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6张PPT+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6张PPT+视频)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2 10:19: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通过观看视频,尝试找出战国时期的显著特点
战争频繁
各国变法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 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学习目标
通过识读地图,知道战国七雄形成的过程,著名的兼并战争及其结果,认识诸侯兼并是战国时期社会的重要内容。
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国家强大的需要。
通过观看《都江堰工作原理》视频,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系统、功能和意义,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观察下图,尝试找出两张地图有什么不一样?
晋国



三家分晋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说明了什么?
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完全崩溃
一、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
东南西北到中间
桂陵之战




庞涓
孙膑







桂陵
救命啊!


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率军八万,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率军解邯郸之围,孙膑却率军进兵魏国,避实击虚,置魏军于被动地位。魏国内部空虚,都城大梁告急,庞涓赶忙回师自救,当疲惫之师魏军行至桂陵时,遭齐军埋伏,庞涓被擒,不久被放回国,再度为将。
马陵之战




庞涓
孙膑


魏发兵攻韩,韩向齐求救。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相救,魏国派庞涓带兵10万迎战。孙膑主动后撤,采用减灶计。庞涓以为齐军大量逃亡便轻敌猛进追到马陵。天已大黑,魏军点火,见一棵树上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之下”。这时齐军万箭齐发,魏军主力被歼灭,庞涓拔剑自刎。从此,魏国大大削弱,齐国强大起来,孙膑名扬天下。
减灶计


公元前341年
长平之战




东方六国再也
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
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
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
书办,不知道
变通,结果被
秦军打败。
纸上谈兵
白起
廉颇
公元前262-260年
赵括
赵军约45万
秦军约50万
春秋战国时代一次持续最久、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
战役 交战 双方 持续 时间 参战人数 结果
桂陵 之战 齐魏 不详 齐国8万 魏国10万 魏国元气大伤开始走向下坡
马陵 之战 不详 齐国10万 魏国10万
长平 之战 秦赵 2年 秦国45万 赵国60万 赵国元气大伤
东方各国无法抵御秦国进攻
战国时期三场经典战役
根据表格,战国时期的战争有什么特点?
战争规模大
参战兵力多
持续时间长
交战区域广
以兼并灭国为目标
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孟子
思考:春秋战国战争有什么区别?

战国七雄
春秋的争霸战争:
1、战争规模:
2、战争目的:
军队数量少,战术单一,往往数日就决定战争胜负
掠夺财富,确立诸侯霸主地位
战国的兼并战争:
1、战争规模:
2、战争目的:
战争规模大,战略战术复杂多样,持续时间长
兼并天下,统一中国
问题思考: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
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
对于诸侯国统治者来说,如何保证国家在这个战争频繁的年代不被别国所消灭?
实现富国强兵
如何实现富国强兵?
推行变法改革
除了诸侯国统治者希望变法改革,实现富国强兵,还有哪些人有变法的要求?
新兴的地主阶级
地主阶级是如何产生的?
奴隶
社会
奴隶主
奴隶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开垦出大量私田
地主
农民
封建
社会
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什么?
为什么地主阶级要求变法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地主阶级的经济利益需要来自政治上的保障
二、商鞅变法
1、背景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渴望获得政治权利
各诸侯国统治者
渴望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变法
变法改变的是生产关系
瓦解旧制度,确立新制度
改革的
根本原因
改革的
直接动力







乐毅改革
邹忌改革
吴起变法
申不害变法
李悝变法
胡服骑射改革
商鞅变法
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
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的原因
材料二:
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资治通鉴》
结合材料一、二,找出秦国变法的原因
秦国变法原因:
西陲小国,诸侯卑秦
孝公继位,图强改革
材料一:正是这个地处边陲、被视为野蛮、落后的蕞(zu )尔(形容比较小的地区)小国,几百年后却打败了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异常发达的六个关东大国。
——《中国通史·第二卷》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
——《史记·商君列传》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一言为重百金轻”
舌战群臣,舆论宣传
南门立木,取信于民
二、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的内容
方面 具体措施 作用
政治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 斗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掌权
加强基层管理,加强专制统治
改革内容合法化,加强了对人民的管理
下列措施,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方面 具体措施 作用
经济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性
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富国
方便税收和交换,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
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强兵,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军功途径参政,触动奴隶主旧贵族利益
地主
农民
士兵
贵族



请同学们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的阶层,谈一谈商鞅变法给你们造成的影响。
第二单元
二、商鞅变法
3、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
2、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3、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得力的措施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史记》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逝,太子即位,即秦惠文王。同年,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
商鞅变法是成功的。①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②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秦国的国力大增,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评价
成功!
商鞅之死
春秋时期由于铁器的逐渐普遍使用,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春秋末开始出现大型水利工程,至战国出现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高潮。
——《中华文明史》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战争是需要经济支撑的,经济上的变革各国都在推行。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国家,谁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了,谁就从根本上站住了脚跟。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战国史》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时间:公元前256年
2、修建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3、作用:①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②使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③至今仍在使用。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1)两大系统工程
(2)三个主体工程
鱼嘴:
宝瓶口:
飞沙堰:
本课小结
战国时期
的社会变化
战国
七雄
商鞅
变法
都江堰

实力
最强
国富
兵强
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齐楚秦
燕赵魏韩
秦国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