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2013年优化方案同步练习选修4(苏教版)49份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5.2M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苏教版 | ||
科目 | 化学 | ||
更新时间 | 2013-03-05 22:06:58 |
C.正反应是放热反应,且m+n>p+q
D.正反应是放热反应,且m+n
解析:选A。此题是两个条件同时对化学平衡产生影响的图像。先固定一个条件不变,分析另一个条件变化对平衡的影响,得出一个结论,然后再固定这个条件不变,分析另一条件变化对平衡的影响。温度不变,压强越大,A的转化率越高,得出:m+n>p+q;压强不变,温度越高,A的转化率越大,得出:正反应吸热。
10.反应A(s)+2B(g)2C(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
(1)若升高温度能使C的物质的量减少,则正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
(2)若增加A的物质的量,平衡________移动;
(3)若增大压强,平衡________移动;
(4)若增加C的浓度,B(g)的转化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1)升温时C的物质的量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A为固体,增加A的用量,A的浓度不改变,平衡不移动。
(3)该反应为体积不变的反应,加压,平衡不移动。
(4)增大C的浓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的转化率应减小。
答案:(1)放 (2)不 (3)不 (4)减小
11.如图,甲、乙、丙分别表示在不同条件下可逆反应A(g)+B(g)xC(g)的生成物C在反应混合物中的百分含量w(C)和反应时间(t)的关系。
(1)若甲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的情况,则________曲线表示无催化剂时的情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乙图表示反应达到平衡后分别在恒温恒压条件下和恒温恒容条件下充入氦气后的情况,则________曲线表示恒温恒容的情况,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丙图可以判断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________(填“吸”或“放”)热反应,化学计量数x的值________。
解析:(1)催化剂能够加快反应速率,缩短反应达到平衡时的时间,所以a曲线表示有催化剂时的情况,b曲线表示无催化剂时的情况。
(2)恒温恒容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稀有气体,平衡不移动;恒温恒压条件下,向平衡体系中通入稀有气体,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3)由丙图可知,恒压条件下,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恒温条件下,增大压强,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所以正反应为体积增大的反应,x>2或x≥3。
答案:(1)b b达到平衡所用时间长,说明b的反应速率小于a
(2)a a中充入氦气,w(C)不变,平衡不移动
(3)吸 大于2或大于等于3
12.在某一容积为 V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等物质的量的X和Y,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X(g)+Y(g)2Z(g) ΔH<0,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
(2)若升高温度,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Z的浓度________,化学平衡常数K________(均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下图中Ⅰ、Ⅱ表示该反应在t1时达到平衡,在t2时因改变某个条件而发生变化的曲线:
由图Ⅰ判断,反应进行至t2 min时,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用文字表示);
由图Ⅱ判断,t2 min到t3 min的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填字母)。
a.降低温度 b.加了催化剂
c.增加Z的量 d.缩小容器体积
解析:(2)升高温度,v正、v逆都增大,由于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Z的浓度减小,K也减小。
(3)由图Ⅰ可知,t2到t3 min时,产物浓度增大,反应物浓度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该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放热反应,所以曲线变化的原因是降低温度,因为曲线连续,所以不可能是改变浓度;图Ⅱ中,t2→t3,正、逆反应速率增大同样倍数,可以是加入催化剂;该反应气体分子数不变,所以也可以是缩小容器体积即加压。
答案:(1)K= (2)增大 减小 减小
(3)降低温度 bd
13.在一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2 mol的N2和0.6 mol的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N2(g)+3H2(g)??2NH3(g) ΔH<0,
反应中NH3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图,计算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平衡反应速率v(NH3)为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达到平衡时H2的转化率为________。
(3)反应达到平衡后,第5分钟末,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若改变反应温度,则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为____________。(填序号)
a.0.20 mol·L-1 b.0.12 mol·L-1
c.0.10 mol·L-1 d.0.08 mol·L-1
(4)反应达到平衡后,第5分钟末,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若只把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平衡________________移动(填“向逆反应方向”、“向正反应方向”或“不”)。
(5)在第5分钟末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后,若在第8分钟末达到新的平衡(此时NH3的浓度约为0.25 mol·L-1),请在上图中画出第5分钟末到此平衡时NH3浓度的变化曲线。
解析:(1)4 min时达到平衡,v(NH3)==0.025 mol/(L·min)
(2)(3) N2 + 3H22NH3
始(mol·L-1) 0.1 0.3 0
转(mol·L-1) 0.05 0.15 0.1
平(mol·L-1) 0.05 0.15 0.1
所以α(H2)=×100%=50%,
改变温度,平衡必移动,NH3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再是0.1 mol/L,可逆反应不彻底,NH3的浓度达不到0.2 mol/L。
答案:(1)0.025 mol/(L·min)
(2)50%
(3)ac
(4)向正反应方向
(5)右图:
2.3化学平衡的移动
1.对已达化学平衡的下列反应2X(g)+Y(g) 2Z(g)减小压强时,对反应产生的影响是( )
A.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B.逆反应速率减小,正反应速率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运动
D.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选C。减小压强,体系中各组分浓度都减小,所以正、逆反应速率都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2.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的是( )
A.密闭、低温是存放氨水的必要条件
B.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
C.硫酸工业生产中,使用过量空气以提高SO2的利用率
D.合成氨反应采用催化剂以提高氨气的生产效率
解析:选D。密闭、低温不利于平衡NH3+H2ONH3·H2ONH+OH-逆向移动,有利于存放氨水;饱和食盐水中存在的大量Cl-抑制平衡Cl2+H2OHCl+HClO的正向移动,从而减小氯气的溶解量,所以实验室常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氯气;硫酸工业生产中,使用过量空气增大了氧气的浓度,有利于平衡2SO2+O22SO3的正向移动,提高SO2的利用率;合成氨反应采用催化剂可以增大反应速率,但对氨气的产量没有影响,与平衡移动无关。
3.在某温度下,反应:N2(g)+3H2(g)2NH3(g)(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不变,缩小体积,N2的转化率增大
B.温度不变,增大体积,NH3的产率提高
C.升高温度,增大体积,有利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降低温度,体积不变,H2的转化率降低
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题给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缩小的、放热的可逆反应。温度不变,缩小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正反应)方向移动,N2的转化率将增大;温度不变,增大体积,平衡向气体体积扩大(逆反应)方向移动,NH3的产率降低;升高温度,增大体积,均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降低温度,体积不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会提高H2的转化率。
4.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10 L的密闭容器中,1 mol X和1 mol Y进行反应:2X(g)+Y(g) Z(g),经60 s达到平衡,生成0.3 mol 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X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0.001 mol/(L·s)
B.将容器体积变为20 L,Z的平衡浓度为原来的1/2
C.若增大压强,则物质Y的转化率减小
D.若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增大,则该反应的ΔH>0
解析:选A 。以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Z)==0.0005 mol/(L·s),根据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X)=2v(Z)=0.001 mol/(L·s),A对;将容器体积变为20 L,则压强减小,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Z的物质的量减小,则Z的平衡浓度小于原来的1/2,B错;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Y的转化率增大,C错;升高温度,X的体积分数增大,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而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ΔH<0,D错。
5. 已知在一定条件下有CO(g)+H2O(g)CO2(g)+H2(g),在某一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0.2 mol的CO和0.2 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CO2(g)+H2(g) ΔH=-a kJ/mol,反应达平衡后,测得c(CO)∶c(CO2)=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放出的热量为0.04a kJ
B.平衡时H2O的转化率为40%
C.若将容器的体积压缩为1 L,有利于该反应平衡正向移动
D.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的依据是CO、H2O、CO2、H2的浓度都相等
解析:选B。A项,CO(g)+H2O(g)CO2(g)+H2(g)
开始(mol) 0.2 0.2
反应(mol) x x x x
平衡(mol) 0.2-x 0.2-x x x
(0.2-x)∶x=3∶2,解得x=0.08
A项,反应放出的热量为0.08a kJ;B项,平衡时H2O的转化率为×100%=40%;C项,该反应为反应前后气体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D项,CO、H2O、CO2、H2的浓度都相等时,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6.在一定条件下,反应2A(气)+B(气)2C(气) ΔH<0达到平衡后,根据下列图像判断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及平衡移动的的方向:
Ⅰ Ⅱ Ⅲ
(1)图Ⅰ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平衡将向_______方向移动。
(2)图Ⅱ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平衡将向_______方向移动。
(3)图Ⅲ引起平衡移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平衡将向_______方向移动。
解析:根据外界条件的改变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以及题给反应是一个气体体积缩小的、放热的可逆反应来分析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答案:(1)增大反应物浓度 正反应 (2)减小反应物浓度 逆反应 (3)缩小体积增大压强 正反应
7.反应mA(g)+nB(g)pC(g)在一定温度和不同压强下达到平衡时,分别得到A的物质的量浓度如下表所示:
压强/Pa
2×105
5×105
1×106
c(A)/mol·L-1
0.08
0.2
0.44
分析表中数据,回答:
(1)当压强从2×105 Pa增加到5×105 Pa时,平衡__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压强从5×105 Pa增加到1×106 Pa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________(填“向左”、“向右”或“不”)移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若m+n=p时,当压强加倍,则体积减半,即p2=2p1时,V2=V1,各组分浓度加倍。若c(A)增大倍数比压强增大倍数小,则平衡右移,反之左移。中学化学中往往通过改变容器体积来增大或减小体系的压强。为什么一个平衡,加压平衡不移动,即m+n=p,再增大压强,逆向移动呢?只能说明左边气体数目比右边小,只能是B的状态发生了改变,压强增大,气体可能变成液态甚至固态。有时,等倍数的增加各组分浓度也看作压强增大。
答案:(1)不 当压强增大到原来2.5倍时,c(A)也增大到原来的2.5倍,说明平衡没有移动,即m+n=p
(2)向左 当压强增大到原来的2倍,c(A)却增大到原来的2.2倍,说明平衡向生成A的方向移动了 增大压强时,B转化为液体或固体
3.1.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下列物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的是( )
A.Ca(OH)2 B.CH3COOH
C.BaSO4 D.CH3COONa
解析:选B。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2.下列关于强、弱电解质的叙述,有错误的是( )
A.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不存在电离平衡
B.在溶液中,导电能力强的电解质是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弱的电解质是弱电解质
C.同一弱电解质的溶液,当温度、浓度不同时,其导电能力也不同
D.纯净的强电解质在液态时,有的导电,有的不导电
解析:选B。溶液的导电能力取决于单位体积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物质的量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强电解质离子浓度不一定大,弱电解质离子浓度不一定小,它们的电离程度不同。
3.下列关于电解质电离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双选)( )
A.碳酸钙在水中溶解度很小,其溶液的电阻率很大,所以碳酸钙是弱电解质
B.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但被溶解的碳酸钙全部电离,所以碳酸钙是强电解质
C.氯气和氨气的水溶液导电性都很好,所以它们是强电解质
D.水难电离,纯水几乎不导电,所以水是弱电解质
解析:选BD。理解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概念。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强电解质溶液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B.强电解质都是离子化合物,弱电解质都是共价化合物
C.强电解质的水溶液中不存在溶质分子
D.不溶性盐都是弱电解质,可溶性酸和具有极性键的化合物都是强电解质
解析:选C。强电解质完全电离,无溶质分子。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Cl溶液在电流作用下电离成钠离子和氯离子
B.溶于水后能电离出氢离子的化合物都是酸
C.硫酸钡难溶于水,但硫酸钡属于强电解质
D.二氧化碳溶于水能部分电离,故二氧化碳属于弱电解质
解析:选C。电解质的电离不是在电流作用下,B不符合酸的定义,二氧化碳是非电解质。
6.下列关于强弱电解质及非电解质的组合完全正确的是( )
A
B
C
D
强电解质
NaCl
H2SO4
CaCO3
HNO3
弱电解质
HF
BaSO4
HClO
HI
非电解质
Cl2
蔗糖
C2H5OH
SO2
解析:选C。A项中Cl2是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B项BaSO4是难溶物,但溶解部分完全电离,所以BaSO4是强电解质;D项HI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是强电解质。
7.
在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装置(如图所示)中,若向某一电解质溶液中逐滴加入另一溶液,则灯泡由亮变暗,至熄灭后又逐渐变亮的是( )
A.盐酸中逐滴加入食盐溶液
B.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钡溶液
D.醋酸中逐滴加入氨水(氨水为弱电解质,CH3COONH4为强电解质)
解析:选C。溶液导电能力取决于自由移动离子浓度。由亮变暗,至熄灭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自由移动离子浓度逐渐减少接近为零;而后又逐渐变亮说明随着加入溶液的过量,自由移动离子浓度逐渐增大。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解质的电离是在通电的条件下进行的
B.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是电解质
C.电解质电离的条件是溶于水或受热熔化
D.强电解质能够电离,弱电解质不能电离
解析:选C。电解质是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发生电离的,电离并不需要通电,所以A错,C项对;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就是电解质,两个条件满足一个即可,并不需要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所以B项错误;强、弱电解质在溶于水或熔融状态下均可以电离,所以D项叙述错误。
9.把0.05 mol NaOH固体,分别加入下列100 mL溶液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不大的是( )
①自来水 ②0.5 mol·L-1盐酸 ③0.5 mol·L-1醋酸
④0.5 mol·L-1NH4Cl溶液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解析:选B。离子浓度变化不大,导电能力变化就不大。在H2O中、CH3COOH中加入NaOH固体,离子浓度都增大;向HCl中加入NaOH固体,自由移动离子数基本不变,则离子浓度变化不大;向NH4Cl中加入NaOH固体,离子浓度基本不变。
10.问题讨论:(填“一定”或“不一定”)
(1)相同温度,相同浓度的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_______强于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2)强电解质的导电性_______强(如硫酸钡,碳酸钡等难溶性盐溶液),弱电解质的导电性__________弱;
(3)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_____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强,反之亦然。
解析: 强、弱电解质导电性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强电解质的自由移动离子的浓度不一定大,弱电解质自由移动离子浓度不一定小。
答案:(1) 一定 (2) 不一定 不一定 (3)不一定
11.双氧水(H2O2)和水都是极弱电解质,但H2O2比H2O更显酸性。
(1)若把H2O2看成是二元弱酸,请写出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鉴于H2O2显弱酸性,它能同强碱作用形成正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形成酸式盐。请写出H2O2与Ba(OH)2作用形成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水电离生成H3O+和OH-叫作水的自偶电离。同水一样,H2O2也有极微弱的自偶电离,其自偶电离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H2O2看成是二元弱酸,电离方程式分步写,即H2O2H++HO,HOH++O。H2O2+Ba(OH)2===BaO2+2H2O或2H2O2+Ba(OH)2===Ba(HO2)2+2H2O。根据H2O+H2OH3O++OH-的自偶电离知H2O2自偶电离的方程式为H2O2+H2O2H3O+HO。
答案:(1)H2O2H++HO、HOH++O
(2)H2O2+Ba(OH)2===BaO2+2H2O或2H2O2+Ba(OH)2===Ba(HO2)2+2H2O
(3)H2O2+H2O2H3O+HO
12.如图是在一定温度下,向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新物质时溶液的导电性能发生变化,其电流强度(I)随新物质加入量(m)的变化曲线,以下四个导电性实验,其中与A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__,与B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与C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
①氢氧化钡溶液中滴入硫酸溶液至过量;
②醋酸溶液中滴入氨水至过量;
③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至过量;
④氯化铵溶液中逐渐加入适量氢氧化钠固体。
解析:②CH3COOH+NH3·H2O===CH3COONH4+H2O,由于生成了强电解质CH3COONH4,所以导电性先增强,继续加氨水对溶液进行稀释,导电性会减弱。①③涉及的反应:Ba(OH)2+H2SO4===BaSO4↓+2H2O,Ca(OH)2+CO2===CaCO3↓+H2O,CaCO3+H2O+CO2===Ca(HCO3)2,①导电性又增大是因为加入过量的H2SO4,而③是沉淀又和CO2作用生成了强电解质Ca(HCO3)2。④的过程导电性变化不大,因为NH4Cl和生成的NaCl浓度变化不大。
答案:② ①③ ④
13.现有浓度均为0.1 mol·L-1的盐酸、硫酸、醋酸三种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三种溶液中c(H+)分别为a1 mol·L-1、a2 mol·L-1、a3 mol·L-1,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2)等体积的以上三种酸分别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若生成的盐的物质的量依次为b1 mol、b2 mol、b3 mol,则它们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3)分别用以上三种酸中和一定量的NaOH溶液生成正盐,若需要酸的体积分别为V1、V2、V3,其大小关系为________。
(4)分别与Zn反应,开始时生成H2的速率为v1、v2、v3,其大小关系为________。
解析:(1)盐酸中c(H+)=c(HCl)=0.1 mol·L-1;
硫酸中c(H+)=2c(H2SO4)=2×0.1 mol·L-1=0.2 mol·L-1;
醋酸中由于存在电离平衡 CH3COOHCH3COO-+H+,CH3COOH部分电离,所以c(H+)<0.1 mol·L-1。
(2)由于三种酸中溶质的物质的量相同,所以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生成盐的物质的量也相同。
(3)设所用NaOH溶液中n(NaOH)为1 mol。
HCl+NaOH===NaCl+H2O
所以消耗盐酸的体积V1==10 L;
H2SO4+2NaOH===Na2SO4+2H2O;
消耗硫酸的体积V2==5 L;
CH3COOH+NaOH===CH3COONa+H2O;
消耗醋酸的体积V3==10 L;
(4)由于开始时盐酸、硫酸、醋酸中c(H+)为0.1 mol·L-1、0.2 mol·L-1、小于0.1 mol·L-1,所以有v2>v1>v3。
答案:(1)a2=2a1>a3(答a2>a1>a3也可)
(2)b1=b2=b3
(3)V1=V3=2V2 (4)v2>v1>v3
3.1.1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下列溶液导电能力最强的是( )
A.0.1 mol·L-1的氨水100 mL
B.0.1 mol·L-1的醋酸50 mL
C.0.05 mol·L-1的醋酸100 mL
D.0.05 mol·L-1的硫酸100 mL
解析:选D。导电能力强说明自由移动离子浓度大,A、B、C均部分电离,A、B项中阴、阳离子总和远小于0.2 mol·L-1,C项中阴、阳离子浓度之和远小于0.1 mol·L-1,D项中H2SO4完全电离:H2SO4===2H++SO,阴、阳离子浓度之和等于0.15 mol·L-1。
2.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双选)( )
A.1 mol·L-1甲酸溶液的pH约为2
B.甲酸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C.10 mL 1 mol·L-1甲酸恰好与10 mL 1 mol·L-1NaOH溶液完全反应
D.在相同条件下,甲酸溶液的导电性比强酸溶液弱
解析:选AD。强弱电解质本质区别在于电离程度,另外,弱电解质中存在着平衡,也可通过平衡移动证明。
3.在水溶液中下列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Ca(OH)2Ca2++2OH-
B.NaHCO3===Na++H++CO
C.H2CO32H++CO
D.Na2SO4===2Na++SO
解析:选D。Ca(OH)2为强电解质;NaHCO3电离产生Na+与HCO;H2CO3为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不可一步完成。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固体氯化钠不导电,所以氯化钠是非电解质
B.铜丝能导电,所以铜是电解质
C.氯化氢水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氢是电解质
D.三氧化硫溶于水能导电,所以三氧化硫是电解质
解析: 选C。A项NaCl不导电,是因为虽然NaCl晶体中有Na+、Cl-,但不能自由移动,将它溶于水或熔融时则可导电,所以NaCl是电解质;B项铜是单质不是化合物;D项SO3溶于水导电,是生成的H2SO4溶液导电,H2SO4是电解质,而SO3不是电解质,只有C项正确。
5.(2012·南京高二月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强电解质的饱和溶液导电能力一定强
B.凡是能导电的物质都是电解质
C.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过程是不可逆的
D.强酸溶液的酸性一定强于弱酸溶液的酸性
解析:选C。BaSO4因溶解度较小,其饱和溶液导电性较差,A错;Cu能导电,但是Cu是单质,不是化合物,不是电解质,B错;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不可逆,C对;酸性大小与H+的浓度有关,D错。
6. (2012·天津高二检测)要证明某酸是弱酸,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将串联一小灯泡的该酸溶液与串联一相同小灯泡的硫酸并联,接通电源后,若该溶液上的灯泡较暗,则说明该酸是弱酸
B.测定该酸的钠盐溶液常温下的pH,若pH>7,则说明该酸是弱酸
C.用该酸的溶液与金属锌反应,产生气泡较慢,则说明该酸是弱酸
D.中和等体积等浓度的NaOH溶液消耗该酸的量大于硫酸,则说明该酸是弱酸
解析:选B。溶液的导电性与离子浓度有关,而离子浓度大小不仅与电解质强弱有关,还与电解质溶液的浓度有关,故A项错;C项可能是弱酸的原因,也可能是该酸浓度较小的原因,故该项错;D项,该酸可能是一元酸,如盐酸。
7.(2012·南京金陵中学高二月考)一元弱酸HA(aq)中存在下列电离平衡:HAH++A-。将1.0 mol HA分子加入1.0 L水中,如图,表示溶液中HA、H+、A-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而变化的曲线正确的是( )
解析:选C。随着时间的进行c(HA)逐渐变小,c(A-)逐渐变大,且c(H+)=c(A-),c(HA)+c(A-)=1.0 mol/L。
8.由于弱电解质存在电离平衡,因此弱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与强电解质不同。试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1)H2CO3 (2)H2S (3) NaHCO3 (4)NaHSO4 (5)HClO
解析:强电解质完全电离,用“===”,弱电解质部分电离,用“”,多元弱酸的电离是分步进行的,以第一步电离为主。而多元弱碱则不分步。对于酸式盐的电离要格外注意,强酸的酸式盐要完全电离,弱酸的酸式盐电离的是酸式酸根。
答案:(1)H2CO3H++HCO HCOH++CO
(2)H2SH++HS- HS-H++S2-
(3)NaHCO3===Na++HCO HCOH++CO
(4)NaHSO4===Na++H++SO
(5)HClOH++ClO-
3.1.2弱电解质的电离
1.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加水稀释或加入少量CH3COONa晶体时,都会引起( )
A.溶液的pH增大 B.CH3COOH电离度变大
C.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弱 D.溶液中c(OH-)减少
解析:选A。CH3COOH溶液中存在CH3COOHCH3COO-+H+。当加水稀释时,溶液中CH3COOH、CH3COO-、H+的浓度都减小,溶液的导电能力减弱。所以CH3COOH溶液的pH增大。因为溶液变稀,所以CH3COOH电离度变大。当加入CH3COONa晶体时,发生CH3COONa===CH3COO-+Na+,使得溶液中c(CH3COO-)变大,平衡CH3COOHCH3COO-+H+左移;CH3COOH电离度变小,c(H+)减小,但溶液导电能力增大。
2.0.10 mol·L-1 HA溶液中有1%的HA电离,则HA的电离平衡常数Ka为( )
A.1.0×10-5 B.1.0×10-7
C.1.0×10-8 D.1.0×10-9
解析:选A。电离出的H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c(HA)=0.10 mol·L-1×1%=1.0×10-3 mol·L-1,根据:HAH++A-,则平衡时:c(H+)=c(A-)=1.0×10-3 mol·L-1,c(HA)平=0.10 mol·L-1-1.0×10-3 mol·L-1≈1.0×10-1 mol·L-1,将有关数据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得:Ka==1.0×10-5。
3.已知H2CO3的电离常数:K1=4.4×10-7,K2=4.7×10-11,HClO的电离常数:2.95×10-8。反应:Cl2+H2OHCl+HClO达到平衡后,要使HClO浓度增大可加入( )
A.NaOH B.HCl
C.CaCO3(固体) D.H2O
