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专项练习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专项练习试卷(word版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4-22 10:22: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十一单元盐 化肥专项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
1、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梳理和归纳不正确的是
A化学与生活 B物质鉴别
①煤炉上放一盆水能防止煤气中毒 ②洗涤剂去除油污,利用了乳化的原理 ①用水可以鉴别硫酸铜和氯化钠 ②用稀盐酸可以鉴别氧化铜和铁粉
C实验安全 D物质的用途
①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 ②稀释浓硫酸时,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 ①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②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
A.A B.B C.C D.D
2、小亮同学在实验室中制取CO2气体后,对废液进行后续探究,他向一定质量的含CaCl2和HCl的废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实验过程中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者气体关系如图1所示,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与溶液的pH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图1中横轴上x点的值为106
C.图2中h→k段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图1中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两种
3、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和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和操作方法
A 铁 铜 加足量稀盐酸,过滤
B 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 通入氧气点燃
C 二氧化碳 氯化氢 通过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D 氯化钾 氯酸钾 加入二氧化锰加热
A.A B.B C.C D.D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胃溃疡患者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
B.医疗上用食盐配制生理盐水
C.为了消除蚊虫叮咬后的痛痒,在患处涂肥皂水
D.用pH试纸检验雨水的pH为5.5,确定此雨水是酸雨
5、除去下列各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方法均正确的是
物质 杂质 试剂 除杂操作方法
A CO2气体 CO气体 通入O2 点燃
B KNO3固体 NaCl固体 水 降温结晶
C CO2气体 HCl气体 饱和碳酸钠溶液 洗气
D KNO3溶液 KOH溶液 适量的 CuSO4溶液 过滤
A.A B.B C.C D.D
6、下列离子组合能在pH=1的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Na+、Ag+、、Cl- B.K+、、、Na+
C.K+、Na+、OH-、 D.K+、Na+、、
7、《周礼》记载沿海古人“煤饼烧蛎房成灰”(“蛎房”即牡蛎壳,主要成分为CaCO3),并把这种灰称为“蜃”。东汉蔡伦改进后的造纸术,第一步沤浸树皮的碱液可用“蜃”与水混合制得。“蜃”的主要成分是
A.CaO B.Ca(OH)2 C.CaCO3 D.Na2CO3
8、如图所示的甲、乙两个装置中,胶头滴管中吸入某种液体,平底烧瓶中充入(或放入)另一种物质,挤压胶头滴管加入液体,一段时间后两装置中的气球都明显胀大(忽略液体体积对气球体积的影响)。则滴管和烧瓶中用试剂可能是
选项 甲 乙
A 稀硫酸和铜片 水和 CO2
B 双氧水和MnO2 NaOH溶液和CO2
C Na2CO3溶液和稀硫酸 NaOH溶液和CO
D H2O和NH3 硝酸银溶液和HCl
A.A B.B C.C D.D
9、下列有关物质的检验方法和结论都合理的是
A.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的物质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B.用燃着的木条伸入某气体中,火焰熄灭,则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C.经点燃,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不一定是一氧化碳
D.尝一下,有咸味的白色固体一定是食盐
10、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对应正确的是
A.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用作化肥
B.石墨是黑色质软的固体,用作电池的电极
C.镁条燃烧时产生耀眼白光,用于制作烟花
D.金刚石硬度大,用于制造钻石
第Ⅱ卷(非选择题 7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请用合适的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2个铁离子_________;
(2)氦气_____;
(3)氯化钠中钠显+1价________;
(4)纯碱是_____。工业制烧碱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2、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现有氧气、一氧化碳、食盐、二氧化碳、氦气、二氧化硫,请用化学式按下列要求填空:
(1)可充填灯泡的保护气是______;
(2)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是_______;
(3)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是_______;
(4)造成酸雨的气体是______;
(5)潜水员需要携带的气体是______;
(6)厨房中作调味品的是______;
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溴元素的相关信息如图甲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______。
