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历史问卷
(卷面分值:100分;考试时间:8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0分)
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
①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 ②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
③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 ④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②③④① D. ③④②①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世袭制 D. 禅让制
有同学这样形容战国时期前秦诸子的思想,有的一股正气,平治天下;有的爱好和平,讲求实际功利;有的刻薄严苛,法度严明;有的带着逍遥魂儿,避世寻自由,这些思想分别是指哪家学派
道家、儒家、法家、墨家
B. 儒家、墨家、法家、道家
C. 墨家、儒家、法家、道家
D. 墨家、法家、道家、儒家
战国时期兼并战争日益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展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制度改革,变法成为时代风潮。推动这一潮流出现的根源是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B. 富国强兵诸侯争霸
C. 百家争鸣思想碰撞 D. 铁器使用牛耕推广
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履至尊而制六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变化是
A. 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 B. 从封邦建国到郡国并存
C.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D. 从诸侯争霸到中央集权
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失在于政,不在于制”。这表明他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在于
A. 废除分封 B. “焚书坑儒” C. 农民起义 D. 统治者的暴政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逐渐形成,对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起了重大的作用。下列关于西汉丝绸之路开通并逐渐形成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西汉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特别是丝绸业发达
②张骞出使西域 ,使中原与西域的关系加强
③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
④全国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保障了丝绸之路的形成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②④
某同学在做历史课堂笔记时,记录了下表。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实行郡国并行 B. 巩固中央集权 C. 开拓边疆地区 D. 确立儒学独尊
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汉乐府诗讲究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C.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
D. 汉赋是建安文学,可以配乐演唱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更替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①④②③ D. ④①②③
我们现在坐的方凳、圆凳,吃的烧饼、蒸馍等,都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产物。下列能促进我国民族交融的是
①郑和下西洋 ②人口大量南迁 ③马可·波罗来华 ④孝文帝改革
A. ①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 D. ②④
“天可汗”不仅是一种荣誉,更具有实质意义,它的目的是使许多弱小邻国或民族可以和平相处共存共荣。”据此分析,唐太宗被拥戴为“天可汗”的原因是()
A. 轻赋省刑 B. 开明的民族政策 C. 广开言路 D. 任用贤良,提高行政效能
历代中央政府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下列属于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是
①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②唐朝设置安西、北庭都护府
③元朝设宣政院 ④清朝设伊犁将军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下列关于秦朝与隋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 ②都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工程
③都对儒家学派进行打压 ④都因暴政引发大规模起义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论及唐代制度时说,在地方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在朝廷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这两种制度”是指()
A. 分封制和郡县制 B. 郡县制和三省六部制
C. 科举制和郡县制 D. 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
三国至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发展迅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B.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分别被誉为“诗圣”和“诗仙”
C.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对农业工具的记载最为丰富
D. 医学名著《千金方》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唐朝出现诗歌繁荣的局面,主要是因为
①民族交融形成多元文化 ②唐朝社会经济高度繁荣
③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 ④开放和宽松的社会环境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绘制思维导图。某同学在学习宋朝历史时,绘制了如下导图。其中①②③处应依次填入
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积贫”局面、严格“恩荫”制
B.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积弱”局面、市易法与均输法
C. 经常换防各地驻屯的军队、“积弱”局面、保甲法与将兵法
D. 程朱理学成为了官方哲学、“积贫”局面、保马法与保甲法
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下面是某校学生梳理10-13世纪的历史知识时制作的表格,与表中序号顺序对应正确的是
少数民族 主要活动
① 916年建国,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② 定都兴庆,创制文字,模仿北宋制度
③ 与南宋长期对峙,后现“大定之治”
④ 完成全国统一,进行地方制度创新
①契丹②党项③女真④蒙古
B. ①鲜卑②女真③蒙古④满洲
C. ①契丹②吐蕃③女真④满洲
D. ①鲜卑②女真③党项④蒙古
独具时代特色的历史信息在风云流转的时空中,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个指示性坐标。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周、秦、唐、元)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①“微子受封”、“妇功”、“市井”、“司南”
