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小说情节概括
【命题趋势】
高考小说阅读越来越深化基础,注重教考衔接。小说情节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点,也是高考小说阅读的常考点。小说情节常考题有概括情节、分析某一情节的作用等。
小说情节概括题虽不是常考题,但经常和情节特点、人物心理、情节作用糅合到一起考查。近两年小说考题逐步去模式化,考题也更加灵活,因此考生非常有必要对小说情节概括题和小说特点题的有关知识与方法了然于胸,做题时才能有效调动储备,灵活智慧做答。
【典例领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码头
红日
老麻来到船上,心头燃起一股火苗,火苗源自对岸的一声喊叫。对岸有人用本地话喊了一声:开船!这个充满磁性的男声,具有很强的穿透力,不但老麻听见了,估计河两岸的人也都听见了。老麻划了一辈子的船,从未有人喊他“开船”,并且这样大声地喊叫。开船,去你的吧!老麻心里骂了一句,他吐掉嘴上的烟屁股,“哗啦”一声将铁链栓到铁桩上,望也不望对岸一眼就扬长而去。
破天荒喊了这声“开船”的是“眼镜”。“眼镜”是乡政府新来的乡长,那天他履新大吉,从县城来报到。“眼镜”不知道这一声“开船”犯了禁忌,坏了码头的规矩。在这个码头过渡的人是绝对不能喊“开船”的,本地话“开船”反过来讲,是叫他“麻子”,这就等于是骂老麻了。这个码头的人喜欢讲反话,就是将方言倒过来讲。“眼镜”那天过不了河,导致两岸的渡客都过不了河,酿成了码头有史以来的停渡事件。
直到三天后的下个圩日,老麻才回到船上。累积了三天的渡客,将码头挤得水泄不通。他们原以为这个禁忌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老麻是那样神圣不可冒犯。有人讨好地递给老麻一根带嘴的香烟,双手划菜的老麻不屑一顾地拒绝了,他心里哼了一声,一根带嘴的香烟就想抵消一声“开船”,没那么简单,停渡三天,让渡客们醒悟到,在这个码头上,也要知晓红线、守住底线、不踩高压线。一句话,就是要讲规矩。
渡了三批次渡客后,老麻泊了船上岸去找老潘。老潘独自一人经管右岸一家供销分店。老麻上岸来找老潘,其实也就是打探那天喊他“开船”的是何方大侠,同时还要发泄一番,通过老潘这个平台表示他的谴责和扰议,敲山震虎,以正视听。老潘说:你知退过河的人是谁吗?是新来的乡长!
老麻一怔,直到此时他才明白喊他“开船”的竟是乡长。不!是新乡长,一个月过去了,老麻没有发现一个陌生的“眼镜”渡客上他的船。连续有两个星期,乡政府干部倾果而出,频繁过渡,甚至有几个晚上也要渡河。老麻知道,这是要开展重要的活动。
老潘亲自将消息送达到码头上。消息不是参考消息,而是切实可靠的消息。老潘说门市部的门没锁我就下码头来了,他的语速很急,像汛期的河水。昨夜来了两辆十轮大卡车,分别在门市部前面的空地上卸下钢索和木板。早上,县供销联社来人,清点门市部的商品,将门市部变成指挥部,乡政府要在河上架起一座铁索桥……老麻听得心跳加速,
汛期明显提前,往年是吃了粽子祭了屈原河水才动容。眼下卖糯米的商客还没过河,河水已开始变浑、变急、变得柴骜不驯。眼下急转直下的形势让老麻有些措手不及,形势包括提前的汛期,包括顺势而生的铁索桥以及为之奔忙的乡干部、设计员和工程师,他们频繁过渡,马不停蹄。
铁索桥正式通行剪彩仪式,在老麻的头顶上举行,挂满彩带的铁索桥上,不时有炸响的鞭炮落下来,落到河面上,落到船头上,落在老麻的心上。老麻本来也想上岸去看看桥,为此他动员了自己一个晚上,最后还是放弃了看桥的念头,老麻认为在桥上,他极有可能与“眼镜”相遇。他老麻是绝不可以在桥上与“眼镜”相遇的,他们相遇的地方只能在船上,也必须在船上,
