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演练测评(七)
(人 口)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下图为某国家人口密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国家人口分布的特点是( )
A.平原人口少,山区人口多
B.纬度越低,人口密度越小
C.北部人口稠密,南部人口稀疏
D.空间分布不均衡,沿海多于内陆
2.影响该国家人口密度分布的直接因素是( )
A.矿产资源 B.城市分布
C.社会经济 D.自然环境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国家人口分布不均衡,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于内陆地区,而不是北部人口稠密,南部人口稀疏,C错误,D正确。根据河流分布情况和经纬度范围可知,图示国家内陆地区多山地高原,沿海有平原分布,平原人口多,山区人口少,A错误。图示人口分布与纬度高低没有明显的相关性,B错误。故选D。第2题,根据影响人口分布的直接因素判断,图示国家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的直接原因是产业密集,经济比较发达,C正确。该国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城市分布、自然资源不是人口集中沿海地区直接原因,故选C。
答案:1.D 2.C
下图为“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据图分析,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河流 D.土壤
4.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3题,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当地海拔高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低,海拔低的地区,人口分布相对数较高,因此该图反映了地形是影响①、②、③、④四个区域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A符合题意。图中信息不能反映气候、河流、土壤是影响当地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排除B、C、D。故选A。第4题,读浙江宁波市某区域地形剖面和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曲线图可知,图中①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低于1,②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大致为1,③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变化大,大约平均为3,④区域人口分布相对数量大于4,该区域地势低平,临近河流,水源丰富,因此该区域人口分布最密集的区域最可能在④,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答案:3.A 4.D
下图是俄罗斯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部 D.西南部及南部
6.影响图中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纬度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水源
解析:第5题,读俄罗斯部分地区人口分布图可知,西伯利亚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及南部,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北部的北冰洋沿岸地区纬度高,气温低,不适宜人口居住。故选D。第6题,俄罗斯领土辽阔,各地区气候有很大的差异。东欧平原气候比较温和,人口和城市主要集中在这里。海陆位置、地形和水源都是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但是影响图中地区(天气寒冷)人口分布主要是温度因素,而温度主要由纬度决定,影响图中俄罗斯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主要是纬度。排除B、C、D,故选A。
答案:5.D 6.A
根据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流出人口目的地按比重排序由高到低依次是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上海和海南等七个省市区,在分布格局上存在着明显的群体差异。下图示意东北地区2005—2017年常住人口增长情况。读图,完成7~9题。
7.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 )
A.波动下降 B.先增后减
C.波动上升 D.先减后增
8.京津冀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主要目的地的原因是( )
A.距离较近,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B.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观荟萃
C.地形平坦开阔,乳畜业较发达
D.煤铁资源丰富,劳动力需求大
9.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趋势,会导致其( )
A.城镇化加快 B.老龄化减轻
C.劳动力缺乏 D.旅游业发达
解析:第7题,图中纵轴为常住人口增长量,大致2014年前大于0,常住人口增加;2014年后小于0,常住人口减少,所以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是先增后减,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8题,京津冀地区与东北地区在空间距离上较近,且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收入高,就业机会多,成为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主要目的地,A正确;目前人口流动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与京津冀地区自然环境关系不大,B错;东北地区地形也平坦开阔,且京津冀地区大城市周边有乳畜业的分布,但乳畜业并不发达,东北地区人口流出与C选项本身关系也不大,C错;京津冀地区,尤其是京津地区的产业并非以传统工业为主,与区域煤铁资源是否丰富关系不大,D错。故选A。第9题,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目前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减少,劳动力迁出,导致当地劳动力缺乏,C正确;劳动力迁出,当地老龄化加重,经济发展速度减缓,城镇化速度不会加快,AB错;东北地区常住人口数量减少,并不会导致当地旅游业发达,D错。故选C。
答案:7.B 8.A 9.C
人口密集地区称为人类大陆。读图,完成10~12题。
10.在人类大陆图上,世界人口的分布( )
A.平原比山地多 B.欧洲比亚洲多
C.西半球比东半球多 D.高纬度比低纬度多
11.关于图中①②③④人口密集区的判断,对应正确的是( )
