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苏州赋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苏州赋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河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06 14:23: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40每题4分)
1.下面加点字读音正确的一项( )
A. 佳肴(yáo)  时髦(máo)  坎坷(kǎn)  雷霆万钧(tíng)
B. 涵养 (hàn ) 恬美 (tián ) 诱惑(huò ) 熙熙攘攘(rǎng)
C. 魅力(mèi) 挺拔(tíng) 挑战(tiǎo) 惊涛骇浪(hài)
D. 亵渎(dú) 涵养(hán) 参差(cī) 强颜欢笔(qiáng)
2.下面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为外乡小儿熟知的江苏四大名旦香雪海冰葙,春花吸尘器,孔雀电视机,长城电风扇全都来自苏州。
B.无怪乎七年前初次造访的时候它是那样疲劳,那样忧伤,那样强颜欢笔。
C. 环秀山庄后面盖起的“革文化之命”的楼房折除了,秀美的山庄复原,应令她的建造者在天之灵欣慰。
D. 寒山寺的钟声优扬,虎丘塔的雄姿牢固,唐伯虎的新坟落成,苏州又回来了!
3. 下面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赞叹不已:已:止,完。连声赞赏不止。
B. 老态龙钟:龙钟:行动不灵便的样子。形容年老体衰,行动不灵便。
C. 流连忘返:流连:留恋不止。玩乐时留恋不愿离开。留恋得忘记了回去。
D. 饱经忧患:指经历了许多困苦患难。忧患,忧愁困苦饱,吃足了,与“饿”相对。
4. 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清秀旖旎的瘦西湖风光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B.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
C.为了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
D.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有识之士提醒人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5.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
?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______________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
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
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6.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因特网作为传媒,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使各地的人们凭借计算机的互联共享同样的信息。
B.夕阳也不甘寂寞,在“晚眺亭”的身上小心翼翼地抹上了薄薄的一层晚霞的余辉。
C.许多父母对孩子过于偏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十分有害的。
D.浸没在液体中的固体是沉还是浮,决定于浮力比固体的重力大还是小。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形式。这种文学形式的特点是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
B.“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本文主要是这种写法。
C.“赋”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法之一,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D.本文的作者王蒙?,1953年他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青春万岁》
8.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 )
A.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
B.苏州的街道,宁静的幻梦。
C.是塔是桥,是寺是河,是诗是画,是石径是帆船是假山。
D.她太小巧,太娇嫩,太优雅,她会使见过严酷的世界,手掌和心上都长着茧的人不忍去摸她碰她亲近她。
9.对“①这就是苏州。??②苏州,还是苏州吗??③苏州更加苏州!④苏州是永远的。”这些句子的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顶( )
A. 这几句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几句是文章的感情线,把文章紧凑地串联在一起。
C.它包含了作者对苏州辉煌腾飞的喜悦与自豪,对苏州未来的憧憬。
D.它包含了作者对苏州辉煌腾飞的喜悦与自豪,对苏州遭到毁灭与伤害的忧伤与愤慨。
10.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顶( )
A.文章写了苏州苏州的历史?苏州的腾飞??苏州的文化??苏州的园林艺术??苏州的刺绣和佳肴等方面内容。
B.文章重点是描写,并极力地铺陈,进行议论和抒情,这也就是“赋”的特点。
C.作者借用“赋”这一古文体,把他的思想感情淋漓酣畅的抒发了出来。
D.文章赞颂了苏州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和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苏州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得到恢复和发展的由衷喜悦。
二、判断正误(8分 每题2分)
11.苏州在江苏的南部,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园林著称,据说圆明园就是从这里的园林设计中精选建成的。( )
A、正确 B、错误
