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二单元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2 12:38: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本单元以文学作品为主,包括散文、报告文学、小说等,选取鲁迅、夏衍、孙犁、赵树理、王愿坚等左翼、解放区文艺工作者的作品,其立足点在于文学的“红色”创作。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是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记念刘和珍君》为悼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遭段祺瑞执政府卫队杀害的刘和珍等青年学生而写,文章表达了对青年革命烈士的哀悼和对反动势力的痛恨,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仁人志士英勇斗争的历史场景,也包含了他对于国民性进行观察和深刻批判的一贯主题。
鲁迅的文章相对比较难读懂,曾经学生们戏称“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但据我的观察,现今的学生对于鲁迅是有着一种亲近感的,从流传鲁迅的名言、制作鲁迅的表情包等“玩梗”做法,可以看出鲁迅对于他们已不再是“面目可憎”的形象;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于鲁迅也有相当的阅读兴趣。因此,我认为抓住这种学生对鲁迅已有的认识和亲切感,从浅层进入深层理解,是带领学生阅读鲁迅的一个有效方法。基于此,对《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我设定学习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2、概括刘和珍的有关事迹,品析刘和珍的形象。(重点)
3、找出文中表达鲁迅心灵反应的语句,梳理本文的情感发展脉络,感受文气的跌宕。(难点)
学习过程
1.导入文本
在旧中国救亡图存斗争中,有这么一群年轻人,他们不畏强权和牺牲,以鲜血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今天,让我们走入鲁迅先生这篇祭奠青春消逝,以血泪写成的不朽文章——《记念刘和珍君》。
2.了解背景
学生活动:观看微视频《民国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始末》,并结合课下注释①以简洁语言概述写作背景。
明确:1926年初,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高潮的前夕。在北方,原属直系军阀的冯玉祥受南方革命势力的影响,把他所率的军队改称“国民军”。同年3月,冯玉祥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期间,日本公开出面援助奉系,于3月12日炮击国民军;16日,日本又纠合英、美、法、意等国公使,以八国名义发出最后通牒,并限48小时以内答复。
北京各界人民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抗议所谓的最后通牒,于3月18日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并集体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当请愿队伍走到执政府前时,段祺瑞竟命令卫队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二百余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等在这次惨案中牺牲。
惨案发生后,段祺瑞执政府反诬徒手请愿的爱国群众是“暴徒”;反动军阀的帮凶和御用文人陈西滢之流也大写反革命的“闲话”,说惨案中死难者是“受人利用”“自蹈死地”,群众领袖应负“道义上的责任”。为了澄清真相,揭露敌人,悼念烈士,鲁迅先生于1926年4月1日写成此文。
3.梳理内容
学生速读全文,概括七小节内容,并划分文章层次和简述层意。
明确: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4.课时研讨任务:
《记念刘和珍君》的“两个主角”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请大家仔细品读这句话并思考:“真的猛士”是哪些人?
明确:
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程毅志等进步青年。
担起启蒙责任、以革命为大众谋正当的幸福的先驱者和牺牲者们,为鲁迅所激赏敬仰的徐锡麟、秋瑾;《药》中的夏瑜、《长明灯》中的疯子、《铸剑》中的黑色人、《复仇》中“举起了投枪”的人。
当人生已惨淡、鲜血已在周围洋溢,先驱者已被残害、进步青年已牺牲,作为旁观者的人们该作何选择、敢作何选择?有的人成了看客,有的人成了隐士,有的“高升”,他们对于现实是麻木,是逃避,是粉饰,而像鲁迅这样,才是敢于直面黑暗的猛士。
(2)《记念刘和珍君》可以看作鲁迅对于“三一八惨案”个人化的心灵记录,请给文章内容划分场景,说说哪些是关于刘和珍的真实场景,哪些是鲁迅的心理场景。
真实场景 心理场景
明确:
真实场景(现实) 心理场景(心理现实)
1.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追悼会礼堂外,程君请“我”为刘和珍写点东西 1.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周围
2.刘和珍预定全年《莽原》 2.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遇害场景 3.中外的杀人者都昂起了头 4.无恶意的闲人作谈资 有恶意的闲人传流言
3.在开除名单上看见她的姓名
4.刘百昭将她强拖出校
5.在宗帽胡同听“我”的课
6.女师大复校,旧教员辞职,她黯然泣下
7.3月18日早晨有人来告诉惨案的发生 5.血痕的扩大
(3)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猛士”?
明确:
她是一个追求进步、以精神理想为导向的青年。
她是一个不为势利所屈,勇于反抗和斗争的人。
“微笑”和“态度温和”透出了她是善良与纯真的人。
“虑及”和“黯然泣下”说明她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5.作业布置
预习并思考:鲁迅表现了怎样的爱憎?从他对于刘和珍的纪念中我们感受到了他怎样的精神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