老麻发现铁索桥给这条窄窄的街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前是三天一个圩日,现在天天都是圩日,每天街头都像圩日一样拥挤。拥挤的人中多了很多陌生的面孔,连他自己也变得陌生起来。以前人们遇见他,几十米远就招呼。现在步履勿匆的,甚至视而不见,生怕跟他招呼一声时间就哗地过去,像过去船要开动了,啰嗦一句就过不了河,
这个夜晚,月明星稀,
老麻用尽力气咳出一口浓痰之后,在心里和“眼镜”彻底地“和解”了,他现在已经完全原谅“眼镜”了。当然,如果“眼镜”能“亲自”到船上来一趟,哪怕只站那么一会儿,那么这个“和解”就完美了,就天衣无缝了,
老麻的眼晴始终没有合上,大儿子俯下身子悄悄地说:大,乡长上过我们家的船,就是那个脸圆圆的,他还给你递过烟呢,是带嘴的“刘三姐”牌。又说:乡长其实不戴眼镜的,老麻听罢安详地闭上双眼,时年享阳七十三,也算是高寿了。
二十三年后,老麻家的老三成为乡长。他特别关注了“眼镜”的档案,发现“眼镜”在乡政府任职时间只有三个月,他只来过乡政府一次,就是报到的那一次。这桥是县里统一安排的扶贫攻坚行动,也就是说,“眼镜”来与不来,这桥都是要搞的。(有测节)
小说的标题“码头”很有“文化”的象征意义,可理解为“习俗规则”文化,请你就这一角度结合文本思路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小说的标题“码头”所象征的“习俗规则”文化,在文中表现为与现实文化的冲突,从作者的行文思路看,这种“习俗规则”文化经历了约定一动摇一放弃三个历程。②“码头”的习俗规则文化是封闭的、局部的,甚至是老麻“个人约定”的文化,这种旧有文化在铁索桥取代渡船的社会急剧发展形势下表现为消亡前的挣扎与动摇,如老麻听到建桥信息的惶恐,盼望“眼镜”能够到船上来见个面的心理挣扎。③这种规则的放弃表现为老麻“已经完全原谅‘眼镜’了”,说明他尝试着接受新的规则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象征意义,但要求结合“文本思路”做答,因此在做答之前,一定要先理清文本思路,否则就是答非所问。小说的文本思路换言之就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即老麻对码头所象征的“习俗规则”文化经历的约定一动摇一放弃这三个历程,做答时要紧扣这些情节展开。
【考点详解】
一、什么是情节?
情节就是小说中因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
小说的整体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局部情节即某一部分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开端:小说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
发展:小说主要矛盾冲突从发展到激化的演变整体过程。
高潮:决定矛盾各方面的命运或者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的顶点。
结局:矛盾得到解决,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如何概括情节?
