拥有更加出色的反应和运动能力,具体深刻说明了人类的体温固定为37摄氏度这一特点。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