12.文章写了作者初次造访苏州,城市名胜失修、人心失去自信;七年以后再访苏州,恢复昔日光彩、各行迅速发展,作者对此万分感动、由衷喜悦。( )
A、正确 B、错误
13.文章用了对比手法写七年前后的苏州,强调苏州变化的巨大,为礼赞蓄势。( )
A、正确 B、错误
14.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新颖,有创意,运用大量的修辞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A、正确 B、错误
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52分)
阅读(一)(24分 每题3分)
左边是园,右边是园。
是塔是桥,是寺是河,是诗是画,是石径是帆船是假山。
左边的园修复了,右边的园开放了。有客自海上来,有客自异乡来。塔更挺拔,桥更洗练,寺更幽疑,河更闹热,石径好吟诗,帆船应人画。而重重叠叠的假山,传至今天还要继续传下去的是你的参差坎坷的魅力。
这是苏州。人间天上无双不二的苏州。中国的苏州。
……
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菜肴,明亮的喜悦。苏州的歌曲,不设防的温柔。苏州的园林,恬美的诗情。苏州的街道,宁静的梦幻。而苏州的企业和企业家,温雅的外表下包含着洋溢的聪明生气,这一切都是怎么发怎么留存的?也怎么样经历了那大起大落大嗡多灾多难的时代。
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在我们的生活里,苏州式的古老、沉静、温柔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而大言欺世、大闹盗名、大轰趋时的“反苏州”却又太多了。苏州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的混合体。苏州是一种珍惜,是一种保护,对于一切美善,对于一切建设创造和生活本身的珍惜与保护。也是一种反抗,是对一切恶的破坏的无声的反抗。虽然,恶也是一种时髦,而破坏又常常披上革命的或忽而又披上现代意识的虎皮。我真高兴,七年以后,我有缘再访苏州。我们终于能够平静下来,保护苏州,复原苏州,欣赏苏州,爱恋苏州了。我们终于能珍重苏州的美,开始懂得不应该去做那些亵渎美毁灭美的事情。在历史的惊涛骇浪和汹涌大潮当中,在一个又一个神圣的豪情与偏狂的争闹之中,在不断时髦转眼更替的巨轮与浪头之中,苏州保留下来了,苏州复原了,苏州在发展。苏州是永远的。比许多雷霆万钧的炮声更永远。
15.请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 )
A.塔更挺拔,桥更洗练,寺更幽疑,河更闹热,石径好吟诗,帆船应人画。
B.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
C.一双饱经忧患的眼睛见到苏州的园林还能保持自己的威严与老练吗?
D.?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菜肴,明亮的喜悦。苏州的歌曲,不设防的温柔。
16.对“苏州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的混合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州是文化和历史合起来的一座城市。
B、苏州的历史悠久,苏州的文化源远流长,苏州的发展更是欣欣向荣,体现出作者对苏州的珍爱。
C、写出苏州的文化历史是未来的发展
D.写出了苏州在文化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17.“塔更挺拔,桥更洗练,寺更幽疑,河更闹热,石径好吟诗,帆船应人画。”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语句整齐,语气强烈,感情充沛的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赞美之情。( )
A、正确 B、错误
18.文中“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最能体现作者对苏州的评价。( )
A、正确 B、错误
19. “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通过这段文字,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过去的亵渎美、毁灭美的行为的愤懑与不平,对苏州恢复美丽,进一步发展的由衷喜悦与礼赞。( )
A、正确 B、错误
20.本文不仅写改革开放以来苏州的巨大变化,而且还写了修复前的苏州。前后对比来写,突出了作者对苏州的赞美和爱恋之情。( )
A、正确 B、错误
21.作者以诗化的语言,描绘了苏州历史的变迁,表达了作者复杂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忧愁的思想感情。( )
A、正确 B、错误
22.本文主要歌颂了苏州人民在大力发展现现代经济与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方面做出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特有文化的珍惜、爱恋之情。( )
A、正确 B、错误
阅读(二)(28分 每题4分)
苏州人往往被女性化,什么优美、柔和、文静、高雅;姑娘们则被誉为小家舅玉、大家闺秀,还有那够不上“舅玉”的也被呼之为“阿姐”。
苏州人之所以被女性化,我认为其诱因是语言,是那要命的吴侬软语。吴侬软语出自文静、高雅的女士之口,确实是优美柔和,婉转动听。可是,吴侬软语由男人来讲就有点“娘娘腔”了。那一年我碰到老作家张天翼,他年轻时在苏州闹过革命,也在苏州坐过监牢。他和我开玩笑,说苏州人游行示威的时候,喊几句口号都不得力,软绵绵地,说着,他还模仿苏州人喊了两声。
苏州人被女性化,除掉语言之外,那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中,都显露出一种女性的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此种特点是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在温和的气候条件下,那肥沃的土地上一年四季都有产出,高产和精耕相连;要想多收获,就要精心地把各种劳务作仔细的安排;一年四季有收获,就等于一年四季不停息,那劳动是持续不断的,是有韧性的。这就养成了苏州人的耐心、细致,有头有尾。苏州人细致而有耐性的特性,用不着调查了解,只要看一下苏州的刺绣、丝绸,游览过苏州的园林后便可得出结论,如果没有那些心灵手巧、耐心细致的苏州人,就不可能有如此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
