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语文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3-06 19:32: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
语文试卷
(分值:150分 时间:150分钟)
一、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2)流言, 。(《记念刘和珍君》)
(3)风萧萧兮易水寒, 。(《荆轲刺秦王》)
(4) ,百舸争流。(《沁园春 长沙》)
(5)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爱莲说》)
(6)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11分)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家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人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
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戮。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缚而柙 [xiá,木笼]以予齐。 (节选自《管子·小匡》)
[注] 管夷吾,字仲,初事公子纠。齐国内乱,公子小白(桓公)奔莒,管夷吾随公子纠奔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有加惠于其臣 加:增加
B.治国不失秉 秉:同“柄”,权柄
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
D.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比:并列
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体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的一组是( )
①夫管仲,民之父母也。 ②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
③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 ④夷吾事君无二心。
⑤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 ⑥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
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⑥ D. ②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
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候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
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
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
6.课内文言文阅读:(13分)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其无礼于晋(因为) 秦军南(驻扎)
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就) 秦王购之金千斤(收购)
C.将军战河北(黄河以北) 沛公安在(在哪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 秦王还柱而走(跑)
(2)从句式角度考虑,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 )(3分)
A.燕王拜送于庭 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大王来何操 D.以其无礼于晋
(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例:今者出,未辞也
A.近者奉辞伐罪 B.何辞为 C.卮酒安足辞 D.动以朝廷为辞
(4)翻译:(4分)
①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2分)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题西溪无相院①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②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注释】 ①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
(1)张先在当时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这首诗也多处写“影”,有明写有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2分)

(2)诗句“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写景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巴黎圣母院》阅读(10分)
