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昼、耘、供”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昼、耘、桑、晓”4个生字。
2.通过结合注释等方法说明诗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重点)
3.通过品味诗中最富有童趣画面感的词句,多角度想象童趣的画面,体会诗中蕴含的童真童趣。(重难点)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朗读课文,完成预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分享引入,回忆童趣。
出示:学生的童年趣事照片或视频,学生畅谈美好回忆。
师:咱们的童年趣事充满了现代感,那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孩童,虽然没有咱们的高科技,但仍然能创造专属于他们的精彩。让我们乘上古诗的时光机,回到古人笔下的七彩童年吧!
二、读准读通,梳理诗意,初知童事。
(一)读准读通
1.指名朗读古诗,相机正音:“昼、稚、钲”的翘舌音, “供”的第四声。
2.师范读,提醒学生边听边感受朗读停顿的节奏以及押韵之美,并做好标记。
出示:朗读停顿节奏和押韵的提示,学生对照更正,再多种形式练读出节奏感与押韵感。
(二)顺学而导,说清诗意
1.借注释,说诗意
(1)学生分别从古诗中找出对于儿童的不同称呼。
(2)分享预习成果:说古诗大意。
2.导难处,促提高
老师根据学生说诗意时的难处点拨。
预设:“儿女各当家”、 “银钲”、“玉磬、玻璃”、 “山衔落日浸寒漪”。
出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把难处说清楚:
“儿女各当家”:村庄男女都在忙碌干农活的视频。
“银钲”:像“钟”的乐器——大铜钟,配上洪亮的声音。
“玉磬”:像“曲尺”的乐器,配上清脆响亮的声音。
“玻璃”:水晶石。
“山衔落日浸寒漪”:夕阳西下池塘美景图。
(每疏通完一首古诗的大意后,鼓励学生把诗意连贯说清楚,然后老师出示完整诗意,齐读巩固所学。)
3.小结说清诗意之方法
预习中借助注释、插图初步了解诗意,然后借助画面和生活经验把诗意的难处弄懂,把整首诗的意思说明白。
三、品读关键词,多角度想象,体会童趣。
师:古诗的学习,不只是读懂意思就够了,诗中有画,诗中还含着情。我们如何用语言来展现这一幅幅童趣的画面,一份份童真之情意呢?
课后习题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
师:朗读后,大家觉得哪句诗最好玩儿?
预设:最好玩的是《稚子弄冰》的诗句。
(一)举一:《稚子弄冰》
师:我们就从这一句开启情趣盎然的童想之旅吧!
出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师:幼小的孩童在寒冬中怎么“弄”冰呢?
师:请同学们到古诗中找到最有“弄”冰画面感的关键词句,展开富有童趣的想象。
(相机出示相关的动态画面,引发更多想象。)
预设1:“脱”字很有画面感,这冰块经过了一个晚上,应该跟盆子结得很紧,很难脱出来,稚子就想尽一切办法把冰块脱出来。可能他当时迫不及待想把冰块弄出来,所以他就双手捧起盆子往地上倒扣,一直敲,但是因为自己的手很小,力气不够,一时抓不住,金盆就被甩飞得远远的,而最有趣的是,冰块却没有掉出来,他气呼呼地只好再动脑筋想办法,拿块木片什么的沿着冰块和盆之间的空隙刮,希望能把它撬出来。最后,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让冰块脱出来了。
师:幼小的孩童绞尽脑汁把冰块捣鼓出来,中间还发生了滑稽的插曲,这是同学们抓住关键动词“脱”从“看”的角度展开想象富有情趣的画面。(板书:动作)
师:我们给这个画面添点声音吧,你仿佛听到什么?
预设1:我仿佛听到盆子被砸到地上“哐啷哐啷”的响声。(板书:声音)
预设2:可能稚子一边“脱晓冰”,一边皱着眉头说:“这冰块怎么那么难弄出来呀,哎呀,我的手都被冻得通红,快僵掉了!哼,我就不信搞不掂!”
师:金属盆子“哐啷”的响声,稚气倔强的童语,大家的想象给这童趣画面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刚才同学还提到了“手都被冻得通红,快僵掉了”,这是想象到稚子触摸盆子时的神态、话语和心情,而且还想象手摸到盆子时的感觉,十分真切。(板书:神态、话语、感受)还有哪些关键词句,也能绘出童趣画面呢?
预设:“穿取”,因为稚子年龄还小,手不像大人那样灵活,他把彩丝穿过冰块,打上结,肯定很费劲,有点笨手笨脚的感觉。
预设:“敲成玉磬穿林响”,仿佛让我看到稚子起劲地敲打玉磬,然后整个林子都想起了清凌凌的清脆响声。
师:让我们梳理刚才从关键词句中想象到的动作、声音、话语、感受、神态等画面,然后串联起来,完整地说一说这童趣盎然的画面吧!
(自由练说,指名说,老师小结激发朗读情感,指名情感朗读,齐读。)
(二)反三:略学剩下的两首古诗
1.师:刚才我们是这样学习的(出示:聚焦最富有童趣画面感的关键字词,然后从多个角度引发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清晰表达画与情,这样的想象是充满活力的 )(板书:童趣活现)。
2.二选一,运用方法,合作想象画面,汇报分享。
预设1:“学种瓜”这个词语很有画面感,小孩子还没弄懂农活,但他们也想像大人那样种瓜。不够力气用犁耙松土,他们就徒手挖坑,再把瓜子撒进去,最后用手把土盖上瓜子,手上粘满了黏乎乎的泥巴,他们还会玩着这些泥巴,捏个小人、小团子,涂到他小伙伴的脸上。突然,他们好奇地闻闻泥巴,他们惊讶地说:“咦?怎么一股牛粪的味道?”
学生想象了气味。(板书:气味)
预设2:牧童 “横牛背”的坐姿不像普通的骑牛人那样,两腿叉开,夹着牛正经地坐。而是侧着身坐在牛背上,虽然这样很容易摔下来,但我想他这样做很自在,这是一个淘气的牧童。“无腔信口吹”,仿佛听到了牧童随着自己的心情,自由自在地吹着笛子,爱怎么吹就怎么吹,有时吹出乱七八糟的搞怪曲调,有时吹出自创的好听曲子。
(师准备一支短笛,学生上台扮演牧童表演“无腔信口吹”。)
想象画面后,学生感情朗读。
四、背诵默写童趣古诗
1.多种形式练习背诵。
2.学习单上填默《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五、课后自学、改写,延续童趣
师:聚焦童趣古诗中最有画面感的词句,从多个角度展开想象,让凝炼的诗句跃动为一部古代的《七彩童趣》影集, 不一样的童年,一样的精彩。让我们在课后继续把这份童趣带回家。
六、作业超市:
1.选其中一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2.运用今天学到的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其他的“童趣”古诗,并与大家
3.交流分享。(推荐古诗:李白的《长干行》、刘克庄的《鸟石山》、崔道融的《溪居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