苏州人被女性化,这也没有什么眨意,喊口号虽然缺少点力度,却也没有什么害处。相反,在当今电子化生产的条件下,苏州人的精细、灵巧、有耐性,却成了不可多得的优点,成了外商投资在人力资源上的一种考虑。我不敢说苏州所以能吸收这么多的外资都是因为苏州人的精细,却听说过有一宗很大的国外投资,在选择投资地点时到处考察,难作决策,可在参观了苏州刺绣研究所后,立刻拿定主意:苏州人如此灵巧心细,能绣出如此精美的绣品,还有什么高科技的产品不能生产,还有什么精密的机械不能操作呢!现代化的生产已经不是抡大锤的时代了,各种产业都要靠精心策划,精心管理,这一些正是苏州人的拿手。
苏州人的那种女性化的特点,也不是完美无缺,它有一个很大的缺点,这缺点说起来还和苏州的园林有点关系。苏州园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看,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园林的主人们所以要造园林,那是因为厌倦政治,官场失意,或是躲避战乱,或是受魏晋之风的影响,想做隐士。隐于市却又要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棒木之野趣。怎么办,造园林。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
因退隐、退养而在苏州造园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有钱,更主要的是有文化。他们退隐在苏州以后也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广结名流,著书立说,吟诗作画,那“退隐文化”便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代代相传,使得苏州人在文化心态上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善于“引进来”,而不善于“走出去”。
要说一个地区人们的习性,只能是一种大体的印象,并非是绝对的。苏州人也有性情刚烈的,也有勇猛顽强的,也有随着郑和的船队而走遍世界的;特别是在今天,苏州经济繁荣,交通发达,海内外人士纷至沓来,他们到苏州来不是退隐,而是要在这一片有优秀文化传统的土地上大展宏图,谋求发展。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
??? (陆文夫《被女性化的苏州人》,因原文篇幅较长,有删节)
相关链接:
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菜肴,明亮的喜悦。苏州的歌曲,不设防的温柔。苏州的园林,恬美的诗情。苏州的街道,宁静的幻梦。而苏州的企业和企业家,温雅的外表下包含着洋溢的聪明生气。(王蒙《苏州赋》)
苏州,不是一个历史符号,不是某些古风古俗的摹写、复印,它的现实生活,它的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动感,它的创造活力。(艾煊语,转引自《苏州人》)
23. 为什么说“一个城市的生活环境,是传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习性的综合反映”?下边的理解哪一项不恰当( )
A. 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人们又将它们物化为城市的生活环境。
B. 人们融合自己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在一定的文化潮流的影响下,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生活环境,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C. 以市井文化、隐逸文化的综合为基础而形成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苏州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苏州精美的绣品和精致的园林就是其产物。
D. 文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必然会持久地影响人们的心态、习性和生活方式,乃至人们的生活环境。
24. 下边对这篇文章的分析,哪一项不正确?( )
A. 作者对苏州人的“女性化”特点持肯定的态度,在他看来,苏州人的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是一种退隐文化。
B. 吴文化是水文化,是稻米文化,水是柔和的,稻米是高产的,祖祖辈辈的苏州人在这里生活劳作,形成了其独特的性格。
C. 作者从苏州人的特点这一角度切入,站在苏州的历史传统与今日发展的高度娓娓道来,文章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D. 文章的语言柔和隽永,构思精巧别致,情感丰富细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苏州人“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
25. 联系全文看,“被女性化的苏州人” 有着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 )
A、正确 B、错误
26.“被女性化的苏州人”的这种特点主要是由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 )
A、正确 B、错误
27.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一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也体现了一种“退隐文化”。( )
A、正确 B、错误
28. 园主人试图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林木之野趣”的“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这也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 )
A、正确 B、错误
29. 作者认为,现代苏州“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心态正在相互影响,地区的风貌,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在逐步演变”也就是指苏州人细致、温和、柔韧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与他们的开拓、创新的精神结合在一起。( )
A、正确 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