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演练测评(六)
(自然灾害)
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正确率:________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0年春季以来降水的持续偏少,造成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50年一遇的大旱。近期,网民痛陈长江大旱致使自然人文景观消匿。读图,完成1~3题。
1.造成这次干旱灾害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正常的干季
B.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
C.降水持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水汽蒸发量大
D.有多种多样的干湿地区
2.此次干旱受灾面积最大,受灾程度最严重的农作物是( )
A.棉花、甜菜 B.春小麦、花生
C.水稻、油菜 D.玉米、大豆
3.从气候和农业两方面考虑,我国春旱最严重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华北地区
解析:第1题,干旱灾害是一种典型的由气候条件控制的渐发性的自然灾害,降水分配的不均匀是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从干旱发生机制角度看,这种不均性主要表现在年内各季节之间的干湿不均以及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均。在正常的干季和少雨季节,如遇到特殊的天气条件,就可能演变成旱灾。第2题,西南地区主要的作物有水稻和油菜。第3题,东北地区冬季积雪,春季融化使土壤墒情较好,有利于春耕生产;西北地区由于农业需水量相对较小,也没有严重的春旱;江淮地区由于地处秦岭—淮河以南的湿润地区,雨季来得较早,降水量较大,因此不存在春旱。华北地区由于雨季来得晚,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农业灌溉又需要大量的水源,因此春旱特别严重。
答案:1.C 2.C 3.D
该图为“某地某次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地面所受的破坏程度)分布图”,结合下表,完成4~6题。
烈度 破坏程度
Ⅵ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 房屋轻微损坏,板房、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砂冒水
Ⅷ 房屋多有损坏,干硬土上亦有裂缝,地下管道破裂
Ⅸ 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Ⅹ 房屋倾倒,道路毁坏,水面大浪扑岸
4.图中①、②、③、④四处等震距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中③处可能为( )
A.一个村庄 B.一座城市
C.一洼池塘 D.一座小山
6.此次地震可能引发的其他地质灾害是( )
A.泥石流 B.瘟疫
C.海啸 D.火山喷发
解析:第4题,根据图示和表格信息可知,①处烈度最小,等震距应最大。选择A项。第5题,图中③处烈度在Ⅶ以上,比周围地区大,可能为一座城市。选择B项。第6题,此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沿海地区,可能引发海啸。选择C项。
答案:4.A 5.B 6.C
下图所示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某日我国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若图中所示现象同时出现,最有可能发生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可能分别是( )
A.沙尘暴、寒潮 B.暴雨、高温
C.滑坡、沙尘暴 D.泥石流、寒潮
解析:第7题,图中显示我国太行山区附近、长江中游地区和西南地区地质灾害频率高,该地质灾害最有可能为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其夏季发生频率高(图中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多处于山区,为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易诱发地质灾害);图中长江下游地区电力限制较大,最可能为夏季(气候炎热,制冷能耗高,需要大量电力),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8题,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季节性显著的因素是降水,我国大部分地区是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因此此时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较大;图中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高温天气,用电量大,限电指数高,所以地质灾害指数和限电指数较高的地区,天气可能分别是暴雨、高温,B正确;沙尘暴往往出现在冬春季节,天气较干燥。寒潮多发于冬春季节,往往形成严寒、低温、冻害天气。干旱往往由于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形成。滑坡、泥石流属于地质灾害,并不是“天气”。B正确,A、C、D错,故选B。
答案:7.B 8.B
读我国西南地区地震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图,完成9~10题。
9.下列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 )
A.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
B.地形复杂,山体坡度大
C.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
D.气温日较差大,岩石破碎
10.泥石流和滑坡发生的不同条件是( )
A.地势起伏大 B.位于山区
C.植被覆盖差 D.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
解析:第9题,气温日较差大,不是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且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温年较差、日较差相对较小,D项说法不合理。地壳活跃,岩石破碎,地质结构不稳定;降水集中、山体坡度大都是地质灾害发生的条件,A、B、C说法合理。故选择D项。第10题,滑坡和泥石流都属于山区自然灾害,两者的发生条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泥石流的发生需要有大量水的参与,而滑坡不需要大量的水,故选择D项。
答案:9.D 10.D
地震灾害往往会链发其他自然灾害。我们无法阻止地震发生,但可以通过防灾减灾手段减轻其影响。下图为地质灾害链发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图中甲、乙、丙、丁依次是( )
A.泥石流、滑坡、地质、崩塌
B.地震、泥石流、滑坡、崩塌