“概括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对这一考点既可立足全文设题,也可立足局部设题。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某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
在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写,有时可省略某一部分,有时可颠倒或交错。因此概括情节时必须要清楚情节展开的顺序。
梳理情节“3法”
(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叙述顺序、情节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2)寻找小说的线索来梳理。小说线索是贯穿整部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3)抓住场面,梳理情节。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物活动的场所描写。
概括情节“2角度”
(1)完整叙述的角度。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缺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括,做到前后贯通。
在明确主人公的前提下,尽可能用主谓宾短句或谓宾短语梳理情节。如《项链》的情节构成:(马蒂尔德)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识项链;再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林冲)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对点训练】
一、阅读小小说《丈夫的账单》,完成题目
丈夫的账单
[美国]马克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支付给女打字员的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送给女打字员的花束……(支出金额)
同她共进的一顿晚餐……(支出金额)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给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问题:本小说虽文约而情节完整,想象空间广阔,请简要概括本文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
【答案】开端:“丈夫”花钱招聘了一位年轻的女打字员。
发展:“丈夫”喜欢上打字员,预付薪水,送花,共进晚餐。
高潮:婚外情暴露,向“夫人”“岳母”赔礼——买衣服送给她们,平息家庭危机。
结局:另聘一中年女打字员。
【解析】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根据故事发展的逻辑脉络,开端是“丈夫”花钱招聘了一位年轻的女打字员,发展就是二人之间产生了恋情,“丈夫”预付薪水,送花,共进晚餐;高潮是婚外情暴露,“丈夫”买衣服送给她们,向“夫人”“岳母”赔礼,平息家庭危机;结局是“丈夫”另聘一中年女打字员。本篇虽为小小说,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情节脉络清晰。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问题: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析】本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上题目已经给出了
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的题目繁做,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挺直胸膛得意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殴打,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贝尔蒂严词呵斥道:“收起你的那一套吧!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贝尔蒂同大伙正高兴,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疾驰增援的德国军人重新占领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的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曾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有删改)