(2)溴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图乙中______(填字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若图乙中C表示离子,则x的值是______, 图中C元素与钠元素形成物质的化学式______。
(4)写出含A元素的碳酸盐的化学式,并标出碳元素的化合价______。
4、比较、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小红在学习了酸、碱、盐的知识后进行了总结:
(1)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_(填微粒的符号)。
(2)常温下呈液态的碱溶液中的阳离子___________(填微粒的符号)。
(3)下列反应中:
①金属氧化物+酸―→盐+水②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③酸+碱→盐+水,
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___________(填序号)。
(4)在溶液中与CaCl2、Ca(NO3)2均能反应的盐有___________(任举一例,写化学式)。
(5)请你找出一种在溶液中与CaCl2反应而不与Ca(NO3)2反应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5、选用合适的试剂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为杂质)
(1)FeSO4(CuSO4)试剂是________。
(2)NaCl(Na2CO3)试剂是________。
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学习化学后,小红同学知道了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了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她收集了干燥的鸡蛋壳拿去实验室,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杂质不与盐酸反应)。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烧杯和稀盐酸总质量 鸡蛋壳的质量 烧杯和剩余物总质量
150g 6.25g 154.05g
(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______g。
(2)请你帮助小红同学计算她收集的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写出计算过程)
2、为测定某品牌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兴趣小组取200g该盐酸样品于烧杯中,将50g碳酸钠溶液分为5等份,分5次加入盛有该盐酸样品的烧杯中。测出每次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总质量,实验数据如下表: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加入Na2CO3溶液的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208.9g 217.8g 226.7g 235.6g 245.6g
(1)200g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__。
(2)计算该品牌盐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
3、小明的父亲买回一些化肥,其中一袋的包装说明部分内容如图所示,为确定该化肥的纯度是否符合标准,小明同学取10g该化肥样品(所含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加入50g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得到沉淀11.65g(不含杂质)。
(1)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求解样品中硫酸钾质量(x)的计算式为______;
(3)通过计算,该化肥的纯度是否符合包装上的说明______;
(4)所用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5)恰好反应后,在所得溶液中再加入27.45g水,则最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4、为测定某碳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他取出100g该溶液,向其中逐渐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总质量与所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根据题意回答问题:(提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及二氧化碳)
(1)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A点时,烧杯中所得溶液呈___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当滴加稀盐酸至图中B点时,烧杯中所得溶液的溶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请计算此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5、石灰石是常见的非金属矿产,也是用途极广的宝贵资源,我国石灰石产量也早是世界第一、现有22g石灰石某样品,将200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样品中(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酸发生反应)。如表是实验数据的记录:请根据的实验数据完成下列问题:
加入稀盐酸/g 50 50 50 50
烧杯内剩余固体的质量/g 16 10 m 2
(1)数据m的值为______;
(2)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22g石灰石样品中CaCO3,质量为______。
(3)第四次加入稀盐酸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是多少?(该问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0.1%)
四、实验探究(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
1、小明在实验室发现一瓶未密封的KOH固体,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
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KOH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
②K2CO3溶液呈碱性,CaCl2溶液、KCl溶液呈中性。
(猜想假设)
假设I:只含KOH;假设Ⅱ:含KOH和K2CO3;假设Ⅲ:只含K2CO3
(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 假设_____不正确
