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张PPT)
专题十一 环境与发展
考点展示 知识网络
1.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4.理解消除贫困、发展绿色经济、提倡可持续消费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
5.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6.我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地理背景、意义及主体功能区的划分。
7.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
8.拓展蓝色经济空间、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举措及意义。
阶段 人地关系
采集渔猎时期 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农业文明时期 出现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
工业文明时期 形成“人类中心论”的思想
当前时期 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项目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集约化利用
资源利用 一次利用,利用率低 多次利用,利用率高
废弃物处理 废弃物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合格演练测评·点击进入
概念
问题表现
环境问题
表现
成因
地区差异
环境与发展
建设主体功能区
概念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
内涵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原则
拓展监色经济空间
可持续发展
道路
维护海洋权益
生态条件恶化
人口增
长过快
粮食需
求量大
植被破坏,生态失衡
开荒种地
湿地减少
围湖造田
水利破坏
广扩
种大
草场破坏
开垦草场
薄耕
风沙侵蚀
生态环境
破坏恶化
收地
毁林开荒
森林减少
水土流失
作物减产
自然灾害频发
粮食不足
土地生产力下降
近
甲
乙
也也也也也也
硫氧化物
氨氧化物
M
PM2.5
颗粒物
下垫面
一
氧化碳
⊙⊙
人类系统
环境系统
A
社会一经济子系统
环境要素
物品
劳
影响
状态
影响
和服务
动
B
人口子系统
生态系统
C
D
104°
108°
112°
400
36°N
6001
一一河流
◇山脉
200一等降水量线/mm
家禽饲养
沼气池
蔬菜种植
渔业养殖
蔗种植
销售
④
加工
④
作物种植
禽畜养殖
沼气池
秸秆
沼气
沼渣
3
城区
资源化、无害化
处理中心
生态旅游
科普教育
农副产品
工业区
农户
企业
1
2
③
农村地区
纤维
碱回收
造纸
废纤维
发电
制糖
废糖液
轻质碳酸钙
甘蔗
酒精
废
液
复合肥
农业技术部门
龙头农化企业
测土配肥
技术、产品
黑土地
综合性服务
收储销售
农业合作社
农产品加工企业合格演练测评(十一)
(环境与发展)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浙江省是全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衢州以种植业为起点,创建了“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一体化大循环模式的生态循环农业之门。下图为衢州市区域闭合大循环农业模式流程。据此,完成1~2题。
1.衢州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 )
A.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B.提高城市化水平
C.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 D.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体现了( )
A.人定胜天思想 B.可持续发展思想
C.地理环境决定论 D.天人相关论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衢州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采用有机肥,进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第2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注重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
答案:1.C 2.B
鄱阳湖区是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每年10月,从西伯利亚、蒙古及我国东北等地区飞来成千上万只候鸟,翌年4月离去。江西省在鄱阳湖区候鸟最集中的吴城和南矶设立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候鸟越冬栖息地的必要条件包括:适当的水深;充足的食物,主要为鱼、昆虫和沉水植物等;安全的环境,即白天觅食、夜间栖息的地点。江西省政府提出建设鄱阳湖水利工程,调节鄱阳湖区水位。读“鄱阳湖区简图”,完成3~4题。
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设在鄱阳湖区的吴城和南矶的主要原因是( )
A.人类活动少 B.多浅滩和沼泽
C.气候温暖 D.冬季水位较低
4.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对自然保护区内候鸟的影响有( )
A.水域面积增大,增加栖息地
B.生物量更丰富,食物更充足
C.候鸟活动的栖息地发生变化
D.候鸟在鄱阳湖活动时期延长
解析:第3题,吴城和南矶分别位于鄱阳湖的西北部和西南,为鄱阳湖区边缘地区,冬季吴城和南矶的附近的湖水较浅,为浅滩和沼泽,是候鸟的主要栖息地,因此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4题,修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可提高枯水期水位,使得水域面积增加,淹没地区增加,浅滩、沼泽面积缩小,适宜候鸟栖息地面积缩小。鄱阳湖水位提高,水深增加,使得候鸟捕食水域发生变化,候鸟栖息地也将发生变化,故选C。
答案:3.B 4.C
现代社会绿色与环保被提到了第一位,当前“新冠”医疗废弃物处理更加引人注目,特别是废敷料、医用手套、口罩、废防护服、废注射器等感染性废弃物,以及隔离病房、医学观察区域产生的其他废弃物,必须第一时间收集,24小时内必须运走。“新冠”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有硬性规定:处置医疗废弃物需要两级焚烧,程序完成后,再经过脱酸、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等环节,最终确保尾气达标排放。据此,完成5~6题。
5.对医疗废弃物进行焚烧易产生的污染是( )
A.固体废弃物污染 B.水污染
C.土壤污染 D.大气污染
6.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中的( )
A.多样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持续性原则
解析:第5题,对医疗废弃物进行燃烧,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D正确,医疗废弃物燃烧后会减少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A、B、C错误,故选D。第6题,持续性原则体现在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因此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主要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D正确;公平性原则体现在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故B错误;共同性原则体现在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地方决策和行动,故C错误;多样性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原则,故A错误,故选D。