问题: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答案】①贝尔蒂俘敌:文章前三段写的是贝尔蒂俘虏霍夫曼。
②贝尔蒂护俘:四至六段写贝尔蒂保护霍夫曼。
③贝尔蒂被俘:七、八段写贝尔蒂等人被俘虏。
④贝尔蒂脱险:九至十二段写霍夫曼保护了贝尔蒂,贝尔蒂脱险。
⑤贝尔蒂赴死:十三段至最后,写贝尔蒂为迈尔,勇敢赴死。
【解析】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文章前三段写的是贝尔蒂俘虏霍夫曼,可概括为:贝尔蒂俘敌。
四至六段写贝尔蒂保护霍夫曼,可概括为贝尔蒂护俘。 七、八段写贝尔蒂等人被俘虏,可概括为贝尔蒂被俘。九至十二段写霍夫曼保护了贝尔蒂,贝尔蒂脱离危险,可概括为贝尔蒂脱险。十三段至最后,写贝尔蒂为迈尔,勇敢赴死,可概括为贝尔蒂赴死。做答时将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提取出来加以概括。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赵一曼女士
阿 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问题:请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答案】①“我”查阅赵一曼的资料,知晓其为人;②赵一曼被捕、受刑、成功说服看守、护士营救直至光荣牺牲的事迹;③补写“我”去瞻仰赵一曼女士的墓碑,补记她写给儿子的遗书。
【解析】考查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全文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第1~2段)为现实内容,写“我”在医院翻阅赵一曼的资料,了解她“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第二层(第3~27段)写历史,重点写赵一曼被捕、受刑、成功说服看守、护士营救直至光荣牺牲的事迹;第三层(第28段至文末)写“我”去瞻仰赵一曼女士的墓碑,补记她写给儿子的遗书。 做答时将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提取出来加以概括。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秦琼卖马
谈 歌
民国二十二年立秋这天下午,保定城淹没在一片知了的鸣叫声中。一辆人力三轮停在了古董店艺园斋门前。一个身着灰布大褂的中年汉子下了三轮,提个柳条箱进了店门。伙计杨三忙迎上来,给汉子让座沏茶。
“我找韩定宝先生。”杨三怔了一下,低声答道:“韩老板已经去世三年了。”汉子惊了脸,手里的茶碗险些跌落。杨三又道:“现在的老板是杨成岳先生。”汉子呆了片刻,缓声道:“我想见一见杨老板。”说着取出一张名片。杨三接过看了一眼,惊讶道:“您就是王超杰先生啊。您稍等。”
王超杰,人称北方铁嗓,专攻老生。平生喜好收藏官窑彩瓷。几年前一场中风,愈后左腿不利落,便不再登台。
不一刻,一壮年男人出来,拱手道:“王先生,幸会。我是杨成岳。早年曾听过王先生的大戏,今日竟是有缘在此相见。”王超杰笑笑:“这么说杨老板也是门里人了?”杨成岳笑道:“不瞒王先生,杨某也曾是票友,只是不敢与王先生坐论其道。——不知王先生到保定有何贵干?”王超杰笑道:“有几件古瓷,想让杨先生鉴赏。”便打开柳条箱,取出一摞盘子,放在桌案上,共是六件。
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王超杰笑道:“这是我多年前从一个落魄商家手里收购而来。地道上品,还请杨老板说个价钱。”杨成岳问:“此乃王先生心爱之物,何故出手呢?”王超杰长叹一声:“生计所迫,还望杨老板成全。”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
王超杰到保定的消息很快传开。这一天,名琴师张小武请王超杰和杨成岳吃酒。吃过几杯酒,话便多了起来。杨成岳道:“王先生,当年听您一出戏可真是不易,一张票要卖到十五块大洋。”王超杰摆手笑道:“好汉不提当年啊。”张小武笑道:“今日何不乘兴唱上几段,一饱我二人耳福呢。”王超杰笑道:“二位想听,那我就干唱几句吧。”张小武忙摆手:“不行不行。取我的胡琴来。”
胡琴响起,王超杰就唱起来:“店主东拉过了黄骠马,不由得秦叔宝珠泪洒下……”一曲唱罢,杨成岳击掌叫好。“王先生唱得字正腔圆,只是悲凉了些,壮气不足。秦琼秦叔宝盖世英雄,一时落魄,壮志不减才对。”王超杰笑道:“秦叔宝到了那时,壮志不减也得减了。毕竟不知道单雄信能够出来啊。”三人都笑了。
说笑了几句,王超杰笑道:“超杰此次来保定不是卖马,而是卖瓷器。只是杨老板不肯成交啊。”杨成岳沉吟了一下:“王先生一定要卖,就请说一句落底的话吧。”王超杰笑道:“这几只雍正官窑粉彩过枝碧桃大盘,我当年得来也的确不易。一只盘子五百块大洋总是值的吧。”杨成岳想了想,笑道:“那好,明天你到我店里去,我们当面钱货两讫。”
第二天,王超杰带着箱子去了艺园斋。进了店门,见张小武和杨成岳已经等在那里。
王超杰笑道:“二位摆好功架,是否还要我再唱上一段助兴?”杨成岳击掌大笑:“正是此意。”王超杰想了想,就说:“今日就唱一段《奇冤报》吧。”胡琴响起,王超杰唱起:“未曾开言两泪汪,尊一声太爷听端详……”
