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 学习对比论证及例证,体会文章论证的逻辑的严密,了解史论以古讽今的特点。
2. 明白居安思危、力戒骄奢、防微杜渐的道理。
教学重点:
对比论证及例证、文章的论证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以古讽今”的写法。
教学设想: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史记》记载项羽在乌江自刎之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失败——“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在《项羽本纪》中项羽一共三次说过这样的话。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真的是天命如此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释题:
1. 标题的意思是: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写的一篇序文。
2. 序:表达方式多样。如:叙述为主的:《白莽作孩儿塔序》;
写景抒情为主的:《兰亭集序》;
本文以议论为主。正因如此,有人又把此文称为《伶官传论》。
三、诵读课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四、品读第一段:
1. 研读中心论点句: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反问句)
(1)请同学翻译此句。
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2)改成:盛衰之理,实乃人事也。 (判断句)
(3)修改后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让学生读,然后说一说,指导后再让学生读。
——语气不同(句式)
内容不同:“虽曰天命”没有否定天命,但更强调人事。反问句式,铿锵有力,增强语气,发人深省。改用陈述句后,语气、力度改变了。反问句要重读反问词、强调的观点。
2.后文有一个字引出欧阳修这么说的原因,是哪个字?由此推知本文运用什么论证方法?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象形字,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本义:水源,引申为起源;根本;推究。
一个“原”字,引出下文的记叙与议论,通过庄宗李存勖“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例证法和对比论证。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品读第二、三段
1. 学生齐读第二、三段,作者写了庄宗的哪些事?
(学生交流,教师整理,出示课件)
908年(23岁) 临终受命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2年(27岁) 灭燕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 灭后梁 “函梁君臣之首” 建后唐
926年(41岁) 身亡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欧阳修分别用了哪两个词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状态?这两个词前面各写了什么?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读一读这两句。(得天下时要有气势,语速要快一点,读失天下时的衰颓时,语速要慢一点,从语调上说,读得天下时要豪壮一点,失天下时要哀婉、凄惨一点)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长状语,一气呵成,极言其壮志踌躇、意气风发;“系”“函”“入”“还”“告”,居于句首的一组动词,连贯而下,既与前文呼应,又强调了庄宗得天下时“盛”而“壮”的气势;感叹句,盛赞庄宗所向披靡、灭仇兴国,气势豪雄。)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所向披靡,志得意满。以昂扬激越的情调表现了对庄宗的赞叹倾慕。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以一连串整齐的四字句连贯而下,迫不及待,与庄宗急剧衰落的情势相匹配,有摧枯拉朽的气势,写尽他众叛亲离,衰败惨淡的境遇,“何其衰也”加强了对庄宗失天下悲惨境遇的慨叹,惋惜之情。)英雄末路的场面又是多么的悲惨,结局是多么的可怜,“何其衰也”,笔调转为低沉悲怆,犹如从万丈高空跌落下来,充分传达出作者对此事深深的遗憾和惋惜、痛心疾首。
男生读得天下之盛,女生读失天下之衰。大家课下再朗读体会体会。
2)庄宗的盛衰对比极其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感慨也是由昂扬激越变为低沉悲怆。历史上王朝的盛衰很多,为什么欧阳修对此的感慨会这么深呢?这是因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你们知道庄宗做以上事迹的时候分别是在哪一年?每两件事情隔了多久吗?(出示时间节点)通过上面的时间点和对应的庄宗事迹,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玄机”,得出怎样的结论?
——明确: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
2. 那么欧阳修认为庄宗“兴国”是由于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1)现在我们再回来看看第二段中庄宗“忧劳”的表现。这一段围绕着哪件东西写的?《尔雅·释言》解释为“矢,誓也,”(出示资料,让学生回答)
——指的是父子相约的誓言,文中借指父子相约,而且此父子相约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是晋王临终之时,以国事寄于儿子,而儿子“受而藏之于庙”就是接受了这一誓约。
2)庄宗对矢的态度如何,从哪里可以看得出来?“忧”,“忧虑”竖心旁,此处应该指的是庄宗情感认知上的谨慎庄重。“劳”辛劳,行动实践上的辛劳勤勉。
3)庄宗曾经的“勤勉”和“忧劳”体现在哪里?
“忧”:→ 受、藏、请、盛 (庄重恭敬)
“劳”:→ 前驱 (身先士卒)
4)“逸豫”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没有写?