答案:5.D 6.D
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云南路南石林地区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空气中CO2浓度垂直变化曲线。据此,完成7~8题。
7.据图分析,为了使当地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不适宜的措施是( )
A.开垦大量土地为耕地 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
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 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
8.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沙化 B.石漠化
C.泥石流 D.滑坡
解析:第7题,石林区的岩石是石灰岩,在常温下与土地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岩石被溶蚀。据图分析,人工草坡的二氧化碳浓度最大。为了使当地地下土壤、岩石不易被溶蚀,最不适宜的措施是积极营造人工草坡,选B。将大量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大力保护天然草坡可以减少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A、C、D不符合题意。第8题,该区域地形起伏大,土层薄,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水土流失,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B对。A、C、D错。
答案:7.B 8.B
绿色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内容涵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全面绿色转型。下图为“2018年我国各省区绿色化等级分布图”。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省区中全部属于绿色化低水平区的是( )
A.黑、赣、苏、蜀 B.陇、冀、吉、晋
C.云、皖、浙、鄂 D.辽、豫、陕、鲁
10.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中合理的是( )
A.西北地区加大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力度
B.华北地区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速度
C.西南地区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
D.东南部沿海地区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解析:第9题,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属于绿色化低水平的省区有吉林、辽宁、河北、山西、河南、甘肃,宁夏,简称依次为吉、辽、冀、晋、豫、甘(或陇)、宁,B正确;黑龙江、云南、陕西属于绿色化较高水平区,A、C、D错(排除一个即可);故选B。第10题,石油、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西北地区加大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力度会加剧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A错;华北地区城市化水平已经较高,B错;西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石漠化严重,应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C正确;东南部沿海地区应因地制宜,加强部分附加值相对较低的产业或产业的环节向外转移,而不是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移,D错。故选C。
答案:9.B 10.C
下图为我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下列关于图中各序号代表的生态功能区,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位于青、藏之间 B.②地跨陕、甘、宁、晋
C.③地主体位于川、渝 D.④地跨粤、桂、黔三省区
12.国家建设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目的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D.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解析:第11题,图中①地位于青海和甘肃交界处;②地跨陕、甘、宁、晋;③地主体位于湖北和陕西;④地位于云南、贵州、广西交界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第12题,建设各生态功能区的目的不尽相同,有些是为了保持水土,有些是为了防风固沙,但都是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答案:11.B 12.C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读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有关长江经济带农业基地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长江流域有5个全国性商品粮基地,都分布在我国地势第三级阶梯上 ②长江流域是我国油菜、棉花的重要分布地区 ③长江流域蚕桑基地主要分布在太湖平原和四川盆地 ④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甜菜、甘蔗、长绒棉分布基地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14.下列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说法正确的有( )
①可连接环渤海经济圈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②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 ③在全国经济格局中仅次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④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第13题,成都平原分布在地势第二级阶梯上,故①错误;甜菜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新疆等地,长绒棉分布在新疆,故④错误。第14题,长江经济带连接北部的环渤海经济圈和南部沿海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故③错误。
答案:13.A 14.C
“鱼菜共生”是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相结合的农业生产模式。该模式实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共生效应”。下图为“鱼菜共生”景观图。据此,完成15~16题。
15.“鱼菜共生”模式的生态意义是( )
A.增加农民收入 B.减轻农业污染
C.增加农产品种类 D.增强市场适应性
16.制约“鱼菜共生”模式在华北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热量