杨成岳击掌叫好。张小武叹道:“今日真是大大地过了一场瘾。”王超杰笑道:“也唱过了,就请成岳
王超杰告辞。杨成岳和张小武送出门外,直到看不见了,二人才转回店里。杨成岳盯着那六件瓷盘发呆。
张小武笑道:“成岳,不知道你能赚多少。”杨成岳一笑:“你说呢?”猛一挥手,那六件瓷盘竟被掸落,摔在地上,碎了。张小武大吃一惊:“你……”杨成岳道:“请随我来。”进了里屋,只见货架上有几只盘子。杨成岳叹道:“这才是真的。”张小武结舌道:“你是说,超杰先生带来的,是赝品……”杨成岳道:“正是,那东西顶多值上几吊钱。我看出王先生心爱此物,不好说破,也只好装痴作呆了。”说罢长叹一声。
张小武皱眉道:“那三千大洋……”杨成岳一笑:“我们听了超杰先生两出戏,也就值了。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送与王先生,也便是用在了去处。”
张小武默默无语,转身要走。杨成岳喊住他:“小武兄,何不操琴,我今天直是嗓子作痒了。”张小武怔了一下,就坐下,操起了琴。杨成岳唱起,苍凉的唱段就灌了满店:“一轮明月照窗前,愁人心中似箭穿……”
门外已经是秋风一片。
(有删改)
问题: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答案】先是无意购买:他看出瓷盘是赝品,并不说破,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然后是新生恻隐,有意相帮: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最后决意相助:对戏剧的热爱、对世道人生的感悟,让他知假买假、慷慨解囊。
【解析】买卖瓷盘过程,原文第5段提到“杨成岳凑近细看,看了半刻,便向王超杰点头微笑”“杨成岳点头笑笑:‘本店小本生意,实在不好言价了。还请王先生体谅。’王超杰脸上滑过一丝失望。杨成岳道:‘买卖不成仁义在,先不说价钱,容我再想想。’王超杰起身告辞,杨成岳却一定留他吃饭。吃过饭,又给王超杰找了一家上等客栈,店钱饭钱都由艺园斋开支”。结合语句可以得知,杨成岳才开始无意购买,以“小本生意”为由婉拒。想帮助他,表示再想想,留下王超杰并细心安排吃住。说明他内心已经生出恻隐之心,有意相帮;在王超杰唱了悲凉的《秦琼卖马》后,杨成岳感受到了王超杰对他的细带,所以决心资助。由最后杨成岳的对话可知,杨成岳有此侠肝义胆、仗义疏财之举,出于对戏剧的痴迷和对人生的感悟。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B 角
临川柴子
淑芸跳了十年的舞,却没有一次上过真正的舞台。
剧团本来要垮掉了,但是一台现代舞剧又让它在濒临死亡的边缘线上复活了,只要还有一线生机,这些人都不愿意离开剧团。
淑芸在舞剧里担任主角,虽是主角,却只是一个B角。
大凡一台现代舞剧,主角都分A、B角,B角只有在A角不能出场的情况下才以替补的身份出台,实际上只是一个候补角色。雅莉是跳主角的,又是舞痴,每当有演出她都象吃了鸦片般的兴奋,想中途上场替补她一下是不可能的事,观众也未必会答应,说白了,很多观众就是冲她来的,冲她的林黛玉来的。
可是淑芸不愿意总是做B角,淑芸年轻漂亮功底好,她知道她哪里也不比雅莉差,她差的只不过是运气,是机会。
如果能让我有一次上台的机会,哪怕只有一次,淑芸恨恨地想,剧团的历史也将改写了,以后站在舞台上的只会是淑芸,不会有别人!
可是机会始终没有出现!
淑芸每天都在想,雅莉怎么就不会出点意外呢,哪怕是生一场病也好,淑芸只能寄希望于这些,因为她不指望雅莉会跳不动,她虽然大淑芸好多岁,可是她一到舞台上就年轻了,就光彩了,她这样的状态再跳十年或者二十年都没有问题,可是淑芸不能等她二十年,她决不能等!
机会是人创造出来的,淑芸想。
雅莉每天都是最后一个走出练功房的,她的功底已经无人能敌了,或者淑芸是可以和她相抗衡的,可是她还这样刻苦,这是淑芸不得不佩服的地方。剧团的练功房是老式的木板房,楼梯也是红木板的,踏上去咚咚作响,每天,都是雅莉最后一个人下楼,那时,楼道里已经静悄悄的了,整个剧团空无一人。
淑芸手里提着一壶油的时候,心也在剧烈地跳着,她觉得自己这样做很下作,可是她马上要嫁人了,嫁过去老公就不许她再跳舞,从此她就将彻底告别舞台了,她也曾和团长说过想上一回舞台,团长说,不是我不想换你,可是雅莉在,恐怕任何人也没有机会了。雅莉,怪只怪你太霸道了!想到此淑芸心一狠,将一壶油尽数倒在了楼板上,她似乎听到隐隐传来了下楼的脚步声,淑芸快速地离开了现场。
第二天,淑芸来到剧团,果然听到雅莉摔伤的事情,团长正在那搓手呢,见到淑芸象见到亲人一样,淑芸,你可来了,今天晚上的演出你上,你快去练练吧。
不是有雅莉姐吗?淑芸装着什么也不知道的样子。
雅莉出事了,你顶上。团长火烧火燎地说。
淑芸在练功房彩排的时候,团长和一帮人都在看,淑芸憋足了劲把压箱底的功夫都拿出来了,一帮人都看呆了,团长激动地握着淑芸的手说,淑芸,没想到你跳得这么好,真是太没想到了!淑芸骄傲地笑了,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辉煌。
晚上演出如期开演,观众陆续地进场了,淑芸望着黑压压的观众,心里突然打起了鼓,她觉得自己的腿有些迈不动了,淑芸试着走了下,果然腿打着哆嗦,迈不开步。
团长!淑芸惊叫起来。
怎么了?