8.下列对文学名著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一天早晨,爱斯梅拉达在屋顶上看到弗比斯十分激动,伽西莫多也很高兴,为爱斯梅拉达去找弗比斯却无功而返,而爱斯梅拉达责怪了他。从那天起,他没有到她的小屋来。一天清晨,他在窗台上放了两瓶花。一个是水晶瓶晶莹剔透,非常耀眼,但有裂缝,里面的花早已枯萎。一个是陶罐非常粗糙,但里面贮满了水,罐里的花娇艳欲滴。可爱斯梅拉达却整天把那枯萎的花抱在怀里。 (《巴黎圣母院》)
B.在广场上,加西莫多接受鞭刑后,群众又向他扔石子,他惊恐地发现克洛德穿过人群,但那神父并没有留意到正在受刑的加西莫多。加西莫多为没有牵连到神父而感到高兴。(《巴黎圣母院》)
C.人群与篝火之间一块宽阔的空地上,年轻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正在一张波斯地毯上跳舞。她美丽的面庞、苗条的身材、婀娜的舞姿、乌亮的眼睛,看起来简直是个尤物。诗人甘果瓦被这个灿烂的景色迷住了。
D.副主教弗罗洛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他的父亲就把他送去当修道士。他是抱着弥撒书和辞典长大的。他学习勤奋,领悟很快。其父母因瘟疫死去后,他承担起抚养幼弟的责任。出于怜悯还收养了弃婴卡西莫多。可是这个充满慈悲之心的神甫,后来却转变成阴沉可怕、有自虐倾向和禁欲色彩的副主教大人。
E.当爱斯梅拉达跪在圣母院门前执行忏悔仪式之后,卫队长弗比斯把爱斯梅拉达救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副主教克洛德趁机威胁爱斯梅拉达,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
9.简答题。(任选—题)(5分)
(1)在圣母院攻守战中,国王出兵镇压,请简要叙述相关情节。
(2)简述卡西莫多劫法场勇救爱斯梅拉达的故事。
答第( )题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10.阅读下列《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②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③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
(1)孔子认为如何才能成为君子。(3分)
(2)结合以上文段,从“言”与“行”关系的角度,解说一下孔子为什么会认为“巧言令色,鲜仁矣。”(《论语·学而》)。(3分)
三、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换季诗
刘心武
⑴夜深人静,在电脑上敲完一段文字,疲倦如同水浸般透过全身,于是去卧室睡觉。这才发现,被子已经换成厚的了。
⑵睡在洁净温暖的被子里,只觉得一丝丝秋野的馨香,氤氲在鼻息中。
⑶这才意识到,老伴又忙活了一天——进行换季的安排。清洗干净、晾晒完毕的薄衣,叠起放入衣柜深处,又将深秋冬季要穿的衣服,一一晒过,再挂在衣柜外层成为一排。还有鞋子的倒换,凉鞋一一擦拭干净,用报纸裹好,放到床底大抽屉里,换出那里面仲春时藏入的厚鞋,先放到阳台上过风。最麻烦的是床上用品的倒换,薄被子的被套要安排清洗、晾晒和保存,厚被子和薄被子的被瓤则都要晾晒一番后,薄收厚用;被子的被套呢,她晾晒最下工夫,她自己最喜欢阳光的气息,因此提前许多天,等秋阳最旺的时候,里外两面倒换着晒得透透的,她说在雪白的被窝里,满是阳光的气息,会有串串美丽的梦境。她知道我最喜欢田野的气息,所以我的被套,她是前些时特意带到乡间书房,在爬满青藤的窗外,在柳树和柿子树之间系上绳子,迎着晚玉米大田的来风,晒出特殊风味来的。
⑷自己总觉得,作为一个退休金领取者,还能写作,还能出书,挺不错的。但往往也就在忙活自己那些事情时,忽略了老伴的创造性劳动。
⑸每年两次,她以多病瘦弱之躯,在我们家里,完成换季的劳作。虽然有保姆小杨的协助,但其中的大量工程,是她不舍得让别人代劳的。我知道,她是把那一系列琐碎的劳务,当作写诗来进行的。而今年的换季诗,还没有写完。
⑹第二天,我有意识暂且搁下自己的写作,问她,我能帮些什么忙?她笑了,表扬了我,命令说:你把那衣柜顶上的箱子搬下来吧!我脸上有些发热。那本应该是不待她说,我自己就该主动去做的。当然,我不去搬,她或许会求得小杨的帮助,但小杨其实已经不小,来时是个少女,现在已经是有丈夫儿子的少妇,发了福,登高取物已经不那么灵便。小杨闻声从厨房里跑出,抢着要搬那箱子,我和老伴都笑说我们自己也该动动,我搬下那箱子,又主动擦拭掉箱盖上的灰尘。
⑺那是装儿子东西的箱子。儿子已经娶媳妇,买房买车另过。当然,我们这边还保留着儿子的床铺。还要给儿子的床铺实行换季安排。也还要略备几件儿子来时可供穿用的衣服。这是老伴最后的一首换季诗。儿子从小就喜欢熊。连小杨都笑说他是属熊的。厚被瓤早给儿子晒蓬松了,老伴找出有许多小熊图案的被套来,让我帮她拿到阳台上去晾晒。儿子在许多方面跟我不同,比如喝茶,我最喜欢喝绿茶,最不喜欢花茶的那股气息,儿子却只喜欢喝香片。我欠起脚协助老伴晾晒儿子的被套,她一再地让我“往南一点”,我开头不明白,后来一眼瞥见南边窗台上的那盆茉莉花,恍然大悟——她是想让那被套多吸收些茉莉的香气。
⑻我在电脑上敲出了一些文字,谈论的是我自以为很重大的事情。老伴的换季诗,在这个有着如许多重大事物的世界里,是否太渺小、太卑微?
⑼有点累。且小休息一下。见老伴在衣柜前,手里捧着儿子的几件衣服,望着里面,发愣呢。轻轻走到她身后,一下子明白了。她望着的那一格,原来是专放儿子衣服的,现在空旷了许多。老伴没有发现我,我却发现她眼角溢出了泪滴。我轻轻走开。
⑽儿子儿媳妇很恩爱,小两口对我们很孝顺。老伴的换季诗里有色彩,有图案,有气息,有音韵,有浓酽的欣慰,却也有微妙的泪水……谁能说这样的诗句,在人类生存的大义之外呢?
