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强化训练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定向测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度强化训练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定向测试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22 10:12: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定向测试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晋·陈寿《三国志》)下列认知有误的是
A.“薪草”“膏油”是可燃物 B.“同时发火”降低了“诸船”的着火点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 D.“膏油”着火不宜用水灭火
2、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
C.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要验纯,所以点燃氢气前也要验纯
D.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3、每一位公民都应具备基本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公共汽车
B.煤矿井下停电,要立即点火照明
C.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扑灭
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可以做灯火实验检查
4、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气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天然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C.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 D.甲烷是由碳、氢两种原子构成的
5、据报道,用75%的酒精(乙醇的水溶液)可以很好地杀死新冠病毒,以下关于乙醇(化学式为C2H5OH)的说法正确的是
A.乙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g
B.乙醇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
C.乙醇中氢元素的含量最高
D.乙醇与甲烷分别在氧气中燃烧后的产物相同
6、 “碳中和”是指一定时间内排放的碳总量与吸收的碳总量相互抵消,实现“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 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 D.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
7、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甲图可知,O2占空气质量的21% B.由甲图可知,红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由乙图可知,只有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冒出白烟 D.由乙图可知,如果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白磷也能在水下燃烧
8、燃烧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物质着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来扑灭
B.易燃物和易爆物可以与其它物质混存
C.将煤块磨成煤粉,做成蜂窝煤,可提高煤的燃烧利用率
D.水能够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9、下列总结的化学知识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化学用语 B.生活知识
①两个氮原子一N2 ②3Fe2+:“3”表示两个铁离子 ③:“+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①爱护水资源一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 ②汽车到加油站加油一严禁烟火 ③使用燃煤炉子取暖一关闭门窗,保暖
C.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D化学中常见的“三”
①干冰升华吸热—制冷剂 ②一氧化碳用于冶金工业一还原性 ③用氮气作食品保护气一化学性质不活泼 ①三种可燃性气体一H2、CO、O2 ②三大化石燃料一煤、石油、天然气 ③三种构成物质的粒子一分子、原子、离子
A.A B.B C.C D.D
10、化石燃料煤是污染最大的燃料,直接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和烟尘。产生的有毒气体中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A.NO2、SO2 B.CO、NO2、SO2 C.CO、NO2 D.CO、SO2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我国古代有在元宵节放飞孔明灯(如图所示) 祈福的风俗。
(1)孔明灯“会飞”的原理是:燃料燃烧时,灯内空气因温度___________使密度___________,从而产生浮力把灯托起来。
(2)传统孔明灯纸质灯罩着火点低于燃料燃烧火焰温度,但灯罩不会燃烧起来,是因为不满足燃烧所需要的___________个条件中的“___________”这一条。
(3)为适应飘荡飞行,孔明灯内的燃料最好选___________(填“液体”或“固体”)燃料。古人用油松木作燃料时会有大量的黑烟产生,若将这种黑烟收集起来,就是可用作制墨原料的___________(填名称)。
(4)现代制作灯罩的材料有很多种类,你认为灯罩材料应该具有的性质有___________(多选,填字母序号)。
a. 质地轻薄 b. 透光性好 c. 受热不稳定 d.通气性差
2、能源的开发、利用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
(1)白居易有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下列能源可以“春风吹又生”的是______(填字母)。
a.氢能 b.石油 c.风能 d.煤炭
(2)硅(Si)相对于氢气便于运输、贮存,是开发价值很高的燃料。晶体硅制得的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在高温条件下金属镁可与反应制得单质硅和一种氧化物,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金属镁虽然性质活泼,但常温下,将镁粉与碘粉(紫黑色)均匀混合,几乎不反应。滴加几滴水后,发生剧烈反应,生成碘化镁并伴有大量紫色蒸气(固体碘易升华),水的作用是______。
3、化学来源于生活,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扑灭森林火灾时,通常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______。
(2)“可燃冰”(CH4·(H2O)n)是一种沉睡在海底和高寒冻土的独特能源。下列有关“可燃冰”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①属于海底生物 ②说明水可以变成油 ③是燃烧值高、污染少的新能源
(3)原子簇是若干个原子的聚集体,有望开发成新材料。某铝原子簇由13个铝原子构成,其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40时相对稳定。写出该稳定铝原子簇的微粒符号______。