②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静置 ____________ 假设Ⅱ正确
③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
完全变质的KOH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K2CO3在农业上的用途是______。
2、某化学兴趣小组把金属钠放到硫酸铜溶液中,实验并非如想象的有红色铜析出,而是生成一种蓝色沉淀,同学们非常好奇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金属钠放到硫酸铜溶液中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
(查阅资料)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能跟氧气反应也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并放出气体,生成的溶液显碱性
(实验探究)
实验一:把一小块擦干净的金属钠放到装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中,点燃生成的气体,听到“噗”的一声后燃烧起来,说明有__________气体生成。
实验二:在剩余的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发现有蓝色沉淀
(实验总结)实验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实验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实验反思)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目的是隔绝____________。
(实验拓展)兴趣小组又将一小块擦干净的金属钠放入盛有FeCl3溶液的烧杯中,观察到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小红和小明同学在药品柜取用药品时,发现有一瓶氢氧化钠溶液瓶盖附近“长”满白色物质。他们决定对白色物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种白色物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会转化为碳酸氢钠 ②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③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猜想假设)小红认为:白色物质全部是氢氧化钠。
小明认为:白色物质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你的认为:白色物质还有可能是_______。
(实验验证)他们取白色固体,加水溶解配制成溶液,标记为溶液A,以备实验使用。
(1)小红先取适量溶液A,然后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小红由此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小明认为小红的实验不能得出这个结论,理由是_______。
(2)小红经过思考后,再做实验:取适量溶液A,滴加少量稀盐酸,发现_______,再次认为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但小明认为小红的实验仍然不能得出这个结论,理由是_______。
(3)小明认真总结了小红的实验,也取适量的溶液A,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红,证明自己猜想正确。
(反思拓展)(1)废液处理:实验结束后,小红、小明把废液统一倒入一个废液缸中,发现溶液呈红色,于是逐滴加入稀盐酸至刚好变为无色时,溶液中的溶质除了酚酞外,还含有CaCl2、_______(填化学式)。
(2)杂质去除:要除去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溶液,选择的试剂可以是_______溶液。
4、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
资料:①KOH与NaOH化学性质相似②K2CO3与Na2CO3化学性质相似
(演示实验)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混合,直接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为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反应,三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1)测定溶液pH的方法
小红同学在实验过程中用pH试纸测的pH变化如图所示,小红是将_____________溶液滴向_____________溶液中,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 c点的阴离子有_____________。
(2)测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由图知,稀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①B点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
②C点溶质_____________。
(3)借助于酸碱指示剂
小明同学通过图1所示实验,他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也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同学继续探究:反应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呢?针对疑问,太家纷纷提出猜想。
猜想一:只有K2SO4
猜想二:有K2SO4和H2SO4
猜想三:有K2SO4和H2SO4和KOH
其他同学认为有一种猜想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其余猜想,各学习小组选用BaCl2溶液、生锈铁钉,进行如下方案的探究:
实验方案 加入生锈铁钉 滴加BaCl2溶液
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 产生白色沉淀
实验结论 溶液中有H2SO4,相关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 溶液中有H2SO4
小芳针对上述方案提出疑问,有一个方案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
(反思交流)小花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看到了气泡,她很想知道这瓶氢氧化钾溶液的成分,你能帮她设计实验方案吗?方案:_____________。(请写出操作、现象、结论)
5、碱石灰是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相关资料见下图资料卡片。
