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张PPT)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了解苏联的几次改革造成的影响;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了解苏联解体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介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让学生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讲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苏联的发展与改革;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2) 教学难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国家的增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东欧的民主德国、南斯拉夫、波兰等;亚洲的中国、朝鲜、越南等;拉丁美洲的古巴。社会主义力量逐渐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经济互助委员会:
①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②成立时间及成员国: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社会主义阵营)
③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苏共还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中苏关系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①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
②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计划经济)
1956年2月14-25日,苏共二十大在克里姆林宫召开,在24日深夜至25日凌晨,赫鲁晓夫作了长达4个半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秘密报告” 中,赫鲁晓夫情绪激动的谴责了斯大林大清洗的罪行,猛烈抨击了他农业政策带来的灾难,还攻击了他军事指挥上的无能,并在最后表示,要重新回到列宁主义的路线上来。
对斯大林模式改革第一人 --赫鲁晓夫
时间:1953年
内容: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赫鲁晓夫在任期间,一些具有改革思想和批评苏联现状的作品得到发表。
1961年,为防止个人崇拜死灰复燃,赫鲁赫夫做出了一项震惊世界的决定——把斯大林的遗体移出列宁墓,至列宁墓后面,克里姆林宫墙角下。捣毁许多斯大林的塑像。
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以后,赫鲁晓夫把斯大林格勒改名为伏尔加格勒。
苏联“二十大”后,苏共开始平反冤假错案。据统计,1956年—1957年间,大约有700—800万人得以释放,500—600万冤死的人得到昭雪。
全盘
否定
斯大林
从1954年到1958年,政府为开荒投资67亿卢布(约6、7亿人民币),动员数十万志愿者到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荒,共开垦出4000万公顷的土地,大约是全苏耕地的五分之一。
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垦荒区共收获谷物5850万吨,占当年全苏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
苏联城市青年出发参加垦荒
内容:农业:发动垦荒运动
重点:经济
领域(笔记)
1959年9月15日,赫鲁晓夫成了第一位踏上美国土地的苏联元首。
赫鲁晓夫看到美国种玉米对发展畜牧业收益甚大,于是强行要求在苏联扩大玉米种植。
1953年全苏的玉米播种面积有580万公顷,赫鲁晓夫却要求到1960年扩大为2820万公顷。
由于玉米是干热气候作物,而苏联很多地区温度寒冷、日照不足,玉米经常结不了穗,产量极低,玉米运动最终破产。
内容:农业: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苏联集体农庄需向国家义务交售谷物,油料作物、蔬菜和畜产品,国家以极低的价格计算,并返给集体农庄工业品和部分货币。
从1953年到1964年间,改为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提高了7.48倍,畜产品的价格提高了15.69倍,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
内容: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苏联工业绝大部分由国家计划管理,从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要受国家计划控制,受政府领导。
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管理好,于是决定改变这种管理体制。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还把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企业交给所在的地方管理。
阅读材料:
1.1953-1958,苏联粮食产量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8%,1951-1960,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
1957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进入太空,1953年苏联第一次氢弹爆炸成功等。
2.赫鲁晓夫虽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但是,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改革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局部调整,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所以收效甚微。
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笔记)
积极影响: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苏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极影响: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并存在严重偏差
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那一幕,苏联报刊频繁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头版头条共刊登了他120幅照片。
美苏争霸时期,古巴导弹危机赫鲁晓夫妥协,展现出的软弱,1963年苏联的旱灾粮荒,最终导致人民各种不满,于是在赫鲁晓夫1964年10月14日飞往黑海休假时,勃列日涅夫在莫斯科发动了宫廷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
赫鲁晓夫又大搞起对自己的个人崇拜:
黑白相间的墓碑
毁誉参半的一生
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掘墓: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斯大林模式
守墓:
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勃列日涅夫:冶金工人出身,后参军,官至苏联国防委员会主席,获元帅头衔,后通过政变独揽党、政、军大权。
1991年版世界吉尼斯纪录记录称他为“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 ,一生共获得114枚勋章,苏联勋章15枚,奖章18枚,外国勋章42枚,奖章29枚等。