(4)写出工业上在高温的条件下利用CO还原赤铁矿(Fe2O3)炼铁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根据所学填空
(1)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按要求从氮气、盐酸、氢氧化钙、甲烷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
①一种气体单质_______;
②一种可燃性气体_______;
③胃酸的主要成分_______;
④一种微溶性碱______。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已成为国家的意志,保护自然环境,人人有责,试回答:
①济南市已全面启动城镇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生活垃圾将全面得到无害化处理。现有下列四种生活垃圾和四类垃圾桶,向垃圾桶中投放垃圾正确的是______(填选项序号之一)。
A.废旧灯管——可回收物 B.废旧铁屑——有害垃圾
C.蔬菜果皮——厨余垃圾 D.废旧书籍——其他垃圾
②保护水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自来水厂通常用明矾(KAl(SO4)2·12H2O)作为净水剂来沉降天然水中的悬浮杂质,明矾由_____种元素组成。
(3)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展现大国担当,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目标。
“碳达峰”是指国家整体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达到峰值:“碳中和”是指人为排放二氧化碳量与通过植树造林和人为碳捕集技术吸收二氧化碳量达到平衡。
①现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利用的能量(如热能、电能等)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能源,属于______(选填“可再生”“不可再生”)能源,在我国,很大一部分是以煤作为燃烧的火力发电,能量转化形式为______(选填字母编号之一)。
A.电能转化为热能 B.热能转化为电能 C.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②煤、汽油、煤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等燃料中,除了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氮等元素,这些元素在燃烧时会转化为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释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若某种氮的氧化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则该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______。
5、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即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即二氧化碳排放与吸收达平衡,最终实现“零排放”)如图1的目标。彰显了中国的大国责任和担当。
(1)“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____________。有专家指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没有捷径可走,首先就是要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____________。
(2)下列做法有利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是____________(填标号)。
a.植树造林 b.风能发电 c.燃煤脱硫 d.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3)“碳捕集、封存和利用”也是目前减缓温室效应的有效的路径,且能消除资源的巨大浪费。图2是利用废气中的二氧化碳制取甲烷的微观示意图。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三、计算题(3小题,每小题7分,共计21分)
1、实验室用锌粒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试计算实验室制取0.4g氢气,理论上需要消耗金属锌的质量?______
2、实验室为了测定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分数,称取85.00gH2O2溶液和2.0gMnO2混合放入质量为50.00g的烧杯中,用电子天平称得烧杯的总质量随时间变化如下表所示:
时间/S 15 30 45 60 75 90
烧杯总质量/g 136.50 136.10 135.70 135.50 135.40 135.40
(1)产生O2的质量为 g。
(2)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写出计算过程)
3、某发电厂改用燃烧清洁燃料发电,不仅一年节约燃煤320万吨,还大大减少了污染物SO2的排放。煤的平均含硫量约为1%,假设煤中的硫元素经燃烧后全部转化为SO2,试计算该发电厂每年可减少排放SO2多少万吨?提示:硫转化为二氧化硫的过程可表示为:S+O2SO2要求:写出计算过程,最终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2分,共计24分)
1、某兴趣小组同学利用下图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实验过程:①打开K1、K2,通入N2一段时间后,Ⅰ、Ⅱ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改通入氧气,Ⅰ中白磷燃烧,Ⅱ中无明显现象。
(1)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实验①中,Ⅰ试管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_______。
(3)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现象是_______。
2、在今年3月4日~11日召开的“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到2060年,要采取各种方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利用含水层封存CO2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手段,含水层是在多孔岩石中含有盐水的地质构造,CO2可以被压至200-800千克/立方米的密度,泵入岩石中进行封存;也可以循环利用CO2制造合成燃料、尿素、甲醇等物质。
请结合上述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资料中“碳中和”的“碳”指的是______(填“碳元素”“碳单质”或“二氧化碳”)。红树林具有很强的二氧化碳吸收能力,合理种植红豆杉等珍贵树种营造碳中和林,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图中______(填字母)生理活动。
(2)CO2被泵入含水层封存后导致酸性增强的原因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CH3OH),其微观示意图如图(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
①请画出丁的微观图示______,四种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
②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B
【详解】
A、“薪草”“膏油”均能够燃烧,是可燃物,故A正确;
