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广东专用)专题五 植被与土壤(课件+作业)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广东专用)专题五 植被与土壤(课件+作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4-22 15:41:15

文档简介

合格演练测评(五)
(植被与土壤)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据此,完成1~2题。
1.符合上文描述的地点是(  )
A.撒哈拉地区 B.西欧地区
C.南极地区 D.马来群岛
2.当地的自然植被类型是(  )
A.荒漠 B.雨林
C.落叶林 D.针叶林
解析:第1题,材料中描述的是热带雨林气候区,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刚果盆地、亚马孙平原和东南亚的马来群岛等地。第2题,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景观。
答案:1.D 2.B
下图为岩石表面因覆盖藻类而呈现出红色的“红石”景观。红石景观一般分布在海拔2 000~4 000米的谷地。研究发现,此类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依附生长于“新鲜”的石头表面,是一种先锋植物,之后便为其他植物群落所取代。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下列地区中最可能出现该类景观的是(  )
A.粤东 B.苏南
C.川西 D.陕北
4.该藻类作为一种先锋植物,对所在区域生态系统所起的作用是(  )
A.改善生物生存环境 B.挤占生物生存空间
C.破坏生物多样性 D.延缓岩石风化进程
解析:第3题,由题干材料可知,此类红石上的藻类喜低温潮湿的环境,符合此特征的只有川西地区,粤东、苏南气温相对较高,陕北气候干旱,故C项正确。第4题,藻类作为先锋植被,能够改善生物的生存环境,故A项正确。该藻类植被作为先锋植物,之后便为其他植被群落所取代,不会挤占生物生存空间,故B项错误;能够增加生物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该藻类植物依附在石头表面,会加速岩石的风化进程,故D项错误。
答案:3.C 4.A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5~6题。
5.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
A.风化基岩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6.图示区域(  )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 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 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5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相关。第6题,植被覆盖率越高,水体下渗越多,地表径流越少,因此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①正确;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土迁移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②正确;土壤中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③错误;地下径流量受当地降水和植被的影响大,④错误。
答案:5.D 6.A
下图为某温度带4种乔木分布地1月和7月月平均气温统计图。读图,完成7~8题。
7.Z乔木类型最可能属于(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8.若四种乔木分布地区纬度相同,则其分布海拔最低的是(  )
A.N乔木 B.R乔木
C.Q乔木 D.Z乔木
解析:第7题,读图可知,Z乔木分布地1月平均气温最低可达-20 ℃,7月平均气温最高约为20 ℃,当地最热月气温不高,最冷月气温低,不可能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Z乔木类型最可能属于亚寒带针叶林,不太可能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第8题,读图可知,与N、Q、Z三种乔木相比,R乔木分布地的平均温度最高,该乔木生长对热量要求最高,因此若四种乔木分布地区纬度相同,则其分布海拔最低的应是R乔木,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答案:7.D 8.B 
下图为某种植被类型在我国的分布图(数字为面积占全国的比重,单位:%)。读图,完成9~10题。
9.该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草地 B.落叶林
C.荒漠 D.阔叶林
10.该植被的类型和产量取决于(  )
A.气温 B.降水量
C.地表形态 D.人类活动
解析: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我国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排除落叶林和阔叶林。荒漠面积最大的地区应为新疆,而该植被分布最广的地区为西藏,故为草地。第10题,降水量决定了草场的类型,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草场的产量,如我国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的变化。
答案:9.A 10.B
当土壤组成物质体积比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25%,该土壤能很好地满足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称为理想土壤。下图示意我国土壤组成物质的体积占比。据此,完成11~12题。
11.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是(  )
A.气候 B.成土母质
C.地形 D.生物
12.据图可知(  )
A.该土壤水分较多,空气偏少
B.该地可能炎热干燥,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少
C.该土壤矿物质比重大,颗粒粗
D.该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偏少,有盐碱化现象
解析:第11题,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气候和地形对土壤形成有影响,但不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12题,材料指出理想土壤的体积占比为:矿物质40%、有机质10%、水分和空气各25%。该土壤水分大约占35%,比理想土壤多,空气大约占15%,比理想土壤少,故A正确。该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约为5%,说明当地微生物活动旺盛,所以当地可能为温暖湿润的气候,故B错误。该土壤矿物质比重大于40%,比理想土壤稍大,但是颗粒无法判断,故C错误。前面已经分析出,该土壤水分和矿物质偏多,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答案:11.B 12.A
土壤在垂直方向上的物质组成和颜色各异,不同地区间也存在水平差异。下图为“土壤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土壤剖面结构图中字母O代表(  )
A.腐殖质层 B.淀积层
C.母岩层 D.母质层
14.下列关于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土壤肥力是自然形成的,无论如何利用都不会损耗其肥力
B.森林地表枯枝落叶多,其土壤的有机含量一般高于草原
C.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无关
D.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
解析:第13题,从图中可读出,O为腐殖质层、A为淋溶层、B为淀积层、C为母岩层、R为基岩,A正确。 第14题,土壤肥力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类长期培育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肥力下降,A错。热带雨林的土壤因有机质分解速度快,比较贫瘠,B错。南方水稻土的形成与人类长期的耕种和培育有关,C错。壤土兼有砂土和黏土的特点,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D正确。
答案:13.A 14.D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图,完成15~16题。
15.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气温高低 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 D.降水多少
16.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
A.富士苹果 B.山丁子
C.久保桃 D.山桃
解析:第15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16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答案:15.C 16.D 
富铝土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中氧化铝的稳定性最强,故称为富铝土。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据此,完成17~18题。