解析:选C。要使HClO浓度增大,必须使平衡右移,且加入的物质与HClO不反应,所以加入NaOH时,平衡虽然右移,但HClO也参与反应,导致HClO减小;加入HCl时,平衡左移,c(HClO)减小;加水稀释时,c(HClO)也减小;加入CaCO3固体时,只与盐酸反应,使平衡右移,c(HClO)增大,所以选C。
4.欲使醋酸溶液中的CH3COO-浓度增大,且不放出气体,可向醋酸中加入少量固体(双选)( )
A.NaOH B.NaHCO3
C.CH3COOK D.Mg
解析:选AC。A项由于加入NaOH会减少H+的物质的量,使平衡向右移动;C项由于加入CH3COOK会增加CH3COO-物质的量,故A、C均可以。B项中加入NaHCO3会降低H+的物质的量浓度,使平衡右移,CH3COO-物质的量增加,但产生了CO2;D项中加入Mg会降低H+的物质的量浓度,使平衡右移,但产生了H2,故B和D错误。
5.从植物花中可提取一种简写为HIn的有机物,在水溶液中因存在以下电离平衡,故可用作酸碱指示剂。HIn(aq,红色) H++In-(aq,黄色),在浓度为0.02 mol·L-1的下列各溶液(1)HCl、(2)Na2O2、(3)NaCl(aq)、(4)NaHSO4(aq)、(5)NaHCO3(aq)、(6)氨水中加入该指示剂,其中能使指示剂显黄色的是( )
A.(1)(4)(5) B.(2)(6)
C.(1)(4) D.(5)(6)
解析:选D。平衡右移,方能使指示剂显黄色,即应加入碱性物质,但Na2O2有强氧化性,使有机色素褪色。
6.H+浓度均为0.01 mol/L的盐酸和醋酸各100 mL分别稀释2倍后,再分别加入0.03 g锌粉,在相同条件下充分反应,有关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醋酸与锌反应放出氢气多
B.盐酸和醋酸分别与锌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C.醋酸与锌反应速率大
D.盐酸和醋酸分别与锌反应的速率一样大
解析:选BC。相同温度下反应速率取决于c(H+)与锌的固体接触面积,由于锌粉面积可以看作相同,这时仅考虑c(H+),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由于盐酸和醋酸的c(H+)相对于锌来说是过量的,故按照锌的质量来计算氢气的体积。
7.向0.1 mol·L-1醋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氨水至过量时,溶液的导电能力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其电流强度(I)随加入氨水的体积(V)变化的曲线关系是下图中的( )
解析:选B。0.1 mol·L-1醋酸溶液导电能力不为零,由于反应将弱电解质转化成强电解质,导电能力增强。反应结束后氨水稀释,溶液导电能力降低。
8.已知0.1 mol/L的醋酸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要使c(H+)/c(CH3COOH)值增大,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双选)( )
A.加少量烧碱溶液 B.升高温度
C.加少量冰醋酸 D.加水
解析:选BD。A项加少量烧碱溶液,将减小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虽然平衡右移,但醋酸浓度降低的程度小于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降低的程度;C项加少量冰醋酸平衡右移,但比值减小;升高温度,平衡右移,氢离子浓度增大,醋酸浓度减小,B正确;加水,氢离子浓度和醋酸浓度都降低,若平衡不移动,则比值不变,但事实上平衡右移,故D正确。
9.下列解释实验事实的方程式不准确的是( )
A.0.1 mol/L CH3COOH溶液的pH>1:
CH3COOHCH3COO-+H+
B.“NO2球”浸泡在冷水中,颜色变浅:
2NO2(g) N2O4(g) ΔH<0
C.少量铁溶于稀硝酸,溶液变黄:
3Fe+8H++2NO===3Fe2++2NO↑+4H2O
D.向H2CO3溶液中滴入石蕊试液,溶液变红:
H2CO3H++HCO
解析:选C。硝酸具有氧化性,能将铁氧化为铁离子,铁离子显黄色,因此反应后溶液呈现黄色。
10.甲、乙两瓶氨水的浓度分别为1 mol·L-1和0.1 mol·L-1,则甲、乙两瓶氨水中c(OH-)之比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
解析:增大c(NH3·H2O),反应NH3·H2ONH+OH-平衡右移,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的结果只是减弱这种改变但并不能消除,即1 mol·L-1的NH3·H2O的电离度不是0.1 mol·L-1的10倍,而是比10倍要小。
答案:小于 NH3·H2O是弱碱,溶液越稀,NH3·H2O的电离程度越大
11.将6 g CH3COOH溶于水制成1 L溶液,此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经测定溶液中含CH3COO-为1.4×10-3 mol/L,此温度下醋酸的电离常数:Ka=________,温度升高Ka将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解析:c(CH3COOH)==0.1 mol/L
因为 CH3COOH CH3COO- + H+
起始(mol/L) 0.1 0 1
平衡(mol/L) 0.1-1.4×10-3 1.4×10-3 1.4×10-3
所以Ka=
==1.99×10-5。
答案:0.1 mol·L-1 1.99×10-5 变大
12.在a、b两支试管中,分别装上形态相同、质量相等的一颗锌粒,然后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稀盐酸和稀醋酸。填写下列空白:
(1)a、b两支试管中的现象: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点是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b两支试管中生成气体的体积开始时是Va______Vb;反应完毕后生成气体的总体积是Va______Vb;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锌粒与酸反应的实质是Zn与酸电离的H+发生置换反应产生H2,c(H+)越大,产生H2的速率越快。盐酸是强电解质,醋酸是弱电解质,在起始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盐酸中c(H+)远大于醋酸中c(H+);反应完毕后,两者产生H2的体积(标准状况)却是相等的。因醋酸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Zn与H+发生反应,使c(H+)减小,醋酸的电离平衡向电离方向移动,继续发生H+与Zn反应,足量的Zn可使醋酸中的H+全部电离并与Zn反应生成H2,而n(HCl)=n(CH3COOH),因而产生H2的量相等。
答案:(1)都产生无色气泡 a中反应速率较快 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盐酸溶液中c(H+)大
(2)大于 等于 开始反应时,盐酸溶液中H+浓度较大,但H+的总的物质的量相等
13.H2S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向H2S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时,电离平衡向________移动,c(H+)________,c(S2-)________;
(2)向H2S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时,电离平衡向_____移动,c(H+)______,c(S2-)______;
(3)若将H2S溶液加热至沸腾,c(H2S)________;
(4)若要增大H2S溶液中c(S2-),最好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H2S是二元弱酸,在水溶液中是分两步电离的,其电离方程式应为H2SH++HS-,HS-H++S2-。
对(1),当加入CuSO4时,因发生反应Cu2++S2-===CuS↓,使平衡右移,导致c(H+)增大,但c(S2-)减小;对(2),当加入NaOH时,因发生反应H++OH-===H2O,使平衡右移,导致c(H+)减小,但c(S2-)增大;对(3),当加热H2S溶液至沸腾时,因H2S挥发,使c(H2S)减小;对(4),增大c(S2-)最好是加入只与H+反应的物质,可见加入强碱如NaOH固体最适宜。
答案:H2SH++HS-,HS-H++S2-
(1)右 增大 减小
(2)右 减小 增大
(3)减小
(4)NaOH固体
3.1.2弱电解质的电离
1.某浓度的氨水中存在下列平衡:NH3·H2ONH+OH-,如果增大NH的浓度,而不增大OH-的浓度,应采取的措施是( )
A.适当升高温度 B.加入NH4Cl固体
C.通入NH3 D.加入少量NaOH
解析:选B。升温平衡向右移动,c(NH)、c(OH-) 都增大;加入NH4Cl固体,相当于增大c(NH),平衡向左移动,c(OH-)减小,但c(NH)仍较原来大;通入NH3平衡向右移动,c(NH)、c(OH-) 都增大;加入少量NaOH,c(OH-)增大,使c(NH)下降。
2.使某弱酸HX的电离程度增大,溶液中的c(H+)减小的措施有( )
A.通入HCl B.加NaX
C.加热 D.加镁粉
解析:选D。通入HCl后HX的电离程度减小,溶液中的c(H+)增大,A不正确;加NaX后弱酸HX的电离程度减小,B不正确;加热弱酸HX的电离程度增大,溶液中的c(H+)增大,C不正确;加镁粉后弱酸HX的电离程度增大,溶液中的c(H+)减小,因此D正确。
3.在含酚酞的0.1 mol·L-1氨水中加入少量NH4Cl晶体,则溶液颜色( )
A.变蓝色 B.变深
C.变浅 D.不变
解析:选C。NH4Cl晶体抑制氨水电离平衡,c(OH-)减小,所以C正确。
4.在RNH2·H2ORNH+OH-的平衡中,要使RNH2·H2O的电离程度及c(OH-)都增大,可采取的措施( )
A.通入氯化氢 B.加少量氢氧化钠固体
C.加水 D.升温
解析:选D。只有升高温度能使平衡正向移动,c(OH-)增大。
5.根据下列数据(均在同温、同压下测定):
酸
HX
HY
HZ
物质的量浓度
(mol·L-1)
0.1
0.2
0.3
电离平衡常数
7.2×10-4
1.8×10-4
1.8×10-5
可得出弱电解质强弱顺序正确的是( )
A.HZ>HY>HX B.HX>HY>HZ
C.HY>HZ>HX D.HZ>HX>HY
解析:选B。因三种酸均为一元酸,电离平衡常数越大,酸性越强。
6. 下列电离方程式错误的是( )
A.(NH4)2SO4溶于水:(NH4)2SO4===2NH+SO
B.H3PO4溶于水:H3PO43H++PO
C.HF溶于水:HFH++F-
D.NaHS溶于水:NaHS===Na++HS-,HS-H++S2-
解析:选B。(NH4)2SO4属于强电解质,完全电离,A正确;H3PO4属于弱电解质,不能完全电离,应分步书写,且主要写出第一步,B错误;HF为一元弱酸,部分电离,C正确;NaHS属于弱酸的酸式盐,两个电离方程式都正确。
7. (2012·黄冈高二检测)已知下面三个数据:7.2×10-4、4.6×10-4、4.9×10-10分别是三种酸的电离平衡常数,若已知这些酸可发生如下反应:
①NaCN+HNO2===HCN+NaNO2,
②NaCN+HF===HCN+NaF,
③NaNO2+HF===HNO2+NaF。
由此可判断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HF的电离平衡常数为7.2×10-4
B.HNO2的电离平衡常数为4.9×10-10
C.根据①③两个反应即可知三种酸的相对强弱
D.HNO2的电离平衡常数比HCN大,比HF小
解析:选B。相同温度下的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是比较弱电解质相对强弱的依据之一。由此三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可以得出:HF、HNO2、HCN的酸性依次减弱。酸性越强,电离平衡常数越大,据此可以将三个K值与酸对应起来。以上三个反应中,第①个反应说明HNO2>HCN,第③个反应说明HF>HNO2,只根据这两个反应即可作出比较。
8. 一定温度下有:a.盐酸 b.硫酸 c.醋酸三种酸。
(1)当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中和NaOH能力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其c(H+)相同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其c(H+)相同、体积相同时,分别加入足量锌,相同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当c(H+)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锌,若产生相同体积的H2(相同状况),则开始时的反应速率__________,反应所需时间________。
(6)将c(H+)相同的三种酸均稀释10倍后,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盐酸是一元强酸,硫酸是二元强酸,醋酸是一元弱酸。当其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硫酸的c(H+)最大,醋酸的c(H+)最小,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硫酸消耗的NaOH最多。当其c(H+)相同、体积相同时,醋酸的物质的量最多,与锌反应产生的氢气最多。
答案:(1)b>a>c (2)b>a=c (3)c>a>b
(4)c>a=b (5)a=b=c a=b>c (6)c>a=b
3.1.3常见的弱电解质
1.纯水在10 ℃和50 ℃的H+浓度,前者与后者的关系是( )
A.前者大 B.后者大
C.相等 D.不能确定
解析:选B。水的电离是吸热反应,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促进水的电离,故50 ℃时的 c(H+)大。
2.25 ℃时,向纯水中加入少量氯化氢气体,仍能保持不变的是( )
A.c(H+) B.c(OH-)
C.KW D.c(H+)/c(OH-)
解析:选C。氯化氢抑制水的电离,c(H+) 、c(OH-)、c(H+)/c(OH-)都改变。温度不变KW不变。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l溶液中无OH-
B.NaOH溶液中无H+
C.NaCl溶液中既无OH-也无H+
D.室温下,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都有H+和OH-,且KW=c(H+)·c(OH-)=1×10-14
解析:选D。无论酸溶液还是碱溶液都存在水的电离,都有OH-、H+。室温下水的离子积不变。
4.下列粒子能影响水的电离平衡,且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的是( )
A.CH3COOH B.OH-
C.Fe3+ D.
解析:选C。A项,CH3COOH电离出H+,使水的电离平衡左移;B项,OH-能使水的电离平衡左移;C项,Fe3+会水解,使水的电离平衡右移;D项,Cl-不影响水的电离平衡。
5.pH=2的强酸溶液,加水稀释,若溶液体积扩大10倍,则c(H+)或c(OH-)的变化( )
A.c(H+)和c(OH-)都减小 B.c(H+)增大
C.c(OH-)减小 D.c(H+)减小
解析:选D。加水稀释c(H+)减小,c(OH-)增大。
6.室温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H+和OH-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为1×10-24,则在该溶液中一定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Al3+、Na+、NO、Cl-
B.K+、Na+、Cl-、CO
C.NH、Na+、Cl-、SO
D.NH、K+、SiO、NO
解析:选D。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H+和OH-物质的量浓度的乘积为1×10-24,则抑制了水的电离,可能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碱性溶液,两者都不能大量共存是D项。
7.25 ℃时,KW=1×10-14,100 ℃时,KW=1×10-12,这说明(双选)( )
A.100 ℃时水的电离程度较大
B.100 ℃时水的酸性增强
C.KW与温度无直接关系
D.水的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
解析:选AD。由题意可知,温度升高,KW增大,即c(H+)·c(OH-)增大,说明水的电离平衡H2OH++OH-向右移动,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故水的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
8.25 ℃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H++OH- Δ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
C.向水中加入少量CH3COOH,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解答时要先分析清楚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方向,然后再讨论c(H+)、c(OH-)或KW的变化。向水中加入稀氨水,c(O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c(H+)减小,A项不正确;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NaHSO4:NaHSO4===Na++H++SO,c(H+)增大,但KW不变,B项正确;向水中加入少量CH3COOH后,使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c(OH-)减小,c(H+)增大,C项不正确;将水加热,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c(H+)、c(OH-)均增大,KW增大,pH减小,但仍呈中性,D项不正确。
9.常温下,下列四种溶液:①pH=0的盐酸,②0.1 mol·L-1的盐酸,③0.01 mol·L-1的NaOH溶液,④pH=11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生成的H+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1∶10∶100∶1000 B.0∶1∶12∶11
C.14∶13∶12∶11 D.14∶13∶2∶1
解析:选A。在盐酸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等于溶液中的c(OH-):①c(H+)水=c(OH-)=1×10-14 mol·L-1,②c(H+)水=c(OH-)=1×10-13 mol·L-1;在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等于溶液中的c(H+),③c(H+)=1×10-12 mol·L-1,④c(H+)=1×10-11 mol·L-1。因此,四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H+的浓度之比为10-14∶10-13∶10-12 ∶10-11=1∶10∶100∶1000。
10.在-50 ℃时液氨中存在着下列平衡:2NH3(液)?? NH+NH,两种离子的平衡浓度均为1.0×10-15mol·L-1。
(1)液氨中离子积为__________________;
(2)向液氨中加入氨基钠(NaNH2),液氨的离子积__________;向液氨中加入NH4Cl,c(NH)增大,离子积的数值________。
解析:应用知识迁移,将水的离子积迁移应用到液氨中。只要温度不变离子积就不变。
答案:(1)1.0×10-30 (2)不变 不变
11.已知室温时,0.1 mol·L-1某一元酸HA在水中有0.1%发生电离,回答下列各问题:
(1)该溶液的pH=________;
(2)HA的电离平衡常数K=________;
(3)升高温度时,K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pH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由HA电离出的c(H+)约为水电离出的c(H+)的________倍。
解析: (1)HA电离出的c(H+)=0.1×0.1% mol·L-1=1×10-4 mol·L-1,pH=-lg(1×10-4)=4;(2)电离平衡常数K== mol·L-1=1×10-7mol·L-1;(3)因HA??H++A-,电离过程是吸热的,所以升高温度c(H+)、c(A-)均增大,则K增大,而pH减小;(4)c(H+)HA=1×10-4 mol·L-1。c(H+)水=c(OH-)=mol·L-1=1×10-10 mol·L-1,所以c(H+)HA∶c(H+)水=(1×10-4)∶(1×10-10)=106。
答案:(1)4 (2)1×10-7 (3)增大 减小 (4)106
12.
在不同温度下的水溶液中c(H+)=10x mol/L,c(OH-)=10y mol/L,x与y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Ⅰ代表的温度下,水的离子积为________,曲线Ⅰ所代表的温度________(填“高于”、“低于”或“等于”)曲线Ⅱ所代表的温度。你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曲线Ⅰ所代表的温度下,0.01 mol/L的NaOH溶液的pH为________。
解析:(1)根据曲线中的数据,可以知道曲线Ⅰ代表的温度下水的离子积为1×10-12,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越高,水的离子积就越大,曲线Ⅰ所代表的离子积比曲线Ⅱ的大,所以,曲线Ⅰ代表的温度高。
(2)曲线Ⅰ所代表水的离子积为1×10-12,0.01 mol/L的NaOH溶液中c(OH-)=10-2 mol/L,则c(H+)=10-10 mol/L,pH=10。
答案:(1)1×10-12 高于 曲线Ⅱ所代表的离子积比曲线Ⅰ的小,由于水的电离过程是吸热过程,温度越高,离子积越大,故曲线Ⅱ代表的温度低 (2)10
13.实验表明,液态时,纯硫酸的电离能力强于纯硝酸,纯硫酸的导电性也显著强于纯水。又知液态纯酸都能像水那样进行自身电离(H2O+H2OH3O++OH-)而建立平衡,且在一定温度下都有各自的离子积常数。据此回答:
(1)纯硫酸在液态时自身电离的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5 ℃时,液态纯硫酸的离子积常数K(H2SO4)_______1×10-14(填“>”、“<”或“=”)。
(3)在纯硫酸与纯硝酸的液态混合酸中,存在的阴离子主要是____________,这是因为混合酸中不仅存在硫酸和硝酸各自电离的两个电离平衡,而且还因硫酸的酸度大于硝酸,又在无水条件下,混合酸中必然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离子方程式)反应。
解析:根据实验表明,液态时,纯硫酸的电离能力强于纯硝酸,纯硫酸的导电性也显著强于纯水。已知液态纯酸都能像水那样进行自身电离(H2O+H2OH3O++OH-)而建立平衡,且在一定温度下都有各自的离子积常数,这些信息告诉我们纯硫酸存在着电离平衡,且电离程度强于纯硝酸和纯水,仿照纯水的电离方式,可以推知纯硫酸的电离方程式为 2H2SO4H3SO+HSO。在25 ℃时,液态纯H2SO4的离子积常数K(H2SO4)比1×10-14大。由于在纯硫酸和纯硝酸的液态混合酸中2H2SO4H3SO+HSO为主要的电离方式,而纯硝酸电离受到纯硫酸电离出的H+的抑制,因此,在纯硫酸和纯硝酸的液态混合酸中,存在的阴离子主要是HSO。同时,无水条件下,混合酸中必然发生H++NOHNO3(或NO+H3SOHNO3+H2SO4)的反应。
答案:(1)2H2SO4H3SO+HSO
(2)> (3)HSO H++NOHNO3(或NO+H3SOHNO3+H2SO4)
3.1.3常见的弱电解质
1.关于水的离子积常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00 ℃水中,c(H+)·c(OH-)=1×10-14
B.纯水中,25 ℃时,c(H+)·c(OH-)=1×10-14
C.25 ℃时,任何以水为溶剂的稀溶液中c(H+)·c(OH-)=1×10-14
D.KW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解析:选A。KW只与温度有关,升高温度,KW增大,25℃时,纯水和任何物质的水溶液中KW=c(H+)·c(OH-)=1×10-14。
2.在氢硫酸中,c(H+)和c(S2-)的比值是( )
A.4 B.2
C.大于2 D.在1~2之间
解析:选C。弱电解质的电离为部分电离,电离程度一般很小,氢硫酸是二元弱酸;分两步电离:H2SH++HS-,HS-H++S2-;二级电离更弱,以第一级电离为主。虽然由HS-电离产生的H+与S2-浓度相同,但一级电离产生H+却没有产生S2-,故c(H+)/c(S2-)>2。
3.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1×10-13 mol·L-1,该溶液可能是( )
①二氧化硫水溶液 ②氯化铵水溶液 ③硝酸钠水溶液
④氢氧化钠水溶液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A。由水电离的c(H+)=1×10-13 mol·L-1<1×10-7 mol·L-1,即该溶液中的溶质抑制了水的电离,因此要么加碱抑制,要么加酸抑制,故①④正确。
4.在相同温度下,0.01 mol·L-1 NaOH溶液和0.01 mol·L-1的盐酸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水电离出的c(H+)相等
B.由水电离出的c(H+)都是1.0×10-12 mol·L-1
C.由水电离出的c(OH-)都是0.01 mol·L-1
D.两者都促进了水的电离
解析:选A。若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为KW(这里没有说是25℃),则在0.01 mol·L-1的NaOH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H+)== mol·L-1。在0.01 mol·L-1的HCl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c(OH-)水电离= mol·L-1。
5.在由水电离出的c(H+)=1×10-14mol·L-1的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K+、Fe2+、SO、MnO
B.Na+、Cl-、NO、SO
C.Al3+、NH、Cl-、SO
D.Na+、AlO、Br-、Cl-
解析:选B。由水电离出的c(H+)=1×10-14mol·L-1的溶液,可能是酸性溶液也可能是碱性溶液,两者都能大量共存的是B项。
6. 25 ℃时,水的电离达到平衡:H2OH++OH- Δ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向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降低
B.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硫酸氢钠,c(H+)增大,KW不变
C.向水中加入少量CH3COOH,平衡逆向移动,c(H+)降低
D.将水加热,KW增大,pH不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外界条件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解答时要先分析清楚水的电离平衡的移动方向,然后再讨论c(H+)、c(OH-)或KW的变化。向水中加入稀氨水,c(O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c(H+)减小,A项不正确;向水中加入少量固体NaHSO4:NaHSO4===Na++H++SO,c(H+)增大,但KW不变,B项正确;向水中加入少量CH3COOH后,使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c(OH-)减小,c(H+)增大,C项不正确;将水加热,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c(H+)、c(OH-)均增大,KW增大,pH减小,但仍呈中性,D项不正确。
7. (2012·德州一中高二质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 )
A.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
B.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主要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
C.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是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
D.强电解质的溶液中只有离子,没有分子存在
解析:选AB。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完全电离成离子而不是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主要与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和离子所带电子荷数有关;强电解质溶液中,离子浓度不一定就大,强电解质溶液中也有水分子存在。
8. 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若以A点表示25 ℃时水电离平衡时的离子的浓度,当温度升高到100 ℃时,水的电离平衡状态到B点,则此时水的离子积从________增加到________,造成水的离子积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5 ℃时,KW=1×10-7×1×10-7=1×10-14,100 ℃时,KW=1×10-6×1×10-6=1×10-12,故水的离子积增大,原因是温度升高,水的电离程度增大,水电离出来的c(H+)与c(OH-)增大,KW增大。
答案:1×10-14 1×10-12
水的电离是吸热过程,温度升高,电离程度增大,水电离出的c(H+)、c(OH-)增大,离子积常数增大
3.2.1溶液的酸碱性
1.常温下,某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1 mol·L-1,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 )
A.4 B.7
C.8 D.11
解析:选D。由题意知由水电离产生的c(H+)=1×10-11 mol·L-1<1×10-7 mol·L-1,抑制了水的电离,可能是酸,也可能是碱,若是酸,c(H+)=1×10-3 mol·L-1,pH=3,若是碱,c(OH-)=1×10-3 mol·L-1,pH=11。
2.25 ℃时,若pH=a的10体积某强酸溶液与pH=b的1体积某强碱溶液混合后溶液呈中性,则混合之前该强酸的pH与强碱的pH之间应满足的关系( )
A.a+b=14 B.a+b=13
C.a+b=15 D.a+b=7
解析:选C。酸中n(H+)=10-a×10,碱中n(OH-)=×1=10-14+b,根据混合后溶液呈中性,故n(H+)=n(OH-),即10-a×10=10-14+b,所以a+b=15。
3.下列试纸中,在测溶液的性质时,预先不能用蒸馏水润湿的是( )
A.石蕊试纸 B.醋酸铅试纸
C.KI-淀粉试纸 D.pH试纸
解析:选D。pH试纸测溶液的酸碱性时是定量测定,加水润湿后会导致溶液的浓度降低,使测得的pH产生偏差,所以不能润湿。
4.在常温下,将pH=8的NaOH溶液与pH=10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的pH最接近于( )
A.8.3 B.8.7
C.9 D.9.7
解析:选D。本题考查有关混合溶液pH的计算。有关稀溶液混合,总体积近似等于两种溶液体积之和。强碱溶液混合,应按c(OH-)计算:c混(OH-)=(1×10-6 mol·L-1+1×10-4 mol·L-1)/2=5.05×10-5 mol·L-1,c混(H+)=KW/c(OH-)≈2×10-10 mol·L-1,pH=9.7。
5.在25 ℃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1,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双选)( )
A.12 B.7
C.6 D.2
解析:选AD。在溶液中,c(H+)水=c(OH-)水=1×10-12 mol/L,当溶液中,c(OH-)溶液=c(OH-)水=1×10-12mol/L时,c(H+)溶液==10-2mol/L,所以pH=-lg10-2=2;当溶液中,c(H+)溶液=c(H+)水=1×10-12mol/L时,pH=12。
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无论是纯水,还是酸性、碱性或中性稀溶液,在常温下,其c(H+)×c(OH-)=1×10-14
B.c(H+)等于1×10-7 mol·L-1的溶液一定是中性溶液
C.0.2 mol·L-1 CH3COOH溶液中的c(H+)是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的c(H+)的2倍
D.任何浓度的溶液都可以用pH来表示其酸性的强弱
解析:选A。KW=c(H+)·c(OH-) ,且KW只与温度有关,所以,在常温下,纯水,酸性、碱性或中性稀溶液,其KW=1×10-14;在温度不确定时,中性溶液里的c(H+)不一定等于1×10-7 mol·L-1;0.2 mol·L-1 CH3COOH溶液中的CH3COOH电离程度比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的CH3COOH电离程度小,所以,0.2 mol·L-1 CH3COOH溶液中的c(H+)小于0.1 mol·L-1 CH3COOH溶液中的c(H+)的2倍;当c(H+)或c(OH-)大于1 mol·L-1时,用pH表示溶液的酸碱性就不简便了,所以,当c(H+)或c(OH-)大于1 mol·L-1时,一般不用pH表示溶液的酸碱性,而是直接用c(H+)或c(OH-)来表示。
7.pH=3的两种一元酸HX和HY溶液,分别取50 mL加入足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收集到H2的体积分别为V(HX)和V(HY),若V(HX)>V(HY),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X可能是强酸
B.HY一定是强酸
C.HX的酸性强于HY的酸性
D.反应开始时二者生成H2的速率相等
解析:选D。本题考查了强、弱酸的判断及溶液酸性大小的比较。据题意,Mg粉足量,酸不足,应根据酸的物质的量来计算H2的体积,由V(HX)>V(HY),知pH相等时,HX的物质的量浓度比HY的大,即HX是比HY弱的弱酸,而无法判断HY是强酸还是弱酸,故A、B、C错误;D项,反应开始时的速率取决于c(H+),因为开始时c(H+)相等,故D项正确。
8.
