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贾谊对秦王朝迅速灭亡原因的分析及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2、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
3、学习作者从史实对比中引出结论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分析秦亡的原因(落实到具体文章中)。
2、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2、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体现出来的汉代辞赋的风格)。
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反复朗诵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秦亡原因
2、通过对秦亡原因的分析,联系中国历史和当代社会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感想
一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哪个朝代?(秦朝)秦朝是很强盛的,李白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朝统一天下时,势不可挡,所向披靡。然而,它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它治理天下时天怒人怨。为什么统一天下时秦王朝势不可挡,而治理天下时却天怒人怨呢?历史上很多王朝都想从这段历史中汲取有益的教诲,为自己的统治提供借鉴。《过秦论》就是一个非常有见解的阐释。
今天我们就走进贾谊的《过秦论》,走进历史,来看看作者是怎样看待这个
问题的?
二.板书 《过秦论》(多媒体展示)
三.贾谊介绍(多媒体展示)
1.课本注释
2.李商隐 《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毛泽东 《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
何用哀伤付一生。
两位诗人都对同一人物发表了独特的见解。李诗抒发了对贾谊怀才不遇的感慨。毛泽东诗则客观评述贾谊自身的不足,过于哀叹自身的不幸,不能重整旗鼓,实现自我。
贾谊是西汉初期著名的辞赋家、政论家,年轻时就很有才名,二十多岁就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就升任大中大夫。他在政治上主张削弱藩王的势力,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对外主张全力抗击匈奴,对内主张发展农业以增强国力。由于他直言敢谏,在朝廷上极力主张革除政治弊端,因而触犯了当时权贵们的利益,于是遭到众多权贵的攻击和排挤,终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又被召为梁怀王太傅。怀王年轻,喜欢纵马奔驰,不慎坠马身亡。贾谊自惭失职,郁郁而死。贾谊的政论文如《过秦论》三篇、《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分析形势,切中时弊,有深刻的独到见解,被鲁迅评为“西汉鸿文”,“疏直激切,尽所欲言”。他的辞赋也很有名,以《鵩鸟赋》、《吊屈原赋》为代表。
四.解题(多媒体展示)
汉文帝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贾谊因此写了这篇政论文来为他提供政治上的鉴戒。“过”,名词(过失、过错)这里作动词(指出……过失、过错);“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论文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言秦之过,那么大家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所知道的秦王朝的过失、过错在哪些地方。请同学回答。
(暴秦,秦的残暴如焚书坑儒、大兴土木、滥施刑罚、穷兵黩武……)
五.课文分析
那么我们作者贾谊又是怎样分析的呢?他指出秦之过,这“过”又在哪呢?下面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作者总结的一句话。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心论点) (多媒体展示)
对于这句话,我们的理解应该是:秦王朝对天下的黎民苍生没有施行仁政,而是滥施刑罚,以致于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那么,大家再回到课本中,看看我们的秦始皇是怎样治理国家,怎么说他就 “仁义不施”了呢?具体体现在哪一段?关键词是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老师请学生回答。
教师指导明确:第三段。(多媒体展示)
播放朗读材料引导学生跟读。再请学生集体朗读该段,(朗读时应有“声讨”之势,最后读出嘲讽意)
对秦“仁义不施”的行为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出关键词。
关键词归纳——(多媒体展示)
1.武力征服
振长策而御宇内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分析:整个民族是靠刀和剑建立在一片荒漠之中,基础很不稳固。很多潜在的矛盾被淹没在辉煌胜利的凯歌声中,没有暴露出来。
2.思想、文化的禁锢(愚民)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分析:根据李斯的提议,一把大火将《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非博士馆所藏的《诗》《书》统统烧掉。然而历史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纸焚书令,不仅未能达到扼制人们思想的反动目的,反而成了秦王朝灭亡的催化剂。
3.加强国防、收缴武器(弱民)
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
分析:历史上的周厉王实行杀人止谤的暴政,百姓道路以目,“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周厉王最后尝到了苦果,被百姓放逐。
4.强化地利的作用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分析:李白的《蜀道难》“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再坚固的城池又有何用!“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是秦各种暴政迅速激化了秦朝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最终因谪戍的征发掀起了反秦大起义的狂澜,起义的熊熊烈火迅速燃尽了帝国纸糊的大厦!
大家再看课文,看看这些举措实施后的结果是什么?主要体现在哪一段?(第四段) 请同学们听朗读材料,然后再集体朗读。(多媒体展示)
老师总结:
显然,结果我们已经看得很清楚了。那就是,强大的秦帝国在秦二世的时候就走到了尽头,它仅仅维持了15年,也应了一句古语“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倒在了农民起义军震天的喊杀声中,倒在了沸腾的民怨声中,倒在了后人的叹息声中。这一切是谁之过?那就是,秦王朝是自己的掘墓人,是自己埋葬了自己。“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那么接下来就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秦朝灭亡的历史呢?
六.回顾汉初社会情形,明确作者写作意图 (多媒体展示)
提问:作者借古讽今,强秦的速亡给后人的启示是什么?汉初的社会情形如何?贾谊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学生讨论明确:①“施仁政,行仁政”。② 作者贾谊所生活的西汉初期,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经济凋敝。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现实而写。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即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名为“过秦”,实是“诫汉”。③从前面对贾谊的介绍可以看出,贾谊是个对政治功名有强烈愿望的人,他想通过这篇文章引起 皇帝的注意,实现其政治抱负。
教师总结引申:同学们的分析很有见地。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像贾谊一样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如战国时代有为楚国前途大声呼喊“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的爱国诗人屈原;南宋有“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忧患诗人陆游;有希望“试手补天裂”“西北洗胡沙”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这种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传统在正直而富有理想的知识分子身上是一脉相承的。
七.课堂总结
大浪淘沙,历史的风云已经消散,但是“青山依旧在”,对于已经走过了96年的中国共产党,我们千万不能忘记历史,要以史为鉴,我们的领导人要“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中国政府一直以民生为重,一系列的惠民政策更是温暖人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是充满仁义的政府,这是充满希望的政党,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这样的政府领导下,我们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这也是我们学习本文的一个最重要的收获,也是我们回顾历史,着眼现在,面向未来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了解了思想内容,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三、四两段中的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以及特殊句式。
八.教学说明
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学习,了解历史,并从中得到感悟。所以本节课,我有意识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以期能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并让学生在作文的写作中能得到一点启发,即如何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写作。
九.作业
熟读课文,按教材要求背诵课文3—5自然段;完成课后三、四题。
附板书设计:
过秦论
贾谊
过秦: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武力征服
振长策而御宇内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思想、文化的禁锢(愚民)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3加强国防、收缴武器(弱民)
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
4强化地利的作用(地利)
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守要害之处,陈利兵而谁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