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社会主义道路下的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社会主义道路下苏联的选择?
赫鲁晓夫(1953.9-1964.10)
勃列日涅夫(1964.10-1982.11)
戈尔巴乔夫(1985.3-1991.12)
苏联的选择:坚持?突破?
“非斯大林化”成了赫鲁晓夫上台后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一个主要标志。
——陆南泉《60年后再评赫鲁晓夫的改革》
思考1:赫鲁晓夫为实现“非斯大林化”采取了哪些措施?
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张建华《俄国史》
(一)修补传统体制:赫鲁晓夫改革
思考2:赫鲁晓夫实现“非斯大林化”了吗?
赫鲁晓夫对推广种植玉米中出现的反对意见,用行政手段加以压制。 ——陈之骅等《苏联兴亡史纲》
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苏联共产党今后也要十分坚定地贯彻这条总路线。
——教材121页“史料阅读”
思考3:赫鲁晓夫为什么没有实现“非斯大林化” ?
个人专断
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
赫鲁晓夫(1953.9-1964.10)
勃列日涅夫(1964.10-1982.11)
戈尔巴乔夫(1985.3-1991.12)
苏联的选择:坚持?突破?
(二)修补传统体制:勃列日涅夫改革
思考4: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为什么有资金发展军事工业?
在国内经济发展中,将85%以上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十分强调发展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军费逐年增加,从1965年的326亿卢布增至1981年的1550亿卢布,前后增长3.75倍,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3。
——陈之骅等《苏联兴亡史纲》
思考6:勃列日涅夫改革能够实现“非斯大林化”吗?
美苏签订《反弹道导弹条约》
思考5: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为什么注重发展军事工业?
赫鲁晓夫(1953.9-1964.10)
勃列日涅夫(1964.10-1982.11)
戈尔巴乔夫(1985.3-1991.12)
苏联的选择:坚持?突破?
在不到7年的时间里,戈尔巴乔夫改变了世界的格局。他使自己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在东欧地区推翻了苏维埃帝国,他结束了半个世纪以来在国际政治中占主导地位并吞噬了人类大量财富的冷战。
——罗伊·麦德维杰夫《苏联的最后一年》
思考7: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如何让苏联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思考8:戈尔巴乔夫改革为什么会失败?
思考9: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吗?
(三)背离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改革
赫鲁晓夫(1953.9-1964.10)
勃列日涅夫(1964.10-1982.11)
戈尔巴乔夫(1985.3-1991.12)
苏联的选择:坚持?突破?
一、修补与背离: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社会主义道路下东欧的选择?
经济互助委员会
苏共二十大承认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建设具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在事实上取消了把斯大林模式作为社会主义的唯一规范,客观上推动了各社会主义国家坚定地走上改革和探索的新阶段。
——陈之骅等《苏联兴亡史纲》
社会主义道路下东欧的选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东欧的选择:坚持?摆脱?
自治
东欧之首
布拉格之春
第一个五年计划
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思考10: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做法一致吗?
南斯拉夫内战
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
东德拆毁柏林墙
二、束缚与迷失: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社会主义自治
布拉格之春
东欧之首
思考11: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最终成功了吗?为什么?
战后东欧历史发展演变的主导因素是苏联大一统模式与东欧国家多元化模式之间的矛盾冲突,前者追求在东欧的支配地位,具有封闭性特征; 后者追求适应国情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变革,具有开放性特点。在本质上两者致力于相反的目标。
——高晓川《“布拉格之春”及其意义再认识》
二、束缚与迷失: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
思考12: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失败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社会主义道路下中国的选择?
20世纪的历史经验,并不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灭亡,但的确证明社会主义制度必须改革。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通行的社会主义模式并不是唯一可能的模式。随着世纪的更替,新的模式正在促成社会主义的更生。
——胡绳《中国在二十一世纪世界上的作用》
中国的选择:坚持?开辟?
三、探索与坚定: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不用或少用苏联的拐杖。
——毛泽东(1956年)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全新事业,没有任何本本可遵循,也没有现成经验可照搬,只能从中国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1992年)
思考13:苏联和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三、探索与坚定: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
我们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选择。所谓的“中国模式”是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奋斗实践中创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2013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思考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什么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坚定道路自信
走好中国道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
社会主义道路下不同的选择
启示:
1.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
2.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
…………
一、修补与背离——苏联社会主义改革
二、束缚与迷失——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三、探索与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本课总结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伟大复兴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道路下不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