(提出问题)实验室中久置的碱石灰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进行猜想)久置的碱石灰样品中可能含有CaO、NaOH、Ca(OH)2、Na2CO3、CaCO3等成分。
(1)样品中可能含有Ca(OH)2、Na2CO3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
(实验过程)如下图示:
(2)操作①的名称是为过滤,实验室完成过滤所需实验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和_______。
(3)溶液C中加入酚酞的现象I为_______。
(4)溶液A中加入CaCl2溶液后产生固体,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该反应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_______。(填写化学名称)
(5)向溶液A中加入过量CaCl2溶液后,证明CaCl2溶液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
(实验结论)
(6)该久置的碱石灰样品中能确定一定含有的物质是_______。
A.CaOB.NaOHC.Ca(OH)2D.Na2CO3E.CaCO3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A
【详解】
A、①一氧化碳难溶于水,煤炉上放一盆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说法错误;②洗涤剂有乳化作用,能将大的油滴分散成细小的油滴随水冲走,去除油污,利用了乳化的原理,说法正确,选项A符合题意;
B、①将硫酸铜和氯化钠溶于水,硫酸铜溶液呈蓝色,氯化钠溶液呈无色,可以鉴别开,该说法正确;②稀盐酸与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溶液变蓝色,稀盐酸与铁粉反应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浅绿色,可以鉴别开,选项B不符合题意;
C、①为了防止发生爆炸,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验纯,该说法正确;②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的扩散,稀释浓硫酸时,切不可把水注入浓硫酸中,该说正确,选项C不符合题意;
D、①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冷凝成水滴,该说法正确;②利用氯化钠溶液的密度,农业上用氯化钠溶液来选种,该说法正确,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B
【详解】
A、加入的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把盐酸消耗完了,才开始与氯化钙反应,开始生成沉淀,因此图1中0→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过程;图1中b→c段表示生成沉淀的过程,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
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图1中b点的值为5.3g ÷10%=53;x点的值为(5.3g +5.3g )÷10%=106,B正确。
C. b~c段反应过程是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在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呈中性,C错误。
D、图1中c点时,原溶液中的溶质盐酸和氯化钙都被反应完,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一种,D错误。
故选:B。
3、C
【详解】
A、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铜不与盐酸反应,反而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B、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C、氯化氢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与碳酸氢钠反应,再通过浓硫酸干燥,能除去杂质且不带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符合题意;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和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能除去杂质,但引入新的杂质二氧化锰,不符合除杂的原则,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睛】
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原物质不得改变。除杂一般要遵守两个原则: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4、C
【详解】
A:小苏打学名碳酸氢钠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胃内压强增大。胃溃疡患者不宜用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症。A错。
B: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医疗上用氯化钠配制生理盐水。B错。
C:蚊虫叮咬在皮肤中分泌蚁酸,肥皂水显碱性,在患处涂肥皂水,发生中和反应,减轻痛痒。C正确。
D:pH为5.5<5.6此雨水是酸雨。但用pH试纸测得的pH为整数值,测不出5.5。D错。
综上所述:选择C。
【点睛】
5、B
【详解】
A、如果二氧化碳气体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较少,一氧化碳不会发生燃烧,即通过点燃的方法不能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选项错误;
B、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氯化钠大,则硝酸钾中混有氯化钠杂质,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除去硝酸钾中的氯化钠,选项正确;
C、将气体通入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因为二氧化碳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的溶解度小于氯化氢的,且氯化氢可与碳酸氢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氯化氢气体应选择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选项错误;
D、氢氧化钾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钾,会引入新杂质硫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错误,故选B。
