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核舟记》课时作业(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核舟记》课时作业(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2 09:16:4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11课《核舟记》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盖大苏泛赤壁云 此中人语云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若听茶声然 细若蚊足
2.下列对《核舟记》一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地描写,显得非常生动逼真。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二人,一人悠闲、粗犷,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氛围,跟船头的情景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作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清楚地表现出它的形象。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石青糁之
C.居右者椎髻仰面 D.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4.指出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为宫室、器皿、人物。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为字共三十有四。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5.下列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罔不(wǎng) 器皿(mǐn) 贻(yí)
B.衣褶(zhě) 袒露(tǎn) 黍(shù)
C.船楫(qí) 箬篷(ruò) 糁(sǎn)
D.矫正(jiǎo) 壬戌(shù) 髯(rán)
6.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核舟记》中“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皇帝年号纪年,“壬戌”是天干地支纪年。
B.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其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阿发、双喜、阿长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C.我国被称为“丝绸之国”,古人对丝织品的称谓有多种,如“半匹红纱一丈绫”中的“纱”“绫”。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谥号“文”,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苏轼谥号“文忠”。
二、综合性学习
7.在“话说春节民俗文化”沙龙活动中,学校邀请民俗学博士萧教授来校讲座。下面是萧教授讲座中的部分文字内容,请你阅读完成任务。
①元宵节这天人们除了吃元宵,还流行“走桥”和“摸门钉”,据说“走桥”是“走百病”,可保证一年身体健康。路过城门、庙门,已婚但尚未怀孕的妇女还要摸摸大门上的门钉。“钉”与“丁”同音,预示家丁兴旺。古人认为,“摸钉”可以帮助实现生男孩的愿望。
②出门看灯、看人是元宵节的主题。“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葛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些描绘情爱的诗句,讲述的都是元宵节发生的浪漫故事。
③隋唐时代还有戴“健面”闹元宵的习俗,人们戴着面具,在街上赏灯,游玩。电视剧《大明宫词》里描写的太平公主初见薛绍,揭下了他的昆仑奴面具,就发生在元宵节。
④今天的元宵节很多繁复的节俗都已不复存在,而是简化为“吃元宵”的习俗。
(1)阅读上面材料,简要写出你的结论。
(2)听完讲座,同学们在校园论坛纷纷留言。如何看待年俗的变化与传承?请你(“快,乐大白”)也在评论区写一条留言,发表你的看法。
风铃鹿 发表于2022-4-6 17:48 只看该作者> 1楼 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呵护与珍视,传承其文化内涵。
米奇的世界 发表于2022-4-6 19:40.只看该作者> 2楼 要继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形成既保留民族精华又拥有现代文明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快乐大白 发表于2022-4-6 19:50 只看该作者> 3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比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选自《核舟记》)
【乙】
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①历历可数。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核侧出浮屠②七级,距滩半黍。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舣舟③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
(选自宋起凤《核工记》,有删减)
【注释】①雉:城墙垛子。②屠:塔。③舣舟:拢船靠岸。
8.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
A.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B.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C.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D.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
9.选出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B.高可二黍许 长五分许
C.能以径寸之木 以君为长者
D.启窗而观 潭西南而望
10.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
A.“记”这种文体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的成分,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B.【甲】文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详细地介绍了核舟的结构,依次写了船头、船舱、船尾和船顶,很有章法。
C.【乙】文所记桃核工艺品的微雕世界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七绝《枫桥夜泊》意境的具体化、形象化,并赋予其丰富的内涵。
D.两文都构思精巧,形象逼真,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②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
12.说说两文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二)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丙】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13.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便要还家 要:同“邀”,邀请 B.不足为外人道也 足:值得