C.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
D.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
12.地震发生时的正确避震方法是( )
①在家中可躲在坚固的桌下或床边 ②在商场应迅速从高楼跳下 ③在教室可抱头躲在课桌下或窗边 ④在室外应远离高层建筑物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11题,地震导致崩塌与滑坡,暴雨也会诱发崩塌与滑坡,崩塌和滑坡形成的松散物质在暴雨的作用下形成泥石流,崩塌、泥石流、滑坡形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综上所述,甲乙丙丁依次为地震、崩塌、泥石流、滑坡,故选C。第12题,地震发生时,在家可躲在坚固的桌下或床边,①正确;绝不能从高楼跳下,②错;地震发生时,在教室不要站在窗边,可抱头躲在课桌下或内角墙角处,③错;在室外应远离高层建筑物,以免发生危险,④正确,故选B。
答案:11.C 12.B
有诗云“寒潮滚滚自天来,大地今朝暴雪裁。北国冰封千万里,江南路塞几多垓”。据此,完成13~14题。
13.关于寒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在冬季出现
B.影响的范围不大,但可能导致多种灾害同时发生
C.会带来低温、大风、暴雪天气
D.在我国冬季暴发的寒潮对农作物影响最大
14.寒潮对农业的危害主要是( )
A.风害 B.沙尘暴
C.雨雪 D.冻害
解析:第13题,寒潮指强冷空气入侵所带来的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冻害等的天气现象,在冬半年发生,可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季和秋季的寒潮对农作物影响最大。故C正确,A、B、D错误。第14题,寒潮对农业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冻害对农作物的影响最大。故D正确,A、B、C错误。
答案:13.C 14.D
2020年1月29日,在古巴南部海域(19.46°N,78.79°W)发生7.7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15~16题。
15.此次地震( )
A.震源位于地壳 B.地处海沟附近
C.肯定引发海啸 D.位于生长边界
16.可以用于监测地震发生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RS
C.GPS D.VR
解析:第15题,材料信息表明,此次地震发生在古巴南部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海洋地壳平均厚度为6千米,因此此次地震震源可能位于地壳之下的地幔部分,A错误;图中显示,地震发生地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小板块挤压边界,南侧的加勒比海板块与北边的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加勒比海板块为大洋板块,俯冲至美洲板块之中,形成岛弧与海沟,地震位于岛弧南边,应临近海沟,B正确;不是所有的海底地震都会引发海啸,这与震源处岩层断裂方向有密切关系,因此此次地震不一定引发海啸,C错误;图中显示,地震发生地位于美洲板块内部小板块挤压边界,南侧的加勒比海板块与北边的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属于消亡边界,D错误。故选B。第16题,许多地震在临震前,震区的地壳形变增大,可以是平时的几倍到几十倍,如测量断层两侧的相对垂直升降或水平位移的参数,是地震预报重要的依据。这些参数大多由精确的地理三维坐标构成,全球定位系统能够获得地理三维坐标,因此可以用于监测地震发生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全球定位系统,即GPS技术,C符合题意;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技术)、VR(虚拟可视化技术)都不能直接获得地壳形变的参数,不能直接用于监测地震,排除A、B、D。故选C。
答案:15.B 16.C
浙江省政府通过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地图”,提供病例分布,风险评估,疫情趋势等功能,助力精准防疫。截止3月6日,温州确诊人数居全省之最。据此,完成17~18题。
17.生成“疫情地图”,主要依靠的信息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虚拟现实技术
18.温州确诊人数最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技术落后 B.经商返温人员多
C.外出打工人数多 D.在外学生人数多
解析:第17题,“疫情地图”是以电子地图为基础建立的信息系统,相关部门把病例相关信息输入到该系统,该系统通过储存、整理、分析,最后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疫情地图”,电子地图本身就是地理信息系统,“疫情地图”建立也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而实施的,因此“疫情地图”生成主要依靠的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C符合题意;“疫情地图”生成不直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不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排除A、B、D。故选C。第18题,温州属于浙江比较发达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足,因此医疗技术条件应较先进,因此医疗技术落后不是温州确诊人数最多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新冠肺炎是通过人口流动和密切接触而传播,温州在外地从事商业活动的人数多,特别是从湖北武汉返回的人员多,导致当地确诊人数最多,B符合题意;温州属于务工人员净流入地区,外出打工人数不多,因此外出打工人数多不是温州确诊人数最多的主要原因,C不符合题意;与浙江其他地区相比,温州在外学生人数不是最多的,因此在外学生人数多不是温州确诊人数最多的主要原因,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17.C 18.B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世界森林火灾最频繁的地区之一,每年因森林火灾损失巨大。下图为2020年该州森林火灾次数逐月累计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2020年该州森林火灾发生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0.导致该州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出现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天气 B.地形
C.植被 D.人类活动