某温度下,相同pH的盐酸和醋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平衡pH随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
A.Ⅱ为盐酸稀释时的pH变化曲线
B.b点溶液的导电性比c点溶液的导电性强
C.a点KW的数值比c点KW的数值大
D.b点酸的总浓度大于a点酸的总浓度
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强酸和弱酸的稀释规律,解题时要注意弱酸在稀释时还会继续电离。pH相同的盐酸(强酸)和醋酸(弱酸),稀释相同的倍数时,因醋酸在稀释时仍不断地电离,故盐酸的pH增大的多,故曲线Ⅰ代表盐酸稀释时pH的变化曲线,A错误;不断加水稀释时,溶液中c(H+)不断减小,导电性减弱,B正确;因为KW仅仅是温度的函数,因此在相同的温度下,故a点KW与c点KW的数值相同,C错误;因盐酸和醋酸的pH相同,则c(醋酸)>c(盐酸),稀释相同的倍数,由于醋酸存在电离平衡,故仍有c(醋酸)>c(盐酸),D错误。
9.室温时,将x mL pH=a的稀NaOH溶液与y mL pH=b的稀盐酸充分反应,下列关于反应后溶液pH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若x=y且a+b=14,则pH>7
B.若10x=y且a+b=13,则pH=7
C.若ax=by且a+b=13,则pH=7
D.若x=10y且a+b=14,则pH>7
解析:选D。中和反应的本质是H++OH-===H2O,其反应过程中n(H+)=n(OH-),所以可得V碱·10a-14=V酸·10-b,然后利用题给代数式代入讨论可得出答案。
10.某温度下重水的离子积常数为1.6×10-15,像定义pH一样来规定pD=-lgc(D+),请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重水的电离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温度下,重水中的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pD=____________________(已知lg2=0.3)。
(3)0.01 mol·L-1的NaOD溶液pD=__________。
解析:(1)重水电离方程式类似于H2O,即D2O??D++OD-;
(2)该温度下,c(D+)= mol·L-1=4×10-8 mol·L-1 ,pD=-lg(4×10-8)=8-2lg2=7.4;
(3)由公式c(D+)·c(OD-)=KW,c(D+)= mol·L-1=1.6×10-13 mol·L-1 ,pD=14-lg16=14-4lg2=12.8。
答案:(1)D2O??D++OD- (2)4×10-8 mol·L-1 7.4 (3)12.8
11.有pH=12的NaOH溶液100 mL,要使它的pH降为11。
(1)若加入蒸馏水,应加________mL;
(2)若加入pH为10的NaOH溶液,应加________mL;
(3)若加入0.01 mol·L-1 的盐酸,应加________mL。
解析:(1)100 mL的NaOH溶液pH由12降到11,溶液应稀释到1000 mL,故加水900 mL。
(2)设加入pH为10的NaOH溶液的体积为V L,c(OH-)混= mol·L-1=10-3mol·L-1,解得V=1 L=1000 mL。
(3)设加入0.01 mol·L-1 的盐酸的体积为V L,c(OH-)混==10-3mol·L-1,解得V≈0.0818 L=81.8 mL。
答案:(1)900 (2)1000 (3)81.8
12. (1)某温度时,测得0.01 mol·L-1的NaOH溶液的pH为11,则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__________。
(2)在此温度下,将pH=a的NaOH溶液Va L与pH=b的硫酸Vb L混合。
①若所得混合液为中性,且a=12,b=2,则Va∶Vb=________。
②若所得混合液的pH=10,且a=12,b=2,则Va∶Vb=________。
解析:(1)0.01 mol·L-1 NaOH溶液的pH=11,则KW=c(H+)·c(OH-)=1×10-11×0.01=1×10-13。
(2)pH=a的NaOH溶液中,c(OH-)=KW/c(H+)=10-13+a mol·L-1,pH=b的H2SO4中,c(H+)=10-b mol·L-1。两者混合后:①若呈中性,则10-13+a·Va=10-b·Vb,将a=12,b=2代入,得Va∶Vb=1∶10。②若pH=10,则呈碱性,c(OH-)混==10-3 mol·L-1,而c(OH-)混=,将a=12,b=2代入,得Va∶Vb=1∶9。
答案:(1)1×10-13 (2)①1∶10 ②1∶9
13.工业上制备CuCl2时,是将浓盐酸用水蒸气加热至80 ℃左右,慢慢加入粗制CuO粉(含杂质FeO),充分搅拌,使之溶解,反应如下:
CuO+2HCl===CuCl2+H2O
FeO+2HCl===FeCl2+H2O
已知:pH≥7.6时,Fe2+以Fe(OH)2的形式开始沉淀,pH≥9.6时,Fe2+沉淀完全;pH≥4.4时,Cu2+以Cu(OH)2的形式开始沉淀,pH≥6.4时,Cu2+沉淀完全;pH≥2.7时,Fe3+以Fe(OH)3的形式开始沉淀,pH≥3.7时,Fe3+沉淀完全。
(1)为除去溶液中的Fe2+,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为除去溶液中的Fe2+,常使用NaClO,当向溶液中加入NaClO后,溶液的pH变化是______________。
(3)若此溶液中只含Fe3+时,要调整pH在3.7~4.4之间,此时最好向溶液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
(4)已知溶液中c(Cu2+)与pH的关系为lgc(Cu2+)=8.6-2pH,若溶液中c(Cu2+)为1 mol/L,则此溶液的pH为________,此时溶液中的Fe3+能否沉淀完全:________(填“能”或“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pH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运用,明确各离子沉淀的pH范围是解题的关键。
(1)从各离子沉淀的pH范围看,当Fe2+完全沉淀时,Cu2+肯定也完全沉淀,而Fe3+完全沉淀时,Cu2+不能被沉淀,所以应该加入合适的氧化剂,使Fe2+被氧化为Fe3+,再调节pH在3.7~4.4之间,从而除去溶液中原有的Fe2+。
(2)具有强氧化性的NaClO在氧化Fe2+时要消耗H+:ClO-+2Fe2++2H+===Cl-+2Fe3++H2O,使溶液的酸性减弱,pH增大。
(3)若此溶液只含Fe3+时,可向溶液中加入CuO、Cu(OH)2或CuCO3等能与酸反应的物质,调整溶液的pH在3.7~4.4之间,既能使Fe3+完全沉淀,又不会引入新的杂质。
(4)c(Cu2+)=1 mol/L,2pH=8.6-lgc(Cu2+),pH=4.3。根据Fe3+完全沉淀的pH范围,可知pH=4.3时,Fe3+将沉淀完全。
答案:(1)加入合适的氧化剂,使Fe2+被氧化为Fe3+,再调节pH在3.7~4.4之间
(2)增大
(3)CuO[或Cu(OH)2或CuCO3]
(4)4.3 能
3.2.1溶液的酸碱性
1.下列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
A.pH=7的溶液
B.c(H+)=c(OH-)的溶液
C.由强酸、强碱等物质的量反应得到的溶液
D.非电解质溶于水得到的溶液
解析:选B。pH=7,说明c(H+)=10-7mol·L-1,当温度比室温高时,中性溶液中的c(H+)>10-7 mol·L-1,pH<7,即pH=7的溶液显碱性,故A项错误。等物质的量的强酸与强碱,由于它们所含H+和OH-的物质的量未知,因此无法判断它们混合后溶液的酸碱性,故C项错误。非电解质溶于水,可以使溶液显酸性、碱性、中性,如SO2溶于水生成H2SO3溶液显酸性,NH3溶于水生成NH3·H2O溶液显碱性,乙醇、蔗糖等溶于水,溶液显中性,故D项错误。
2.下列酸溶液的pH相同时,其物质的量浓度最小的是( )
A.H2SO3 B.H2SO4
C.CH3COOH D.HNO3
解析:选B。pH相同,即c(H+)相同。而H2SO3、CH3COOH是两种弱酸,要与H2SO4、HNO3两强酸电离出等浓度的H+,则该两弱酸的浓度需大于两强酸,而在H2SO4、HNO3两强酸中,若c(H+)相等,则c(H2SO4)=c(HNO3),所以选B。
3.pH=5和pH=3的两种盐酸以1∶2体积比混合,该混合液的pH为( )
A.3.2 B.4.0
C.4.2 D.5.0
解析:选A。设取pH=5和pH=3的两种盐酸分别为V L和2V L,pH=5的盐酸c(H+)=10-5 mol/L,pH=3的盐酸c(H+)=10-3 mol/L,c(H+)混=
=6.7×10-4 mol/L,pH=-lg c(H+)=-lg (6.7×10-4)=4-0.8=3.2。
4.下列关于盐酸与醋酸两种稀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浓度的两溶液中c(H+)相同
B.100 mL 0.1 mol·L-1的两溶液能中和等物质的量的氢氧化钠
C.pH=3的两溶液稀释100倍,pH都为5
D.两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对应的钠盐,c(H+)均明显减小
解析:选B。A项,盐酸和醋酸浓度相同时,因两者电离能力不同,c(H+)盐酸>c(H+)醋酸;B项,两者均为一元酸,在同体积、同浓度的前提下,盐酸和醋酸中和氢氧化钠的能力相同;C项,稀释后,盐酸的pH=5,而醋酸电离平衡被促进,其pH<5;D项,盐酸中c(H+)几乎不变。
5.室温时,下列混合溶液的pH一定小于7的是( )
A.pH=3的盐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B.pH=3的盐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C.pH=3的醋酸和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
D.pH=3的硫酸和pH=11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解析:选C。c(H+)与c(OH-)相同的溶液等体积混合,按照“谁弱谁过量,谁弱显谁性”的规律分析。
6. (2012·济南高二检测)往一定体积的Ba(NO3)2溶液中逐滴加入pH=1的稀硫酸,至溶液中Ba2+恰好完全沉淀,测得溶液的pH=2,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的变化,则H2SO4与Ba(NO3)2溶液的体积比为( )
A.1∶10 B.1∶9
C.10∶1 D.9∶1
解析:选B。H2SO4与Ba(NO3)2溶液混合发生反应时,只有Ba2+与SO结合生成BaSO4沉淀,H+并不参加反应,[H+]变化实际上是溶液稀释问题。稀释时有下列关系[H+]1V1=[H+]2(V1+V2),即10-1V1=10-2(V1+V2),V1∶V2=1∶9。
7. (2012·宿州高二调研)常温下,将0.02 mol·L-1的Ba(OH)2溶液100 mL和0.02 mol·L-1NaHSO4溶液100 mL混合,若忽略溶液体积变化,则混合后的溶液(双选)( )
A.pH=12
B.pH=2
C.由水电离产生的[H+]=1.0×10-2 mol·L-1
D.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1 mol·L-1
解析:选AD。n[Ba(OH)2]=0.02 mol·L-1×0.1 L=0.002 mol,n(OH-)=0.004 mol
n(NaHSO4)=0.02 mol·L-1×0.1 L=0.002 mol,n(H+)=0.002 mol
中和反应后n[OH]=0.002 mol
[OH-]==0.01 mol·L-1
则[H+]==1×10-12 mol·L-1,pH=12。
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其物质的量为0.002 mol,溶液体积为0.2 L,所以c(NaOH)=0.01 mol·L-1。
8. (2012·临沂高二月考)计算下列溶液的pH,并将计算结果填在横线上:
(1)c(H+)=1×10-4mol/L的溶液________;
(2)c(OH-)=1×10-4mol/L的溶液________;
(3)将0.1 mol HCl溶于水制成100 mL溶液________;
(4)将pH=2的HCl溶液和pH=2的H2SO4溶液以体积比3∶1混合________。
(5)将0.23 g金属钠溶于水并配制成100 mL的溶液____。
解析:(1)pH=-lg(1×10-4)=4;(2)c(H+)=mol/L=1×10-10mol/L,∴pH=-lg(1×10-10)=10;
(3)c(HCl)==1 mol/L,所以pH=-lg 1=0;
(4)设HCl溶液体积为3V,硫酸体积为V,则
c(H+)==10-2mol/L,
∴pH=2;
(5)n(NaOH)=n(Na)==0.01 mol
∴c(NaOH)==0.1 mol/L
c(H+)=mol/L=1×10-13mol/L,即pH=13。
答案:(1)4 (2)10 (3)0 (4)2 (5)13
3.2.2酸碱中和滴定
1.在一支25.00 mL的酸式滴定管中盛有0.1 mol·L-1HCl溶液,其液面恰好在5.00 mL刻度处,若把滴定管中的溶液全部放入烧杯中,然后以0.1 mol·L-1NaOH溶液进行中和,则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 )
A.大于20 mL B.小于20 mL
C.等于20 mL D.等于5 mL
解析:选A。25.00 mL的滴定管中,若液面在5.00 mL刻度处,则其中液体体积是25.00 mL-5.00 mL=20.00 mL。考虑到25.00 mL刻度下方还有一段无刻度区,若将液体全部放出,则应该是多于20.00 mL。
2.下列有关中和滴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中和滴定操作中所需标准溶液越浓越好,指示剂一般加入2~3 mL
B.滴定管、锥形瓶均先水洗后润洗
C.滴定时眼睛应注视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而不应注视滴定管内液面变化
D.若用标准盐酸滴定待测NaOH溶液,滴定前仰视,滴定后俯视则测定值偏大
解析:选C。中和滴定中,标准溶液越浓误差越大,指示剂用量一般为2~3滴,A错;盛待测液的锥形瓶不应润洗,否则测定结果偏大,B错;滴定时眼睛应注视锥形瓶内溶液的颜色变化而不应注视滴定管内液面变化,C正确;滴定前仰视,读数偏大,滴定后俯视,读数偏小,致使标准溶液盐酸的体积偏小,故测定值偏小,D错。
3.如图是对10 mL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的图像。依据图像推出盐酸和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下表内各组中的( )
A
B
C
D
c(HCl)/mol·L-1
0.12
0.04
0.03
0.09
c(NaOH)/mol·L-1
0.04
0.12
0.09
0.03
解析: 选D。由图像可知,30 mL NaOH溶液恰好中和10 mL盐酸,则3c(NaOH)=c(HCl),表中A、D组属此种情况,但A组中c(HCl)=0.12 mol·L-1,c(H+)=0.12 mol·L-1,pH<1,不符合图像,D组中c(H+)=0.09 mol·L-1,pH>1,加入20 mL NaOH溶液后混合液的c(H+)==1×10-2 mol·L-1,pH=-lg10-2=2,正好符合题意。
4.以酚酞试液作指示剂,对某新制NaOH溶液进行中和滴定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待测液
消耗标准盐酸(0.01 mol·L-1)的体积
①
20 mL NaOH溶液
V1 mL
②
20 mL NaOH溶液+10 mL H2O
V2 mL
③
敞口隔夜放置的20 mL NaOH溶液
V3 mL
则该新制的NaOH溶液的浓度c(mol·L-1)合理的是( )
A.c=0.01×(V1+V2+V3)/(3×20)
B.c=0.01×(V1+V2)/(2×20)
C.c=0.01×(V1+V3)/(2×20)
D.c=0.01×V1/20
解析:选B。酸碱中和滴定实验一般重复2~3次,取体积的平均值,求待测液的浓度,故D不正确;用酚酞作指示剂时,敞口放置的NaOH吸收CO2生成的Na2CO3与盐酸反应只生成NaHCO3,使所耗酸的体积偏小,故只能用V1、V2进行计算。
5.能表示人体喝水时,胃液pH变化的图像是( )
解析:选A。胃酸呈酸性,喝水稀释,但不会变为碱性。
6.下列指示剂的选择不正确的是( )
(已知:I2+2Na2S2O3===2NaI+Na2S4O6)
标准溶液
待测溶液
指示剂
A
HCl
NaOH
甲基橙
B
NaOH
HCl
酚酞
C
I2
Na2S2O3
淀粉
D
KMnO4
Na2SO3
酚酞
解析:选D。强酸与强碱滴定时,甲基橙或酚酞均可以,但一般强酸滴定强碱时用甲基橙,反之用酚酞,A、B均正确;据I2遇淀粉变蓝可检验I2,C正确;D项中KMnO4本身有颜色,无需再用其他指示剂,D不正确。
7.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0.1 mol·L-1的盐酸,如果达到滴定终点时不慎多加了1滴NaOH溶液(1滴溶液体积约为0.05 mL),继续加水至50 mL,所得溶液pH是( )
A.4 B.7.2
C.10 D.11.3
解析:选C。本题是以酸碱中和滴定为素材设计的题目,涉及到溶液中OH-、H+、pH的计算,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用0.1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0.1 mol·L-1的盐酸,滴定到终点时溶液呈中性。多加1滴NaOH溶液(1滴溶液体积为0.05 mL),加水至50 mL,此时溶液中
c(OH-)==1×10-4 mol·L-1
c(H+)===1×10-10 mol·L-1
pH=10即选项C正确。
8.下列实验操作不会引起误差的是( )
A.酸碱中和滴定时,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
B.酸碱中和滴定时,用冲洗干净的滴定管盛装标准溶液
C.用NaOH标准溶液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溶液时,选用酚酞作指示剂,实验时不小心多加了几滴
D.用标准盐酸测定未知浓度NaOH结束实验时,酸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开始实验时无气泡
解析:选C。A:锥形瓶一定不要用待测液润洗,否则使待测液的量偏大,消耗标准液的体积偏大从而使所测浓度偏大。B:冲洗干净的滴定管无论是盛装标准溶液,还是量取待测溶液,都必须用待装溶液润洗2~3次,否则会使标准溶液或待测溶液比原来溶液的浓度偏小,影响结果。C:在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略多加了几滴,一般不影响实验结果,因为指示剂不会改变反应过程中酸和碱的物质的量。D:开始实验时酸式滴定管中无气泡,结束实验时有气泡,会导致所读取的V(HCl)偏小,依据V(HCl)·c(HCl)=V(NaOH)·c(NaOH),使所测的c(NaOH)偏小。
9.中和滴定实验中,标准NaOH溶液的浓度,通常用H2C2O4·H2O为基准物质进行标定。基准物质必须具备的条件:①物质纯度要高;②相对分子质量较大;③性质稳定,如不易分解、不风化、不潮解、不跟空气中的CO2、O2等反应。实验室标定盐酸的浓度时,选择的基准物质最好是( )
A.NaOH B.NaHCO3
C.Na2CO3 D.Na2CO3·10H2O
解析:选C。NaOH容易潮解、容易和空气中的CO2反应,NaHCO3易分解,Na2CO3·10H2O易风化,都不易作基准物质。
10.氧化还原滴定实验与中和滴定类似(用已知浓度的氧化剂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还原剂溶液或反之)。
现有0.001 mol·L-1KMnO4酸性溶液和未知浓度的无色NaHSO3溶液。反应离子方程式是2MnO+5HSO+H+===2Mn2++5SO+3H2O。
填空完成问题:
(1)该滴定实验所需仪器有下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酸式滴定管(50 mL) B.碱式滴定管(50 mL) C.量筒(10 mL) D.锥形瓶 E.铁架台 F.滴定管夹 G.烧杯 H.白纸 I.胶头滴管 J.漏斗
(2)不用________(填“酸”或“碱”)式滴定管盛放高锰酸钾溶液。试分析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何种指示剂,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滴定前平视KMnO4液面,刻度为a mL,滴定后俯视液面刻度为b mL,则(b-a) mL比实际消耗KMnO4溶液体积________(填“多”或“少”)。根据(b-a) mL计算得到的待测浓度,比实际浓度________(填“大”或“小”)。
解析:(1)(2)酸性KMnO4具有强氧化剂,要放在酸式滴定管中,取用待测NaHSO3溶液要用碱式滴定管,再根据滴定所需的仪器可选出正确答案。
(3)酸性KMnO4被还原为Mn2+后由紫红色变为无色。
(4)俯视读得的数值偏小。
答案:(1)ABDEFGH
(2)碱 KMnO4溶液能把橡胶管氧化
(3)不用指示剂,因为KMnO4被还原剂还原成Mn2+,紫红色褪去,所以不需要指示剂
(4)少 小
11.
