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谏逐客书
李斯
【同课异构】2021-2022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学课件★★
导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就必须广揽人才。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正如李斯所言:“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关于人才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李斯的见解。
学习任务
了解李斯其人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积累典型文言知识,准确翻译全文,锻炼文言文阅读能力。
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运用铺陈列举事实说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
把握文章的文体特点,体会文章的针对性,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李斯(约前280年-前208年),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驻马店上蔡县)人,秦朝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入秦国后,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任为客卿。
秦统一天下后,李斯被任为丞相。参与制定了秦朝的法律并完善了秦朝的制度;他主张实行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提出并且主持了文字(小篆)、车轨(6尺)、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墨、劓yì、剕fèi、宫、大辟),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隋起新五刑“笞、杖、徒、流、死”
主要作品《谏逐客书》《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等
解 题
《谏逐客书》
谏,下对上进行劝诫的用语。
书,指上书,奏章,是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始皇的一篇奏议。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后到秦国游说,劝秦王统一天下,受到秦王的重用,被拜为客卿(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别国人在秦国作官者的称呼)。
背景简介
返回
在秦王政元年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韩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来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国国力,不东伐韩,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尽管惶恐不安,但他在临行前主动上书劝说秦王不要逐客,写下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文章从秦王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词胜,雄辩滔滔。
诵读正音
宛邑( yuān ) 蹇叔(jiǎn)
鄢(yān) 郢都( yǐng) 成皋(gāo)
功施到今( yì) 穰侯(rǎng) 太阿(ē)
灵鼍( tuó) 駃騠(jué tí) 外厩(jiù)
傅玑之珥( ěr) 搏髀( bì) 黔(qián)
赍盗(jī)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臣闻吏议逐客,窃 以为过矣。
窃:私下。自谦之辞。
过:错误。
分析: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史实论证
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的史实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於戎,东得百里奚於宛,迎蹇叔於宋,求丕豹、公孙支於晋。此五子者,不产(出生)於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 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纵,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yān)、郢(yǐng),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zòng,使之西面事秦,功施(yì)到今。
从:通“纵”,即合纵,当时韩魏燕赵齐楚六国联合抗秦,称为合纵。
施:延续
译 文
秦惠王采用张仪的连横之计,攻占了洛阳一带的地方;向西吞并了巴、蜀,向北获取了上郡,向南夺取了汉中,并吞了九夷的土地,控制住楚地鄢、郢;向东占据险要的成皋,占领了肥沃的土地。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使他们都向西事奉秦国,功效一直延续到今天。
史实论证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因用客卿而成就帝业的事实为论据,从正面说明客卿的功劳。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反面推论)
向使:假使
内:通“纳”
翻译:假使这四位国君拒绝客卿、闭门不纳,疏远外来之士而不用,这就不会使秦得到富强,秦国也不会有强大的威名。
对比论证
1、就秦王所悦分析(待物)
喜爱异国器物,美女、音乐
〈色,乐,珠,玉 无例外〉
2、用人方面(待人)
不问可否,不论曲直
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曲直:邪正
译 文
可现在陛下对用人却不是这样,不问是否可用,不管这些人是好是坏,是正是邪,凡不是秦国的就要离开,凡是客卿都要驱逐。这样做就说明,陛下所看重的,只在珠玉声色方面;而所轻视的,却是人民大众。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啊!
小结
第二段:铺叙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
纳客——五帝三王无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同“释”)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让:拒绝
明:使(功德)彰明
译 文
我听说,地域广的,粮食必多;国家大的,人民必众;武器锋利的,兵士一定勇敢。所以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才能表现出他的德行。所以,地不分东西,民不论国籍,一年四季都富裕丰足,鬼神也会来降福。这正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啊!
逐客——藉寇兵而赍盗粮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辅助,壮大,使成霸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借)寇兵而赍(送给)盗粮”者也。
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资:资助
损:减少
译 文
许多东西并不产于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士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这样下去,要使秦国没有危险,是不可能的。
指出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总结全文,照应开头。
根据文本内容,画出本文的思路导图。
逐客为过/纳客之利/重物轻人
/用客治国逐客资敌
一、(第1段)开门见山表明观点,指出逐客是错误的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语气谦和。
(第1段)史实论证:客卿于秦有功
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
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
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
二、(第2段)类比论证:重物轻人
爱诸侯国物,逐诸侯国客。
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
三、(第3段)对比分析:阐明用客治国与逐客资两种策略,从正反两方面驳“逐客”之策。
正面:天道与圣王的做法
纳客——五帝三王无敌
反面:秦国目前的做法
逐客——藉寇兵而赍盗粮
四、(第4段)总结分析:逐客必将造成秦国的危亡。
正面:士愿忠于秦国
反面:逐客国危
全文总结
这篇文章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事论事,也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这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出的不分地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