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题 比例的基本性质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开始,让学生通过练习复习上节内容并由此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教学中,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计算——汇报交流——初步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的过程,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为主;之后,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整节课处处透出浓浓的数学味。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2.能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学习重点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难点 能熟练运用“鸽巢原理”解决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5分钟) 课件展示:判断下面各组比能否组成比例。(1)0.4∶1.2和2∶6(2) 和7.5∶3(3)∶0.6和8∶6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订正。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除了看比值是否相等,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 学生独立完成课件展示的练习。 1.填空乐园。(1)a∶8=6∶b中,(a)和(b)是外项,(8)和(6)是内项,a×b=(48)。(2)一个比例的两个内项互为倒数,一个外项是 ,另一个外项是(6)。(3)在5∶12中,如果前项扩大到原来的3倍,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该加上(24)。2.在 中,外项是(6)和(24),内项是(4.5)和(32);在中,(13)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21分钟) 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1)自学教材第41页第1、2段话,初步认识比例的名称。(2)你能说说前面两个比例中各部分名称吗?指名学生回答,教师以其中一个为例板书:(3)你能把比例改写成分数的形式吗? 1.(1)学生预习教材第1、2段。(2)学生结合具体例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3)比例写成分数形式: ,2.4和40仍然是外项,1.6和60仍然是内项。
改写后比例的内项和外项是否会改变?学生小组中议一议并集体交流。2.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1)课件出示教材第41页例1。(2)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两组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然后比一比,看你能发现什么?(3)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呢 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4)同学们研究验证的这个规律,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谁来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学生汇报后教师补充。(把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后,交叉相乘的积相等。)(5)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性质吗?(6)总结提升: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了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有哪几种方法? 2.(1)学生观察课件,获取相关信息。(2)学生计算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两个内项的积。两个外项的积分别是2.4×40=96,3×15=45,两个内项的积分别是1.6×60=96,5×9=45。可见,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3)两人汇报。写出比例,计算乘积。(4)归纳总结比例的基本性质。(5)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如果a∶b=c∶d,那么ad=bc。(6)学生交流,向教师汇报结果。 和(14)是内项,(12)和(16)是外项。3.把6×9=2.7×20改写成比例式,你能写出几个?答案:6∶2.7=20∶96∶20=2.7∶92.7∶9=6∶2020∶9=6∶2.79∶20=2.7∶620∶6=9∶2.72.7∶6=9∶209∶2.7=20∶6
三、巩固练习。(8分钟) 1.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2.完成教材第43页第4、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4钟) 1.说一说你本节课的收获。2.布置作业。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1.在教学比例各部分名称的过程中,应该特别强调哪是外项,哪是内项。2.给学生自主思考、探索的时间,让他们发现并总结出比例的基本性质。3.将比例写成分数形式,让学生多角度观察比例,为后面的解比例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