B、“同时发火”提高了温度,使其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开始燃烧。着火点为可燃物固有属性,一般不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B错误;
C、“时风盛猛”提供充足的氧气,燃烧会更剧烈,故C正确;
D、油的密度比水小,着火时若用水扑火,油会浮在水面继续燃烧,因此不宜用水灭火,故D正确;
故选B。
2、C
【详解】
A.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但是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KClO3,错误;
B.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但是不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分子或原子,也有可能是中子等,错误;
C.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要验纯,否则有可能发生爆炸,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因此点燃氢气前也要验纯,正确;
D.燃烧伴随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是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的发光、放热,错误;
故选C。
【点睛】
3、D
【详解】
A:易燃易爆物品遇明火发生爆炸,危害公共安全,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物品乘坐公共汽车。A错。
B:煤矿井下含有瓦斯等易燃易爆物,遇明火发生爆炸。煤矿井下停电,不要点火照明,以防止爆炸。B错。
C:电器着火,立即切断电源,用沙土扑灭。C错。
D:久未开启的菜窖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不支持燃烧。此时进入易发生危险。所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可以做灯火实验检查。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D。
4、B
【详解】
A、天然气是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甲烷,而甲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B、天然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形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甲烷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1×4) =3:1,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分子由原子构成,甲烷分子是由碳、氢两种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5、D
【详解】
A、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是“1”,一般不写,不是“g”,选项A不正确;
B、乙醇是由乙醇分子构成的,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该元素的原子个数,根据乙醇的化学式C2H5OH,一个乙醇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构成的,选项B不正确;
C、根据乙醇的化学式C2H5OH,乙醇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 ∶(1×6) ∶16=12∶3∶8,因此氢元素的含量最低,碳元素的含量最高,选项C不正确;
D、乙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甲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也是二氧化碳和水,选项D正确。
故选D。
6、C
【详解】
A.使用新技术提高传统能源的利用效率,利于实现碳中和。
B.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减少了资源浪费,利于实现碳中和。
C.大量使用一次性餐具,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实现碳中和。
D.利用风能实现清洁发电,节约了资源,利于实现碳中和。
故选:C
7、A
【详解】
A、由甲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可得到氧气的体积分数约为21%,不是质量分数,故A错误;
B、由甲图可知,红磷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没有氧气红磷不能燃烧,故B正确;
C、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能燃烧,冒出白烟,故C正确;
D、对比乙图中铜片上的白磷和水中白磷,说明白磷燃烧需要氧气与氧气接触,所以通入空气后,水中的白磷也能燃烧,故D正确;
故选A。
8、C
【详解】
A、不是所有物质着火都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来扑灭,例如镁在二氧化碳中能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错误;
B、易燃物和易爆物不可以与其它物质混存,防止引发爆炸或火灾事故,错误;
C、将煤块磨成煤粉,做成蜂窝煤,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可提高煤的燃烧利用率,正确;
D、水能够灭火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不能被降低,错误;
故选C。
9、C
【详解】
A、①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两个氮原子表示为2N,①错误;②3Fe2+:“3”表示三个亚铁离子,②错误;③ :“+2”表示钙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③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意;
B、①爱护水资源应该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①正确;②汽车到加油站加油,应该严禁烟火,防止发生爆炸,②正确;③使用燃煤炉子取暖,不能关闭门窗,保暖,防止一氧化碳中毒,③错误,选项B不符合题意;
C、①干冰升华吸热,可用于制冷剂,①正确;②物质夺取氧的性质是还原性,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②正确;③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氮气作食品保护气,③正确,选项C符合题意;
D、①H2、CO都具有可燃性,是可燃性气体,O2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是可燃性气体,①错误;②三大化石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②正确;③三种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分子、原子、离子,如水由水分子直接构成,铁由铁原子构成,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③正确,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A
【详解】
NO2、SO2、CO均具有毒性,但CO不会形成酸雨,酸雨的主要成分是硝酸和硫酸,主要是由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的pH<5.6的降水,所以化石燃料煤直接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中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NO2、SO2。故选:A。
