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下生物 12.1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七下生物 12.1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4-22 08:37: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第一节 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知识结构图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课题来源:人体能够协调体内各部分功能而成为统一的整体能够协调自己与环境的关系,因而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并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就是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这种自我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学习内容:脑脊髓和神经组成神经系统;神经元的的结构与功能以及分布。知识结构:学习内容的重要性:人体内调节作用十分复杂,其中神经系统调节功能起着最为主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具体要求,明晰(学生懂)、具体、可操作、可以依据练习测试题)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1.描述神经系统的组成。 2.描述神经元的形态结构特征,说出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3.激发对人体自身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重点及难点: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对预备知识的掌握了解情况,学生在新课的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如何设计预习)
本节教学内容为第一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的是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元的相关知识,内容较为简单,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对本节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但不是很深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有关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视屏和图片来补充学习;学生更可以利用思维概念图画出本节课课思维导图,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课的学习环节,明确各环节的子目标,画出流程图)
自主学习神经系统的组成 观察脑、脊髓神经的分布 观看神经元的结构、功能、类型 神经元的分布 区分白质、灰质、神经、神经节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针对学习流程的设计的各流程,设计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配置学习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学生两两一组进行“打手面”游戏 学生很积极、高兴的参与到“打手面”游戏中。 通过游戏使学生明白人体各种动作的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发挥着主要作用的
提问: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行为活动与神经调节有关呢?(ppt展示图片) 学生纷纷回答:踢球、跳绳、观察显微镜、写字等等。 进一步加深对神经调节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结合课本70页和课文71页,分组讨论三个问题: 1、说出神经系统由什么组成2、尝试描述脑和脊髓的形态和位置3、尝试描述脑神经和脊神经的形态和分布 自主学习课本70页和课文71页的内容,试着回答教师出示的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交流,讨论。 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播放有关神经系统的视频和图片。 学生认真观看,照应自己的探究内容。 使学生对自学内容形成直观的了解。
四、学生自主学习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相关的概念。1.画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2.画出思维导图 自学神经元的基本感念。1.画出神经元的结构模式图。2.画出思维导图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认识神经元的分布,并画出区分图表。(教师通过ppt展示有关神经元在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的图片) 学生自学神经元在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并画出区分图表: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五、小结:游戏——超强大脑。通过学生选出先关序号的“菜式”出现相关的名词,有学生回答,进行比拼。六、当堂检测(ppt出示练习题)作业 搜索相关资料,课下用橡皮泥做一份“神经元的模式图”,下次课进行展示。 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挑战、也可以两个之间进行挑战,回答相关的盖面词语。学生积极思考独自完成题目后,与同伴交流积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通过游戏活动一方面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可以很好的对学生本节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所学进行检测。增强学生搜索资料的能力和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动手能力。
八、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有小组长评价,通过本节课上小组内同学的交流,有小组长对本组同学进行评价,然后反馈给老师。当堂练习评价,通过学生对于练习题完成的情况,来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游戏——超强大脑”活动的评价。通过活动,教师可以清晰的看到学生对于所学概念的掌握情况。课下作业完成情况的评价。可以通过同学们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自我评价。
七、教学板书(本节课的教学学板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