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节选)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事件”对推动人物性格的冲突和发展的意义。
2.认识近代戏剧和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戏剧形式 和表现手法上的革新。
【学习重难点】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了解故事梗概,理清选文故事结构。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易卜生,挪威戏剧家、诗人。1828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1834 年,他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小镇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16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己也动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6 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阶段。
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因希腊文、数学和拉丁口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安德里妈纳》。他还以《觉醒吧,斯约的纳维亚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他在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旧案,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一个为维护公民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人物,剧本既反映了1848 年的革命,也表现了他个人的反抗精神。这个剧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资出版。
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1852 年,他奉派去丹麦和德国各地剧院参观。他在卑尔根剧院创作的剧本有《仲夏之夜》(1853)、《勇士之墓》(1854)、《埃斯特罗的英格夫人》(1855)、《索尔豪格的宴会》(1856)和《奥拉夫·利列克朗》(1857)。这期间易卜生参加编导的剧本不少于145 部。他在戏剧创作方面的实践经验,可以和莎士比亚、莫里 哀媲美。
“写作,既是坐下来判断自己”易仆生在自己的作品的扉页上写下的这句话,如同他的剧作一样深刻,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生活在十九世纪的他,被被人们誉为“现代戏剧之父”。
二、初读课文
复述主要内容《玩偶之家》(1879),又译《娜拉》或《傀儡家庭》。女主人公娜拉伪造父亲的签字向人借钱,为丈夫海尔茂医病。丈夫了解原委后,生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名誉地位,怒斥妻子下贼无耻。当债主在娜拉的女友感化下主动退回借据时,海尔茂又对妻子装出一副笑脸。娜拉看透了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间的不平等,不甘心做丈夫的玩偶,愤然出走。
三、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剧中的“娜拉”为什么出走?对此,你怎么看?
提示:对于娜拉何以出走,学生可以根据剧本很容易地作出解答。但对这一行动的看法很可能见仁见智,如果围绕现实生活中诸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之类的观念讨论,可能更会将问题引向深入。
2.剧中人物海尔茂与娜拉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他们之间冲突的焦点是什么?自选角度,写一篇戏剧短评。
3.本剧结尾的戏剧动作是一声门响。此处的门仅仅是一扇门吗?其中蕴涵怎样的深意?谈谈 你的理解。
提示:可以考虑从两个方面研究该戏结尾的意义:
一是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关门一响”的实际意义和象征性意义以及由此引发出来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
二是戏剧学的角度,可以把该戏结尾同其他一些戏的结尾对比研究,看看戏剧结尾一共有几种模式,《玩偶之家》的结尾的特殊意义在何处。
四、关于《玩偶之家》的思想内涵
(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解读。)
1.这部戏从首演到现在,所引起的最强烈的震撼在于,它尖锐地提出了现代家庭中妇女的权利问题,即它对于女性在家庭中的“奴隶”状态的质疑。关于这个问题,所选资料中胡适的文章有很好的说明,可以参考。在西方,从古希腊的悲剧《美狄亚》开始,就关注女性在婚姻中的平等和自由问题。截止到易卜生以前,艺术家所关注的婚姻中的悲剧因素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
一是由于父母的权力造成男女婚姻选择上的不自由;
二是由于封建门第观念 造成婚后的不和谐乃至衍生悲剧;
三是法律和习俗要求妻子必须保持忠贞,而丈夫可以寻花问柳的这一社会不公正。
易卜生提出的问题却超越了这三条,他极其尖锐地揭露了在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里现代妇女的奴隶处境,可谓振聋发聩。因此,人们认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是“现代妇女的解放宣言”。
2.《玩偶之家》还有一层意思,就是通过主人公娜拉的亲身经历,揭示出浪漫主义的爱情 观念已经死亡。前面讲过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牡丹亭》分别显示了中国和西方的浪漫主义 爱情观念。
《玩偶之家》结局
看起来是娜拉的胜利,其实,是海尔茂的胜利。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把所有精神、情感都加以物化,在这种情况下,黑格尔所描绘的那种浪漫主义爱情观念的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有人认为,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是一剂“毒药”,它妨碍人们理性地处理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容易给感情带来伤害,因此,它的“死亡”是好事。这个问题值得讨论。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念实际上是人的理性和性欲之间的“中介物”,它一方面把性欲提升为一种美的情感,另一方面使得理性带上感情的柔性色彩。浪漫主义爱情观念的消亡,使得人们在处理男女之间的“爱情”时,只剩下实用理性和性欲这样两极。这种状况是好还是不好?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倒退?是很值得深思的。
五、《玩偶之家》艺术特点
1.作者善于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口,使观众从容地进入戏剧的高潮处,也使整部作品情节紧凑,毫无拖沓之感。易卜生的这种结构手法,被称为“动作压缩法”或“情节压缩法”。
2.全剧矛盾冲突不断,高潮迭起。
3.巧用伏笔,构思精巧,情节完整,前后呼应是《玩偶之家》的又一特点。
六、布置作业
鲁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娜拉走后怎样》,谈到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出走的娜拉只有两条出路:堕落或是回来。如果放在现代社会,她出走后会怎样?试着以剧本的形式为她设计一个结局,同学们之间比较,看谁设计得更合理更巧妙。
提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诸多妇女“出走”的形象,诸如胡适《终身大事》中的田亚梅、鲁迅《伤逝》中的子君、茅盾《虹》中的梅女士、叶圣陶《倪焕之》中的金佩璋、杨沫《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等等。可以结合她们出走后的不同命运来研究“娜拉走后怎样”这一课题,然后再结合当代生活设计“出走的命运”的剧本提纲,可能思路会更为开阔。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