17.依材料推断,下列土壤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A.砖红壤 B.燥红土
C.红壤 D.黄壤
18.我国富铝土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形区是(  )
A.华北平原 B.东南丘陵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解析:第17题,由材料“富铝土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中的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分解,盐基不断淋失,而氧化铁、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所形成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可知,土壤所处地区气候越湿润、热量条件越高,越容易使得氧化铁、铝成分聚集,对应图示可知,砖红壤地区纬度低,更加湿润,说明气候湿热,土壤中的铁铝相对含量最高,故选A。第18题,读材料及上题分析可知,气候越湿热,越容易形成富铝土,选项中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最为湿热,富铝土分布最为广泛,故选B。
答案:17.A 18.B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把甲、乙、丙、丁四份质地不同的土壤堆成形状大小相同的圆锥体,在其中三个土堆上覆盖一层相同的草皮。通过模拟实验观测相同降水强度下土壤质地、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量的关联性。读实验相关数据和土壤质地的三角坐标示意图,完成19~20题。
实验相关数据表
项目 甲 乙 丙 丁
土壤质地/% 砂粒 40 45 78 14
粉粒 25 25 14 19
黏粒 35 30 8 67
水土流失量(g/m2) 47.3 201.2 15.7 76.9
19.甲土壤属于(  )
A.砂土 B.壤土
C.黏土 D.粉土
20.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土壤质地(  )
A.砂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B.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
C.粉粒与黏粒比重接近
D.砂粒比重小,黏粒比重大
解析:第19题,根据表格中甲土壤的质地百分数值,黏粒占35%,砂粒占40%,粉粒占25%,对照三角坐标图,可以判断甲土壤属于壤土区域。B正确。砂土砂粒占60%以上,黏土砂粒占20%,粉土砂粒比例小于20%,A、C、D错误。故选B。第20题,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植被覆盖条件下,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乙土壤,根据表格中土壤质地百分数值,可以判断乙土壤黏粒比重为30%,砂粒比重占45%,粉粒占25%,说明黏粒比重小,砂粒比重大,粉粒比重小,三者比重差距较大。故选B。
答案:19.B 20.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读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20分)
(1)描述图中亚寒带针叶林的分布规律。(4分)
(2)A地气温年较差比B地________;形成亚欧大陆东岸森林类型由南向北变化的基础因素是____________。(4分)
(3)图中亚热带森林植被分布在大陆东、西两岸,分别说明它们对应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及成因。(6分)
(4)简述C岛东部热带雨林形成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注意观察世界森林植被分布示意图,注意亚寒带针叶林所在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积大小等;由图可知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第(2)题,A地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的东岸,温带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冬季寒冷,所以气温年较差大;B地位于中纬度亚欧大陆的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气温年较差小;亚欧大陆东岸由南向北纬度升高,气温降低,植被由热带雨林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所以植被变化的基础因素是热量,或者太阳辐射。第(3)题,结合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亚热带地区在亚欧大陆东岸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受来自海洋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低温少雨;主要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亚欧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高温少雨。第(4)题,在南北纬20°附近大陆东岸,往往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主要从信风、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答案:(1)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横贯大陆东西。
(2)大  热量(或太阳辐射)
(3)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受西风带控制;夏季高温少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4)地处东南信风迎风海岸和山地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有暖流流经,起增温增湿作用;为热带雨林气候,从而形成热带雨林。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8 774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自20世纪60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导致土壤退化。
阿尔梅里亚气候统计资料
季节 春季 夏季 秋季 冬季
日均最高气温( ℃) 19 27 28 18
日均最低气温( ℃) 10 18 19 10
平均降水总量(mm) 19 8 14 25
平均降水天数(天) 4 1 2 5
(1)说明阿尔梅里亚的降水特征。(2分)
(2)分析阿尔梅里亚的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4分)
(3)“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8分)
(4)分析当地无土栽培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阿尔梅里亚气候统计资料可知,该地全年干旱少雨。第(2)题,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降水较少,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地表植被覆盖率较小,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较贫瘠。第(3)题,土壤肥力的强弱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空气等有关。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过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第(4)题,结合无土栽培技术的生产特点分析回答。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会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无土栽培会排放大量的废物,造成环境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答案:(1)特征:全年干旱少雨。
(2)当地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3)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过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于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4)无土栽培法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造成大量废物和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PAGE(共65张PPT)
专题五 植被与土壤
考点展示 知识网络
1.识别主要的植被类型。
2.掌握主要植被的分布、生长特征。
3.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4.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合格演练测评·点击进入
物质
组成
森林
人工
植被
植被与土壤
形成
荒漠
天然