C.水尤清冽 尤:格外 D.其两膝相比者 比:比较
14.下列句子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咸来/问讯 B.不复/出焉 C.下见/小潭 D.如有/所语
15.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讲的是一个幻想出来的人间仙境,作者希望那里没有剥削,没有私心,没有战争,寄托了美好的愿望;而乙文则表现了作者仕途失意,处境凄凉。
B.乙文和丙文都采用了空间顺序来介绍,乙文着重叙写的是发现小潭的经过和潭中的景物;丙文则从全舟到局部,从船头到船尾,从陈设到人物,表现了苏东坡赤壁泛舟的故事和意境。
C.甲文突出渔人对于桃源村的新奇,乙文突出作者发现小石潭的喜悦,丙文突出雕刻者高超的技艺。
D.三文的文体都是记叙文,甲文所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乙文和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都是描写。
1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17.【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描述了苏轼,鲁直和佛印的神态,说说雕刻者要渲染他们此时此刻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说明。
(三)阅读甲、乙两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乙】
沪邑元宵灯火,以伞灯为最。灯作伞形,或圆,或六角,咸以五色锦笺①缀成,磨薄令如蝉翼,上镂人物、花鸟,细若茧丝。一灯之制,经岁始成,虽费百金不惜,但伞灯之出最迟,每俟诸灯兴阑②,于百花生日前后始盛。多至二三百盏,间以五彩吴绫③折枝花灯,偶缀禽、鱼、蝉、蝶,飞舞若生。又扎彩为亭,高可三四丈,名曰“抬阁④”,间饰龙凤,以云母石为鳞甲,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或二层,或三层,每层以纹绣孩童,扮演杂剧,常扮《长生殿·玉环拜月》,兽炉中香烟一缕,烟际现月宫,姮娥⑤立殿左,左右侍女,各执宫扇,肩上立牛女二星,望之如在霄汉也。每灯过处,绵亘数里,光耀如昼。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而自通商后,无复有此盛事矣。同里张秋浦茂才⑥《岁事衢歌》有“月夜笙箫步绿塍⑦,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⑧江乡算伞灯。”盖伞灯之制,纸贵于绫,谈笺,邑之土产也。
雨苍氏曰:琐事耳,而插一叹想句,便寓绝大感慨。
(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改)
【注释】①锦笺,精致华美的纸。②兴阑,兴尽。③绫,比绸缎还薄的一种丝织品。④抬阁:一种民间的游艺项目。在木制的小阁里有人扮饰戏曲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⑤姮娥:嫦娥。⑥茂才:秀才。⑦塍:田埂。⑧擅:独揽,独占。
18.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笙 箫 鼓 乐 声 彻 夜 不 绝
1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1)为宫室
(2)罔不因势象形
(3)或六角
(4)高可三四丈
2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贻余核舟一。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1.请简要说说甲文画线部分是如何体现“奇巧”二字的。
22.结合乙文内容,说说“雨苍氏"有哪些感慨。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A.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
B.句末语气词/说;
C.奇妙/零数、余数;
D.均为“好像”;
故选D。
2.A
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A项文中并未详细写鲁直的外貌,只写了他的动作。故选A。
3.D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的“冠”是名词作动词,带着高高的帽子;
B.“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C.“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故选D。
4.B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CD三项中的“为”都是动词,“雕刻”的意思;B项中的“为”是“是”的意思。故选B。
5.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中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可以归纳整理,分别列出不同词语下的不同读音,系统性地复习。A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B项“黍”应读“shǔ”。C项“楫”应读“jí”。D项“戌”应读“xū”。
6.B
B.阿长是《阿长与〈山海经〉》中的人物,而《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故选B。
7.(1)元宵节多样而浪漫的节俗形式,到今天仅简化为“吃元宵”的习俗了。
(2)示例:变化的是年俗形式,不变的是文化追寻和情感慰藉。我们要不断挖掘承载文化传统和节日内涵的时代载体。如此,年俗才能生生不息,年味才能回味无穷。
8.C
9.B
10.B
11.①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②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几颗稀疏的星星。
12.两文主体部分采用空间顺序介绍雕刻品,先整体后局部。两文都有观察细致、说明生动的特点,在客观描述中不乏作者丰富的想象。
13.D
14.C
15.D
16.船头上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17.表现他们豁达,旷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水光山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般的美好意境中。
18.笙箫鼓乐声/彻夜不绝
19.(1)刻成,雕刻成 (2)根据 (3)有的 (4)大约
20.(1)曾经赠送给我一个桃刻雕刻成的小船。
(2)船从头到尾有八分多长。
21.画线句主要介绍舱旁的小窗,它不仅可以开关,而且上面刻了对联,共十六个字,可见雕工的精细;“启窗而观”,还有“雕栏相望”,更显出雕刻家构思的妙巧。
22.有与外国通商后不再有“元宵灯火”兴盛的感慨,有对制作伞灯时谈笺价格高昂的感慨。(意对即可)
乙文译文:
上海城里的元宵节灯火以伞灯最为漂亮。灯制成伞的形状,有的呈圆形,有的呈六角形,都用精致华美的五色彩纸装饰而成,五色彩纸被打磨的薄如蝉翼,上面绘上人物、花鸟,这些图画的笔锋和茧丝一样细。制作一盏灯,要历经一年时间,即使耗费百金也在所不惜,但伞灯的展出是最迟的,常常是等到其它花灯兴尽之时,在农历二月十二百花节前后,伞灯才开始盛大展出。多的时候达到二三百盏,有时在花灯上用吴地的五彩丝织品画上花卉,偶尔装饰禽、鱼、蝉、蝶的图案,飞翔舞动,栩栩如生。又或者用彩纸扎成亭子的形状,高大约三四丈,名称叫做抬阁,有时上面用龙凤装饰,用云母石作为它的外壳,上下通明,光照数丈;有的两层,有的三层,每层让穿着精美绣衣的孩童扮演杂剧,常常扮演的是《长生殿·玉环拜月》,兽形的香炉中飘着一缕香烟,云烟迷茫之处显现出月宫,嫦娥站立在宫殿左面,左右的侍女,各执一把团扇,肩上方显现出牛郎、织女两个星座,看上去如在天空中一样。每种灯火经过时,(前后)绵延几里(远),照得夜里如同白天(一样亮)。笙箫鼓乐之声彻夜都不断绝。但是在通商之后,不再有这样的盛事了。同乡的张秋浦秀才在《岁事衢歌》写道:月夜笙箫步绿塍,珠常垂处小楼凭。吴绫输与谈笺纸,妙擅江乡算伞灯。大概是说在伞灯的制作上,谈笺纸比丝织品更珍贵,谈笺纸,是上海本地生产的。
雨苍氏说:记录的这些都是琐事,但是插一句感叹之语的话,其中又寄寓了很多感慨。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