材料:
建立拥有科学研究机构的大型联合公司,把科技进步的重心严重倾斜造军事和国防领域。
在坚持高度集中管理体制的前提下,采取一些措施调动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提高企业领导人和职工的奖金比重,把奖金和企业的效益挂钩。
时间:1964年(笔记)
内容:经济: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材料: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于发展重工和军工。并强调发展核武器和远洋海军是发展重点。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
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
重点:重工业尤其是军事方面(笔记)
军事: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影响:
积极影响:
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钢铁、石油、煤、水泥、拖拉机等)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材料:1975年以后,苏联的国民经济增长率持续下滑,社会总产值、国民收入年,还不到10年前的一半。
1979--178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花掉几十亿卢布,还使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
1981年苏共政治局的14位委员,年龄平均超过70岁,老态龙钟的领导班子失去进取、革新精神,故步自封,喜好别人歌功颂德,社会各部门纪律松弛,欺上瞒下,整个国家缺乏活力,。
20世纪80年代,苏联国民生产总值被日本超过。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
影响:局限性:
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出现畸形发展的状态,轻工业和新兴产品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顽疾。
戈尔巴乔夫,1985年在苏共中央全会上直接提出:苏联自70年代末以来就出现了全面停滞趋势,国家已濒临危机,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
时间:1985-1991(笔记)
重点:前期重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后期转向政治体制改革(笔记)
内容:1,经济: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戈尔巴乔夫提出 “加速战略”和“彻底改革”,批判计划经济,提出完全自主经营,下放所有权力给企业地方。
结果有所起色,1986年国民收入增长0.9%,工业产值增长1.2%,但仍未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真正突破,因此最终效果不佳,1986年经济再度下滑,甚至低于改革前,财政赤字上升。
内容:2,政治: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1990年,苏共中央全会宣布,苏共不再独揽国家大权,放弃一党政治,实行多党制,同时实行总统制,建立三权分立。
据报道,新成立的非正式组织有6万多个,各共和国的政党有500多个,全国性的政党约20个,这些党派大多公开反共反社会主义,组织集会游行,夺取权力。
影响:1,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
乌克兰大饥荒:前苏联的加盟国之一,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由于苏联在此地采取极端的集体农庄、粮食公有,造成1932-1933年间,700万人活活被饿死。
1990年,苏联经济严重滑坡,消费品全面短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加上之前苏联实行“同化主义政策”,忽视剥夺小民族权益,苏联一百多个民族的积怨被煽动,不断武装冲突。
1990年,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拉脱维亚等5个加盟共和国也要求退出苏联。
1991年,苏联就是否保存联盟举行全民公决,大多数人主张保留,但新联盟条约却把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联邦。
2,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随之加剧。
东欧剧变
材料一:坚持苏联模式下的,80年代的东欧各国经济发展停滞,商品供应长期匮乏。
共产党官僚主义,政治腐败盛行,问题严重。
虽进行一些改革,或被镇压或成效不大。
同时西方国家加紧对苏联和东欧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如建立广播电台向苏联东欧人民传播西方社会成就,民主自由观念等。西方国家给东欧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旅游、学术交流等手段诱使东欧国家向西方靠拢等。)
三、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材料二:东欧各国先后发动改革或政变,结束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波兰用了10年,匈牙利用了10个月,民主德国用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罗马尼亚仅用了10个小时。
东欧剧变的实质(笔记)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
东欧剧变的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苏联解体催化剂:“八一九事件”(笔记)
1991年8月19日,苏联保守派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宣布正在休假的戈尔巴乔夫因病不能履行职责,即日起由他本人代行总统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拒不服从,举行罢工抗议,甚至出动军队,只三天时间,政变就失败。恢复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总统权力。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12月21日,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停止存在。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 宣布辞职,并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俄罗斯三色旗升起。
1991年苏联解体的实质: (笔记)
1、根本原因:苏联模式的弊端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解体的原因: (笔记)
社会制度发生变化,由社会主义到资本主义。
影响:(笔记)(黑色字体不抄)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挫折(并不是失败或结束,如中国、朝鲜、越南、古巴、老挝继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标志了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加速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教训?
(笔记)
1,改革要实事求是、符合本国国情
2,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3,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等
4,要加强民族平等、团结
俄国1861农奴制改革:由封到资
俄国十月革命:由资到社
苏联解体:由社到资
列举:俄国社会性质发生改变的事件?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