因素
植被
草原
功能
盖度/%
8642086420
450046004700476048004900500051005200海拔m
银杏林
银杏叶
阔叶:相对于针叶而言,树叶宽阔
常绿:相对于落叶而言,四季常绿
针叶:树叶多为针状、条形或鳞形
落叶:树叶春季萌发,秋冬季飘落
硬叶:叶片较小、较硬、多蜡质层
3"co
枫叶
冷杉

2
樟树叶

3
4④




西
西






a
yha
b

100
50°
300
300
200
200
44°
100
100°
108°
■高山植物
200等降水量线
山地森林
甲乙

森林草原




4
000
D
高山灌丛草甸带
3
500

山地明亮针叶林带
322
000


山地暗针叶林带
500

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000
1
500
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000
山地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500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含常绿成分
米仓山南坡
三峡大老岭
米仓山北坡
草链岭
太白山南坡
太白山北坡

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基面高度
秦岭一大巴山山区部分山地垂直带谱
西经0东经609
。120°东经180°西经120°袋0°
处TT
30°
北中归线
赤道
南回线
亚寒带针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混交林和温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南极圈
09
带落叶阔叶林
田热带雨林、季雨林
地表
地表
地表
淀积层
淋溶
淋溶层
层淀
淀积层
积层



图1
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
0246810
20
土壤剖面深度/cs
40
60
80
00
图2
700
35
600
500
302
400
20
300
200
10
100
5
0
0
1
3
5
7
911月份

土壤贮水量/mm
500
400H
300
100
阴坡
-◆
阳坡
4
5
6
7
8
9
10
11月份
N
011
11
循环
腐殖质
吸收②
十+++++++
成土母质
+++++++十
淋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