A.①-东亚、东南亚 B.②-东南亚
C.③-亚洲 D.④-欧洲
12.关于人类大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区有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
B.②地区工业发达
C.③地区开发历史悠久
D.④地区农业发达
解析:第10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世界人口分布平原多于山区,集中于中、低纬度地区,东半球多于西半球,亚洲多于欧洲,故A正确。第11题,读图可知,①为东亚、东南亚,②为南亚,③为欧洲,④为北美。第12题,①地区东亚的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为世界古老文明中心之一;②地区南亚开发历史悠久,农业发达;③地区欧洲现代工业发展最早,经济发达;④地区北美现代工业发达。
答案:10.A 11.A 12.A
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13~14题。
13.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 )
A.东北部 B.南部
C.中西部 D.西部
14.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
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
解析:第13题,据图可以判断,三个最粗的箭头,即迁移人口数量最大的箭头,从三个不同地区指向了南部地区,说明1995年美国本土人口净流入的地区是南部,故B正确,A、C、D错误。第14题,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哪个地方发展速度较快,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会较多,就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南部新兴企业的发展曾经吸引大量人口迁入,随着人员的逐渐饱和,以及西部的发展,南部地区净迁入变小,西部也由净迁出,变为净迁入,所以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经济,故A正确。交通、文化、教育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但是材料中没有明显的提示内容,故B、C、D错误。
答案:13.B 14.A
读“我国河南某地2008年和2020年数据变化表”,完成15~16题。
年份 2008年 2020年
环境人口容量(人) 5 160 4 030
年人均产值(元/人·年) 2 027 3 460
河流含沙量(kg/m3) 0.023 2.252
15.该地环境人口容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环境承载力上升
B.生态环境恶化
C.社会财富大幅度上升
D.生活消费总量增加
16.能提高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措施有( )
①扩大耕地面积 ②增加植被覆盖率 ③拓展交通 ④迁入人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15题,由表可知,该地环境人口容量大幅度降低,而河流含沙量大幅度上升,可推测该地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B正确;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承载力下降,A错误;年人口产值增加,社会财富增加,生活消费总量增加,但这不是环境人口容量大幅度降低的原因,C、D错误。故选B。第16题,扩大耕地面积和迁入人口可能会破坏植被,加剧环境恶化,导致环境人口容量降低,①④错误;增加植被覆盖率可以改善环境,从而提高环境人口容量,②正确;拓展交通可以提高区域开放程度,增加资源来源,从而提高环境人口容量,③正确。故选B。
答案:15.B 16.B
下图为不同气候区世界人口容量测算柱状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A.社会经济 B.地形
C.生产技术 D.生物资源
18.按图中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热带雨林气候 D.沙漠气候
解析:第17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制约一个区域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自然资源,读图可知在图中所示的三种气候类型区域中,热带雨林气候的生物资源是最丰富的,其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值也是最高的,因此可知图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生物资源,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第18题,读图可知热带雨林气候区的人口合理密度和人口合理容量远高于图中其他气候区,但现实状况是热带雨林气候区人口稀少,所以热带雨林气候是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人口合理密度,A、B、D错误,C正确。故选C项。
答案:17.D 18.C
读美国本土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单位:人/平方千米),完成19~20题。
19.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潜力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沃 B.气候适宜
C.军事部署 D.工业发达
20.图中A地区人口潜力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崎岖 B.开发较早
C.光热条件差 D.矿产资源短缺
解析:第19题,美国东北部地区由于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气候不适宜,B错。但该区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形成了美国重要的工业区,工业发达,经济发达,所以美国东北部地区人口潜力指数较高,D对。土壤肥沃、军事部署,不是东北部地区人口潜力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A、C错。故选D。第20题,由图可知,图中A地区地处落基山脉山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口潜力指数较低,A对。B、C、D错。故选A。
答案:19.D 20.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材料一 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表。
地区 2005年 2010年
东北地区 6.95 6.20
北部沿海 11.97 13.22
大西北地区 3.13 4.13
黄河中游地区 7.98 11.14
大西南地区 10.98 13.53
长江中下游地区 9.71 11.01
东部沿海地区 20.58 19.85
南部沿海地区 28.70 20.91
(1)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6分)
(2)据材料二,说出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入带来的影响。(8分)