(摘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⑴⑵段作者写自己睡前发现被子换成了厚的,在结构上引出了下文关于“换季”的叙述,形象生动的表现出了“换季诗”的诗意。
B.第⑶段作者从侧面在细节上描述了老伴换季时做的种种家务,其中重点写了老伴晒被子,是因为老伴喜欢田野的气息。
C.第⑸段划线部分作者说老伴把琐屑的劳动当做写诗进行是因为作者体会到老伴劳动中的创造性与蕴含在劳动中的深情。
D.文章第⑻段,作者将自己的写作事业与老伴的“换季诗”作对比,突出了老伴在作者心中的伟大,也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文学创作的否定。
E.这是一篇饱含真情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平凡生活的朴实叙写将人间真情淋漓尽致的赋予其中,表现出作家对生活细致深沉的体会。
12.从结构上看,文章第⑹段,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帮老伴一起做换季家务的事。(4分)
13.纵观全文,探究作者笔下的“换季诗”蕴含着怎样的“人类生存的大义”。(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为什么人人都爱林书豪
⑴当ESPN打出“chink in the armor”(穿上盔甲的中国佬)的标题时,全美哗然了。亚洲人、西班牙人、黑人甚至土生土长的美国人都站了出来,他们将视频上传至Youtube,告诉ESPN,“你们的说法是多么的愚蠢。”一个白皮肤、典型的西方少年在一段视频上说,“你们这么形容林书豪,简直就是可笑的偏见在作祟,我们这个时代,人人平等,为什么还会有这种偏见?”林书豪在事发第二天回应:“我相信他们不是有意中伤,也不会有什么目的,既然他们已经道歉,我也不会再计较。”
⑵翻看林书豪的篮球经历就会了解,偏见于他,是多么见惯不怪的事情。尽管他拿到北加州地区高中联赛的冠军和最有价值球员,却换不来一纸UCLA或者斯坦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⑶即使到了哈佛大学,他所受到的偏见依然没有减少。篮球世界依然是黑人和白人的天下。“黄种人会打篮球?”这几乎是林书豪每天都会听到的讥讽和嘲笑,“不仅是球迷,连教练都会说——别让那个东方小子得逞。”即使听到这些鄙视的话,林书豪也从不在语言上回击。“起初很生气,回家后不想说话。后来我知道,只有让自己更加强大,才是真正的回击。”
⑷进入NBA,林书豪在选秀时遭遇了无人问津的尴尬,虽然后来加盟勇士、火箭、尼克斯,头一个月他照样被冷落在板凳席的最末端,直到爆发的那天。
⑸林书豪的确震惊了世界,他在用行动回击人们那种黄种人不会打篮球的论调。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林书豪说:“一直以来,人们都有固有印象,我想做的就是,越打越好去回应这些不对的想法,希望有朝一日,不会再有这样的偏见;希望有朝一日,有更多的亚洲人,或者在美国出生的亚洲人能够打NBA。”
⑹这样一段话,让人们突然想起了另一个人——李小龙。人们甚至开始谈论,为什么林书豪让人想起李小龙。
⑺两人都出生在美国,但生活时代不同,性格区别很大,成长经历也并不相似,可人们似乎总是能从他们身上找到共同点和同样值得尊敬的地方。
⑻当李小龙用腿将“东亚病夫”四字招牌踢断,用出神入化的拳脚捍卫正义时,美国人震惊了。曾经采访过李小龙的老记者皮尔曾经留下这样一段录音,“当他站在你面前时,不用任何动作招式,你就会了解一个中国人的志气和理想。”从那之后,李小龙用更加勤奋的努力和博大的智慧,影响了整个美国和西方。时至今日,无论身在海外的东方人还是本土的西方人,仍然将李小龙视为功夫宗师,美国最大的搏击比赛UFC甚至将他奉为这一赛事的真正创始人。科比·布莱恩特曾经学习过截拳道,还专门参与李小龙纪录片的拍摄。在《我是李小龙》中,科比用意大利语和英语对着镜头诉说对李小龙的敬意:“他是我终身的偶像。”
⑼林书豪所处的时代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他不会遭遇太多的不公和歧视。越来越多的东方人在这里取得了成功。社会更加公平和开放,原本高高在上的白种人,也已经开始学习尊重和理解。但篮球领域却是另一回事。一个并不强壮的亚洲小个子对抗只有黑人或者白人的固有世界时,所遭遇的传统理念上的挑战绝对不比身体的挑衅来得少。但林书豪告诉外界,“你越说我不行,我就越要证明给你看。”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叫他“linsanity”。(Linsanity最早是《华盛顿邮报》给最近神奇的林书豪取的外号,现在已经成为林书豪个人的代名词。)
⑽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谈论林书豪的个人意义时,会想到影响了很多代人的华人领袖李小龙。林书豪用自己的“拳脚功夫”证明西方人在篮球领域的偏见是多么愚蠢;他的冷静、谦虚和智慧,也让人们想到了总是能说出深奥哲理的那个华人偶像。他们都让西方人顶礼膜拜,也让东方人扬眉吐气。李小龙曾经说:“人应该活得像水一样,可以适应和接受一切,也要像水一样,拥有极大的能量,去冲击那些固有的障碍。”林书豪显然深谙其中的道理。