我,我的腿突然不会走了!淑芸说。
不要开玩笑!演出开始了,你就快上场了!
团长,我的腿真的不能动了!淑芸的眼泪大颗大颗地掉了下来。
这可怎么办?快去请雅莉,快去请雅莉呀!团长气急败坏地说。
可是雅莉崴了腿呀!有人提醒着说,后台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没事!我能行。不知什么时候雅莉出现了,她脚上还缠了一道绷带,她本来是来看淑芸表演的,正好赶趟了!
救场如救火!只见雅莉风风火火的换装,准时上了场。
戏台上,雅莉舞姿翩翩,根本看不出脚受伤的样子。
雅莉不是崴了脚吗?淑芸小心地问身边的人。
雅莉没什么事,门卫大妈摔得才惨呢,她上楼去打扫卫生,在楼板上重重地摔了,雅莉是在送她上医院时匆忙中扭了一下,也不知谁那么缺德,在楼梯上洒了好多油。
淑芸没有再说话,脸迅速地红了,只是夜色中没人看出来。
演出完,雅莉关切地问淑芸的腿,淑芸动了动腿,怪了,双腿又行动自如了。
可能是太紧张了吧。雅莉愧疚地说,都是我太霸道了,如果能让淑芸经常上台,她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症状了,以后,我俩轮着上场吧。
淑芸没说什么,第二天,她递交了一份辞职报告给团长,悄悄地离开了剧团,此后淑芸彻底地离开了舞台。
问题:有人说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屡屡出人意料”,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情节发展波澜起伏,跌宕曲折。淑芸跳了十年的舞,却没有一次上过真正的舞台,可谓是“伏”。梦寐以求,不择于段,上台的机会终于来了,预演成功,可谓是“起”。演出临近,淑芸却突然不能走路,可谓是“跌”。演出结束双腿又能走路,可谓“起”。②情节发展屡出意料,增强了故事性。淑芸将油倒在地板上,指望雅莉摔伤,可恰恰摔倒的是卫大妈,可谓一出人愈料。淑荟本指望能登台表现却突然不会走路,可谓二出人意料。本指望雅莉受重伤不能上台,恰恰受的是轻伤又登台演出,可谓三出人意料。淑芸临近登台时不会走路,演出完又能走,可谓四出人意料。
【解析】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特点的把握分析能力。题干要求这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屡屡出人意料”,简要赏析,做答时一定要紧扣要求。“情节跌宕起伏,屡屡出人意料”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情节跌宕起伏,二屡屡出人意料。淑芸跳了十年的舞,却没有一次上过真正的舞台,可谓是“伏”;梦寐以求,不择于段,上台的机会终于来了,预演成功,可谓是“起”;演出临近,淑芸却突然不能走路,可谓是“跌”;演出结束双腿又能走路,可谓“起”:这些均属于情节发展波澜起伏,跌宕曲折这个层面的。淑芸将油倒在地板上,指望雅莉摔伤,可恰恰摔倒的是卫大妈,可谓一出人愈料;淑荟本指望能登台表现却突然不会走路,可谓二出人意料;本指望雅莉受重伤不能上台,恰恰受的是轻伤又登台演出,可谓三出人意料;淑芸临近登台时不会走路,演出完又能走,可谓四出人意料:这些均属于情节发展屡出意料,增强了故事性层面的内容。分点做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