设水的电离平衡曲线如图所示。
(1)若以A点表示25 ℃水的电离平衡时的离子浓度,当温度上升到100 ℃时,水的电离平衡状态移至B点,则此时水的离子积从______________变为______________。
(2)将pH=8的Ba(OH)2溶液与pH=5的稀盐酸混合,并保持100 ℃的恒温,致使混合液的pH=7,则Ba(OH)2与盐酸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
解析:(1)由图得出A点KW=1×10-14,B点KW=1×10-12。
(2)100 ℃时,KW=1×10-12 ,若为中性,则pH=6;现在pH=7显碱性,设Ba(OH)2体积为V1,稀盐酸体积为V2,则:=10-5 mol·L-1
解得V1∶V2=2∶9。
答案:(1)1×10-14 1×10-12 (2)2∶9
12.某学生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来测定未知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选择甲基橙作指示剂。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用标准的盐酸滴定待测的NaOH溶液时,左手握酸式滴定管的活塞,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因加入一滴盐酸后,溶液由黄色变为橙色,并__________________为止。
(2)下列操作中可能使所测NaOH溶液的浓度数值偏低的是( )
A.酸式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就直接注入标准盐酸
B.滴定前盛放NaOH溶液的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没有干燥
C.酸式滴定管在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D.读取盐酸体积时,开始仰视读数,滴定结束时俯视读数
(3)若滴定开始和结束时,酸式滴定管中的液面如图所示,则起始读数为________mL,终点读数为________mL,所用盐酸溶液的体积为________mL。
(4)某学生根据3次实验分别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滴定次数
待测NaOH溶液的体积/mL
0.1000 mol·L-1盐酸的体积/mL
滴定前刻度
滴定后刻度
溶液体积/mL
第一次
25.00
0.00
26.11
26.11
第二次
25.00
1.56
30.30
28.74
第三次
25.00
0.22
26.31
26.09
依据上表数据列式计算该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解析:在求c(NaOH)和进行误差分析时应依据公式:c(NaOH)=。欲求c(NaOH),须先求V[(HCl)aq]再代入公式;进行误差分析时,要考虑实际操作对每一个量即V[(HCl)aq]和V[(NaOH)aq]的影响,进而影响c(NaOH)。
(1)考查酸碱中和滴定实验的规范操作。
(2)考查由于不正确操作引起的误差分析。滴定管未用标准盐酸润洗,内壁附着一层水,可将加入的盐酸稀释,消耗相同量的碱,所需盐酸的体积偏大,结果偏高;用碱式滴定管取出的待测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一旦确定,倒入锥形瓶后,水的加入不影响OH-的物质的量,也就不影响结果;若排出气泡,液面会下降,故读取V酸偏大,结果偏高;正确读数(虚线部分)和错误读数(实线部分)如图所示。
(3)读数时,以凹液面的最低点为基准。
(4)先算出耗用标准酸液的平均值
==26.10 mL(第二次偏差太大,舍去)。c(NaOH)==0.1044 mol·L-1。
答案:(1)锥形瓶中溶液颜色变化 在半分钟内不变色 (2)D (3)0.00 26.10 26.10
(4)==26.10 mL,c(NaOH)==0.1044 mol·L-1
13.在化工分析中常用到滴定度这个概念。滴定度是指每毫升滴定剂标准溶液相当于被测组分的质量,其单位为g·mL-1。现有一不溶于水的氧化亚铜样品,该样品能溶于用硫酸酸化了的硫酸铁溶液,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未配平):
Cu2O+Fe2(SO4)3+H2SO4CuSO4+FeSO4+H2O。反应生成的硫酸亚铁用硫酸酸化了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滴定,其滴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未配平):
KMnO4+H2SO4+FeSO4Fe2(SO4)3+MnSO4+K2SO4+H2O
若每升滴定剂溶液中含有0.400 mol KMnO4,求该KMnO4溶液对Cu2O的滴定度。
解析:由题意每毫升滴定剂溶液中含KMnO4的物质的量为0.400 mol×=4.00×10-4 mol。
2KMnO4+8H2SO4+10FeSO4===5Fe2(SO4)3+2MnSO4+K2SO4+8H2O①
Cu2O+Fe2(SO4)3+H2SO4===2CuSO4+2FeSO4+H2O②
由①②得2KMnO4~10FeSO4~5Cu2O
由以上关系式可求Cu2O的质量。
答案:解:每毫升KMnO4溶液中含KMnO4的物质的量为0.400 mol×=4.00×10-4 mol
2KMnO4+8H2SO4+10FeSO4===5Fe2(SO4)3+2MnSO4+K2SO4+8H2O
Cu2O+Fe2(SO4)3+H2SO4===2CuSO4+2FeSO4+H2O
由以上两方程知
2KMnO4~10FeSO4~5Cu2O
2 mol 5×144 g
4.00×10-4 mol m(Cu2O)
=
m(Cu2O)==0.144 g
即KMnO4溶液对Cu2O的滴定度为0.144 g·mL-1。
3.2.2酸碱中和滴定
1.下列仪器中使用前不需要检验是否漏水的是( )
A.滴定管 B.分液漏斗
C.过滤漏斗 D.容量瓶
解析:选C。只有过滤漏斗不需要检漏。
2.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 )
A.酸与碱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B.溶液呈现中性
C.酸与碱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D.酸所能提供的H+与碱所能提供的OH-的物质的量相等
解析:选D。酸碱恰好完全中和时酸所能提供的H+与碱所能提供的OH-的物质的量相等,但酸与碱的物质的量不一定相等,溶液也不一定呈中性。
3.用盐酸滴定NaOH溶液的实验中,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滴定到终点时,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
A.由黄色变为红色 B.由黄色变为橙色
C.由橙色变为红色 D.由红色变为橙色
解析:选B。甲基橙指示剂在NaOH溶液为黄色,突变时为橙色。
4.用标准盐酸测定未知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下列操作导致结果偏低的是( )
①锥形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测液润洗2~3次
②滴定前滴定管尖嘴有气泡,滴定后气泡消失
③滴定前仰视读数,滴定后平视读数
④摇动锥形瓶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⑤滴定时,锥形瓶里加入少量蒸馏水稀释溶液
A.③ B.④⑤
C.①②③ D.③④
解析:选D。①中相当于向锥形瓶中事先加入了一部分NaOH,会多耗用盐酸,导致结果偏高;②中气泡体积充当了标准盐酸,导致V(HCl)偏大,结果偏高;③中滴定前仰视使V(HCl)初偏大,则ΔV(HCl)=V(HCl)末-V(HCl)初偏小,结果偏低;④中使NaOH溅出,则使V(HCl)偏小,结果偏低;⑤对结果无影响,综合分析,选D。
5.(2012·阳江高二期中测试)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中,用温度计测完盐酸的温度后,直接继续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
B.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实验中,将环形玻璃搅拌棒换成环形铁丝搅拌棒,不影响反应热的测定
C.用50 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00 mL KMnO4溶液
D.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
解析:选C。A项,应用水冲洗干净才能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B项,Fe与酸反应放热且铁丝易导热,会使测定结果误差大。D项,用pH试纸测溶液pH,用蒸馏水润湿可能影响测定结果。
6. 用酚酞作指示剂,以0.100 mol·L-1的NaOH溶液测定装在锥形瓶中的一定体积的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下列操作将导致测定值高于实际值的是( )
A.标准液在“0”刻度线以上,未予调整就开始滴定
B.滴定过程中振荡时,锥形瓶中有液滴溅出
C.观察记录滴定管内液面刻度时滴定前俯视,滴定后仰视
D.酚酞指示剂由无色变为红色时立即停止滴定
解析:选C。由c(HCl)=可知:标准液在“0”刻度线以上,未予调整就开始滴定,导致NaOH溶液读数偏低,测定值偏低,A错;锥形瓶中液滴溅出,导致待测盐酸体积减小,V(NaOH)偏小,测定值偏低,B错;碱式滴定管内滴定前俯视,读数偏小,滴定后仰视,读数偏大,V(NaOH)偏大,测定值偏高,C正确;酚酞指示剂由无色变为红色时立即停止滴定,可能HCl并未完全反应,V(NaOH)偏小,测定值偏低。
7. 在一支25 mL的酸式滴定管中加入0.1 mol/L的HCl溶液,其液面恰好在5 mL刻度处,若把滴定管中的溶液全部放入烧杯中,然后用0.1 mol/L的NaOH溶液进行中和,则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 )
A.大于20 mL B.小于20 mL
C.等于20 mL D.等于5 mL
解析:选A。本题考查的是酸碱中和滴定的有关知识。若要正确解答本题,必须准确了解滴定管的刻度特征,如图所示:滴定管最下部无刻度线,若刻度线处及尖嘴底部均充满溶液,把溶液全部放入烧杯中,其体积大于20 mL,用等浓度的NaOH溶液中和,所需NaOH溶液的体积应大于20 mL。应注意:滴定管的量程小于滴定管的最大实际容量。故正确答案为A。
8.称取一定质量的NaOH来测定未知浓度的盐酸时(NaOH放在锥形瓶内,盐酸放在滴定管中)。用A.偏高;B.偏低;C.无影响;D.无法判断,填写下列各项操作会给实验造成的误差。
(1)称量固体NaOH时,未调节天平的零点( )
(2)将NaOH放入锥形瓶中加水溶解时,加入水的体积不准确( )
(3)滴定管装入盐酸前未用盐酸润洗( )
(4)开始滴定时,滴定管尖端处有气泡,滴定完毕气泡排出( )
(5)滴定前未将液面调至刻度线“0”或“0”以下,结束时初读数按0计算( )
(6)在滴定过程中活塞处漏液( )
(7)摇动锥形瓶时,因用力过猛,使少量溶液溅出( )
(8)滴定前读数时仰视,滴定完毕读数时俯视( )
解析:(1)称量固体NaOH时,未调节天平零点,不能确定称量结果是偏大还是偏小,故选D。(2)锥形瓶内是否含水或加多少水并不影响NaOH与HCl的中和反应。(3)滴定管中装盐酸前未润洗相当于将待测液稀释了,导致测定结果偏低。(4)滴定前有气泡,滴定后无气泡,相当于待测液比实际用量多了,导致结果偏低。(5)读出的数据比实际值小,导致结果偏高。(6)滴定过程中漏液使读出的待测液的体积比实际消耗量多,导致结果偏低。(7)摇动锥形瓶时,用力过猛,使少量液体溅出,致使一部分NaOH未被中和,消耗待测液体积减小,使测定结果偏高。(8)读出的数据比实际值偏小,使结果偏高。
答案:(1)D (2)C (3)B (4)B (5)A (6)B (7)A (8)A
3.3.1盐类的水解反应
1.能使电离平衡H2OH++OH-向右移动,且使溶液呈酸性的是( )
A.向水中加入少量氯化钠固体,并加热到100 ℃
B.向水中加入少量硫酸氢钠固体
C.在水中加入小苏打固体
D.在水中加入氯化铝固体
解析:选D。弱碱阳离子水解,促进水的电离,且使溶液呈酸性。
2.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Ca2+、HCO、Cl-、K+
B.Al3+、AlO、HCO、Na+
C.Fe2+、NH、SO、S2-
D.Fe3+、SCN-、Na+、CO
解析:选A。B中Al3+与AlO因水解相互促进发生反应而不能共存:Al3++3AlO+6H2O===4Al(OH)3↓。C中Fe2+与S2-因能结合为沉淀而不能大量共存:Fe2++S2-===FeS↓。D中Fe3+与SCN-因络合而不能共存:Fe3++3SCN-===Fe(SCN)3;Fe3+与CO因水解相互促进而发生反应,不能共存:2Fe3++3CO+3H2O===2Fe(OH)3↓+3CO2↑。
3.有pH分别为8、9、10的三种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溶液NaX、NaY、NaZ,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在三种酸HX、HY、HZ中以HX酸性相对最强
B.HX、HY、HZ三者均为弱酸
C.在X-、Y-、Z-三者中,以Z-最易发生水解
D.中和1 mol HY酸,需要的NaOH稍小于1 mol
解析:选D。三种盐溶液均显碱性,所对应的酸均为弱酸,根据盐溶液的pH和“越弱越水解”,可知Z-最易发生水解,酸性:HX>HY>HZ,一元酸和一元碱中和,酸碱的物质的量相等,故正确答案为D。
4.下列关于盐溶液呈酸碱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是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
B.NH4Cl溶液呈酸性是由于溶液中c(H+)>c(OH-)
C.在CH3COONa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c(H+)
D.水电离出的H+和OH-与盐中弱离子结合,造成盐溶液呈酸碱性
解析:选C。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就是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使溶液中c(H+)≠c(OH-),故A对;溶液显酸性则一定有c(H+)>c(OH-),故B对;根据水的电离方程式:H2O??H++OH-,水在任何溶液中电离出的c(OH-)=c(H+),但在CH3COONa溶液中,由于生成了弱电解质CH3COOH,使得c(OH-)>c(H+),故显碱性,所以C项说法错误;水电离出的H+和OH-与盐中弱酸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结合生成弱电解质,正是造成盐溶液呈酸碱性的原因,所以D对。
5.下列水解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Na2CO3:CO+2H2OH2CO3+2OH-
B.NH4Cl:NH+H2ONH3·H2O+OH-
C.NaF:F-+H2O===HF+OH-
D.CuSO4:Cu2++2H2OCu(OH)2+2H+
解析:选D。多元强碱弱酸盐水解应分步写,A错;一元强酸弱碱盐水解显酸性,B错;水解一般用“”号,C错;多元弱碱水解应一步完成,D正确。
6.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各溶液,由水电离出的c(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①NaHSO4 ②NaHCO3 ③Na2CO3 ④Na2SO4
A.④③②① B.①②③④
C.③②④① D.③④②①
解析:选C。水中存在的电离平衡:H2O??H++OH-,对于能电离出H+或OH-的物质,加入水中使水的电离程度减小,反之对于能结合水中H+或OH-的物质,加入水中则使水的电离程度增大。NaHSO4抑制水的电离,而Na2CO3、NaHCO3均能促进水的电离,且Na2CO3较NaHCO3更大。
7.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含粒子种类最多的是( )
A.CaCl2 B.CH3COONa
C.NH3 D.K2S
解析:选D。CaCl2不水解,溶液中存在的粒子有Ca2+、Cl-、OH-、H+、H2O 5种;CH3COONa发生水解,溶液中存在Na+、CH3COO-、CH3COOH、H+、OH-、H2O 6种粒子;氨水中存在NH3、NH3·H2O、NH、OH-、H+、H2O 6种粒子;K2S中S2-发生两步水解,溶液中存在K+、S2-、HS-、H2S、OH-、H+、H2O 7种粒子。
8.将标准状况下的2.24 L CO2通入150 mL 1 mol·L-1 NaOH溶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HCO)略大于c(CO)
B.c(HCO)等于c(CO)
C.c(Na+)等于c(CO)与c(HCO)之和
D.c(HCO)略小于c(CO)
解析:选A。0.1 mol CO2与0.15 mol NaOH反应生成Na2CO3和NaHCO3各0.05 mol,由于CO水解能力比HCO强,且CO水解又生成HCO,因此溶液中c(HCO)略大于c(CO)。
9.在25 ℃时,浓度均为1 mol/L的(NH4)2SO4、(NH4)2CO3、(NH4)2Fe(SO4)2(硫酸亚铁铵)三种溶液中,测得c(NH)分别为a、b、c(mol/L),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c B.c>a>b
C.b>a>c D.a>c>b
解析:选B。若不考虑酸根离子或阳离子对NH水解的影响,则a=b=c,但CO水解呈碱性,促进NH水解,Fe2+水解呈酸性,抑制NH水解,SO不水解,对NH水解无影响。
10.在FeCl3溶液中存在下列平衡:
FeCl3+3H2OFe(OH)3+3HCl ΔH>0
(1)加热FeCl3溶液,溶液的颜色会不断加深,可得到一种红褐色透明液体,向这种溶液中加入MgCl2溶液,产生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
(2)不断加热FeCl3溶液,蒸干水分并灼烧得到的固体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配制FeCl3溶液时,为防止产生浑浊,应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加热FeCl3溶液得到Fe(OH)3胶体,加入MgCl2溶液使胶体聚沉而得到红褐色沉淀。(2)加热可促进盐类水解,由于HCl挥发,可使水解进行彻底,得到Fe(OH)3沉淀,Fe(OH)3受热分解最终产物为Fe2O3。(3)为防止FeCl3水解,应加入少许稀盐酸抑制FeCl3水解。
答案:(1)生成红褐色沉淀 (2)Fe2O3 (3)少许稀盐酸
11.(1)常温下,0.10 mol·L-1 NH4Cl溶液pH______7(填“>”、“=”或“<”)。
(2)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2S溶液与NaHS溶液,pH大小:Na2S________NaHS(填“>”、“=”或“<”),两种溶液中粒子种类:Na2S________NaHS(填“>”、“=”或“<”)。
(3)NaHCO3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文字说明并写出有关的离子方程式)。
解析:(1)NH发生水解反应NH+H2ONH3·H2O+H+,使溶液显酸性,溶液pH<7。
(2)S2-分两步水解,HS-只有一步水解,且水解程度S2->HS-,因此等浓度时溶液pH:Na2S>NaHS;Na2S溶液:Na2S===2Na++S2-、S2-+H2OHS-+OH-、HS-+H2OH2S+H+、H2OH++OH-,故溶液中存在七种粒子:Na+、S2-、HS-、H2S、H2O、H+、OH-。
NaHS溶液中:NaHS===Na++HS-、HS-+H2OH2S+OH-、HS-H++S2-、H2OH++OH-,故溶液中含有:Na+、HS-、H2O、H2S、OH-、S2-、H+七种粒子。
(3)NaHCO3溶于水时发生电离:NaHCO3===Na++HCO,电离出的HCO水解:HCO+H2O??H2CO3+OH-,而使溶液中c(OH-)>c(H+),显碱性。
答案:(1)< (2)> =
(3)NaHCO3电离出的HCO水解:HCO+H2O??H2CO3+OH-,而使溶液呈碱性
12.有A、B、C、D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CH3COONa溶液、NH4Cl溶液、盐酸和Na2SO4溶液中的一种。
(1)已知A、B的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A、C溶液的pH相同。A是________溶液,B是________溶液,C是________溶液。
(2)若B溶液中c(OH-)与C溶液中的c(H+)相同,现将B的溶液稀释10倍后溶液的pH用pHB表示,C溶液的pH用pHC表示,则pHB+pHC________(填大于或等于某个数)。
解析:(1)由于CH3COONa、NH4Cl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且CH3COONa溶液的pH>7、NH4Cl溶液的pH<7;盐酸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且盐酸的pH<7;Na2SO4对水的电离无影响,且Na2SO4溶液的pH=7。综合分析,满足题目要求时,A为NH4Cl溶液、B为CH3COONa溶液、C为盐酸、D为Na2SO4溶液。
(2)设B溶液中c(OH-)与C溶液中的c(H+)均为10-amol·L-1,则pHC=-lg10-a=a。
由于将B溶液稀释10倍(假设水解平衡不移动),则稀释后的c(OH-)=10-amol·L-1×=10-a-1mol·L-1;而稀释过程中水解平衡右移,导致稀释后的c(OH-)>10-a-1mol·L-1,则c(H+)=<=10a-13 mol·L-1,所以pHB>-lg10a-13=13-a。
故pHB+pHC>(13-a)+a=13。
答案:(1)NH4Cl CH3COONa 盐酸 (2)>13
13.某盐或“类盐”的化学式为XmYn最简结构,将一定量的该盐溶于足量的水时:
(1)若m≠n,测得溶液的pH为5,则该盐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m≠n,测得该盐溶液的pH为9,则该盐与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可能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m≠n,X、Y为同周期的短周期元素,XmYn溶于水时,既有白色沉淀生成,又有无色气体放出,则该物质溶于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m≠n,X、Y为不同周期的短周期元素,XmYn溶于水时,既有白色沉淀生成,又有无色气体放出,则该物质溶于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X、Y为同主族元素,且m=n,则该物质溶于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溶于水后溶液呈碱性,如________;溶于水后溶液呈酸性,如________。
解析:盐在水中能完全电离:XmYn=== mXn++nYm-。
(1)溶液的pH=5,说明该盐为强酸弱碱盐,因此发生水解:Xn++nH2OX(OH)n+nH+。
(2)溶液的pH=9,说明该盐为强碱弱酸盐,因此发生水解:Ym-+H2OHY(m-1)-+OH-。
(3)据有关现象可知盐溶于水时能发生水解且相互促进。因为X、Y为同周期短周期元素,且能完全水解,因此该盐为硫化铝,水解方程式为 Al2S3+6H2O===2Al(OH)3↓+3H2S↑。
(4)X、Y不在同周期的短周期内,“类盐”有氮化镁、氮化钠、碳化铝等,溶于水都能发生水解反应:Mg3N2+6H2O===3Mg(OH)2↓+2NH3↑,Al4C3+12H2O===4Al(OH)3↓+3CH4↑。氮化钠水解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5)X、Y为同主族元素,形成化合物,如NaH、KH、BrCl、IBr,水解反应式分别为:NaH+H2O===NaOH+H2↑,KH+H2O===KOH+H2↑,BrCl+H2O===HBrO+HCl,IBr+H2O===HIO+HBr。
答案:(1)Xn++nH2OX(OH)n+nH+
(2)Ym-+H2OHY(m-1)-+OH-
(3)Al2S3+6H2O===2Al(OH)3↓+3H2S↑
(4)Mg3N2+6H2O===3Mg(OH)2↓+2NH3↑,
Al4C3+12H2O===4Al(OH)3↓+3CH4↑
(5)NaH+H2O===NaOH+H2↑,KH+H2O===KOH+H2↑,BrCl+H2O===HBrO+HCl,IBr+H2O===HIO+HBr NaH,KH BrCl,IBr
3.3.1盐类的水解反应
1.能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而且所得溶液呈酸性的是( )
A.将水加热到100 ℃时,水的pH=6
B.向水中滴加少量稀H2SO4
C.向水中加入少量NaHCO3
D.向水中加入少量胆矾晶体
解析:选D。B使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A、C、D使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但A仍为中性,C为碱性,D为酸性。故应选D。
2.下列有关盐类水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盐类水解过程破坏了纯水的电离平衡
B.盐类水解反应是酸碱中和反应的逆反应
C.盐类水解的结果使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D.Na2S溶液中c(Na+)是c(S2-)的2倍
解析:选D。本题是对盐类水解的原理和实质的考查。由于盐电离出的离子与水电离出的H+或OH-结合,从而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不一定呈中性;盐类水解与酸碱中和反应互为逆反应;D项中,Na2S溶液中若无S2-水解,则c(Na+)=2c(S2-)成立,由于S2-水解,故c(Na+)>2c(S2-),因此应选D。
3.常温下,在pH=11的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OH-) 可能为( )
①1.0×10-3 mol·L-1 ②1.0×10-6 mol·L-1
③1.0×10-7 mol·L-1 ④1.0×10-11mol·L-1
A.①③ B.③
C.④ D.①④
解析:选D。常温下,该溶液若为碱的溶液,则水电离出的c(OH-)=1.0×10-11mol·L-1,若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水电离出的c(OH-)=1.0×10-3 mol·L-1。
4.下列过程中或现象与盐类水解无关的是( )
A.纯碱溶液去油污
B.铁在潮湿的环境下生锈
C.加热FeCl3溶液颜色变深
D.浓Na2S溶液有臭味
解析:选B。纯碱去油污利用其水解显碱性;加热FeCl3时FeCl3水解为红褐色Fe(OH)3,颜色加深;浓Na2S溶液有臭味是因为Na2S水解产生少量的H2S气体,而铁生锈主要是Fe在潮湿条件下发生电化学腐蚀。
5.(2012·大连高二测试)下列反应既不是水解反应,又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NH+H2ONH3·H2O+H+
B.HS-+H2OH2S+OH-
C.Br2+H2OHBr+HBrO
D.H2S+H2OH3O++HS-
解析:选D。A项为NH的水解反应;B项是HS-的水解反应;C项是Br2与水的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项为H2S的电离。
6. (2012·宜昌高二月考)在盐类水解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盐的电离平衡被破坏
B.弱酸的酸式盐水解后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
C.溶液的pH一定会增大
D.c(H+)与c(OH-)的乘积一定会增大
解析:选B。大多数的盐为强电解质,在水中完全电离,A项错误;强酸弱碱盐水解溶液呈酸性,pH减小,C错;一定温度下的稀溶液中,c(H+)与c(OH-)乘积是一个常数,D错。
7.(2012·合肥高二检测)常温时,在pH=9的NaOH溶液和CH3COONa溶液中,设由水电离出的OH-浓度分别为M和N,则M和N的关系为( )
A.M>N B.M=10-4N
C.N=10-4M D.M=N
解析:选B。本题考查酸、碱及水解盐溶液的pH与水电离的H+、OH-浓度的关系。pH=9的氢氧化钠溶液的H+均是由水电离的,c水(H+)=c水(OH-)=10-9 mol·L-1,即M=10-9 mol·L-1;pH=9的CH3COONa溶液中c(OH-)=10-5mol·L-1,它完全由水电离产生,即N=10-5 mol·L-1,所以M=10-4N。
8.写出下列盐溶于水后发生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CH3COON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NH4C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a2CO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l2(SO4)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KnA溶液呈碱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单个离子的水解程度都很小,要写可逆号,多元弱酸分步水解且以第一步为主,多元弱碱可写一步。第(5)题可谓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答案:(1)CH3COO-+H2OCH3COOH+OH-
(2)NH+H2ONH3·H2O+H+
(3)CO+H2OHCO+OH-,HCO+H2OH2CO3+OH-
(4)Al3++3H2OAl(OH)3+3H+
(5)An-+H2OHA(n-1)-+OH-,HA(n-1)-+H2OH2A(n-2)-+OH-……
3.3.2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能够使CH3COONa溶液pH增大且水解程度也增大的条件是( )
A.加水 B.升温
C.加压 D.加CH3COONa固体
解析:选B。CH3COO-+H2OCH3COOH+OH-;加水时该平衡虽然正移,但离子浓度减小,c(OH-)减小,pH减小;升温平衡正移,c(OH-)增大,pH增大;加压对水解平衡几乎无影响;加CH3COONa固体,使c(CH3COO-)增大,水解平衡正移,c(OH-)增大,pH增大,但水解程度是减小的。
2.NH4Cl溶液的pH和稀HCl的pH均为5,其中由水电离出的c(H+)分别为x mol·L-1和y mol·L-1,则x与y的比值正确的是( )
A.1 B.10
C.104 D.10-4
解析:选C。NH4Cl的pH=5,c(H+)水=10-5 mol·L-1,盐酸的pH=5,c(H+)水=c(OH-)水=10-9 mol·L-1,则x∶y=10-5∶10-9=104∶1。
3.使0.1 mol/L的NaHCO3的溶液中c(H+)、c(CO)、c(HCO)都减少,其方法是( )
A.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B.加入氢氧化钠固体
C.通入氯化氢气体 D.加入饱和石灰水溶液