⑾一位华裔作家曾经写道:“林书豪已经找到了展现自己的模式:一种强大到可以改变偏见的力量;一种可以将人的正反两面完全揭示的力量;一种可以让梦想如此真实的力量。成就是惟一的尽头。他在无情地冲击篮筐、华丽地完成进攻的过程中找到了这股力量。”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林书豪在成长过程中受到的偏见,目的在于对比衬托出他后来在篮球上成绩的辉煌。
B.林书豪在哈佛大学依然受到偏见对待,原因是他是一个中国人,而美国人认为中国人是不可能打好篮球的。
C.第⑤段划线部分作者引用林书豪的原话,表现出林书豪希望通过证明自己来打消别人对亚洲人的偏见的人生追求。
D.人们能从林书豪和李小龙身上找到共同点和同样值得尊敬的地方是因为他们都是生活在美国的华人领袖。
E.作为一篇新闻稿,全文叙议结合,穿插林书豪的成长经历与个人言论,解释了标题“为什么人人都爱林书豪”的原因。
12.请简要阐述作者引用一位华裔作家的文字结尾的作用。(4分)
13.新闻中,作者对写李小龙着墨甚多,这是否喧宾夺主,请阐述你的看法(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4.春节写春联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请你结合家庭生活实际,拟写一幅春联的下联。要求:字数相等、音韵和谐,能反映春节节日特点,蕴含成语故事。(2分)
上联:龙腾虎跃欢盛世
下联:
15. “囧”是什么?原是一个极生辟的汉字,差不多90%的中国人不认识,本作“冏”(粤语与“炯”同音),读音Jiǒng,本义是“光明”的意思。但就是这样一个字,现在只要会上网的90后多半都认识,似乎已经成了90后网友的一种特殊标志,被赋予更多的意义,发展成为一种奇特的网络文化。它里面的小“八”字视为眉眼,小“口”字视为嘴吧。它的内涵可以这样理解,作为头则表达沉重的思想;作为脸则表达浪漫与激情,也常常表示郁( )闷的表情。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郁: (1分)
(2)找出文段中一个错别字并修改:“ ” 应改为 “ ” 。(1分)
(3)请你针对这样一种文化现象,结合汉字文化知识作一二句简要点评。(2分)
1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分)
最近,成都人民南路沿线公交站台新增了一些不锈钢的候车椅,十分漂亮,但这些站台座椅呈弧形,“脚踩地就坐得稳,脚一离地就要往下滑”。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说,椅子的形状是专门设计的,这样的设计是要防止候车椅被流浪人员占用。这些“防流浪汉椅”一出现就引起了广大市民和网友的关注和议论。
请简要阐述你对有关部门设置““防流浪汉椅”这一做法的看法。(150字左右)

五、写作(70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有一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写了一首短诗,这首诗被镌刻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
一开始他们来抓共产党,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
他们来抓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然后他们来抓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然后他们来抓我,已经没有人能留下来为我说话了。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套作,不抄袭。
季延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语文答案
1.(1)悄悄是别离的笙箫。(2)尤使我耳不忍闻(3)壮士一去兮不复还(4)漫江碧透(5)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A 加:施加。
3. A ②是将任用管仲的依据,是执政的方法;④不是表现管仲是治国之能臣,而是表现他是国家的忠臣。
4. C “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是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
5.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其” 1分,语句通顺1分)
【翻译】
齐桓公从莒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则非我之所能,那只有管夷吾才可以当此重任。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将起用管仲,一定不肯放回给我。”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么?”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么?”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的原故。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