6、D
【分析】
pH=1的溶液显酸性,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说明离子相互之间不生成气体、不生成沉淀、不生成水。
【详解】
A、银离子和氯离子生成氯化银沉淀,不能大量共存,故A不正确;
B、pH=1的溶液显酸性,溶液中氢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大量共存,故B不正确;
C、pH=1的溶液显酸性,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C不正确;
D、在pH=1的溶液中,四种离子相互之间不能生成气体、沉淀和水,能大量共存,故D正确。故选D。
7、A
【详解】
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蛎房”主要成分为CaCO3,“煤饼烧蛎房成灰”,这种灰称为“蜃”,则“蜃”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钙,故选A。
8、B
【详解】
A、甲中稀硫酸和铜片不反应,所以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气球不变化;乙中二氧化碳部分溶于水,使容器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故错误;
B、甲中双氧水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迅速反应生成氧气,使容器内压强大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乙中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容器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故正确;
C、甲中稀硫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导致容器内压强大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乙中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所以气球不变,故错误;
D、甲中氨气极易溶于水,导致容器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不会胀大;乙中硝酸银和HCl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导致容器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所以气球变大,故错误。
故选B。
9、C
【详解】
A、碳酸盐和氢前金属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加入稀盐酸,有无色气体产生的物质中含有的不一定是碳酸钙,还可能是其他碳酸盐或氢前金属,故A选项错误;
B、二氧化碳、氮气、稀有气体等都不支持木条的燃烧,所以使燃着木条熄灭的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故B选项错误;
C、一氧化碳、甲烷等在空气中燃烧都产生淡蓝色火焰,所以经点燃,产生蓝色火焰的气体不一定是一氧化碳,故C选项正确;
D、有咸味的白色固体不一定是食盐,如亚硝酸钠味道与食盐一样有盐味,但亚硝酸钠有毒,因此不能尝任何化学药品的味道,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0、C
【详解】
A、碳酸氢铵用作化肥是因为含有营养元素氮,与受热易分解的性质无关,故A错误;
B、石墨用作电池的电极是因为石墨能导电,与其颜色硬度无关,故B错误;
C、镁条燃烧时产生耀眼白光,可用于制作烟花,故C正确;
D、金刚石硬度大,可用于钻探机的钻头等,用于制造钻石是因为仔细研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故D错误。
故选C。
二、填空题
1、
(1)2
(2)He
(3)
(4) Na2CO3 Na2CO3+Ca(OH)2=CaCO3↓+2NaOH
【解析】
(1)
离子符号前面数字,表示离子个数,故填:2。
(2)
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化学式为元素符号,故填:He。
(3)
化合价标注在元素符号正上方,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故填:。
(4)
纯碱是碳酸钠,工业上用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制取氢氧化钠,同时生成碳酸钙沉淀,故填:Na2CO3;Na2CO3+Ca(OH)2=CaCO3↓+2NaOH。
2、
(1)He
(2)CO
(3)CO2
(4)SO2
(5)O2
(6)NaCl
【分析】
(1)
氦气化学性质稳定,可充填灯泡的保护气,故填:He;
(2)
一氧化碳有毒,能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一氧化碳中毒,故填:CO;
(3)
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过多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故填:CO2;
(4)
二氧化硫经过一系列反应变成硫酸而形成酸雨,所以造成酸雨的气体是二氧化硫,故填:SO2;
(5)
氧气具有氧化性,可以供给呼吸,所以潜水员需要携带的气体是氧气,故填:O2;
(6)
食盐是厨房中作调味品,故填:NaCl。
3、
(1)79.90
(2)B
(3) 8 Na2S
(4)
【分析】
(1)
元素周期表正下方数字是相对原子质量。溴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9.90。
(2)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溴原子和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都为7,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3)
若图乙中C表示离子,则最外层电子排满,x=8。质子数=原子序数,所以C是16号元素硫元素,与钠形成的化合物是硫化钠,化学式Na2S。
(4)
A是19号元素钾元素,其碳酸盐为碳酸钾,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代数和为0,钾+1价,氧-2价,所以碳元素为+4价,表示为。
【点睛】
4、
(1)H+
(2)
(3)①③
(4)Na2CO3(答案合理均可)
(5)CaCl2+2AgNO3=2AgCl↓+Ca(NO3)2
【解析】
(1)
酸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都能电离产生共同的氢离子,并且是唯一的一种阳离子,所以酸溶液中都含有H+
(2)
常温下呈液态的碱溶液中的阳离子为铵根离子。
故填:
(3)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①金属氧化物(化合物)+酸(化合物)―→盐(化合物)+水(化合物),存在离子的交换,所以属于复分解反应;