解析:选D。想解本题,应从电离、电离平衡、水解平衡、平衡的移动等方面去考虑。A项中因有CO2+H2OH2CO3H++HCO而使c(H+)、c(HCO)都增大;B项中因OH-+HCO===H2O+CO而使c(CO)增大;C项中因HCl溶于水电离出H+而使c(H+)变大。故D符合要求。
4.实验室有下列试剂,其中必须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保存的是( )
①NaOH溶液 ②水玻璃 ③Na2S溶液 ④Na2CO3溶液 ⑤NH4Cl溶液 ⑥澄清石灰水 ⑦浓HNO3 ⑧浓H2SO4
A.①⑥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⑥⑦⑧ D.⑤⑦⑧
解析:选B。呈碱性的盐,因OH-与玻璃中的SiO2反应生成硅酸盐,使试剂瓶瓶颈与瓶塞粘结,因而不能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贮存,必须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保存;酸性及强氧化性的物质不能用带橡胶塞的试剂瓶盛放。
5.下列四种肥料可以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2CO3)混合施用的是( )
A.硫酸铵 B.氯化铵
C.硝酸钾 D.硝酸铵
解析:选C。铵态氮肥中NH的水解反应为NH+H2ONH3·H2O+H+,水解显酸性,而草木灰中K2CO3水解显碱性,CO+H2OHCO+OH-,二者水解相互促进,NH大部分生成NH3·H2O,而后分解,造成氮肥损失。
6.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
①用Na2S溶液和Al2(SO4)3溶液反应制取Al2S3固体
②用加热蒸发K2CO3溶液的方法获得K2CO3晶体
③用Na2S溶液和CuSO4溶液反应制取CuS固体
④加热MgCl2溶液制取MgCl2固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Al3+和S2-会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2Al3++3S2-+6H2O===2Al(OH)3↓+3H2S↑,得不到Al2S3;MgCl2会水解:MgCl2+2H2OMg(OH)2+2HCl,加热时水蒸发,HCl挥发,最后得到Mg(OH)2,灼烧得MgO,而得不到MgCl2。
7.下面的问题中,与盐类水解有关的是( )
①为保存FeCl3溶液,要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
②实验室盛放Na2CO3、Na2SiO3等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橡胶塞;
③在NH4Cl或AlCl3溶液中加入镁条会产生气泡;
④长期使用硫酸铵,土壤酸性增强。
A.只有①④ B.只有②③
C.只有③④ D.全部
解析:选D。题中涉及的四个问题都与盐类的水解有关系。具体解释依次如下:①保存FeCl3溶液,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可以抑制FeCl3发生水解反应生成Fe(OH)3沉淀。②Na2CO3、Na2SiO3可以发生水解使溶液显碱性,从而能腐蚀玻璃,故实验室盛放Na2CO3、Na2SiO3等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橡胶塞,不能用玻璃塞,避免瓶塞和瓶口粘连在一起。③NH4Cl、AlCl3发生水解,溶液呈酸性,镁可以置换溶液中的氢,放出H2,从而产生气泡。④硫酸铵水解呈酸性,长期使用此化肥,土壤酸性将增强。
8.下面提到的问题中,与盐的水解无关的是( )
①明矾和FeCl3可作净水剂。
②实验室配制AlCl3溶液时,应先把它溶在盐酸中,而后加水稀释。
③比较NH4Cl和Na2S等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或某些盐溶液的酸碱性。
④中和物质的量浓度和体积均相同的盐酸与醋酸溶液,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相同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选D。①②③都与盐的水解有关,④是酸碱中和反应。
9.某酸HX稀溶液和某碱YOH稀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两溶液混合后,溶液的pH大于7,下表中判断合理的是( )
编号
HX
YOH
溶液的体积关系
①
强酸
强碱
V(HX)=V(YOH)
②
强酸
强碱
V(HX)<V(YOH)
③
弱酸
弱碱
V(HX)=V(YOH)
④
弱酸
强碱
V(HX)=V(YOH)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选D。①溶液为中性,pH等于7,②一元强酸和一元强碱等浓度混合,由于碱的体积大,碱在反应中过量,所以溶液的pH大于7。③中不知道两者的电离程度,无法确定溶液的酸碱性。④中混合生成强碱弱酸盐,生成物发生水解,溶液呈碱性,pH大于7。
10.某温度时0.1 mol·L-1 Na2CO3溶液中,c(Na+)/c(CO)=>2,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向Na2CO3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2后,c(Na+)/c(CO)=>,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c(HCO)=_________________。
解析:Na2CO3===2Na++CO,
CO+H2OHCO+OH-,
HCO+H2OH2CO3+OH-。
恰好完全电离时c(Na+)∶c(CO)=2,因为CO水解使c(Na+)∶c(CO)>2。当向Na2CO3溶液中通入CO2时,CO+H2O+CO2===2HCO,使c(CO)减小而c(Na+)不变,故c(Na+)/c(CO)=>。
因为c(Na+)=0.2 mol·L-1,又c(Na+)/c(CO)=5/2,c(CO)=0.08 mol·L-1,由C原子守恒得c(HCO)=0.02 mol·L-1
答案:CO+H2OHCO+OH-
CO+H2O+CO2===2HCO 0.02 mol·L-1
11.现有S2-、SO、NH、Al3+、Na+、SO、AlO、Fe3+、HCO、Cl-等离子,请按要求填空:
(1)在水溶液中,该离子水解呈碱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水溶液中,该离子水解呈酸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能在酸性较强的溶液里大量存在,又能在碱性较强的溶液里大量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既不能在酸性较强的溶液里大量存在,又不能在碱性较强的溶液里大量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水解呈碱性的是弱酸的阴离子,水解呈酸性的是弱碱的阳离子,能在酸性和碱性较强的溶液里大量存在的离子说明与酸碱都不反应。
答案:(1)S2-、SO、AlO、HCO
(2)NH、Al3+、Fe3+
(3)Na+、SO、Cl-
(4)HCO
12.10 ℃时,在烧杯中加入0.1 mol·L-1的NaHCO3溶液400 mL,加热,测得该溶液的pH发生如下变化:
温度(℃)
10
20
30
50
70
pH
8.3
8.4
8.5
8.9
9.4
(1)甲同学认为,该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HCO的水解程度增大,故碱性增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认为: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NaHCO3受热分解生成了Na2CO3,并推断水解程度Na2CO3________(填“大于”或“小于”)NaHCO3;
(3)丙同学认为,要确定上述哪种说法合理,只要把加热后的溶液冷却到10 ℃后再测定溶液的pH,若pH________8.3(填“>”、“<”或“=”),说明甲同学正确;若pH________8.3(填“>”、“<”或“=”),说明乙同学正确。
(4)丁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方案对甲、乙同学的解释进行判断:实验装置如图,加热煮沸NaHCO3溶液,发现试管A中产生沉淀,说明________(填“甲”或“乙”)同学推测正确。
解析: (1)HCO水解的离子方程式为HCO+H2OH2CO3+OH-。
(2)乙同学根据NaHCO3受热易分解的性质,认为受热时2NaHCO3Na2CO3+CO2↑+H2O,这样溶质成为Na2CO3,而pH增大,也说明Na2CO3的水解程度大于NaHCO3的水解程度。
(3)若甲同学的观点正确,则当温度再恢复至10 ℃时,pH应为8.3;若乙同学的观点正确,则当温度降回到10 ℃时,pH应大于8.3。
(4)根据A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NaHCO3在加热煮沸时分解生成了Na2CO3、CO2和水,证明乙同学观点正确。
答案:(1)HCO+H2OH2CO3+OH-
(2)大于 (3)= > (4)乙
13.某二元酸(化学式用H2A表示)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是:
H2A===H++HA- HA-H++A2-
完成以下问题:
(1)Na2A溶液显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已知0.1 mol·L-1的NaHA溶液pH=2,则0.1 mol·L-1的H2A溶液中氢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_________0.11 mol·L-1(填“>”、“=”或“<”)。
解析:(1)H2A===H++HA-第一步完全电离,HA-H++A2-第二步微弱电离,可知A2-能够发生水解,水解显碱性A2-+H2OHA-+OH-。
(2)已知0.1 mol·L-1的NaHA溶液中c(H+)=0.01 mol·L-1,在0.1 mol·L-1的H2A溶液中,相当于在0.1 mol·L-1的NaHA中加H+,c(H+)增大抑制了HA-的电离,故c(H+)<0.11 mol·L-1。
答案:(1)碱性 A2-+H2OHA-+OH-
(2)<
3.3.2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
1.下列有关问题,与盐的水解有关的是( )
①NH4Cl与ZnCl2溶液可作焊接金属中的除锈剂
②用NaHCO3与Al2(SO4)3两种溶液可作泡沫灭火剂
③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不能混合施用
④实验室盛放碳酸钠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玻璃塞
⑤加热蒸干AlCl3溶液得到Al(OH)3固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D。①中NH4Cl与ZnCl2溶液水解均显酸性,可以除去金属表面的锈。②HCO与Al3+两种离子水解相互促进,产生二氧化碳,可作灭火剂。③草木灰的主要成分为碳酸钾,水解显碱性,而铵态氮肥水解显酸性,两物质水解相互促进放出氨气因而不能混合施用。④碳酸钠溶液水解显碱性,而磨口玻璃塞中的二氧化硅会与碱反应生成硅酸钠将瓶塞与瓶口黏合在一起而打不开,因此实验室盛放碳酸钠的试剂瓶应用橡胶塞。⑤Al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AlCl3+3H2OAl(OH)3+3HCl,加热时,HCl挥发使平衡不断右移,最终得到Al(OH)3固体。
2.为了除去MgCl2溶液中的FeCl3,可在加热搅拌的条件下加入的一种试剂是( )
A.NaOH B.Na2CO3
C.氨水 D.MgO
解析:选D。要除去FeCl3实际上是除去Fe3+,方法是加入某物质使之成为沉淀过滤即可。本题的常规方法是加入化学物质直接与Fe3+反应形成沉淀,但在这里却巧妙地利用了MgO消耗FeCl3水解生成的HCl,促使FeCl3水解成Fe(OH)3,同时MgO转化成MgCl2不引入新杂质,即使MgO过量,因为它不溶于水也不会引起二次污染。还可以使用Mg(OH)2、MgCO3等试剂。
3.广义的水解观认为,无论是盐的水解还是非盐的水解,其最终结果是反应中各物质和水分别解离成两部分,然后两两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根据上述观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aO2的水解产物是Ca(OH)2和H2O2
B.NaClO的水解产物之一是HClO
C.PCl3的水解产物是PH3和HClO
D.Mg3N2水解生成NH3和Mg(OH)2
解析:选C。PCl3的水解产物是H3PO4和HCl。
4.将下列物质溶于水,再将其溶液加热,蒸发结晶、再灼烧,能得到化学组成与原固体物质相同的是( )
①胆矾 ②氯化铝 ③硫酸铝 ④Na2CO3 ⑤NaHCO3
⑥氯化铜
A.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⑤ D.全部
解析:选A。①胆矾的化学式是CuSO4·5H2O,其水溶液尽管Cu2+水解,由于H2SO4为高沸点酸,蒸发结晶得胆矾晶体,灼烧晶体失水最后得CuSO4,①不符合题意;②⑥溶液中Al3+、Cu2+水解,HCl挥发,蒸发结晶得Al(OH)3、Cu(OH)2,灼烧分解得Al2O3、CuO,②⑥不符合题意;③溶液中尽管Al3+水解,由于H2SO4为高沸点酸,蒸发结晶、再灼烧最后得Al2(SO4)3固体,③符合题意;④溶液中尽管加热促进Na2CO3水解,但生成的NaHCO3 和NaOH反应后仍为Na2CO3,④符合题意; ⑤溶液蒸发结晶、再灼烧NaHCO3分解为Na2CO3 , ⑤不符合题意。
5.在一定条件下,Na2CO3溶液存在水解平衡:CO+H2OHCO+O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稀释溶液,水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水解程度减小
B.通入CO2,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C.升高温度,减小
D.加入NaOH固体,溶液pH减小
解析:选B。A项,稀释时,使平衡正向移动,促进CO的水解;B项,通入CO2,消耗OH-,c(OH-)降低,平衡正向移动;C项,升高温度时,平衡正向移动,c(HCO)增大,c(CO)减小,因此c(HCO)/c(CO)增大;D项,加入NaOH固体,溶液中c(OH-)增大,pH增大。
6. 向浓度为0.1 mol·L-1的K2CO3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能使c(CO)增大的是( )
A.H2O B.CO2
C.KHSO4 D.KOH
解析:选D。CO+H2O?HCO+OH-。A项,稀释时c(CO)减小;B项,CO2与OH-反应,使平衡正向移动,c(CO)减小;C项,KHSO4===K++H++SO,使平衡正向移动,c(CO)减小;D项,c(O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使c(CO)增大。
7.25 ℃时0.1 mol·L-1的醋酸溶液的pH约为3,当向其中加入醋酸钠晶体,等晶体溶解后发现溶液的pH增大。对上述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甲同学认为醋酸钠水解呈碱性,c(OH-)增大了,因而溶液的pH增大;乙同学认为醋酸钠溶于水电离出大量醋酸根离子,抑制了醋酸的电离,使c(H+)减小,因此溶液的pH增大。
(1)为了验证上述解释哪种正确,继续做如下实验:向0.1 mol·L-1的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编号),然后测定溶液的pH(CH3COONH4溶液呈中性)。
A.固体CH3COOK B.固体CH3COONH4
C.气体NH3 D.固体NaHCO3
(2)若________(填“甲”或“乙”)的解释正确,(1)中所测溶液的pH应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解析:由题意要求,要判断甲、乙两种解释正确与否,可加入一种含有CH3COO-而不显碱性的盐,如CH3COONH4,其溶液呈中性,从水解的角度对醋酸溶液的pH变化无影响;但CH3COONH4电离产生的CH3COO-,可使醋酸的电离平衡CH3COOHCH3COO-+H+向左移动,c(H+)减小,pH增大,从而说明甲不正确,乙正确。
答案:(1)B (2)乙 增大
3.3.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1.用0.10 mol·L-1的盐酸滴定0.10 mol·L-1 的氨水,滴定过程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c(NH)>c(Cl-),c(OH-)>c(H+)
B.c(NH)=c(Cl-),c(OH-)=c(H+)
C.c(Cl-)>c(NH),c(OH-)>c(H+)
D.c(Cl-)>c(NH),c(H+)>c(OH-)
解析:选C。溶液中不可能出现阴离子均大于阳离子的情况,不遵循电荷守恒,故C项错;A项为氨水过量较多的情况;B项为氨水适当过量;D项为氨水不足或恰好中和。
2.在25 ℃时,将pH=11的NaOH溶液与pH=3的CH3CO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c(Na+)=c(CH3COO-)+c(CH3COOH)
B.c(H+)=c(CH3COO-)+c(OH-)
C.c(Na+)>c(CH3COO-)>c(OH-)>c(H+)
D.c(CH3COO-)>c(Na+)>c(H+)>c(OH-)
解析:选D。pH=11的NaOH溶液中c(NaOH)=c(OH-)=10-3 mol·L-1,而pH=3的CH3COOH溶液中c(H+)=10-3 mol·L-1,c(CH3COOH)远远大于10-3 mol·L-1。两者等体积混合后,形成CH3COOH与CH3COONa混合液,且c(CH3COOH)远大于c(CH3COONa),溶液呈酸性,由电荷守恒关系为c(Na+)+c(H+)=c(CH3COO-)+c(OH-),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CH3COO-)>c(Na+)>c(H+)>c(OH-)。
3.已知0.1 mol·L-1的二元酸H2A溶液的pH=4.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Na2A、NaHA两溶液中,离子种类不相同
B.在溶质物质的量相等的Na2A、NaHA两溶液中,阴离子总数相等
C.在NaHA溶液中一定有c(Na+)+c(H+)=c(HA-)+2c(A2-)+c(OH-)
D.在Na2A溶液中一定有c(Na+)>c(A2-)>c(H+)>c(OH-)
解析:选C。二元酸H2A在浓度为0.1 mol/L时,pH=4.0,说明H2A为弱酸,Na2A水解有HA-生成,溶液中的离子有Na+、A2-、HA-、OH-、H+。而NaHA既能水解又能电离,溶液中的离子与前者相同,A项错。若Na2A与NaHA不水解且HA-不再电离,阴离子数目才相等,但由于水解反应A2-+H2OHA-+OH-,使阴离子增多,HA-+H2OH2A+OH-,阴离子不变,HA-H++A2-,阴离子不变,但A2-水解程度要大于HA-的电离程度,故前者阴离子数目多于后者,B选项也不正确。C选项符合电荷守恒关系,正确。D项Na2A溶液因A2-水解而显碱性,明显错误。
4. 25 ℃时,将稀氨水逐滴加入到稀硫酸中,当溶液的pH=7时,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c(NH)=c(SO)
B.c(NH)>c(SO)
C.c(NH)<c(SO)
D.c(OH-)+c(SO)=c(H+)+c(NH)
解析:选B。氨水与稀硫酸发生反应:2NH3·H2O+H2SO4===(NH4)2SO4+2H2O,由电荷守恒得:c(NH)+c(H+)=c(OH-)+2c(SO)。因为pH=7,所以c(H+)=c(OH-),所以c(NH)=2c(SO),即c(NH)>c(SO)。
5.盐酸、醋酸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NaHCO3溶液中加入与其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O和OH-
B.NaHCO3溶液中:c(H+)+c(H2CO3)=c(OH-)
C.10 mL 0.10 mol·L-1 CH3COOH溶液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OH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a+)>c(CH3COO-)>c(OH-)>c(H+)
D.中和体积与pH都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所消耗的NaOH物质的量相同
解析:选C。A中,生成Na2CO3溶液,CO会发生水解,生成HCO,所以A错;B中,电荷守恒:c(H+)+c(Na+)=c(HCO)+2c(CO)+c(OH-),物料守恒:c(Na+)=c(HCO)+c(CO)+c(H2CO3),两式相减得:c(H+)+c(H2CO3)=c(CO)+c(OH-),所以B错误;C中,生成CH3COONa,CH3COO-水解呈碱性,故C正确;相同pH、相同体积的HCl和CH3COOH,因为CH3COOH为弱酸,所以CH3COOH的物质的量浓度大,CH3COOH 所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多,D错。
6.根据下表提供的数据,判断在等浓度的NaClO、NaHCO3混合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化学式
电离常数
HClO
K=3×10-8
H2CO3
K1=4.3×10-7
K2=5.6×10-11
A.c(HCO)>c(ClO-)>c(OH-)
B.c(ClO-)>c(HCO)>c(H+)
C.c(HClO)+c(ClO-)=c(HCO)+c(H2CO3)
D.c(Na+)+c(H+)=c(HCO)+c(ClO-)+c(OH-)
解析:选A。由电离常数可知H2CO3的一级电离要大于HClO的电离,故ClO-的水解程度大于HCO的水解程度,故c(HCO)>c(ClO-)>c(OH-),A正确,B错误。C中根据C、Cl守恒可知缺少CO,应为:c(HClO)+c(ClO-)=c(HCO)+c(CO)+c(H2CO3)。D中的电荷守恒中缺少CO,应为:c(Na+)+c(H+)=c(HCO)+c(ClO-)+c(OH-)+2c(CO)。
7.已知NaHSO3溶液和Na2CO3溶液混合后加热煮沸能产生CO2气体。现有浓度均为0.1 mol/L的NaHSO3溶液和NaHCO3溶液,两溶液中各微粒浓度关系一定正确的是(R表示S或C)( )
A.c(Na+)+c(H+)=c(HRO)+c(RO)+c(OH-)
B.c(H+)+c(H2RO3)=c(RO)+(OH-)
C.c(Na+)>c(HRO)>c(H+)>c(OH-)>c(RO)
D.c(HRO)>c(H2RO3)>c(OH-)>c(RO)>c(H+)
解析:选B。选项A表示的是电荷守恒关系,正确表达式应为:c(Na+)+c(H+)=c(HRO)+2c(RO)+c(OH-);B项是一个质子守恒式,正确;若溶液是NaHCO3,HCO水解显碱性,则c(OH-)>c(H+),故C不正确;对于D项,若溶液是NaHSO3,由题干信息知NaHSO3溶液显酸性,则c(H+)>c(OH-),故D不正确。
8.向体积为Va的0.05 mol·L-1CH3COOH溶液中加入体积为Vb的0.05 mol·L-1KOH溶液,下列关系错误的是( )
A.Va>Vb时:c(CH3COOH)+c(CH3COO-)>c(K+)
B.Va=Vb时:c(CH3COOH)+c(H+)=c(OH-)
C.Va
D.Va与Vb任意比时:c(K+)+c(H+)=c(OH-)+c(CH3COO-)
解析:选C。若Va=Vb,则溶质只有CH3COOK,据质子守恒知,B正确;若Va>Vb,则CH3COOH剩余,溶质为CH3COOH、CH3COOK,A正确;若Va
9.下列各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0.1 mol·L-1 Na2CO3溶液:c(OH-)=c(H+)+c(HCO)+2c(H2CO3)
B.0.1 mol·L-1 NH4Cl溶液:c(NH)=c(Cl-)
C.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酸性的混合溶液:
c(Na+)>c(CH3COO-)>c(H+)>c(OH-)
D.向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得到pH=5的混合溶液:c(Na+)=c(NO)+c(Cl-)
解析:选A。在0.1 mol·L-1 Na2CO3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O+H2O??HCO+OH-,HCO+H2OH2CO3+OH-,H2OH++OH-,根据电荷守恒有:c(H+)+c(Na+)=c(OH-)+c(HCO)+2c(CO);根据物料守恒有:c(Na+)=2c(HCO)+2c(CO)+2c(H2CO3),综合上述两式可得:c(OH-)=c(H+)+c(HCO)+2c(H2CO3)。在0.1 mol·L-1 NH4Cl溶液中,NH发生水解,故c(NH)
10.将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醋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溶液中c(CH3COO-)=c(Na+),则混合后溶液呈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醋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大小关系是V(CH3COOH)________V(NaOH)(填“>”、“=”或“<”)。
解析:根据溶液中电荷守恒可得c(Na+)+c(H+)=c(CH3COO-)+c(OH-),又因为c(CH3COO-)=c(Na+),所以c(H+)=c(OH-),溶液呈中性。若醋酸和氢氧化钠等体积混合,恰好完全反应生成CH3COONa溶液,CH3COO-水解使溶液显碱性,若要使溶液呈中性,必须使醋酸过量,故V(CH3COOH)>V(NaOH)。
答案:中 >
11.已知某溶液中存在OH-、H+、NH、Cl-四种离子,某同学推测其离子浓度大小顺序有如下四种关系:
①c(Cl-)>c(NH)>c(H+)>c(OH-)
②c(Cl-)>c(NH)>c(OH-)>c(H+)
③c(NH)>c(Cl-)>c(OH-)>c(H+)
④c(Cl-)>c(H+)>c(NH)>c(OH-)
填写下列空白:
(1)若溶液中只溶解了一种溶质,则该溶质是________,上述四种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________(填序号)。
(2)若上述关系中③是正确的,则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若上述关系中④是正确的,则溶液中的溶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溶液是由体积相等的稀盐酸和氨水混合而成,且恰好呈中性,则混合前c(HCl)______c(NH3·H2O)(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下同),混合前酸中c(H+)和碱中c(OH-)的关系为c(H+)______c(OH-)。
解析:(1)若溶液只有一种溶质,该溶质为NH4Cl,因NH水解溶液呈酸性,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c(Cl-)>c(NH)>c(H+)>c(OH-)。
(2)因为c(OH-)>c(H+)、c(NH)>c(Cl-),所以溶液中除含有NH4Cl外,还必须含有NH3·H2O。若c(Cl-)>c(H+)>c(NH)>c(OH-),则说明溶液中含有NH4Cl和HCl。
(3)NH4Cl水解溶液呈酸性,若等体积稀盐酸与氨水混合后呈中性,说明氨水过量,故c(HCl)
(2)NH4Cl和NH3·H2O NH4Cl和HCl
(3)小于 大于
12.25 ℃时,将0.01 mol CH3COONa和0.002 mol HCl溶于水,形成1 L混合溶液。回答下列问题:
(1)该溶液中存在着三个平衡体系,用电离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表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溶液中共有________种不同的粒子(指分子和离子)。
(3)在这些粒子中,浓度为0.01 mol·L-1的是______,浓度为0.002 mol·L-1的是________。
(4)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粒子物质的量之和等于0.01 mol。
解析:0.01 mol CH3COONa与0.002 mol HCl溶于水形成1 L溶液,CH3COO-+H+===CH3COOH,生成0.002 mol CH3COOH,剩余0.008 mol CH3COONa,生成0.002 mol NaCl,溶液中存在的水解平衡:CH3COO-+H2OCH3COOH+OH-,存在的电离平衡:CH3COOHH++CH3COO-,H2OH++OH-。此时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有Cl-、Na+、CH3COO-、H+、OH-,分子有H2O、CH3COOH,能够水解的离子及电离(微弱)产生的离子浓度随外界条件的变化发生变化,故浓度为定值的是强酸、强碱对应的阴阳离子,c(Na+)=0.01 mol·L-1,c(Cl-)=0.002 mol·L-1,由物料守恒:c(CH3COO-)+c(CH3COOH)=0.01 mol·L-1,故CH3COO-与CH3COOH的物质的量之和为0.01 mol。
答案:(1)①CH3COO-+H2OCH3COOH+OH-
②CH3COOHCH3COO-+H+ ③H2OH++OH-
(2)7 (3)Na+ Cl- (4)CH3COOH CH3COO-
13.已知某无色透明溶液中仅含有包括Na+和CH3COO-在内的四种离子,请完成下列问题:
(1)该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有三种情况。分别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填化学式)
(2)当该溶液中溶质为两种,且溶液呈碱性时,四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可能为(可能有多种情况,只写出两种即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①透明溶液中有Na+和CH3COO-、H+、OH-,可能存在的情况是CH3COONa,其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Na+)>c(CH3COO-)>c(OH-)>c(H+)。
②CH3COONa和NaOH
可能存在的情况为NaOH远远过量:c(Na+)>c(OH-)>c(CH3COO-)>c(H+);
CH3COONa过量:c(Na+)>c(CH3COO-)>c(OH-)>c(H+)。
③CH3COONa、CH3COOH
CH3COONa远远过量:c(Na+)>c(CH3COO-)>c(OH-)>c(H+);
CH3COOH过量:c(CH3COO-)>c(Na+)>c(H+)>c(OH-)。
答案:(1)①CH3COONa
②CH3COONa、NaOH
③CH3COONa、CH3COOH
(2)①c(Na+)>c(CH3COO-)>c(OH-)>c(H+)
②c(Na+)>c(OH-)>c(CH3COO-)>c(H+)
(答案合理即可)