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们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于是鲁君不杀管仲,把管仲活着捆起来押送回齐。
6.(1)B (购:重金悬赏。)(2)C (宾语前置句,其它三句均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3)B (告辞、告别;A 旨意;C 推辞;D 借口。)
(4)①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举、胜译对1分,“刑” 1分)
②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样做是困难的。(“鄙”1分,语句通顺1分)
7.(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8. BE(B他高兴地发现神父,可神父却转身离开,加西莫多几近绝望。E救爱斯梅拉达的应是卡西莫多,此外,克洛德把爱斯梅拉达交给隐修女居第尔看管,然后去叫军警。)
9.(1)为了救爱斯梅拉达,乞丐们进攻巴黎圣母院,消息传来,国王以为是巴黎市民起来反对司法宫的大法官,迟迟不肯出兵。后来得知是乞丐们在攻打巴黎圣母院,他立即下令军队击溃暴民,绞死女巫。结果乞丐们死伤无数。
(2)爱斯梅拉达被陷害,屈打成招,被法庭判处绞刑。正要行刑时,卡西莫多冲进法场,打倒行刑刽子手,举起爱斯梅拉达,跳进圣母院。围观的群众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卡西莫多把爱斯梅拉达救进圣母院后,悉心保护照顾她。
10.(1)君子能言行一致,说到做到,说话谨慎,以说出而做不到为耻。
(2)一个人如果夸夸其谈、花言巧语,而不去付之于实践(只说不做)(1分),就会违背君子“言行一致”的人格要求,最终就会使自己变成伪善之人,“仁”心丧失。(2分)
【参考译文】子贡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明是一个君子了)。”
孔子说:“君子的修养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孔子说:“古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说出来做不到为可耻啊。”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甲)文
11.BD(B应该是正面描写,而且喜欢田野气息的是作者。D作者只是在反思自己从未想过老伴琐屑劳作的价值,而并非否定自己的创作成果。)
12.承上启下(1分),一方面承接上文,作者说换季诗还没写完,而且自己忽略了老伴的劳动,因此特地提出帮忙。另一方面引出下文,作者和老伴搬的是儿子的箱子,引出老伴对结婚单过的儿子的想念。(2分)
13.(1)老伴的换季诗表现出老夫妻的深情。老伴注意到作者对田野气息的喜爱,而特地把作者的被子拿出曝晒;(2)老伴的换季诗表现母亲对儿子的深情,老伴为不在家的儿子晒被子时会特地靠近儿子喜欢的花香,还为儿子换上喜欢的小熊图案被套;③作者对平凡生活中老伴的无私付出的感动。作者关注生活的细节,质朴而翔实的写出老伴换季劳作的生活片段。(三点各2分)
(乙)文
11.BD(B原文说哈佛大学的教练与球迷怀疑黄种人打不好篮球,而选项将“黄种人”换成语义范围更小的“中国人”。D原文只是指出二人有共性,李小龙是美国曾经的华人领袖,但林书豪是不是于文无据)
12.(1)在内容上,借华裔作家之笔侧面突出了林书豪所具有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不断超越的实力与强大的自信;(2分)(2)在结构上,以排比句总结全文,文末点晴,同时也是对标题所提问题的回答(照应)。(2分)
13.并不会喧宾夺主,(1)李小龙与林书豪的成功具有共性,都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认可,借与人们熟知的李小龙,更易说明林书豪当下的价值与意义;(2)林书豪在美国篮坛所遭遇的传统理念上的挑战绝对不比身体的挑衅来得少,这比李小龙所处的时代更加复杂,也就愈加显出了林书豪成功的不易。(3)林书豪的冷静谦虚和智慧与李小龙具有深奥哲理的言辞内蕴相同,表现出林书豪深具东方智慧。(成功相似,困难更甚,智慧同源。三点各2分)
14. 莺歌燕舞贺新春
15.参考示例:
(1)这种东西如同早些时候QQ聊天时把“88”作“拜拜”,也就是英语的“再见”的音译,都是一种文化改造。
(2)汉字是一种表意符号,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最主要的造字方法给这种改造带来了便利。