②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不存在离子的交换,所以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③酸(化合物)+碱(化合物)→盐(化合物)+水(化合物),存在离子的交换,所以属于复分解反应;
故填:①③
(4)

在溶液中与CaCl2、Ca(NO3)2均能反应的盐(含有碳酸根离子的可溶性盐)有碳酸钠等。
故填:Na2CO3(答案合理均可)
(5)
会与CaCl2反应而不与Ca(NO3)2反应的物质,不能含有碳酸根离子,又要会与CaCl2反应,所以是要含有银离子的可溶性盐,可以是硝酸银,所以硝酸银与CaCl2会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2AgNO3=2AgCl↓+Ca(NO3)2
5、(1)
【解析】
(1)
硫酸亚铁中含有硫酸铜,这两种盐含有相同的阴离子,所以除去硫酸铜实际上就是除去铜离子,最佳方法即是将铜离子转化为亚铁离子,考虑到它们的性质,可以用铁来将铜置换出来,故填:铁或Fe;
(2)
氯化钠中含有碳酸钠,这两种盐含有相同的阳离子,所以除去碳酸钠实际上就是除去碳酸根离子,所以考虑到碳酸钠能够跟盐酸生成气体,跟氯化钡溶液、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生成沉淀,同时不会生成新的杂质,可以选择这些方法来除去碳酸钠,故填:稀盐酸(或氯化钙溶液、氯化钡溶液)。
三、计算题
1、
(1)2.2
(2)解:设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
x=5g
答:鸡蛋壳中碳酸钙的质量为5g。
【解析】
(1)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150g+6.25g 154.05g=2.2g,故填2.2。
(2)
见答案
2、
(1)44g
(2)解设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为x
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65%。
【分析】
(1)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得知,完全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故填:4.4g。
(2)
见答案。
3、
(1)
(2)设样品中硫酸钾质量为x
则样品中硫酸钾质量(x)的计算式为。
(3)不符合
(4)设参加反应的氯化钡的质量为y
则所用氯化钡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5)设生成的氯化钾的质量为z
最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则最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分析】
(1)
硫酸钾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钾,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
取10g该化肥样品(所含杂质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加入50g氯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后,过滤、洗涤、烘干得到沉淀11.65g(不含杂质),说明生成的硫酸钡的质量为11.65g。
(3)
由(2)得:,该化肥的纯度为,87%<95%,故该化肥的纯度不符合包装上的说明。
(4)
见答案。
(5)
见答案。
4、
(1) 中性
NaCl、HCl
(2)解: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
答:碳酸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6%。
【解析】
(1)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及二氧化碳,A点为转折点,反应恰好结束,溶液为中性。B点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为生成的氯化钠、过量氯化氢;故填:中性,NaCl、HCl。
(2)
见答案。
5、
(1)4
(2) 第一次完全反应时,50g稀盐酸恰好与6g(22g-16g=6g)碳酸钙反应,则设与6g的碳酸钙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分数为x
x=8.76%
则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8. 76%,
但是第四次剩余的固体质量为2g,说明第四次加入50g稀盐酸时,碳酸钙已经完全反应,稀盐酸有剩余,样品中含有2g杂质,根据分析,碳酸钙的质量为22g-2g=20g
(3)设反应生成的氯化钙质量为z,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
z=22.2g
y=8.8g
答:第四次加入稀盐酸后所得溶液中氯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0.5%。
【解析】
(1)
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一次完全反应时,50g稀盐酸恰好与6g(22g-16g=6g)碳酸钙反应,第二次50g稀盐酸恰好与6g(16g-10g=6g)碳酸钙反应,第三次50mL稀盐酸恰好与6g(10g-6g=4g)碳酸钙反应,即m为4g;
(2)
见答案;
(3)
见答案。
四、实验探究
1、, I 产生白色沉淀 酚酞试液变变红 用作钾肥
【详解】
[查阅资料]
变质的原因是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进行实验]
①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产生气泡,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钾,碳酸钾中含有碳酸根能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假设I中只有,假设I不成立;
②假设Ⅱ正确,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钾和碳酸钾,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氯化钙和碳酸钾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
③由于假设Ⅱ正确,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钾,取②中上层清液,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酚酞试液变红色;
[拓展应用]
完全变质的 KOH 也有利用价值,从K2CO3的组成或性质看,碳酸钾中含有钾元素,碳酸钾易溶于水,因此K2CO3在农业上可以用作钾肥。
2、氢气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OH)2↓+Na2SO4 空气中的氧气和水 6Na+2FeCl3+6H2O=3H2↑+2Fe(OH)3↓+6NaCl
【详解】