二、填空题
1、
(1) 升高 变小
(2) 三
温度达到着火点
(3) 固体 炭黑
(4)abd
【分析】
(1)
点燃孔明灯后,灯罩内的空气受热,温度升高,体积膨胀,密度变小,在浮力的作用下升空;
(2)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个条件;该现象是因为不满足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中的“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这一条;
(3)
液体容易飘洒,为适应飘荡飞行,最好选固体燃料;古人用油松木作燃料时会有大量的黑烟产生,这是因为油松木不完全燃烧产生的黑色固体炭黑;
(4)
灯罩材料应该具有质地轻薄、透光性好、通气性差的性质,故选abd,受热不稳定不符合题意。
【点睛】
2、
(1)ac
(2)
(3)催化作用
【解析】
(1)
氢能与风能属于可再生能源;石油与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能源,故选:ac;
(2)
在高温条件下金属镁可以与氧化硅反应制得单质硅,同时生成氧化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
由实验现象可知,该反应是个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碘由固态变为气态;在水的催化作用下,镁与碘反应生成碘化镁,水的作用是催化作用。
3、
(1)移除可燃物
(2)③
(3)
(4)
【分析】
(1)
扑灭森林火灾时,通常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其灭火原理是移除可燃物或清除可燃物。
(2)
①可燃冰是一种化学物质,不是海底生物,故选项错误;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水不能变成油,故选项错误;③可燃冰燃烧值较高,且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其燃烧污染小,故选项正确,故选③。
(3)
铝是13号元素,核电荷数为13,最外层电子数为3,铝原子簇由13个铝原子构成,则最外层电子总数为39,当其最外层电子数的总和为40时相对稳定。所以该原子簇得到了1个电子带1个单位负电荷,表示为。
(4)
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还原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方程式为:。
【点睛】
4、
(1)
(2) C 5
(3) 不可再生 B NO
【解析】
(1)
①氯气是一种气体单质,故填Cl2;
②甲烷是一种可燃性气体,故填CH4;
③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故填HCl;
④氢氧化钙是一种微溶性碱,故填Ca(OH)2;
(2)
①A、废旧灯管其他垃圾,A错误;
B、废旧铁屑属于可回收垃圾,B错误;
C、蔬菜果皮属于厨余垃圾,C正确;
D、废旧书籍属于可回收垃圾,D错误;
故选C。
②明矾由K、Al、S、O、H五种元素组成;
(3)
①煤、石油和天然气都是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以煤作为燃烧的火力发电,能量转化形式为热能转化为电能,故填B;
②设氮的氧化物化学式为,则相对分子质量为=30,,故该氮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O。
5、
(1) 二氧化碳 天然气
(2)ab
(3)
【分析】
(1)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碳达峰、碳中和”中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
(2)
a.植树造林,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符合题意;
b.风能发电,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题意;
c.燃煤脱硫,可以减少二氧化硫生成,减少空气污染,但并没有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不符合题意;
d.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等气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3)
根据微观示意图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烷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点睛】
三、计算题
1、13g
【详解】
设消耗锌的质量为x
x=13g
答:理论上需要消耗13g锌。
2、(1)16.0;(2)4%
【详解】
(1)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反应前后质量差即为反应生成氧气质量,产生O2的质量为:85.00g+2.00g+50.00g-135.40g=1.60g;
(2)设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解得=3.40g,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4%。
3、煤的平均含硫量约为1%,假设煤中的硫元素经燃烧后全部转化为SO2,320万吨煤中硫元素的质量为320万吨×1%=3.2万吨。
解:设该发电厂每年可减少排放SO2万吨。
=6.4万吨
答:每年可减少排放SO2 6.4万吨。
【详解】
煤的平均含硫量约为1%,假设煤中的硫元素经燃烧后全部转化为SO2,320万吨煤中硫元素的质量为320万吨×1%=3.2万吨。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4P+5O22P2O5 没有与氧气接触 实验②中,Ⅰ中白磷燃烧,Ⅱ中无明显现象
【详解】
(1)白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化学方程式为:,故填:;
(2)①打开 K1、K2,通入N2.一段时间后,Ⅰ、Ⅱ试管中均无明显现象,Ⅰ试管中白磷不燃烧的原因是:没有与氧气接触,故填:没有与氧气接触;
(3)通入氧气后,热水中的白磷燃烧而冷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了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填:实验②中,Ⅰ中白磷燃烧,Ⅱ中无明显现象。
2、二氧化碳 C 乙、丁
【详解】
(1)资料中“碳中和”的“碳”指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参与反应是光合作用,即目的是为了促进图中C生理活动。
(2)CO2被泵入含水层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导致酸性增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O2+H2O=H2CO3 。
(3)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有六个氢原子,二个氧原子,一个碳原子,生成物丙中有一个氧原子,一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因此丁中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因此丁的微观图示为 ;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甲是氢气不是氧化物,乙是二氧化碳是氧化物;丙是甲醇不是氧化物;丁是水是氧化物。故四种物质属于氧化物的是乙、丁。
②该反应反应物为氢气和二氧化碳,生成甲醇和水,化学方程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