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兴亡千古事
峨眉共比高
——苏洵、苏辙《六国论》之比较阅读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任务群
必修上第六单元学习任务:
1、“以‘学习之道’为核心,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从更广、更深的层面思考‘学习’,形成自己对于“学习之道”的理解。
2、把握说理的逻辑思路,感受思辨中蕴含的逻辑思维,感受思辨的力量,提高理性思维水平。
必修下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主线:理解、思考
1.忠实经典本身的理解
2.立足当代语境的理解
3.由表及里的深入思考
4.辨析质疑的审辨思考
必修下第八单元学习任务主线:论析、研讨
1、学习任务本身则突出了观点碰撞、理性表达、合理质疑等。
2、把握政论和史论的特点。从重要观点到具体论点,从一般意义上的观点呈现到比较完整的专门论述。
3、选文体现了针对性、思路、破立、论据、论述方法、推论过程,是借助经典古文学“论”的好机会。
阅读重要的时事评论,学习作者评说国内外大事或社会热点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尝试书面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
学习理性、有条理地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
围绕感兴趣话题开展讨论和辩论,能平等商讨,有针对性,有风度,有礼貌地进行辩驳。
阅读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思辨能力。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必修八)
人文主题:责任与担当.
双线结构
设计说明
壹
理论依据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项目式教学方式
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贰
同题史论.
文本类型
叁
群文阅读教学、比较式鉴赏
设计课型
肆
学习重点:
同题比较阅读,尝试理性的表达,学习借古讽今的手法。
。
学习目标:
1、读懂文本,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的思路。
2、同题比较式阅读,探索并归纳比较阅读的鉴赏点,尝试学习如何理性的表达——有理有据阐释自己的观点。
3、鉴于史论,让历史的教训烛照现实。
学习难点:
运用协作工具,筛选整合资料;鉴赏点的选择、理性的表达。
学习方式:
自主阅读、学习运用协作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学习时数:
三课时
苏洵、苏辙《六国论》之比较阅读
第一二课时
知人论世,读懂文本,梳理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前置性学习)
1.苏洵《六国论》是自读篇目,在前置性学习中,为学生补充了一定的文言注释,再结合课下注解,学生容易完成;苏辙的《六国论》,提供配套的翻译文字,重要文言词语注解,可供学生取用。课外阅读苏轼、李桢《六国论》,学生自由赏读(这个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能力和兴趣在前置性学习中完成或者在后置性学习中去延伸学习)。
2.小组集中讨论,确定赏读角度,分工协作,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资料搜集工作。可以上网、上图书馆等查阅相关资料,强调资料取用不是复制粘贴,而是要经过组员的筛选整合,为比较鉴赏时所用。
。
前置性学习安排
尝读六国世家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灭亡。尝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③,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④,而范睢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
六国论·苏辙
前置性学习之一
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挡强虎豹之秦,彼得安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挡秦,而天下之诸侯,借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挡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⑤。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
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⑥,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⑦,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六国论·苏辙
。
梳理行文意脉
篇名 苏洵《六国论》 苏辙《六国论》
提出论点
论证角度 天下形势
战争局势
结论
前置性学习二
合作探究 完善表格
前置性学习三
标题 我读苏洵、苏辙《六国论》
比较鉴赏角度
运用哪些论证依据
运用哪些论证方法
组合、完成交流文字
第三课时
同题咏史
比较鉴赏
集中交流
导 语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诵读观点段
倾听理性的声音
苏洵
苏辙
——————————————————
学习活动之一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梳理行文意脉,感受逻辑的严谨
苏洵
苏辙
——————————————————
——————————————————————————————————————————————————————
—————————————————————————————————————————————————————
提出论点
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当时之士,不知天下之势
学习活动之二
论证角度
天下形势——秦之所忌,天下之所重(韩魏)
战争局势——韩魏受挫无援,附秦
背盟败约,天下无蔽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不赂者以赂者丧
结论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秦兵未出,天下已困
伺隙取国,可不悲哉
1、小组讨论,确定鉴赏的角度。(小组合作确定,寻求老师点拨)
要求:鉴赏角度切入口要小。以苏洵、苏辙《六国论》文本内容为赏读出发点。
2、学习理性的表达。
要求:能充分结合文本和相关资源,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阐释自己的观点。不能架空论证。
3、小组长负责,作好论证记录,确定发言人,发言时有序进行。
。
小组合作探究
同题比较鉴赏
学习活动之三
合作探究 完善表格
前置性学习三
标题 我读苏洵、苏辙《六国论》
比较鉴赏角度
运用哪些论证依据
运用哪些论证方法
组合、完成交流文字
1、从立论的角度来看,二文没有高下之分。(比较鉴赏角度)
苏洵《六国论》的立论虽然是针对六国赂秦与否来展开的,苏辙是针对“士”之不明势来说的,表象似乎不同,其实这二者是可以统一的。因为无论何种原因,都可以归结到人君分不清天下形势,盲目自信或得过且过上。(观点)苏洵的文章中说“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已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引用论证),诸侯赂秦想换得一夕安宁,得过且过的庸人之相尽相现出,不赂秦的赵国君王听信谗言,杀了大将李牧,才让赵
小组合作探究
同题比较鉴赏
学习活动之三
研讨展示交流示例:
国成为了秦的一个郡县,“洎牧以馋诛,邯郸为郡”(引用论证),可见不赂秦的国家之所以灭亡完全是君王分不清天下形势(归结)。苏辙的《六国论》中论证“士”之不明势,说六国均“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不懂得“厚韩亲魏以摈秦”,是不是更在像父亲苏洵那样批判人君呢?