从背景里知道是宠信伶人,沉溺声乐,但文章并没有写。在正文《伶官传》中写,避免重复。
我们可以看到,庄宗以忧劳自励,既敢于担当,又勇于行动,历经了15年的艰难终获得天下。但后来又因失去忧患意识贪图逸豫而终致于亡身。
六、品读第四段
1. 行文至此,论证已经结束了,那么写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联系现实,表明了作传的目的。以古讽今,启发人们通过历史看到现实,告诫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告诫北宋统治者)他希望北宋统治者怎么做?拿古代的事例来告诫当今的统治者,这是什么写法?借古讽今的写法之前我们也学过,比如《阿房宫赋》、《过秦论》。《阿房宫赋》是杜牧在晚唐时期写的,那么欧阳修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宋情况又如何呢?(让学生汇报查找的北宋当时的情况,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关注写作原因和写作背景:当时的北宋王朝,是太平盛世的繁荣期,仁宗盛治是宋仁宗在位及亲政治理国家的时期概括。宋朝也在这代君王之时达到全盛。实则正处在风云突变的前夜,外有辽、夏虎视眈眈,内有农民起义。此时的欧阳修在《读李翱文》中表现了他对时局的看法:)
补充:《读李翱文》:然翱幸不生今时,见今之事;则其忧又甚矣!奈何今之人不忧也?……其余光荣而饱者,一闻忧世之言,不以为狂人,则以为病痴子,不怒则笑之矣。呜呼,在位而不肯自忧,又禁他人使皆不得忧,可叹也夫!
当时北宋统治阶层是一种怎样的状况?欧阳修是“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什么欧阳修会有这的觉悟?(既是文学家,又是史学家)
——体现了欧阳修作为史学家一种敏锐的政治直觉,忧国忧民的情怀,体现了一个优秀知识分子的良知。如果说《阿房宫赋》是王朝末路的悲鸣,《过秦论》是王朝初期的理性总结,那么这篇《伶官传序》可以说是欧阳修饱含情感的盛世危言。
探究思想意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欧阳修这篇借古讽今的文章,对于当时的北宋有很大的意义;相对于当下,欧阳修的时代又是“古”,我们今天再来学习这篇古文,对于我们当下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在座的同学即将或者已经踏入成年人的行列,除了关注我们自身,应该有点家国情怀。那么这篇文章对于我们国家有没有什么意义?
学生讨论后补充材料:
1.堤溃蚁孔,气泄针芒。
2.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
——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所引古文。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分别对应了欧阳修的哪两句话?
释义:
小小的蚂蚁窝,能够使堤岸溃决,针芒般大小的孔眼也能使气泄掉。后人常用这句话比喻小事不注意,就会出大乱子。
释义:
不要被蝇头小利诱惑,因此失去操守、坏了大事、忘了大义。不要被五光十色的外界所诱惑,不要被欲望牵着走,要有自我控制的能力。
这两句是今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所引用的古文。担当进取,居安思危、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对于我们个人而言,能够不断进步以至于成功;于我们国家而言,也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八、作业。
本文同时也是一篇史论文。史论即关于客观历史如史事、人物、历史现象等的评论,结合《过秦论》,总结史论类文章的写作上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伶官传序
欧阳修
1. 论点: 盛衰 人事
2. 论证: 得天下(担当进取) 失天下(志骄意满)
↑ ↑
结论: 忧劳兴国 逸豫亡身
3. 推论: 忽微 所溺
(防微杜渐) (居安思危)
聚焦核心素养 提高情怀担当
——《伶官传序》教学反思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育界的一个共识。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落实点各有侧重,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我上这节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从文本来说,《伶官传序》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传世之作,它论述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不刊之论,千古以来都是历代重视的主题。这样的一篇古文,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积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优秀人物的认同感,其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和管理,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学生处理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时形成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也就是说,这篇文章本身就具备了落实核心素养的内容与价值。综合上述两点考虑,个人将这篇文章教学的落脚点落在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
文言文的教学应该包括“文言、文章、文学”三方面。在教学中,“言”方面,对于“原”与“矢”等重点字词字词,我带领学生从造字的角度对其在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进行解读。此外,更要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胸襟等“文”的内容,做到“文”与“言”的和谐统一。我采取变换句式,朗读赏析,包括整篇齐读,个别段落与语句的赏读,分组朗读,点拨后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赏析能力,增加学生的人文积淀,从而获得审美情感的感染,感受欧阳修“先天下之忧而忧”与作为史学家忧国忧民的情怀,提高学生对优秀人物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为了让学生了解北宋的背景,我通过课前布置选历史学科的同学查找资料然后介绍给全班同学的方式,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我还补充了《读李翱文》,引导学生把本文与《阿房宫赋》、《过秦论》等文章相联系,比较,强化了学生知人论世、联系比较等思维方法。今后可以用类似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发展,主动学习,适时地给予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提升方面的指导与强化。
学生习得的东西,应该内化为自身能力与人格的一部分。学习完一篇古文,还应该考虑这篇文章的思想内涵在当下如何传承与转化。对于《伶官传序》当今意义的探讨的引导,导向了学生个人健康生活和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担当的思考。促进学生认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健康生活与责任担当意识。
学生方面,他们能积极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课堂积极发言,投入度较高,查找的资料和回答的问题都很有质量。
当然,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远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做到的,这样的一节课只能教一些基本的东西,让学生打下思想人生的底色。除此之外,培养核心素养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连贯的过程。在后续的教学中,我将会继续秉持这一理念,进一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