(3)这种改造受到了汉字传统改革与历史演变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4)改造汉字成为网络语言,从一个角度反映了汉语地位在提升,中华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5)网络文化不断革新,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特别讲求浅近、直观、游戏、搞怪、从众等效果。
(6)90后欢喜泡网,喜欢颠覆传统,富有创新激情,古今中外的东西总被他们糅合起来恰如其分地表情达意。
16.【参考示例】专门设计“防流浪汉椅”,这种做法极不妥当。(1分)固然,该座椅可防止流浪汉独家霸占影响市容,也有利于流动人口有效使用,但其只从概念上保障了多数人的权利,即使对普通民众来说“享受”这种座椅也是一种“酷刑”。况且对流浪汉的排斥,是对少数人特别是弱势群体的权利的漠视,是极不人性化的。任何一项公共设施必须关注民众利益,充满人文关怀。(也可从肯定的角度评论,只要能自圆其说,均可酌情给分,满分7分。)
17.作文写作指导
当纳粹对“我”身边的人进行迫害时,“我”三缄其口,不肯说话,因为“我”认为自己不属于那一分子,他们的生死与“我”无关。而当最终纳粹的黑手向“我”伸来时,周围已经没有人能留下来为“我”说话了。“我”的冷漠不仅害了别人,更害了自己。
而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冷漠的今天,在享受孤独和学会漠视的今天,这则材料无疑更具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警示意味,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它告诫人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等紧密,我们绝不能断言“我绝不会麻烦别人”“X人X事与我无关”“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会影响很多人的命运,进而影响着自己的命运。那么,在这个充满了联系的世界中,我们就应该对他人保持谦和诚恳的态度,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这也是一个现代人应有的世界观。由此,我们可以谈个人对于他人、集体、社会、国家乃至世界的价值与作用,不能因为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袖手旁观,甚至落井下石,而是应当伸出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去关心、帮助他人,因为世界上没有一座孤岛。
参考素材:1.《六国论》: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也?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2.中国第一个真正让世人接受的并有华尔街称号的古城是山西的平遥,为此平遥还准备“申遗”。而平遥古城中让人最为惊叹的是统治中国金融界达一个世纪之久的山西票号的没落。由于各个票号各自为政,难以联合起来组成具有较强抗风险能力的大金融集团,而且资本量小,所以竞争力就很弱,无法与后起的银行抗衡。这是山西票号衰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在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中,一个很小的初始能量就可能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人们就把它们称为“多米诺骨牌效应”或“多米诺效应”。第一棵树的砍伐,最后导致了森林的消失;一日的荒废,可能是一生荒废的开始;第一场强权战争的出现,可能是使整个世界文明化为灰烬的力量。
季延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语文答题卡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____ (2)
(3) (4)
(5) (6)
(二)文言文阅读(24分)
2. (3分) 3. (3分) 4. (3分)
5.
6.(1) (3分) (2) (3分) (3) (3分)
(4)①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7. (1)

(2)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8. (5分)
9.(5分)选第  题答





10.(1)

(2)(3分)


现代文阅读(15分)
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
选 类题
11.(5分)      
12.(4分)


13.(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4.(2分)
15.(1) (1分) (2)“ ” 应改为 “ ”(1分)
(3)

16.(7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