解析:第19题,图中统计的数据是森林火灾次数逐月累计,将某月累计次数减去上月累计次数所得结果即为该月火灾发生次数。据此读图推断,6、7、8三个月的火灾累计频次较各自上一月份的火灾累计频次差距巨大,因此6、7、8月份火灾发生次数最多,即夏季火灾发生频率最高。故选B。第20题,加利福尼亚州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因此夏季易发生火灾,冬季火灾次数最少。所以,导致该州森林火灾发生频率出现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天气。故选A。
答案:19.B 20.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材料一 2020年4月22日,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圆满结束。本次科考是“双龙探极”,经历3万海里的航行,5个月的风雪交加,“雪龙”号和“雪龙2”号并肩驶入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基地码头。
材料二 下图为北极冰川变化示意图。
(1)考察船在向南极前进过程中想要随时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什么?利用了该项地理信息技术的哪些特点?(4分)
(2)获取不同时期北冰洋冰川信息主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此图反映北极冰层面积在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动态监测并预测北极冰川和海岸线变化要利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冰川的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监测海平面上升需要的地理信息技术为________。(10分)
(3)全球气候变化给北极熊的生存带来了影响,请设计一个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北极熊生存状态的具体方案。(6分)
解析:第(1)题,这支科学考察团在向南极前进过程中想要随时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为GNSS,该项地理信息技术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第(2)题,利用遥感(RS)获得的资料,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相关的数据模型,能够显示极地冰川的变化并预测其变化趋势。只有通过GNSS才能判读出海平面细微的变化。第(3)题,利用GNSS技术实时对北极熊的行踪进行监测,了解北极熊的生存状态。
答案:(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
(2)遥感技术(RS) 缩小 全球气候变暖 RS和GIS GNSS
(3)给北极熊佩戴装有GNSS(或BDS)信号发射装置的项圈,GNSS(或BDS)信号发射装置每天都向卫星发送信号;科研人员利用互联网查询、记录项圈的移动轨迹。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0分)
干旱灾害是困扰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下面两图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各大流域平均受旱率和成灾率统计情况(单位:%)。其中,受旱面积是指因干旱导致作物减产超过正常产量10%的耕地。成灾面积是指因干旱导致作物减产超过正常产量30%的耕地。
注:受旱率=受旱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100%;成灾率=成灾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1)简述我国旱灾的时空分布特征。(6分)
(2)分析我国旱灾空间分布特征的成因。(6分)
(3)说明黄河中下游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旱灾发生的季节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解析:第(1)题,对比分析两图的信息,从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两方面进行描述。第(2)题,我国北方地区人、水、土的矛盾突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北方地区受旱率高于南方。第(3)题,黄河中下游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成因分别从气压、降水等方面回答。
答案:(1)(空间上)北方地区受旱率和成灾率均高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旱灾率高于南方地区)。(时间上)1991—2007年除太湖流域外,其他流域受旱率和成灾率均较1949—1990年明显上升。
(2)北方地区人、水、土的矛盾突出(或水资源总量少,人口多、耕地面积大);北方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3)差异:黄河中下游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原因:春季雨带还未到达黄河中下游地区(夏季风未到达北方),而气温开始回升,蒸发旺盛,农作物进入生长期,需要大量灌溉水源,故易造成春旱;夏季(7~8月)高气压控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其影响,中心气流下沉,形成高温少雨的伏旱天气。
PAGE(共131张PPT)
专题六 自然灾害
考点展示 知识网络
1.水文灾害、气象灾害的成因及分布。
2.水文灾害、气象灾害对人类的主要危害。
3.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分布及危害。
4.我国在防灾减灾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
5.不同的自然灾害在发生前后人们采取的自救和互救手段。
6.遥感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地理信息系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地质多
发区 西南地区;藏滇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最严重的省区
因素 地质、地貌、气候等综合作用
危害 人员伤亡;经济损失;威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
救援与救助说法 是否可信 理由
①民政部首先从武汉救灾物资储备库紧急调动4 000顶救灾帐篷支援灾区 ________ ______
②民政部紧急启动救灾应急预案,紧急调运救灾棉被4 500床,妥善安置受灾群众 ________ ______
③驻新解放军、武警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紧急投入抢险救灾行动 ________ ______
④全力抢修生命线工程。电力、电信、水利部门在最短时间内对受损情况进行恢复 ________ ______
⑤地震部门严密监测震情,收集各种异常情况,认真分析地震发展趋势 ________ ______
生长月份 蝗虫密集度
0~3 暴发
3~9 暴增
9~15 成灾
15~18 下降
合格演练测评·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