3.3.3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1.某酸式盐NaHY的水溶液c(OH-)>c(H+),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H2Y的电离方程式:H2Y2H++Y2-
B.HY-的水解方程式:HY-+H2OH3O++Y2-
C.该酸式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c(Na+)>c(HY-)>c(OH-)>c(H+)
D.该酸式盐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c(Na+)>c(Y2-)>c(HY-)>c(OH-)>c(H+)
解析:选C。H2Y是弱酸,应分步电离,所以A项一步电离是错误的;依题意,它的酸式钠盐溶液呈碱性,说明HY-以水解为主,HY-+H2OH2Y+OH-,B项不正确;溶液中存在:NaHY===Na++HY-,HY-+H2OH2Y+OH-,则c(Na+)>c(HY-)>c(OH-)>c(H2Y)>c(H+),C项正确;D项,根据HY-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离子浓度大小有:c(Na+)>c(HY-)>c(H2Y)>c(Y2-)。
2.表示0.1 mol/L NaHCO3溶液中有关粒子浓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c(Na+)>c(HCO)>c(CO)>c(H+)>c(OH-)
B.c(Na+)+c(H+)=c(HCO)+c(CO)+c(OH-)
C.c(OH-)-c(H+)=c(CO)-c(H2CO3)
D.c(Na+)=c(HCO)+c(CO)+c(H2CO3)
解析:选D。A.NaHCO3溶液因为水解大于电离而呈碱性,因此c(OH-)>c(H+)。B.应考虑电荷守恒,c(CO)前应乘以2;C.由电荷守恒和物料宇恒得c(OH-)-c(H+)=c(H2CO3)-c(CO);D.含弱电解质分子应考虑物料守恒,在NaHCO3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NaHCO3===Na++HCO ;HCOH++CO ;HCO+H2OH2CO3+OH-,则c(Na+)=c(HCO)+c(CO)+c(H2CO3)符合题意。故选D。
3.草酸是二元弱酸,草酸氢钾溶液呈酸性,在0.1 mol/L KHC2O4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c(K+)+c(H+)=c(HC2O)+c(OH-)+c(C2O)
B.c(HC2O)+ c(C2O)=0.1 mol/L
C.c(C2O)<c(H2C2O4)
D.c(K+)=c(H2C2O4)+c(HC2O)+c(C2O)
解析:选D。A是电荷守恒,c(C2O) 应乘以2 ;B是物料守恒,要加上c(H2C2O4);C中电离大于水解,所以c(C2O)>c(H2C2O4) ;D是物料守恒,正确。
4.25 ℃时,浓度均为0.2 mol·L-1的NaHCO3和Na2CO3溶液中,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均存在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
B.存在的粒子种类相同
C.c(OH-)前者大于后者
D.分别加入NaOH固体,恢复到原温度,c(CO)均增大
解析:选C。二者都存在盐的水解和水的电离,A项正确。B项中注意HCO电离出CO。HCO的水解弱于CO,所以c(OH-)是前者小于后者,C项错。D项中,加入NaOH固体,前者因OH-与HCO反应而使c(CO)增大,后者因OH-抑制CO的水解而使c(CO)增大,所以D项正确。
5.盐酸、醋酸和碳酸氢钠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NaHCO3溶液中加入与其等物质的量的NaOH,溶液中的阴离子只有CO和OH-
B.NaHCO3溶液中:c(H+)+c(H2CO3)=c(OH-)
C.10 mL 0.10 mol·L-1 CH3COOH溶液加入等物质的量的NaOH后,溶液中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a+)>c(CH3COO-)>c(OH-)>c(H+)
D.中和体积与pH都相同的HCl溶液和CH3COOH溶液所消耗的NaOH物质的量相同
解析:选C。A中,生成Na2CO3溶液,CO会发生水解,生成HCO,所以A错;B中,电荷守恒:c(H+)+c(Na+)=c(HCO)+2c(CO)+c(OH-),物料守恒:c(Na+)=c(HCO)+c(CO)+c(H2CO3),两式相减得:c(H+)+c(H2CO3)=c(CO)+c(OH-),所以B错误;C中,生成CH3COONa,CH3COO-水解呈碱性,故C正确;相同pH、相同体积的HCl和CH3COOH,因为CH3COOH为弱酸,所以CH3COOH的物质的量浓度大,CH3COOH 所消耗的NaOH的物质的量多,D错。
6. 下列各溶液中,粒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的是( )
A.0.1 mol·L-1 Na2CO3溶液:c(OH-)=c(H+)+c(HCO)+2c(H2CO3)
B.0.1 mol·L-1 NH4Cl溶液:c(NH)=c(Cl-)
C.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得到酸性的混合溶液:
c(Na+)>c(CH3COO-)>c(H+)>c(OH-)
D.向硝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得到pH=5的混合溶液:c(Na+)=c(NO)+c(Cl-)
解析:选A。在0.1 mol·L-1 Na2CO3溶液中,存在如下平衡:CO+H2O??HCO+OH-,HCO+H2OH2CO3+OH-,H2OH++OH-,根据电荷守恒有:c(H+)+c(Na+)=c(OH-)+c(HCO)+2c(CO);根据物料守恒有:c(Na+)=2c(HCO)+2c(CO)+2c(H2CO3),综合上述两式可得:c(OH-)=c(H+)+c(HCO)+2c(H2CO3)。在0.1 mol·L-1 NH4Cl溶液中,NH发生水解,故c(NH)
7. 已知0.1 mol·L-1的二元酸H2A溶液的pH=4.0,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Na2A、NaHA两溶液中,离子种类不相同
B.在溶质物质的量相等的Na2A、NaHA两溶液中,阴离子总数相等
C.在NaHA溶液中一定有c(Na+)+c(H+)=c(HA-)+2c(A2-)+c(OH-)
D.在Na2A溶液中一定有c(Na+)>c(A2-)>c(H+)>c(OH-)
解析:选C。二元酸H2A在浓度为0.1 mol/L时,pH=4.0,说明H2A为弱酸,Na2A水解有HA-生成,溶液中的离子有Na+、A2-、HA-、OH-、H+。而NaHA既能水解又能电离,溶液中的离子与前者相同,A项错。若Na2A与NaHA不水解且HA-不再电离,阴离子数目才相等,但由于水解反应A2-+H2OHA-+OH-,使阴离子增多,HA-+H2OH2A+OH-,阴离子不变,HA-H++A2-,阴离子不变,但A2-水解程度要大于HA-的电离程度,故前者阴离子数目多于后者,B选项也不正确。C选项符合电荷守恒关系,正确。D项Na2A溶液因A2-水解而显碱性,明显错误。
8.0.2 mol/L的CH3COOK与0.1 mol/L的盐酸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下列粒子的物质的量关系正确的是( )
A.c(CH3COO-)=c(Cl-)=c(H+)>c(CH3COOH)
B.c(CH3COO-)=c(Cl-)>c(CH3COOH)>c(H+)
C.c(CH3COO-)>c(Cl-)>c(H+)>c(CH3COOH)
D.c(CH3COO-)>c(Cl-)>c(CH3COOH)>c(H+)
解析:选D。两溶液混合后CH3COOK+HClKCl+CH3COOH,又知CH3COOK过量,反应后溶液中CH3COOK、CH3COOH和KCl物质的量相等。由于CH3COOH的电离和CH3COO-的水解程度均很小,且CH3COOH的电离占主导地位,因此,c(CH3COO-)>c(H+)>c(OH-)。又知c(Cl-)=0.05 mol/L,c(CH3COOH)<0.05 mol/L。因此,选项中D是正确的。
3.4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CaCO3在下列哪种液体中,溶解度最大( )
A.H2O B.Na2CO3溶液
C.CaCl2溶液 D.乙醇
解析: 选A。在B、C选项的溶液中,分别含有CO、Ca2+,会抑制CaCO3的溶解,而CaCO3在乙醇中是不溶的。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溶度积就是溶解平衡时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各离子浓度的乘积
B.溶度积常数是不受任何条件影响的常数,简称溶度积
C.可用离子积Qc判断沉淀溶解平衡进行的方向
D.所有物质的溶度积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
解析:选C。溶度积不是溶解平衡时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各离子浓度的简单乘积,还与平衡式中化学计量数的幂指数有关,溶度积受温度的影响,不受离子浓度的影响。
3.AgCl和Ag2CrO4的溶度积分别为1.8×10-10和2.0×10-12,若用难溶盐在溶液中的浓度来表示其溶解度,则下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gCl和Ag2CrO4的溶解度相等
B.AgCl的溶解度大于Ag2CrO4的溶解度
C.两者类型不同,不能由Ksp的大小直接判断溶解能力的大小
D.都是难溶盐,溶解度无意义
解析:选C。在AgCl的饱和溶液中存在AgCl(s)Ag+(aq)+Cl-(aq),溶液中c(Ag+)=c(Cl-),而Ksp=c(Ag+)·c(Cl-),所以AgCl的饱和溶液中c(Ag+)===1.3×10-5 mol·L-1。在Ag2CrO4的饱和溶液中存在Ag2CrO4(s)??2Ag+(aq)+CrO(aq),溶液中c(Ag+)=2c(CrO),而Ksp=c2(Ag+)·c(CrO),所以Ag2CrO4的饱和溶液中c(Ag+)===1.6×10-4 mol·L-1。很明显Ag2CrO4饱和溶液中的c(Ag+)大于AgCl饱和溶液中的c(Ag+),即Ag2CrO4的溶解度大于AgCl的溶解度,从中可以看出Ag2CrO4的Ksp虽然比AgCl的Ksp小,但是其溶解度却比AgCl大。综上所述正确选项为C。
4.已知:25 ℃时,Ksp[Mg(OH)2]=5.61×10-12,Ksp(MgF2)=7.42×10-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5 ℃时,饱和Mg(OH)2溶液与饱和MgF2溶液相比,前者的c(Mg2+)大
B.25 ℃时,在Mg(OH)2的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的NH4Cl固体,c(Mg2+)增大
C.25 ℃时,Mg(OH)2固体在20 mL 0.01 mol·L-1氨水中的Ksp比在20 mL 0.01 mol·L-1 NH4Cl溶液中的Ksp小
D.25 ℃时,在Mg(OH)2的悬浊液中加入NaF溶液后, Mg(OH)2不可能转化为MgF2
解析:选B。Mg(OH)2与MgF2均为AB2型难溶电解质,故Ksp越小,其溶解度越小,前者c(Mg2+)小,A错误;因为NH+OH-NH3·H2O,所以加入NH4Cl后促进Mg(OH)2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c(Mg2+)增大,B正确;Ksp只受温度的影响,25 ℃时,Mg(OH)2的溶度积Ksp为常数,C错误;加入NaF溶液后,若Qc=c(Mg2+)·[c(F-)]2>Ksp(MgF2),则会产生MgF2沉淀,D错误。
5.当氢氧化镁固体在水中达到溶解平衡Mg(OH)2(s)Mg2+(aq)+2OH-(aq)时,为使Mg(OH)2固体的量减少,须加入少量的( )
A.MgCl2 B.NaOH
C.MgSO4 D.NaHSO4
解析:选D。若使Mg(OH)2固体的量减小,应使Mg(OH)2的溶解平衡右移,应减小c(Mg2+)或c(OH-)。
6.含有较多Ca2+、Mg2+和HCO的水称为暂时硬水,加热可除去Ca2+、Mg2+,使水变为软水。现有一锅炉厂使用这种水,试判断其水垢的主要成分为( )
(已知Ksp(MgCO3)=6.8×10-6,Ksp[Mg(OH)2]=5.6×10-12)
A.CaO、MgO B.CaCO3、MgCO3
C.CaCO3、Mg(OH)2 D.CaCO3、MgO
解析:选C。考查沉淀转化的原理,加热暂时硬水,发生分解反应:Ca(HCO3)2CaCO3↓+CO2↑+H2O,Mg(HCO3)2MgCO3↓+CO2↑+H2O,生成的MgCO3在水中建立起平衡:MgCO3(s)Mg2+(aq)+CO(aq),而CO发生水解反应:CO+H2OHCO+OH-,使水中的OH-浓度增大,由于Ksp[Mg(OH)2]
A.加入Na2SO4可以使溶液由a点变到b点
B.通过蒸发可以使溶液由d点变到c点
C.d点无BaSO4沉淀生成
D.a点对应的Ksp大于c点对应的Ksp
解析:选C。由溶度积公式可知,在溶液中当c(SO)升高时,c(Ba2+)要降低,而由a点变到b点c(Ba2+)没有变化,A错;蒸发浓缩溶液时,离子浓度都升高,而由d点变到c点时,c(SO)却没变化,B错;d点落在平衡图像的下方,说明Ksp>c(Ba2+)·c(SO),此时是未饱和溶液,无沉淀析出,C正确;该图像是BaSO4在某一确定温度下的平衡曲线,温度不变,溶度积不变,a点和c点的Ksp相等,D错。
8.已知HF的Ka=3.6×10-4,CaF2的Ksp=1.46×10-10。向1 L 0.1 mol·L-1的HF溶液中加入11.1 g CaCl2,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通过计算得知,HF与C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B.通过计算得知,HF与CaCl2不反应
C.因为HF是弱酸,HF与CaCl2不反应
D.如果升高温度,HF的Ka、CaF2的Ksp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解析:选A。该题可采用估算法。0.1 mol·L-1的HF溶液中c(HF)=0.1 mol·L-1,因此,c2(F-)=c(H+)·c(F-)≈3.6×10-4×0.1=3.6×10-5,又c(Ca2+)==0.1 mol·L-1,c2(F-)×c(Ca2+)=3.6×10-6>Ksp,显然,A是正确的;D项,由于HF的电离是吸热的,升高温度,Ka一定增大,D错误。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
B.由于Ksp(ZnS)>Ksp(CuS),所以ZnS沉淀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CuS沉淀
C.其他条件不变,离子浓度改变时,Ksp不变
D.两种难溶电解质作比较时,Ksp小的溶解度一定小
解析:选D。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温度有关,与浓度无关;Ksp的大小反映难溶电解质溶解能力的大小;阴阳离子个数比相同的,Ksp越大,溶解度越大。
10.向含有AgI固体的饱和溶液中:
(1)加入固体AgNO3,则c(I-)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
(2)若改加更多的AgI,则c(Ag+)将________。
(3)若改加AgBr固体,则c(I-)__________________,而c(Ag+)________。
解析:含有AgI的饱和溶液中存在如下沉淀溶解平衡:
AgI(s)Ag+(aq)+I-(aq)。
(1)加入固体AgNO3,c(Ag+)变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c(I-)变小。
(2)若向含有AgI的饱和溶液中改加更多的AgI,对平衡没有影响,则c(Ag+)不变。
(3)若改加AgBr固体,则c(Ag+)变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c(I-)变小。
答案:(1)变小 (2)不变 (3)变小 变大
11.(1)在粗制CuSO4·5H2O晶体中常含有杂质Fe2+。
①在提纯时为了除去Fe2+,常加入合适的氧化剂,使Fe2+转化为Fe3+,下列物质可采用的是______。
A.KMnO4 B.H2O2
C.氯水 D.HNO3
②然后再加入适当物质调整溶液pH至4,使Fe3+转化为Fe(OH)3,调整溶液pH可选用下列中的______。
A.NaOH B.NH3·H2O
C.CuO D.Cu(OH)2
(2)甲同学怀疑调整溶液pH至4是否能达到除去Fe3+而不损失Cu2+的目的,乙同学认为可以通过计算确定,他查阅有关资料得到如下数据,常温下Fe(OH)3的溶度积Ksp=1.0×10-38,Cu(OH)2的溶度积Ksp=3.0×10-20,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0×10-5 mol·L-1时就认定沉淀完全,设溶液中CuSO4的浓度为3.0 mol·L-1,则Cu(OH)2开始沉淀时溶液的pH为______,Fe3+完全沉淀[即c(Fe3+)≤1.0×10-5 mol·L-1]时溶液的pH为______,通过计算确定上述方案______(填“可行”或“不可行”)。
解析:Ksp[Cu(OH)2]=c(Cu2+)·c2(OH-),则c(OH-)= =1.0×10-10 mol·L-1,则c(H+)=1.0×10-4 mol·L-1,pH=4。
Fe3+完全沉淀时:Ksp[Fe(OH)3]=c(Fe3+)·c3(OH-),则c(OH-)= =1.0×10-11 mol·L-1。此时c(H+)=1×10-3 mol·L-1,pH=3,因此上述方案可行。
答案:(1)①B ②CD (2)4 3 可行
12.向BaCl2溶液中加入AgNO3和KBr,当两种沉淀共存时,=______________。
[Ksp(AgBr)=5.4×10-13,Ksp(AgCl)=2.0×10-10]
解析:所谓沉淀共存,就是AgCl、AgBr都有,即AgCl+Br-AgBr+Cl-即这个反应达到平衡,====2.7×10-3
答案:2.7×10-3
13.金属氢氧化物在酸中溶解度不同,因此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控制溶液的pH,以达到分离金属离子的目的。难溶金属的氢氧化物在不同pH下的溶解度(S/mol·L-1)如下图。
(1)pH=3时溶液中铜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是______。
(2)若要除去CuCl2溶液中的少量Fe3+,应该控制溶液的pH为______。
A.<1 B.4左右 C.>6
(3)在Ni(OH)2溶液中含有少量的Co2+杂质,______(填
“能”或“不能”)通过调节溶液pH的方法来除去,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使氢氧化铜沉淀溶解,除了加入酸之外,还可以加入氨水,生成[Cu(NH3)4]2+,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已知一些难溶物的溶度积常数如下表:
物质
FeS
MnS
CuS
PbS
HgS
ZnS
Ksp
6.3×10-18
2.5×10-13
1.3×10-36
3.4×10-28
6.4×10-53
1.6×10-24
某工业废水中含有Cu2+、Pb2+、Hg2+,最适宜向此工业废水中加入过量的______除去它们。(选填序号)
A.NaOH B.FeS C.Na2S
解析:(1)据图知pH=4~5时,Cu2+开始沉淀为Cu(OH)2,因此pH=3时,铜元素主要以Cu2+形式存在。
(2)若要除去CuCl2溶液中的Fe3+,以保证Fe3+完全沉淀,而Cu2+还未沉淀,据图知pH应为4左右。
(3)据图知,Co2+和Ni2+沉淀的pH范围相差太小,无法通过调节溶液pH的方法除去Ni(OH)2溶液中的Co2+。
(4)据已知条件结合原子守恒即可写出离子方程式:
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
(5)因为在FeS、CuS、PbS、HgS四种硫化物中只有FeS的溶度积最大,且与其他三种物质的溶度积差别较大,因此应用沉淀的转化可除去废水中的Cu2+、Pb2+、Hg2+,且因FeS也难溶,不会引入新的杂质。
答案:(1)Cu2+ (2)B
(3)不能 Co2+和Ni2+沉淀的pH范围相差太小
(4)Cu(OH)2+4NH3·H2O===[Cu(NH3)4]2++2OH-+4H2O
(5)B
3.4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
1.下列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且是一种动态平衡
B.Ksp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而与沉淀的量和溶液中离子的浓度无关
C.Ksp反映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直接根据Ksp的数值大小比较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大小
D.Ksp改变,可使沉淀溶解平衡移动
解析:选C。本题考查了沉淀溶解平衡特点以及Ksp的含义、应用。沉淀溶解平衡是平衡的一种,也是一种动态平衡。B、C、D三项考查的是Ksp的含义。难溶电解质的Ksp的大小反映了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它只与难溶电解质的性质和温度有关,与沉淀的量无关。溶液中离子浓度改变只能使平衡移动,并不改变溶度积。在一定温度下,Ksp为一常数。
2.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水中,石灰乳悬浊液存在溶解平衡:Ca(OH)2(s)Ca2+(aq)+2OH-(aq),当向此悬浊液中加入少量生石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Ca2+)增大 B.c(Ca2+)增大
C.n(OH-)增大 D.c(OH-)不变
解析:选D。加入CaO后,CaO+H2O===Ca(OH)2,溶液中H2O减少,析出Ca(OH)2固体,但溶液仍为饱和溶液,溶液中离子浓度不变,但离子数目减小。
3.下列化学原理的应用,主要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来解释的是( )
①热纯碱溶液的洗涤油污能力强 ②误将钡盐[BaCl2、Ba(NO3)2],当作食盐使用后,常用0.5%的Na2SO4溶液解毒 ③溶洞、珊瑚的形成 ④碳酸钡不能作“钡餐”而硫酸钡则能 ⑤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原理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选A。热纯碱溶液的洗涤油污能力强,是由于碳酸钠的水解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因而溶液的碱性越强,除油污的效果自然就强了;泡沫灭火器灭火的原理也运用了盐类的水解原理,只是强度更大,能够进行得更彻底。
4.要使工业废水中的重金属Pb2+沉淀,可用硫酸盐、碳酸盐、硫化物等作沉淀剂,已知Pb2+与这些离子形成的化合物的溶解度如下:
化合物
PbSO4
PbCO3
PbS
溶解度/g
1.03×10-4
1.81×10-7
1.84×10-14
由上述数据可知,选用沉淀剂最好为( )
A.硫化物 B.硫酸盐
C.碳酸盐 D.以上沉淀剂均可
解析:选A。PbS的溶解度最小,沉淀最彻底,故选A。
5.(2012·广州高二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gCl的水溶液中,Ag+和Cl-浓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B.AgCl的Ksp=1.8×10-10,在任何含AgCl固体的溶液中,c(Ag+)=c(Cl-)且Ag+与Cl-浓度的乘积等于1.8×10-10
C.温度一定时,当溶液中Ag+和Cl-浓度的乘积等于Ksp值时,此溶液为AgCl的饱和溶液
D.向饱和AgCl水溶液中加入盐酸,Ksp值变大
解析:选C。AgCl的水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A错;含AgCl固体的溶液中,c(Ag+)不一定等于c(Cl-),Ksp也受温度的影响,B错;加入盐酸,c(Cl-)增大,但温度不变,Ksp不变,D错。
6.已知Zn(OH)2的溶度积常数为1.2×10-17,则Zn(OH)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
A.1.4×10-6mol·L-1 B.2.3×10-6mol·L-1
C.1.4×10-9mol·L-1 D.2.3×10-9mol·L-1
解析:选A。Zn(OH)2在水中的溶解度用 mol·L-1来表示,在数值上等于饱和溶液中Zn2+浓度的数值。Ksp[Zn(OH)2]=c(Zn2+)·c2(OH-)=c(Zn2+)·[2c(Zn2+)]2=1.2×10-17mol3·L-3,解得c(Zn2+)=1.4×10-6mol·L-1,即Zn(OH)2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4×10-6mol·L-1。
7.向盛有10滴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 mol/L NaCl溶液,至不再有白色沉淀生成;继续向试管中滴加0.1 mol/L KI溶液并振荡,沉淀变为黄色;再向试管中滴入0.1 mol/L Na2S溶液并振荡,沉淀又变成黑色。根据上述变化过程,分析此三种沉淀物的溶解度关系为( )
A.AgCl=AgI=Ag2S B.AgCl<AgI<Ag2S
C.AgCl>AgI>Ag2S D.AgI>AgCl>Ag2S
解析:选C。一般来说,溶解度小的沉淀容易转化成溶解度更小的沉淀。由实验现象知,白色沉淀(AgCl)→黄色沉淀(AgI)→黑色沉淀(Ag2S),则溶解度为:AgCl>AgI>Ag2S。
8.Mg(OH)2难溶于水,但它溶解的部分全部电离。室温下,饱和Mg(OH)2溶液的pH=11,若不考虑KW的变化,则该温度下Mg(OH)2的溶解度是多少?(溶液密度为1.0 g·cm-3)
答案:根据Mg(OH)2(s)Mg2+(aq)+2OH-(aq),c(OH-)=10-3 mol·L-1,则1 L Mg(OH)2溶液中,溶解的n[Mg(OH)2]=1 L××10-3 mol·L-1=5×10-4 mol,其质量为58 g·mol-1×5×10-4 mol=0.029 g,再根据=可求出S≈0.0029 g。
故该温度下Mg(OH)2的溶解度是0.0029 g。
专题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未来新能源的特点是资源丰富,在使用时对环境无污染或污染很小,且可以再生。下列符合未来新能源标准的是( )
①天然气 ②煤 ③地热能 ④石油 ⑤太阳能 ⑥生物质能 ⑦风能 ⑧氢能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③⑤⑥⑦⑧ D.③④⑤⑥⑦⑧
解析:选C。天然气、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属不可再生的常规能源,太阳能、风能、氢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为新能源。
2.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
A.CaO+H2O===Ca(OH)2
B.C+H2O(g)CO+H2
C.HCl+NaOH===NaCl+H2O
D.2Al+3H2SO4===Al2(SO4)3+3H2↑
解析:选B。分解反应、铵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以及C+H2O(g)CO+H2等都是吸热反应。
3.有关能量的判断或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
A.由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可知:含0.5 mol H2SO4的浓溶液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热量大于57.3 kJ
B.从C(石墨)===C(金刚石) ΔH=+1.19 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更稳定
C.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热量更多
D.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g)+O2(g)===2H2O(l) ΔH=-285.8 kJ·mol-1
解析:选A。由于浓硫酸稀释是放热的,含0.5 mol H2SO4的浓溶液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反应时,放出的热量除反应热之外还有稀释所放出的热量,故应该大于57.3 kJ,A正确;石墨转化成金刚石吸收热量,说明石墨的能量比金刚石的能量要低,能量越低物质越稳定,所以B项错误;硫固体汽化需要吸收能量,所以等质量的硫燃烧时,硫蒸气放热更多,C项错误;D项中2 g氢气燃烧放热285.8 kJ,2 mol氢气燃烧放热应为571.6 kJ。
4.一种充电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 H2+2OH--2e-===2H2O;NiO(OH)+H2O+e-===Ni(OH)2+OH-当为电池充电时,与外电源正极连接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 )
A.H2O的还原 B.NiO(OH)的还原
C.H2的氧化 D.Ni(OH)2的氧化
解析:选D。由题中给出的电极反应可判断出作原电池时,H2是还原剂被氧化、NiO(OH)是氧化剂被还原,则充电时H2是还原产物、NiO(OH)是氧化产物,与正极相连的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所以D项正确。
5.在298 K、100 kPa时,已知:
2H2O(g)===O2(g)+2H2(g) ΔH1
Cl2(g)+H2(g)===2HCl(g) ΔH2
2Cl2(g)+2H2O(g)===4HCl(g)+O2(g) ΔH3
则ΔH3与ΔH1和ΔH2间的关系正确的是( )
A.ΔH3=ΔH1+2ΔH2 B.ΔH3=ΔH1+ΔH2
C.ΔH3=ΔH1-2ΔH2 D.ΔH3=ΔH1-ΔH2
解析:选A。由盖斯定律可直接求出ΔH3=ΔH1+2ΔH2。
6.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区(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形成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处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
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
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
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
解析:选B。液滴边缘O2多,发生正极反应O2+2H2O+4e-===4OH-。液滴下的Fe发生负极反应,Fe-2e-===Fe2+,为腐蚀区(a)。A错误,Cl-由b区向a区迁移。B正确。C错误,液滴下的Fe因发生氧化反应而被腐蚀。D错误,Cu更稳定,作正极,反应为O2+2H2O+4e-===4OH-。
7.
