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 课件(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11.1过秦论 课件(18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2 09:48: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三单元
11.过秦论
贾 谊
学 习 目 标
1.了解并梳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了解借古讽今、实施仁政的意义。
3.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
第三单元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动脑
课 前 预 习
贾生
长沙王太傅
贾太傅
辞赋
政论文
西汉鸿文
三、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 内 动 脑


去世


联合六国,共同抗秦的策略


崛起


影子
二、文题解读
《过秦论》是贾谊的政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所谓的“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
四、背景探源
贾谊所处的时代,正属西汉的所谓“太平盛世”,许多人认为当时天下“已安已治”了,但实际上却是矛盾重重,危机四伏。按照贾谊形象的说法是“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治安策》)。由于大地主大商人势倾王侯,土地高度集中,农民大批逃亡,农业生产遭到破坏,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作为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贾谊从秦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强大,他目睹现实,深感忧虑。写作《过秦论》,明为“过秦”,实为“规汉”,希望汉朝统治者以秦为鉴,施行仁政,改革政治,缓和矛盾,避免社会危机。
五、合作讨论
1.秦王朝的强大始于秦孝公,第1自然段写秦孝公时秦朝兴盛的原因有哪些?
我的见解:(1)地利——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人和——君臣固守以窥周室。(3)政通——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2.把“有席卷天下……并吞八荒之心”改成“有吞并天下之心”是否可以?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我的见解:不可以。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
3.第2自然段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气势,有什么作用?
我的见解:这样写突出秦孝公独霸天下的野心以及对诸侯各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与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
4.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我的见解:(1)政治上: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2)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3)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4)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可见,秦王朝从此由攻势转入守势。
5.灭掉强秦的陈涉及其部卒具备怎样的条件呢?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我的见解:文中交代了陈涉的出身地位、个人素质,交代了起义军的基本情况、武器状况。写出了抗秦力量的薄弱。这样写是为了说明强秦并非是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统治者自身在“守成”方面出现了重大问题。
6.文章叙述了秦兴亡的哪些事实?请概括并分条列出。
我的见解:(1)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秦孝公凭借地理优势,有吞并天下的雄心;商鞅变法,取得了重大成果。
(2)秦王朝势力进一步扩张。按四个方位分写秦领土的日益扩张;诸侯“约从离衡”,秦轻易取胜。
(3)秦始皇统一全国,采取弱民、愚民和防民的措施,秦由攻势转入守势。
(4)陈涉起义及秦灭亡。
7.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全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我的见解:(1)作者认为秦灭亡的原因是不施仁义。
(2)文章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叙史实,一部分发议论。叙史是议论的依据,议论是叙史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