小组合作探究
同题比较鉴赏
学习活动之三
2、不同意上一组观点。(针锋相对)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
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歼灭。从内容上看还是不同的。
师小结:应该说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即使观点提出不同,论证中的
内容也有不同,但他们都很重视韩魏两国在七国纷争中的地位却是一致的。
3、从联系现实的紧密程度上看,我觉得苏洵的文章强于苏辙的文章。
苏洵所处的现实:苏洵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当时辽崛起于北,西夏崛起于西北,他们不断地侵扰北宋王朝,而北宋王朝却软弱无能,一味屈辱苟安。签订一系列屈辱和约。这些和约,虽然换来了暂时的安宁,却给人民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加据了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进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联系现实背景),这与苏洵《六国论》中的韩魏以地事秦,仅换一夕安寝多么相似?在他的文章里,他抓住了“赂秦而力亏”生发议论,在文末用“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来影射
小组合作探究
同题比较鉴赏
学习活动之三
。
小组合作探究
同题比较鉴赏
学习活动之三
北宋王朝对辽与西夏的屈辱苟安政策,借六国破灭的教训告诫当权者改弦更张,免得重演覆亡的悲剧,其现实意义不言自明(纵横捭阖之势)。而苏辙的文章,从联系现实的角度来看,不很突出(比较鉴赏发端),充其量看只是在批评北宋当局用兵的不力。(他更像一位指点江山的军事家在指挥着一场战役,或像一位战略家在分析一次战役的得失。就像中央七台的军事评论家的做法。)
(这个小组同学还佐以战国形势图和北宋形势图进行比较,这一点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关涉政治、历史、地理知识,颇有项目式学习意味。)
师小结: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苏洵的借古讽今意味的确要浓一点,宋神宗用“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评论司马光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这个评论可以用于一切史论都是中肯的。一篇彪炳千古的史论,决不会就史而论史,一定会借史来讽今。它一定承载着作者对国家,对社会的那份责任与担当。就像我们写文章,能与时俱进,反映现实,你的文章才更有生命力。
。
小组合作探究
同题比较鉴赏
学习活动之三
4、从论证的全面性上看,苏洵的《六国论》高于苏辙的《六国论》。
苏洵的文章除了谈到赂秦的问题,还谈到了“养士”的问题,比如第四段中的论证“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这个问题上,他又涵盖了他的大儿子苏轼《六国论》中的观点,而苏辙只谈了“明势” 一个方面,所以,苏洵的论证更全面。
。
小组合作探究
同题比较鉴赏
学习活动之三
立论的角度 论证的方式论证的全面 论证的语言
比较鉴赏
思想情怀
理性表达
家国天下
责任担当
观点鲜明
言必有据
论必有序
司马光定位历史时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而黑格尔却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汲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在历史中汲取教训。”放眼千年历史进程,揆诸当下世界格局、社会发展,请你选取历史的某一事件(可以就写《六国论》或者其他历史事件),还可以针对某种文明的消失或当今社会的某一方面,仿照苏洵父子对六国悲剧性结局的探寻方式写一篇短论,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经典烛照现实”读书交流活动。
。
活 用 文 本
以 史 为 鉴
学习活动之四
短论:短小的评论文章。是指通过议论、说理来对现实中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或现象进行评述的短篇文章。
。
什么叫短论
学习活动之四
1.现代社会要想富强,改革至关重要(秦的兴盛)
2.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诚信至关重要(六国的破灭原因,缺乏契约精神)
3.现代社会竞争中,规则的守望至关重要(六国的破灭)
4.一个国家的和谐,(领导对人民的态度)以“人”为本至关重要……
。
活 用 文 本
以 史 为 鉴
学习活动之四
千古兴亡,
纷纷扰扰随风舞。
两处沉吟,苏门文章著。
凭栏怀古,醉里江山无。
今何许,
流光过隙,
沧海英雄路!
点绛唇
读苏洵、苏辙《六国论》有感
欢迎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