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元素种类不变,把一小块擦干净的金属钠放到装有少量蒸馏水的试管中,点燃生成的气体,听到“噗”的一声后燃烧,说明生成了可燃性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 有氢气生成;
实验总结:已知,钠能与水发生反应,并放出气体,生成的溶液显碱性,则生成物为氢氧化钠和氢气,实验一中发生反应为钠和水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2Na+2H2O=2NaOH+H2↑;
实验二中发生反应为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2NaOH+CuSO4═Cu(OH)2↓+Na2SO4;
实验反思:已知,钠是非常活泼的金属,能跟氧气反应;金属钠通常保存在煤油中,目的是隔绝氧气,防止钠和氧气反应变质;
实验拓展:根据上述反应的实质,金属钠先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氢氧化钠在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钠,故反应的总方程式为6Na+2FeCl3+6H2O=3H2↑+2Fe(OH)3↓+6NaCl。
3、碳酸钠##Na2CO3 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无气泡产生 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不会产生气泡 NaCl 氢氧化钡Ba(OH)2
【详解】
猜想假设: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所以白色物质是碳酸钠或氢氧化钠或两者都有。故填:碳酸钠。
实验验证:
(1)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所以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氢氧化钠。
(2)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产生,所以小红确认无碳酸钠,则现象是无气泡产生。白色物质含有氢氧化钠,在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液中,滴加少量的稀盐酸,氢氧化钠先与稀盐酸反应不会产生气泡,如稀盐酸被完全消耗则不会与碳酸钠反应。
反思拓展:
(1)从有氯化钙可知,小明加入的是氯化钙溶液。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混合后加入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为酚酞、氯化钙和氯化钠(化学式NaCl)。
(2)碳酸根离子与钡离子或钙离子能形成沉淀被除去。为不引入新杂质,可使用氢氧化钡或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最好选用氢氧化钡溶液。
4、氢氧化钾##KOH 稀硫酸2SO4 溶液的酸碱性发生改变 和 OH- KOH和H2SO4 恰好反应 K2SO4和H2SO4 KOH和H2SO4 能反应,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共存 铁锈减少(或消失),溶液变成黄色 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只能证明有硫酸根离子,而不能证明有氢离子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过量的CaCl2溶液,再加无色酚酞,若溶液变红则成分是KOH和K2CO3;若溶液不变红,则成分是K2CO3
【详解】
(1)开始pH小于7,所以烧杯中是酸,所以是将KOH溶液滴向H2SO4溶液中。溶液的酸碱性发生改变,说明溶液中氢离子消失,证明发生了化学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点pH>7,说明碱过量,则含有的阴离子有和 OH-。
(2)①稀硫酸与氢氧化钾溶液反应放热,B点温度最高,说明KOH和H2SO4 恰好反应。
②因为逐渐加入的是稀硫酸,所以C稀硫酸过量,则溶质有K2SO4和H2SO4。
(3)KOH和H2SO4 能反应,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共存,所以猜想三不合理。
加入生锈铁钉后,得出溶液中有H2SO4。铁锈主要成分氧化铁和硫酸反应会生成硫酸铁和水,所以实验现象是铁锈减少(或消失),溶液变成黄色,化学方程式是。
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只能证明有硫酸根离子,而不能证明有氢离子,所以滴加BaCl2溶液的方案不合理。
小花向氢氧化钾溶液中滴加稀硫酸,看到了气泡,说明该氢氧化钾溶液变质了,生成了碳酸钾。主要验证溶液中是否还有氢氧化钾,方案是: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过量的CaCl2溶液,再加无色酚酞,若溶液变红则成分是KOH和K2CO3;若溶液不变红,则成分是K2CO3。
5、 玻璃棒 溶液变红 碳酸钠 取溶液C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D
【详解】
(1)碱石灰的成分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氧化钙和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过滤时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和玻璃棒,玻璃棒用于引流;
(3)样品溶于水后,烧杯内壁发热,说明有氧化钙或者是氢氧化钠,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较多热量,氢氧化钠是溶解放热;溶液A中加入氯化钙后成浊液,说明含有碳酸钠;由于加入了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在溶液C中无碳酸钠剩余,但C中一定有氢氧化钠存在,加入酚酞后,溶液变为红色;
(4)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溶液A中加入CaCl2溶液后产生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5)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故证明CaCl2溶液过量的方法是取溶液C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6)因为氧化钙、氢氧化钠溶于水时都放出热量,因此无法确定是否一定含有氧化钙或氢氧化钠;
如果样品中含有碳酸钙,则加入足量水时会出现浊液,因此不能确定是否含有氢氧化钙;
如果样品中含有氢氧化钙时,氢氧化钙能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因此无法确定是否含有碳酸钙;
溶液A中加入CaCl2溶液后产生固体,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有碳酸钠;
故填: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