某同学利用家中废旧材料制作一个可使玩具扬声器发出声音的电池,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方向为:铝质易拉罐→导线→扬声器→导线→碳棒
B.铝质易拉罐将逐渐得到保护
C.电池总反应为:4Al+3O2+6H2O===4Al(OH)3
D.碳棒上发生的主要反应为:2H++2e-===H2↑
解析:选C。A项中为电子移动的方向,电流方向与之相反;B项中铝质易拉罐逐渐溶解;D项中碳棒为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C项正确。
8.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锂水电池,可作为鱼雷和潜艇的储备电源。该电池以金属锂和钢板为电极材料,以LiOH为电解质,使用时加入水即可放电。关于该电池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既是氧化剂又是溶剂
B.放电时正极上有氢气生成
C.放电时OH-向正极移动
D.总反应为:2Li+2H2O===2LiOH+H2↑
解析:选C。可以迅速选出C项是错误的,因为原电池放电时OH-是向负极移动的。这种电池名称叫锂水电池。可推测其总反应为:2Li+2H2O===2LiOH+H2↑。再写出其电极反应如下:(-)2Li-2e-===2Li+,(+)2H2O+2e-===2OH-+H2↑。结合选项分析A、B、D都是正确的。
9.用电解法提取氯化铜废液中的铜,方案正确的是( )
A.用铜片连接电源的正极,另一电极用铂片
B.用碳棒连接电源的正极,另一电极用铜片
C.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阴极产物
D.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阳极产物
解析:选B。用电解法提取氯化铜废液中的铜时,铜必需作阴极,阳极是铜或惰性电极,阴极的反应式为:Cu2++2e-===Cu。
10.LiFePO4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稳定性高、安全、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可用于电动汽车。已知该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式为:正极:FePO4+Li++e-===LiFePO4,负极:Li-e-===L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充电时电池反应式为FePO4+Li===LiFePO4
B.放电时在正极上是Li+得电子被还原
C.放电时电池内部Li+向负极移动
D.充电时动力电池上“+”的电极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
解析:选D。将电池放电时正、负极反应式相加得到FePO4+Li===LiFePO4,故充电时电池反应式为LiFePO4===FePO4+Li;放电时正极上Fe3+获得电子被还原;放电时电池内部Li+向正极移动;放电时正极材料被还原,所以充电时标注“+”的应与外接电源的正极相连,作阳极,发生氧化反应,使电极材料复原。
11.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Fe+Ni2O3+3H2O===Fe(OH)2+2Ni(OH)2。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正极为Ni2O3、负极为Fe
B. 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Fe+2OH--2e-===Fe(OH)2
C. 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pH降低
D. 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为2Ni(OH)2+2OH--2e-===Ni2O3+3H2O
解析:选C。由放电时的反应可以得出铁作还原剂失去电子,Ni2O3作氧化剂得到电子,因此选项A、B均正确;充电可以看作是放电的逆过程,即阴极为原来的负极,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Fe+2OH--2e-===Fe(OH)2,所以电池充电过程时阴极反应为Fe(OH)2+2e-===Fe+2OH-,因此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pH会升高,C不正确;同理分析选项D正确。
12.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欲使电解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应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
A.CuSO4 B.H2O
C.CuO D.CuSO4·5H2O
解析:选C。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的电解方程式是2CuSO4+2H2O2H2SO4+2Cu+O2↑,根据缺什么补什么的原理,选项C正确。
13.
Cu2O是一种半导体材料,基于绿色化学理念设计制取Cu2O的电解池示意图如下,电解总反应:2Cu+H2OCu2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石墨电极上产生氢气
B.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
C.铜电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
D.当有0.1 mol电子转移时,有0.1 mol Cu2O生成
解析:选A。由电解总反应可知,Cu参加了反应,所以Cu作电解池的阳极,发生氧化反应,B选项错误;石墨作阴极,阴极上是溶液中的H+反应,电极反应为:2H++2e-===H2↑,A选项正确;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C选项错误;阳极反应为2Cu+2OH--2e-===Cu2O+H2O,当有0.1 mol电子转移时,有0.05 mol Cu2O生成,D选项错误。
14.
如图所示装置,通电后,可观察到Cu极溶解。现有下列说法:①A为负极,②A为正极,③Pt极产生的气体是同池Fe极的2倍,④CuSO4溶液浓度不变。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选D。只有金属作阳极时金属才会溶解,所以,乙池中Cu极为阳极,Fe极为阴极。因此可推知,电源B端为负极,A端为正极;甲池Pt极为阳极,Fe极为阴极。甲池电解H2SO4溶液,实际上是电解水,Pt极放出O2,Fe极放出H2,根据2H2O2H2↑+O2↑可知,Pt极上放出气体体积是同池Fe极上放出气体体积的,而不是2倍。乙池实为电镀池,即Fe极上镀Cu,电解液CuSO4的浓度保持不变。
15.如下图所示,电解池中装有硫酸铜溶液,选用不同材料的电极进行电解。下表中说法正确的是( )
序号
电极材料
通电后的变化
阴极
阳极
A
石墨
石墨
阴极质量增加,溶液的pH增大
B
铜
铜
阳极质量减小,阴极质量增加
C
铁
铁
两极的质量不发生变化
D
铂
铁
阳极质量增加,溶液的pH不变
,解析:选B。A项溶液的pH减小;B项为电镀;C、D项铁为阳极,铁失去电子而溶解,阳极质量减小。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8分)下列两个热化学方程式:
2H2(g)+O2(g)===2H2O(l) ΔH=-571.6 kJ/mol
C3H8(g)+5O2(g)===3CO2(g)+4H2O(l)
ΔH=-2220 kJ/mol
根据上面两个热化学方程式,试回答下列问题:
(1)H2的燃烧热为________,C3H8的燃烧热为________________。
(2)1 mol H2和2 mol C3H8组成的混合气体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为________。
(3)现有H2和C3H8的混合气体共5 mol,完全燃烧时放热3847 kJ,则在混合气体中H2和C3H8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燃烧热的概念可知:H2、C3H8的燃烧热分别为285.8 kJ/mol、2220 kJ/mol。
(2)释放总热量的计算式为:
Q放=1 mol×285.8 kJ/mol+2 mol×2220 kJ/mol=4725.8 kJ。
(3)设H2、C3H8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1、n2,则有
解得
在相同p、T时,V(H2)∶V(C3H8)=n(H2)∶n(C3H8)=3∶1。
答案:(1)285.8 kJ/mol 2220 kJ/mol
(2)4725.8 kJ
(3)3∶1
17.(11分)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某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或硫酸发生了反应,从中和反应的热效应出发,设计了下面几种实验方案。请回答有关问题。
(1)方案一:如图组装好实验装置,图中小试管用细线吊着,细线的上端拴在细铁丝上。开始时使右端U型管两端红墨水相平。实验开始,向下插细铁丝,使小试管内盐酸和广口瓶内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此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二:该小组借助反应溶液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反应的发生。如果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混合前后有温度的变化,则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小组同学将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各10 mL混合,用温度计测量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测得的部分数据如下表:
编号
盐酸
氢氧化钠
Δt/℃
1
0.1 mol·L-1
0.05 mol·L-1
3.5
2
0.1 mol·L-1
0.1 mol·L-1
x
3
0.2 mol·L-1
0.2 mol·L-1
14
则x等于______________。
(3)方案三:该小组还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来证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他们认为若洗气瓶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则说明该反应放出热量,从而证明发生了反应。
①实验时,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发现导管流出液体不畅,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原理上讲,该实验设计的不合理之处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你在此实验装置的基础上提出修改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方案一中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会放出热量,使广口瓶内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U形管内液面左边下降、右边升高。(2)方案二中由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来看,1号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盐酸都是0.05×10-3mol,温度升高3.5 ℃,3号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盐酸都是0.2×10-3mol,为1号反应的4倍,而温度变化量也是4倍,由此看出参加反应的物质的量与温度变化量成正比。2号反应中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和盐酸的物质的量是1号反应的2倍,故温度变化也应为2倍,为7 ℃。(3)方案三中稀硫酸具有一定的体积,冒出气泡的原因可能是加入
稀硫酸的体积引起的。可以在分液漏斗上部塞子和锥形瓶之间连接一导管,即维持分液漏斗和锥形瓶内气压相等,便于液体顺利流下,又不会引入液体体积。如图:
答案:(1)U形管内液面左边下降、右边升高 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中和反应放出热量,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2)7
(3)①没打开分液漏斗上部塞子 ②稀硫酸具有一定的体积,冒出气泡的原因可能是加入稀硫酸的体积引起的 分液漏斗上部塞子和锥形瓶之间连接一导管
18.(10分)某课外活动小组准备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现有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选择了如下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
A电极
B电极
X溶液
甲
Cu
Zn
H2SO4
乙
Pt
Pt
CuCl2
丙
Fe
Cu
?
(1)甲同学在实验中将电键K5闭合,Zn电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准备进行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则电解时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时应闭合的电键的组合是:________。
[从下列五项中选择所有可能组合,第(3)小题也在这五项中选择]
A.K1和K2 B.K1和K3
C.K1和K4 D.K2和K3
E.K2和K4
(3)丙同学准备在Fe上镀Cu,选择了某种盐来配制电镀液,则该盐中应含的阳离子的化学式为________,实验时,应闭合的电键的组合是________(选项如上)。
解析:(1)甲同学在实验中将电键K5闭合,形成Cu-Zn-稀硫酸的原电池;Zn活泼失电子:Zn-2e-===Zn2+。
(2)乙同学准备进行电解CuCl2溶液的实验,形成电解池,需外加电源,需闭合K1和K4或K2和K3,电解CuCl2溶液实质是电解CuCl2:CuCl2Cu+Cl2↑。
(3)丙同学准备在Fe上镀Cu,所以Cu作电镀池的阳极,Fe作电镀池的阴极,电解液中含Cu2+。
答案:(1)Zn-2e-===Zn2+
(2)CuCl2Cu+Cl2↑ C或D
(3)Cu2+ D
19.(10分)开发氢能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硫铁矿(FeS2)燃烧产生的SO2通过下列碘循环工艺过程既能制H2SO4,又能制H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1 g FeS2完全燃烧放出7.1 kJ热量,FeS2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循环工艺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吸收H2后的稀土储氢合金作为电池负极材料(用MH表示),NiO(OH)作为电池正极材料,KOH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可制得高容量、长寿命的镍氢电池。电池充放电时的总反应为:
NiO(OH)+MHNi(OH)2+M
①电池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充电完成时,Ni(OH)2全部转化为NiO(OH)。若继续充电将在一个电极产生O2,O2扩散到另一个电极发生电极反应被消耗,从而避免产生的气体引起电池爆炸,此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答案:(1)4FeS2(s)+11O2(g)2Fe2O3(s)+8SO2(g)
ΔH=-3408 kJ/mol
(2)2H2O+SO2===H2SO4+H2
(3)MH+OH--e-===M+H2O
2H2O+O2+4e-===4OH-
20.(16分)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
已知: CH4(g)+H2O(g)===CO(g)+3H2(g)
ΔH=+206.2 kJ·mol-1
CH4(g)+CO2(g)===2CO(g)+2H2(g)
ΔH=+247.4 kJ·mol-1
2H2S(g)===2H2(g)+S2(g)
ΔH=+169.8 kJ·mol-1
(1)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CH4(g)与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2S热分解制氢时,常向反应器中通入一定比例空气,使部分H2S燃烧,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生成的SO2与H2S进一步反应,生成物在常温下均非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2O的热分解也可得到H2,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甲所示。图中A、B表示的物质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电解尿素[CO(NH2)2]的碱性溶液制氢的装置示意图见图乙(电解池中隔膜仅阻止气体通过,阴、阳极均为惰性电极)。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g2Cu是一种储氢合金。350 ℃时,Mg2Cu与H2反应,生成MgCu2和仅含一种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其中氢的质量分数为0.077)。Mg2Cu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以新能源为背景涉及元素化合物性质、热化学方程式和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读图读表的综合题,是以化学知识具体运用的典型试题。
(1)利用盖斯定律即可得出;(2)H2S热分解制氢属于吸热反应,需要提供能量;(3)在很高的温度下,氢气和氧气会分解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4)阳极失去电子,在碱性溶液中碳原子变成CO。
答案:(1)CH4(g)+2H2O(g)===CO2(g)+4H2(g)
ΔH=165.0 kJ·mol-1
(2)为H2S热分解反应提供热量 2H2S+SO2===2H2O+3S↓ (或4H2S+2SO2===4H2O+3S2↓)
(3)H、O(或氢原子、氧原子)
(4)CO(NH2)2+8OH--6e-===CO+N2↑+6H2O
(5)2Mg2Cu+3H2MgCu2+3MgH2
专题2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关于化学反应的熵变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的熵变与反应的方向无关
B.化学反应的熵变直接决定了反应的方向
C.熵变为正的反应都是混乱度增大的反应
D.熵变为正的反应都能自发进行
解析:选C。熵变为正,表示反应是一个熵增加的反应。这种反应从熵变角度来判定是有利于自发进行的,也仅仅是有利于,不一定可以自发进行。虽然仅仅依靠熵变不能决定化学反应的方向,但是熵变影响一个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熵变是表示体系混乱程度的变化,ΔS是正值,表示混乱度增大。
2.用3 g块状大理石与30 mL 3 mol·L-1盐酸反应制取CO2气体,若要增大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再加入30 mL 3 mol·L-1盐酸 ②改用30 mL 6 mol·L-1盐酸 ③改用3 g粉末状大理石 ④适当升高温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选B。①中再加入的盐酸与原盐酸浓度相同,故加入后c(HCl)不变,v不变,而②中,c(HCl)增大,v加快;③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化学反应速率加快;④温度升高,化学反应速率加快。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某特定反应的平衡常数仅是温度的函数
B.焓变小于0而熵变大于0的反应肯定是自发的
C.平衡常数发生变化,化学平衡必定发生移动,达到新的平衡
D.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平衡常数必发生变化
解析:选D。平衡常数是表示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生成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方的乘积的比值,平衡常数表征了化学反应的限度,故平衡常数变,平衡一定发生移动,C正确;但平衡发生移动,平衡常数不一定会改变,如浓度改变引起的平衡移动其平衡常数不变,故D错误;平衡常数仅受温度影响,A正确;当ΔH<0,ΔS>0时,ΔH-TΔS恒小于0,故反应一定自发,B正确。
4.对达到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A+BC+D,在t1时增大压强,则正、逆反应速率变化如图所示(v表示反应速率,t代表时间),下列有关A、B、C、D的状态叙述正确的是( )
A.A、B、C是气体,D不是气体
B.A、B是气体,C、D有一种是气体
C.C、D是气体,A、B有一种是气体
D.C、D有一种是气体,A、B都不是气体
解析:选C。增大压强,v(逆)>v(正),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逆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5.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来解释的是( )
A.向H2S水溶液中加入NaOH有利于S2-增多
B.鼓入过量空气有利于SO2转化为SO3
C.高压对合成氨有利
D.500 ℃左右比室温更有利于合成氨的反应
解析:选D。A中放入NaOH使HS-H++S2-平衡右移,B中空气过量提供充足O2,使2SO2+O22SO3平衡右移,C中高压使N2+3H22NH3平衡右移。
6.在密闭容器中进行A(g)+4B(g) 2C(g)+3D(g)的反应,其中A、B、C、D的起始浓度分别为0.1 mol·L-1、0.4 mol·L-1、0.2 mol·L-1、0.3 mol·L-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可能是( )
A.c(A)=0.15 mol·L-1
B.c(B)=0.8 mol·L-1
C.c(C)=0.3 mol·L-1
D.c(D)=0.5 mol·L-1
解析:选B。可逆反应不可能进行完全。
7.实验室用4 mol SO2与2 mol O2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下列反应:2SO2(g)+O2(g) 2SO3(g) ΔH=-196.64 kJ/mol,当放出314.624 kJ热量时,SO2的转化率为( )
A.40% B.50%
C.80% D.90%
解析:选C。由题意得2 mol SO2反应时,放热196.64 kJ;则放热314.624 kJ时,反应的SO2为:n(SO2)==3.2 mol,故α(SO2)=×100%=80%。
8.如图是温度和压强对X+Y2Z反应影响的示意图。图中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平衡混合气体中Z的体积分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上述可逆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B.X、Y、Z均为气态
C.X和Y中只有一种为气态,Z为气态
D.上述反应的逆反应的ΔH>0
解析:选C。根据图像,其他条件不变,升高温度,Z的体积分数增大,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其他条件不变,压强增大,Z的体积分数减小,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
9.在一定温度不同压强(p1<p2)下,可逆反应2X(g) 2Y(g)+Z(g)中,生成物Z在反应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φ)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正确的是( )
解析:选B。p1<p2,达平衡时p1所需时间长,排除A、C,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压强增大,Z的体积分数减小。
10.已知可逆反应:2X(g)+Y(g) mZ(g) ΔH=-a kJ·mol-1(a>0)。现有甲、乙两个容积相等的容器,向甲容器中充入2 mol X和1 mol Y,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b kJ;向乙容器中充入1 mol X和0.5 mol Y,达到平衡时放出热量c kJ,且b>2c,则a、b的大小关系及m的值域正确的是( )
A.a=b m=3 B.a>b m≥3
C.a>b m≤2 D.a<b m≤2
解析:选C。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乙容器与甲容器相比平衡左移,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均能自发进行
B.ΔS为正值的反应均是自发进行的反应
C.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ΔS为正值
D.如果ΔH和ΔS均为正值,当温度升高时,反应可能自发进行
解析:选D。绝大多数放热反应都能自发进行,故A不正确;ΔS为正值,若ΔH>0,则反应能否自发进行与温度有关,B不正确;未说明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所以物质的量增加,ΔS不一定增大;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复合判据是:ΔH-TΔS,若小于0一定能自发进行,故ΔH、ΔS均为正值时,高温时可使ΔH-TΔS<0。
12.高温下,某反应达平衡,平衡常数K=。恒容时,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焓变为正值
B.恒温恒容下,增大压强,H2浓度一定减小
C.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减小
D.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O+H2OCO2+H2
解析:选A。由反应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可知该反应方程式为:CO2+H2CO+H2O,温度升高,H2浓度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A项正确,D项错误;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H2浓度不变,B项错误;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C项错误。
13.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SO2(g)+O2(g) 2SO3(g),起始时SO2和O2分别为20 mol和10 mol,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80%,若从SO3开始进行反应,在相同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则起始时SO3的物质的量及SO3的转化率为( )
A.10 mol和10% B.20 mol和20%
C.20 mol和40% D.30 mol和80%
解析:选B。在相同条件下,欲使平衡时各成分的体积分数与前者相同,原来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80%,则反过来SO2的产率为20%。原来起始时SO2和O2分别为20 mol和10 mol,在恒温恒容时前后气体化学计量数不相等的反应的等效平衡,必须一边倒后完全相等,所以如果反应逆向进行,起始SO3的量为20 mol。
14.在相同温度下,体积均为0.25 L的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N2(g)+3H2(g) 2NH3(g);ΔH=-92.6 kJ/mol,实验测得起始与平衡时有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编号
起始时各物质的量/mol
达到平衡时体系能量的变化
N2
H2
NH3
①
1
3
0
23.15 kJ
②
0.9
2.7
0.2
Q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达到平衡时两容器中压强相同
B.平衡时两容器内NH3的体积分数均为
C.平衡时容器②中Q=23.15 kJ
D.若容器①的容积为0.5 L,则平衡时放出的热量小于23.15 kJ
解析:选C。将容器②中NH3的量转化为N2、H2后知,两个容器中相同的物质起始量相同,故它们可构成恒容条件下的等效平衡,平衡时两容器内各物质的量对应相等,A对;但通过反应生成NH3的量容器②的比①的少,故②中反应放出的热量少于23.15 kJ,C错;当容器容积扩大时,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向左移动,放出的热量减少,D对;由热化学方程式及平衡时放出的热量数值知,平衡时生成了0.5 mol NH3,混合气体共为3.5 mol,故B对。