(3)2005—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试分析其原因。(6分)
解析:第(1)题,要分时间段分析。结合图表数据可知,1982—2010年间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变化特点为流动人口数量及其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数量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第(2)题,为影响类试题,此类题目要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分析。结合题目数据可知,全国八大经济板块流入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大量的人口涌入南部沿海地区,带来的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不利影响:其实就是城镇化问题,即产生交通问题、城市环境、住房紧张以及就业、治安等社会方面的问题。第(3)题,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逐年增加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产业转移的角度分析。
答案:(1)流动人口数量及其占全国人口比重持续增长;1990年之前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1990年之后流动人口的数量和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数量每年的增幅明显变大。
(2)南部沿海地区。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增强社会活力;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等。不利影响:产生交通问题、城市环境、居住问题以及就业、治安等社会方面的问题等。
(3)国家政策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东南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材料一 见下表。
表1 某地区未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低人均消费量
耕地/公顷 森林面积/公顷 淡水/立方米
0.1 0.1 2 000
表2 某地区现有资源总量
人口/万 面积/平方千米 耕地/平方千米 森林面积/平方千米 年径流总量/立方米
6 200 22万 8万 7.5万 5 105亿
材料二 根据该地区人口发展趋势,预计20年后该地区人口将达到1亿,进入人口高峰期。同时,现有耕地因建设用地和退耕还林预计将减少133万公顷,新增荒山造林面积约533万公顷。
(1)由材料一表中数据计算该地区现有人均资源占有量分别是:耕地__________,森林面积________________,淡水__________。(6分)
(2)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大的因素是__________,解决该问题的途径有哪些?(8分)
(3)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但是在这种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____。(6分)
解析:第(1)题,由表2中数据计算可求得答案。人均耕地占有量:8万平方千米÷6 200万人=0.001 29 km2/人≈0.001 3 km2/人;人均森林占有量:7.5万平方千米÷6 200万人≈0.001 2 km2/人;人均淡水占有量:5.105亿÷6 200万人≈8.234 m3/人。第(2)题,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较多,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因素。缓解耕地不足的途径有“开源”与“节流”措施,“开源”如积极开发宜农荒地;“节流”如节约城市公共建设用地;提高单产,提高耕地利用率;进口部分农副产品等。第(3)题,由于该地区森林面积增加,淡水资源的数量会增加,淡水因素未来对该地区环境人口容量限制最小;但要注意节约用水及防治水污染,以免影响水资源的质量,且需要建设水利工程,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布不均,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1)0.001 3 km2/人 0.001 2 km2/人 8.234 m3/人
(2)耕地 ①在城市公共建设中尽量节约用地,少占耕地;②积极开发宜农荒地;③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单位面积产量;④适当输入或进口部分农副产品,以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淡水 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建设水利工程
PAGE(共87张PPT)
专题七 人口
考点展示 知识网络
1.人口分布的特点。
2.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4.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5.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6.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以及保持人口合理容量的措施。
地区 面积比例(%) 人口比例(%) 人口密度
(人/km2)
东南部地区 36 96 222
西北部地区 64 4 9
生命障碍 不利
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冷金属粘皮
>49°C >29°C >24°C 21°C±3°C <18°C <10°C <-20°C
排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迁出率 广东深圳市 广东东莞市 广东中山市 广东佛山市 广东广州市 北京市 福建厦门市 江苏苏州市 上海市 浙江杭州市
迁入率 广东梅州市 河南周口市 广东茂名市 湖北黄冈市 安徽宿州市 安徽六安市 安徽安庆市 安徽滁州市 安徽亳州市 广西贵港市
年龄段 18岁及以下 19~29岁 30~59岁 60岁及以上
长期占比% 6.9 29.3 48.4 15.4
短期占比% 3.6 31.9 54.2 10.3
北京市部分人口数据 规划提出的北京市人口数量(万人)
2000—2010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 0.3% 满足经济发展,维持较好的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 2 300
2000—2010年增加的常住人口(万人) 604 充分利用北京的各种资源、最多可容纳的人口数量 3 000
2011年常住人口
(万人) 2 019
预测2050年人口数量将达到 约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家供养的人口数量 约8亿~9亿
合格演练测评·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