②政事堂、越窑、夜市、“士大夫画”
③“腹里”、木活字、北曲、“赵体”
④象郡、“直道”、灵渠、小篆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②③ C. ③②①④ D. ④②①③
“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这里的“它”是指
西汉郡国制 B. 北宋的通判
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的军机处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 交子的出现 B. 城市中出现了“瓦子”
C. 高产作物的引进 D. 制瓷业发达
中国古代某历史时期,其突出特征是“强化的中央集权,叠层的政治架构,活跃的商业经济,成长的市民阶层,繁荣的海外贸易,南移完成的经济重心”。这一时期是
秦汉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两宋时期 D. 明清时期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一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一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全新的创造”是指
A.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B. 融合法家思想而形成了新儒学
C. 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哲理化、思辨化
D. 强化了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假如你生活在北宋时期,你可能经历到的是
①带上指南针出海捕鱼 ②在一次参加对辽作战中使用火箭
③在开封开了个印刷作坊,大量印刷畅销书《窦娥冤》
④看到画家张择端正在展示他的名作《清明上河图》
⑤朱熹开讲坛,阐述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西周实行的分封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的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国君之姓 地理位置
晋 姬 今山西
卫 姬 今河南北部
鲁 姬 今山东南部
齐 姜 今山东北部
宋 子 今河南南部
燕 姬 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之国五十三 ——《荀子》
秦汉是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的重要时期,此时的制度架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三:夏、商、周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材料四: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材料五:汉初郡国并行制最大的弊病就是诸侯国不可避免地要与中央皇权产生矛盾,并对皇权和国家统一构成威胁。汉文帝接受贾谊的《治安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采取了诸如将齐国一分为七、把淮南国一分为三的措施。汉景帝又接受晁错的建议“削藩”,用战争方式平息了吴、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川等七国的叛乱。 ——《读史笔记》
请回答
(1)请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归纳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6分)
(2)材料三和材料四认为秦朝短暂而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汉初“郡国并行”所引发的最大弊端是什么?汉文帝与汉景帝试图用什么方法解决之?最终汉武帝如何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二是官僚的选拔问题。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摘编自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秦、唐、宋统治者为解决“中央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所采取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一、二,为解决“官僚选拔问题”隋朝统治者有何创新?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相比有何不同?(8分)
(3)据材料三,指出科举制的“客观的历史合理性”的体现。(6分)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盛唐年间,出于巩固新拓领土和加强边疆守备的战略需要,在边地设十节度使,领边防节镇。后内地刺史加受节度使衔。安史之乱后失于外重,尾大不掉,终于酿成藩镇割据。宋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唐代藩镇割据的历史经验,厉行中央集权,走向剥夺地方,强干弱枝的极端,限制和破坏地方的经济文化建设。宋代是外患最多的时期之一,而北宋统治者抵抗无力,至于南渡偏安,其中地方无实力,易于虚弱瓦解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摘编自林英男《唐宋时代地方行政体制和强干弱枝传统的形成》
材料二大部分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反抗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民族控制得到部分弥补。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完成下列要求:
(1) 据材料一,比较唐朝中后期与宋朝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不同,并指出各自产生的后果(4分)。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元代行省的特点以及它形成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行省制度形成的积极影响。(6分)
(3)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什么?(2分)
第31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历史答案
【答案】
1. C 2. B 3. B 4. D 5. D 6. D 7. A
8. B 9. B 10. C 11. D 12. B 13. B 14. A
15. D 16. A 17. D 18. C 19. A 20. B 21. C
22. C 23. C 24. C 25. A
26. (18分)
(1)对象主要有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和古代先王后代。同姓贵族是分封的主体;同姓贵族的封地大多占据重要区域。 (6分)
(2)亡于郡县制度(或孤立而亡);亡于暴政。(4分)
(3)弊端:诸侯国势力越来越强,威胁中央集权。
试图解决:文帝采用拆分诸侯国的方法,景帝采用战争的方式。
武帝:采用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候。 (8分)
27. (20分)
措施: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制。(6分)
(2)创新: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创立科举制)。(2分)
不同:①官吏选拔权集中到中央。②用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③按才学标准选拔官员。(6分)
(3)体现:①人才持续流动,而且制度化。②公正公平,机会均等原则。③激励个人奋斗精神。 (6分)
28. (12分)
(1)不同:唐朝设置节度使,重外轻内;宋朝厉行中央集权,强干弱枝。后果:唐朝藩镇割据;宋朝积贫积弱。(4分)
(2)特点:管辖区域大;权力大但受中央节制;民族控制。原因:元朝疆域辽阔;民族征服。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6分)
(3)策略:平衡与协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
第2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