C.水源 D.土壤
解析:第15题,注意审题,本小题的限制性条件是“鱼菜共生”模式的生态意义,选项A、C、D是该模式的社会经济意义,而非生态意义;选项B减轻污染才是生态方面的意义,故选B。第16题,根据材料分析,“鱼菜共生”模式需要大量的水,是水产养殖及水耕栽培的结合,我国华北地区气候较干旱,耕地以旱地为主,缺少水源是最大的制约因素,故选C。
答案:15.B 16.C
2020年7月11日是郑和首次下西洋615周年纪念日,是第16个“中国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据此,完成17~18题。
17.下列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的措施合理的是( )
A.禁止沿海地区的海盐生产
B.禁止在沿海大陆架上开采石油,以免产生石油污染
C.禁止海水养殖业的发展
D.禁止过度捕捞海洋生物资源,努力做到捕养结合
18.对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优势和劣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面积绝对量大,相对量也比较大
B.海洋资源总量十分丰富,所以人均占有量也比较多
C.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在国民经济中占了较大比重
D.我国海洋区位优越,但地理形势又有相对不利的一面
解析:第17题,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盲目禁止,这样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应保持适度的开发,D正确,A、B、C错误。 第18题,我国海洋面积大,海洋资源丰富,但人口多,人均资源少,A、B错误。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但发展时间较短,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较小,C错误。我国海岸线长,区位优越,但和邻国海洋专属经济区重叠较多,不利于开发,D正确。
答案:17.D 18.D
读“长江经济带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与长三角地区相比,成渝经济区发展的优势是( )
A.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充足
B.矿产和水力等资源丰富
C.人才和技术力量雄厚
D.海陆空交通运输便利
20.在长江经济带国土开发和保护中要( )
A.坚持经济发展优先
B.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C.适当限制中小城市的发展
D.优先发展成渝周边地区
解析:第19题,从图中看,川渝地区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B正确。与长三角相比,川渝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金和技术力量不如长三角,A、C错误。长三角地区水路交通更为便利,D错误。故选B。第20题,在长江经济带国土开发和保护中要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B正确;坚持生态优先,适当限制大城市的发展,优先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A、C、D错误。故选B。
答案:19.B 20.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资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10 μg/m3。下表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
采样点 采样点环境状况 PM2.5(μg/m3)
甲 学校。东、北、西约1 000 m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40
乙 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 000 m 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 160
丙 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 70
丁 居民区。紧邻大型集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 m有一热电厂 170
戊 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 340
(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4分)
(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10分)
(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6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公路”“热电厂”“煤化工”等信息可归纳答案。第(2)题,从气温、风速、降水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角度去分析。第(3)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应从气温、降水、能见度等方面去分析。
答案:(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PM2.5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
(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
22.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材料一 某绿色生态度假村水资源利用示意图。
材料二 工业循环经济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图中字母的含义,将下列选项的序号填在相应的位置上。(6分)
①回补地下水 ②地下热水 ③污水处理厂
A__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判断度假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措施有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循环经济的实施有三项途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请结合材料二填出与图中数字位置相对应的这三项途径。(6分)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4)列举“污染减排”及“消费后废弃物”的处理环节中,公众可以普遍参与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行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4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字母与其指出箭头的内容可以得出正确答案。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不同水温的地下水得到了充分利用,污水经过处理后用来灌溉农田。第(3)题,结合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和其对应的内容可以得出答案。第(4)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答案:(1)② ③ ①
(2)不同温度的地下热水充分利用 污水处理后再利用
(3)资源化 减量化 再利用
(4)污染减排:乘坐公共交通出行,选择节能型家电,选择简单包装的物品等(答案合理即可)
消费后废弃物:垃圾分类,废旧报纸回收等(答案合理即可)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