15.在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X(g)+Y(g) Z(g)+W(s);ΔH>0。若开始投入1 mol X和1 mol Y,在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改变条件,其变化关系符合甲、乙图像。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图表示温度对X转化率的影响,且Ⅰ温度较低
B.乙图一定表示压强对X体积分数的影响,且Ⅳ压强较高
C.甲图一定表示压强对X体积分数的影响,且Ⅰ压强较高
D.甲、乙图都可以表示温度、压强对平衡的影响,且Ⅰ>Ⅱ、Ⅲ<Ⅳ
解析:选D。W为固态,该可逆反应的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吸热反应。若甲图表示压强对平衡的影响,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Ⅰ的压强较大,Ⅱ到Ⅰ(增大压强),平衡向右移动,X的转化率增大,体积分数减小;若甲图表示温度对平衡影响,则Ⅰ的温度较高,Ⅱ到Ⅰ(升温),平衡向正方向移动,X的转化率增大。同理,乙图也可以表示温度、压强对平衡的影响,且Ⅳ一定大于(或高于)Ⅲ,只有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12分)将等物质的量的A、B、C、D四种物质混合,发生如下反应:aA+bBcC(s)+dD,当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测得A减少了n mol,B减少了 mol,C增加了 mol,D增加了n mol,此时达到平衡。
(1)该反应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分别为: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若只改变压强,反应速率发生变化,但平衡不移动,该反应中各物质的聚集状态为:A________,B________,D________。
(3)若只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又达相等,则正反应为__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解析:(1)据物质的量变化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a∶b ∶c∶d=n∶∶∶n=2∶1∶3∶2,即a=2,b=1,c=3,d=2。(2)改变压强,速率改变,说明反应体系中必有气体。又因为平衡不受压强影响,说明两边气体的化学计量数相等,由于C为固态,D一定是气体,所以只能A为气体,B为固体或液体。(3)升高温度,四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又相等,说明平衡逆向移动,逆反应方向吸热,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答案:(1)2 1 3 2 (2)气态 固态或液态 气态 (3)放热
17.(10分)一定条件下,在体积为3 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CO(g)+2H2(g) CH3OH(g)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1)500 ℃时,从反应开始到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以H2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________(用nB、tB表示)。
(2)判断该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________(填字母)。
a.v生成(CH3OH)=v消耗(CO)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d.CO、H2、CH3OH的浓度均不再变化
(3)300 ℃时,将容器的容积压缩到原来的1/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对平衡体系产生的影响是________(填字母)。
a.c(H2)减小
b.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减慢
c.CH3OH的物质的量增加
d.重新达到平衡时,减小
解析:(1)0~tB时间内,生成nB mol CH3OH,则消耗2nB mol H2,则Δc(H2)= mol/L,v(H2)= mol·L-1·min-1
(2)选项a,任何时刻都有v生成(CH3OH)=v消耗(CO)。选项b,因混合气体的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任何时刻混合气体的密度都保持不变。选项C,根据=,m气体总不变,不变,说明n气体总不变,所以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选项d,各种物质的浓度不变,也说明了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
(3)压缩容器容积相当于增大体系压强,则平衡向着正反应方向移动,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但由于容积缩小为原平衡的,达新平衡时c(H2)比原平衡时的大,由于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重新达到平衡时c(H2)/c(CH3OH)减小,所以选项a、b错误,c、d正确。
答案:(1) mol·L-1·min-1 (2)cd (3)cd
18.(10分)在2 L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
已知:K300 ℃>K350 ℃ ,则该反应是________热反应。
(2)如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用O2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
(3) 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________。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解析:(1)由K300 ℃>K350 ℃,得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2)由于NO2的变化量与NO的变化量相等,是O2变化量的2倍,但曲线的变化方向相反,因此可确定b曲线是NO2的变化曲线。
v(O2)=v(NO)=×=1.5×10-3 mol/(L·s)。
(3)a.是减少物质,所以不能增大反应速率,错误。b.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错误。c.正确。d.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会影响平衡移动,错误。
答案:(1) 放 (2)b 1.5×10-3mol/(L·s) (3)c
19.(8分)有甲、乙两个容积均为1 L的密闭容器,在控制两容器的温度相同且恒定的情况下进行反应:2A(g)+B(g) xC(g)。①向甲中通入4 mol A、2 mol B,达平衡时测得其中C的体积分数为40%;②向乙中通入1 mol A、0.5 mol B和3 mol C,平衡时测得C的体积分数为W%。试回答:
(1)若W%=40%,且建立平衡的过程中乙的压强有变化,则x=________。
(2)若W%=40%,且平衡时甲、乙的压强不同,则乙中平衡时c(A)=________。
(3)若x=4,则W%________40%(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解析:(1)甲、乙为等效平衡,建立平衡的过程中乙的压强有变化,说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则通过化学计量数换算成相同物质的浓度相等,根据化学方程式,3 mol C等效于 mol A和 mol B,故+1=4,解得x=2。(2)甲、乙为等效平衡,由于平衡时甲、乙压强不同,则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故x=3。假设乙平衡建立过程中C转化的物质的量为n mol,则平衡时A、B、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1+n)mol、(0.5+n)mol、(3-n)mol,则×100%=40%,解得n=1.2,故平衡时n(A)=1+×1.2=1.8 mol,c(A)=1.8 mol/L。(3)若x=4,则乙中等效于起始时通入2.5 mol A和1.25 mol B,相对于甲,乙中压强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因此C的体积分数增大,故W%大于40%。
答案:(1)2 (2)1.8 mol/L (3)大于
20.(15分)请用下图的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测定SO2转化为SO3的转化率。
(1)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气体从左到右的方向)是______________。(填各接口的编号)
(2)实验时甲仪器的作用与原理是______________。
(3)从乙处均匀通入O2,为使SO2有较高的转化率,实验时Ⅰ处滴入浓硫酸与Ⅱ处加热催化剂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______。
(4)Ⅳ处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
(5)在Ⅰ处用大火加热烧瓶时SO2的转化率会______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6)用n mol Na2SO3粉末与足量浓硫酸进行此实验,当反应结束时,继续通入O2一段时间后,称得Ⅲ处增重 m g,则本实验中S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
解析:该实验为实验室测SO2转化率的装置,连接顺序a→h→i→b→c→f→g→d→e,涉及反应:
H2SO4(浓)+Na2SO3(浓)===Na2SO4+SO2↑+H2O
2SO2+O22SO3
Ⅰ.装置产生SO2,Ⅱ.氧化SO2,Ⅲ.吸收尾气,Ⅳ.冷却SO3,Ⅴ.干燥SO2,反应时应先加热Ⅱ处玻璃管,后滴加浓H2SO4以免造成污染与浪费。
(6)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1 1
n n
×100%=×100%。
答案:(1)a→h→i→b→c→f→g→d→e
(2)使烧瓶与分液漏斗保持压强一致,有利于液体流下
(3)应先加热后滴加浓H2SO4
(4)有无色晶体出现
(5)减小
(6)×100%
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综合检测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0.1 mol·L-1的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只存在一种分子的是( )
A.NaF B.NH4Cl
C.HClO D.HNO3
解析:选D。发生水解的盐,可以生成弱电解质分子,还有水分子,弱酸HClO,只有一小部分发生电离,只有强酸HNO3全部电离,溶液中只有水分子。
2.下列溶液一定显碱性的是( )
A.c(OH-)>c(H+)的溶液
B.含OH-的溶液
C.pH=3的CH3COOH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
D.滴加甲基橙后溶液显红色
解析:选A。只要溶液中c(OH-)>c(H+),溶液一定显碱性;任何溶液中都存在OH-;pH=3的CH3COOH与pH=11的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后,醋酸过量,溶液呈酸性;甲基橙试剂的指示剂变色范围是3.1~4.4,溶液显红色,说明溶液呈酸性。
3.两份等体积、等浓度的NaOH溶液,分别与体积相等的AlCl3、MgCl2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后Al3+、Mg2+均恰好形成沉淀,则原AlCl3、MgCl2溶液中Cl-浓度之比为( )
A.1∶1 B.1∶2
C.2∶3 D.3∶2
解析:选A。 NaOH的物质的量是一定的,可用“定1法”看作是1 mol,则1 mol NaOH可使1/3 mol AlCl3沉淀,可使1/2 mol MgCl2沉淀,故两溶液提供的Cl-的物质的量相等,由体积相等,则Cl-浓度之比为1∶1。
4.
如图某学生用碱式滴定管量取0.1 mol·L-1的NaOH溶液,开始时仰视液面,读数为1.0 mL,取出部分溶液后,俯视液面,读数为11.0 mL,该同学在操作中实际取出的液体( )
A.大于10.0 mL
B.小于10.0 mL
C.等于10.0 mL
D.等于11.0 mL
解析:选A。滴定管上读数时,抓好“三点一线”,即溶液的凹液面、滴定管上的刻度线、人的眼睛这三个点在同一水平线上时,读出的数值才是准确的。
5.将足量CO2通入KOH和Ca(OH)2的混合稀溶液中,下列各图中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n)和通入CO2体积(V)的关系正确的是( )
解析:选D。通入CO2发生的反应是①CO2+Ca(OH)2===CaCO3↓+H2O;②CO2+2KOH===K2CO3+H2O,两个反应可认为同时发生,但因为有难溶物生成,可认为①先反应;当CaCO3完全生成后,反应②再发生。当继续通入CO2后,又面临③K2CO3+CO2+H2O===2KHCO3,④CaCO3+CO2+H2O===Ca(HCO3)2,由起始时c(CO)较大,则CaCO3不会溶解,先是③反应,当c(CO)较低时,才发生反应④,沉淀逐步完全溶解。综合以上,表现在图像上,开始生成沉淀,逐渐增大,达到最大,后沉淀量不变,到沉淀量逐渐减小至为0,选D。
6.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HCO3溶液和Ba(OH)2溶液混合:
2HCO+Ba2++2OH-===BaCO3↓+CO+2H2O
B.饱和石灰水跟稀硝酸反应:Ca(OH)2+2H+===Ca2++2H2O
C.向稀氨水中加入稀盐酸:NH3·H2O+H+===NH+H2O
D.碳酸钙溶于醋酸中:CaCO3+2H+===Ca2++H2O+CO2↑
解析:选C。 A中应是等物质的量反应:HCO+Ba2++OH-===BaCO3↓+H2O,B中是饱和石灰水,应用离子形式表示,D中CH3COOH应用化学式表示。
7.有Na2CO3、AgNO3、BaCl2、HCl及NH4NO3五瓶无标签溶液,为鉴别它们,取4支试管分别装入一种溶液,再向上述4支试管中加入少许剩下的一种溶液,下列表达中错误的是( )
A.若3支试管出现沉淀时,则后加入的是AgNO3溶液
B.全部没有什么现象变化时,则后加入的是NH4NO3溶液
C.1支试管出现气体,2支试管出现沉淀时,最后加入的是HCl溶液
D.若只有2支试管出现沉淀时,则后加入的是BaCl2溶液
解析:选C。要熟悉各物质反应时,是否生成难溶物和气体。做此题可用每种物质进行尝试,取一种物质向其他四种物质的溶液中滴加,得Na2CO3(两种沉淀,一种气体)、AgNO3(只得3种沉淀)、BaCl2(只得两种沉淀)、HCl(一种沉淀,一种气体)、NH4NO3(无明显现象变化)。
8.酸雨是煤和石油燃烧时生成的硫及氮的氧化物溶于水生成硫酸和硝酸之缘故。现取某酸雨试样分析得如下数据:
组分
浓度(mol·L-1)
组分
浓度(mol·L-1)
NH
1.9×10-5
Na+
2.0×10-5
NO
2.4×10-5
Cl-
6.0×10-5
SO
2.8×10-5
则此酸雨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最接近的数值是( )
A.1.01×10-6 B.1.01×10-5
C.1.01×10-4 D.1.01×10-3
解析:选C。由电荷守恒:c(NH)+c(Na+)+c(H+)=c(NO)+2c(SO)+c(Cl-)+c(OH-),忽略c(OH-),因为溶液显酸性。
9.室温下,Va L pH=a的强酸与Vb L pH=b的强碱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pH=3。(混合前后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已知a+b=13,Vb=4.5Va,则a值为( )
A.1 B.2
C.3 D.4
解析:选B。由强酸和强碱混合后溶液显酸性,则是酸过量,=10-3mol·L-1,整理后再把Vb=4.5Va,b=13-a代入,即可求得a=2。
10.用1 mol·L-1NaOH溶液中和某浓度的硫酸溶液时,其pH和所加NaOH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原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和反应后溶液的总体积分别是( )
A.1 mol·L-1,100 mL B.0.5 mol·L-1,80 mL
C.1 mol·L-1,60 mL D.1 mol·L-1,80 mL
解析:选B。解此题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从图像上看,起始时硫酸溶液的pH=0,则H2SO4的起始浓度为0.5 mol·L-1,二是加40 mL NaOH溶液时,恰好和硫酸能中和,pH=7。
11.下列各种溶液中,可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
A.pH=0的溶液中:Fe2+、NO、SO、I-
B.由水电离出的c(OH-)=1×10-13 mol·L-1的溶液中:Na+、AlO、S2-、CO
C.含有大量Fe3+的溶液中:Na+、I-、K+、NO
D.c(H+)=10-14 mol·L-1的溶液中:Mg2+、NO、Fe2+、ClO-
解析:选B。A项中酸性条件下NO要氧化Fe2+、I-;B项中水的电离受到抑制,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若呈碱性,可能大量共存;C项中Fe3+与I-不能大量共存;D项中溶液呈碱性,Mg2+、Fe2+不能大量存在。
12.下列各组数据中,其比值为2∶1的是( )
A.氨水与(NH4)2SO4溶液混合后pH=7的溶液中,c(NH)∶c(SO)
B.相同温度下,0.2 mol·L-1乙酸溶液与0.1 mol·L-1乙酸溶液中c(H+)之比
C.Na2CO3溶液中,c(Na+)∶c(CO)
D.pH=12的Ba(OH)2溶液与pH=12的KOH溶液中,c[Ba(OH)2]∶c(KOH)
解析:选A。选项A可由电荷守恒得到。B项中由于弱电解质浓度越小,电离程度越大,可知,0.2 mol·L-1乙酸溶液与0.1 mol·L-1乙酸溶液中,c(H+)之比小于2∶1。C项中由于CO水解c(Na+)∶c(CO)大于2∶1。D项中为1∶2。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温度下,1 mol·L-1醋酸溶液与0.5 mol·L-1醋酸溶液中,c(H+)之比是2∶1
B.向醋酸钠溶液中加入适量醋酸,使混合液的pH=7,此时混合液中c(Na+)=c(CH3COO-)
C.pH=3的盐酸和醋酸加水使溶液体积分别扩大100倍,pH仍相同
D.0.1 mol·L-1NH4Cl溶液中c(NH)+c(H+)=c(Cl-)
解析:选B。对一定浓度的弱酸溶液加水稀释时,由于在稀释的过程中,又电离出H+,稀释的倍数比c(H+)的倍数小。依据电荷守恒,判定B正确,D右边漏掉c(OH-)是错误的。
14.如图所示,下列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与对应的图形相符合的是( )
A.NaHSO3粉末加入HNO3溶液中
B.H2S气体通入氯水中
C.NaOH溶液滴入Ba(HCO3)2溶液中
D.CO2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解析:选D。因为NaHSO3与HNO3反应时,被氧化成SO,所以无气体生成,A不对。H2S气体通入到氯水中生成HCl,酸性一直增强,B不对。NaOH溶液滴入Ba(HCO3)2溶液中开始就有沉淀生成,C不对。CO2气体通入石灰水中,开始反应至完全沉淀时,导电能力最弱,再通CO2,CaCO3+CO2+H2O===Ca(HCO3)2,离子浓度增大导电性增强,完全溶解时离子浓度基本不变,导电性也不变。
15.某溶液中仅含Na+、H+、OH-、CH3COO-四种离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中四种粒子之间不可能满足:c(Na+)>c(OH-)>c(H+)>c(CH3COO-)
B.若溶液中部分粒子间满足:c(CH3COO-)=c(Na+),则该溶液一定呈中性
C.若溶液中溶质仅为CH3COONa,则粒子间一定满足:
c(Na+)>c(CH3COO-)>c(OH-)>c(H+)
D.若溶液中的溶质为CH3COONa和CH3COOH,则溶液中粒子间一定满足:
c(CH3COO-)>c(Na+)>c(H+)>c(OH-)
解析:选D。据电荷守恒,A、B正确; D中思考的切入点放在若在CH3COONa溶液中滴加少量CH3COOH时,溶液中c(H+)也可能小于c(OH-),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5分)
16.(6分)(1)室温下,在pH=12的某种溶液中,由水电离的c(OH-)为____________。
(2)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中,阳离子的总物质的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
①0.2 mol·L-1的CuSO4溶液
②0.1 mol·L-1的Na2CO3
③0.2 mol·L-1的KCl
④0.1 mol·L-1的Na2SO4
(3)浓度为0.100 mol·L-1的下列各物质的溶液中,c(N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NH4Cl ②NH4HSO4
③NH3·H2O ④CH3COONH4
解析:(1)分析思路涉及两个方面,若是碱的溶液,则抑制水的电离,使水的电离程度减小,水电离的c(OH-)为10-12 mol·L-1;若是强碱弱酸盐的溶液,因水解对水的电离起促进作用,水电离的c(OH-)为10-2 mol·L-1。
(2)溶液的体积相等,不考虑其他影响,溶液中各阳离子的物质的量相同,因Cu2++2H2OCu(OH)2+2H+,即使少量Cu2+水解,但因1 mol Cu2+水解可生成2 mol H+,故CuSO4溶液中阳离子的总的物质的量最大。
(3)由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和盐类的水解程度都是比较小的,故③中NH3·H2O提供的c(NH)最小,②中电离出的H+抑制NH水解,④中CH3COO-的水解促进NH的水解。
答案:(1)10-12 mol·L-1或10-2 mol·L-1
(2)①
(3)②>①>④>③
17.(8分)(1)向碳酸钠的浓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到不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为止。在此过程中,溶液中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的变化趋势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从下面的选项中选择),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逐渐增大,而后减小 D.先逐渐减小,而后增大
(2)在纯碱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若在该溶液中再滴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所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离子方程式和简要文字说明)。
解析:(1)由Na2CO3溶液中存在CO+H2OHCO+OH-,逐滴加入稀盐酸时,破坏水解平衡,向右移动,使CO逐渐转化成HCO,当完全转化为HCO时,由还存在着HCO+H2OH2CO3+OH-,又使平衡右移,随生成H2CO3增多,不稳定发生分解,生成CO2气体,此时c(HCO)又减小。(2)该题考查盐类的水解,及水解平衡的移动和沉淀生成的知识。
答案:(1)C CO+H+HCO,HCO+H+H2O+CO2↑
(2)①生成白色沉淀,②溶液红色逐渐变浅,最后消失 纯碱溶液中,因存在CO+H2OHCO+OH-,使溶液中c(OH-)>c(H+)溶液变红,滴入过量BaCl2溶液时,Ba2++CO===BaCO3↓转化成难溶物质,使平衡左移,c(CO)减小,碱性减弱,红色变浅,最后消失
18.(18分)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测定一瓶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教师提供样品的质量为m g。甲、乙二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1)甲同学的方案是:将样品溶解,加过量氯化钡溶液,过滤洗涤,取沉淀烘干,称量得固体n g。则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_____;若Ca2+、Ba2+都可使CO沉淀完全,但使用氯化钡溶液比氯化钙溶液所得的结果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同学的方案如图所示:
根据该实验方案,乙同学在实验中必须准确测定的数据是____________;当混合物样品充分反应完全时,缓慢通入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装置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100% 碳酸钡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碳酸钙大,在CO的量一定的条件下,加入BaCl2生成的沉淀质量多,测定的相对误差较小
(2)装置D反应前后的质量 将反应中生成的CO2排出,完全被碱石灰吸收 吸收通入空气中的CO2 防止外界空气中CO2和水蒸气进入D,影响测定结果
19.(15分)用实验确定某酸HA是弱电解质,两同学的方案是
甲:①称取一定量的HA配制成0.1 mol·L-1的溶液100 mL;
②用pH试纸测出该溶液的pH,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乙:①用已知物质的量浓度的HA溶液、盐酸溶液,
分别配制pH=1的两种酸溶液各100 mL;
②分别取这两种溶液各10 mL,加水稀释为100 mL;
③各取相同体积的两种稀释液装入两支试管,同时加入纯度和大小相同的锌粒,观察现象,即可证明HA是弱电解质。
(1)甲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理由是测得溶液的pH________1。(选填“>”、“<”或“=”)乙方案中,说明HA是弱电解质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不能多选)
a.装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放出H2的速率快
b.装HA溶液的试管中放出H2的速率快
c.两支试管中产生气体的速率一样快
(2)请你评价:乙方案中难以实现之处和不妥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再提出一个合理而比较容易进行的方案(药品可任取),作简明扼要表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强弱电解质的区别:当强酸和弱酸均为一元酸时,相同浓度的强酸和弱酸的pH不同;相同pH的强酸和弱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同;相同pH的强酸和弱酸等体积稀释后溶液的pH不同;相同条件的强酸和弱酸的盐溶液pH不同。
(1)甲方案:因为HA是弱电解质,0.1 mol·L-1HA的溶液pH不等于1,且溶液pH大于1。
乙方案:相同pH的强酸和弱酸等同稀释后,弱酸溶液的pH小于强酸溶液的pH,反应制氢的能力强。
(2)配制pH=1的HA溶液难以实现,不妥之处在于加入的锌粒难以做到表面积相同。
(3)配制NaA溶液,测其pH>7即证明HA是弱电解质。
答案:(1)> b
(2)配制pH=1的HA溶液难以实现 加入的锌粒难以做到表面积相同
(3)配制NaA溶液,测其pH>7即证明HA是弱电解质
20.(8分)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存在溶解平衡,例如:AgCl(s)Ag+(aq)+Cl-(aq),Ag2CrO4(s)2Ag+(aq)+CrO(aq),在一定温度下,其离子浓度乘积为常数,这一常数叫溶度积常数,用Ksp表示,已知:Ksp(AgCl)=c(Ag+)·c(Cl-)=1.8×10-10,Ksp(Ag2CrO4)=c2(Ag+)·c(CrO)=1.9×10-12,现用0.01 mol·L-1AgNO3溶液滴定0.01 mol·L-1KCl和0.001 mol·L-1K2CrO4混合溶液,通过计算回答:
(1)Cl-、CrO谁先沉淀?
(2)当刚出现Ag2CrO4沉淀时,溶液中Cl-浓度是多少?(设混合溶液在反应中体积不变)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离子反应的原理进行综合计算。
(1)设混合溶液为1 L,沉淀Cl-需AgNO3溶液体积为x L,沉淀CrO需AgNO3溶液为y L。
则(0.01 mol·L-1×x)·(0.01 mol·L-1×1)=1.8×10-10
x=1.8×10-6 L
(0.01 mol·L-1×y)2·(0.001 mol·L-1×1)=1.9×10-12
y=4.36×10-3 L
因为x<y,所以Cl-先沉淀。
(2)因c2(Ag+)·c(CrO)=1.9×10-12,
c2(Ag+)×0.001 mol·L-1=1.9×10-12,
c(Ag+)=4.36×10-5 mol·L-1 ,
c(Ag+)·c(Cl-)=1.8×10-10,
4.36×10-5·c(Cl-)=1.8×10-10,
c(Cl-)=4.13×10-6 mol·L-1。
当刚出现Ag2CrO4沉淀时;溶液中Cl-浓度是4.13×10-6 mol·L-1。
答案:见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