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市第四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请将答案直接答到试题指定的答题纸上,否则不得分。一、现代文阅读(共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使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遭遇到不同程度的文化误读。那么,该如何正确地认识与理解文化误读现象呢?
在跨文化交流中,因语言、文化、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很容易出现文化误读的问题。误读在传统上被定义为错误的理解,但随着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兴起,人们逐渐摆脱了这一狭隘的看法——人们都是以自身文化积淀为背景来接受异质文化的,在理解异质文化时无法脱离自身文化传统而不同程度地偏离其本意,所以误读实属必然。除文化差异外,对异质文化的了解不够深入也是导致出现误读的重要因素。人们在对异质文化缺少深入研究的前提下牵强附会,就容易形成错误的理解。
误读是文化交流、碰撞的必然结果,不可避免且广泛存在。翻译是产生和加深误读的重要环节。每种语言都深植于背后的历史文化,绝对对等意义上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人们因为自身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不同,即使对待同一个事物或文本,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理解。文化误读,就是人们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进行一种先见性的解释。
文化误读是身处不同文化类型的人们相互交流时的典型征候。“走出去”的中国文化涉及中国人传统的生活方式,若在传播过程中缺少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就容易产生文化误读。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随着所处生存环境、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而逐步孕育成长起来的。中西方文化各自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是不同生存环境下孕育而成的不同文化。这两种文化观念的碰撞,必然会产生误读。
然而,误读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这样的误读则被称为创造性误读。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在充分理解异质文化的基础上,根据本民族文化传统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创新,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心理隔膜和沟通障碍,推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而且有利于推进本民族文化的创新创造和繁荣发展。
贬低或抬高异质文化,都难以有效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正视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们生活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差异,理解特定文化的普遍感受,是缓解文化误读问题的重要前提。
避免误读是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人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包容、平等、尊重的态度来面对跨文化交流,通过理解和对话来疏解文化误读。面对不可避免的文化误读,人们应当持理解、包容的心态,尊重文化差异,积极、平等地与他者对话,利用他者的眼光反观自身,守护、反思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只有正确地理解自身,才能更有效地减少他者的误读;只有坚守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才能无愧于古人和来者。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好的翻译。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化器”,更是不同文化的“变压器”。翻译者只有真正做到融贯中西,并在二者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变压器”的功能,从而能有效减少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误读问题。
文化误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问题,需要辩证对待、妥善处理,避免从文化误读演化为文化冲突。坚定文化自信,以开放的态度了解西方文化,以积极的心态展开交流,以博大的胸怀对待差异,在“和而不同”的前提下,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处理文化误读的必然之路。
(摘编自段丹洁《辩证看待文化误读现象》)
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跨文化交流中,因各自的文化差异,文化误读就成为一种必然存在的普遍现象。
B.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对文本的理解不同,翻译者总是无意或有意地促成文化误读。
C.充分理解异质文化并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创新,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
D.面对不可避免的文化误读,应当尊重文化差异,积极、平等地与不同文化对话,也坚守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文化差异、翻译、环境等多个角度,全面阐述了文化误读必然发生的原因。
B.文章主要采用理论论证,虽然没有什么具体事例,但分析合乎情理,让人信服。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思路非常清晰。
D.文章着重论证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理解文化误读比如何对待它更重要。
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兴起,人们就必然很难理解甚至无法接受文化误读
B.在传播过程中加强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对话,是避免产生文化误读的有效途径。
C.正视不同文化语境中生活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差异,才能够根本解决文化误读问题。
D.翻译是不同文化的“变压器”,想减少文化误读,就必须要培养融贯中西的翻译者。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青衣
阎秀丽
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香玲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嘴角不由得翘起一弯笑,她把腮红又用指肚小心地往下拉了拉,让她的圆脸显得修长了些。着装完毕,香玲静静地坐在木凳上,不敢去看金凤。她知道金凤的眼睛里正在喷火,她能感觉到周身被灼伤时的隐痛。
金凤是村里红透半边天的台柱子。香玲是小剧团里名不见经传的配角。金凤脸上的嗔、喜、笑、怒、伤感、娇羞,诠释着世间凡尘女子的烟火风情。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所以,金凤有了架子,是角儿的架子。每次上台,都需要剧团里的几个头面人物去请。要一请、二请,直到三请,金凤才笑着说:“哟,干吗还来好几个人啊?让谁知会一声就行了。乡里乡亲的,哪来的那些说道儿!”
“您可千万别这么说,咱们的小剧团能少得了您吗?全指着您给撑场呢。”金凤嘴角便噙着淡淡的笑,摇摆着腰身出了门。这是这些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凤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口呢。正月没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香玲喜欢青衣。青衣在舞台上水袖飞扬时的飘忽和眼眸流转时的风情让香玲着迷。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而今天,她只是被临时抓来救场的。
老规矩,请了金凤三次。金凤托着腮,只是说嗓子疼了,开不得口,今儿是唱不了。头面人物中的九叔便急得跳了脚。唱戏有唱戏的规矩,锣鼓声已经在村里密集地响起,这戏不能歇。但是,没有主角儿的戏是没人看的,何况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年轻力壮的人过完年就都外出打工了,但村里该热闹还得热闹。正月十五唱大戏,却不想金凤会撂挑子,难怪九叔跳脚了。跳脚归跳脚,这戏还得唱,别的角儿都收拾妥当了,断不能临场改戏。九叔思忖良久,心里便有了谱儿。香玲!
金凤和香玲一个村东一个村西,一个主角一个配角。
金凤在县剧团学过一段时间,无论是扮相、身段,还是唱腔,都是专业水准,能自然地演绎出青衣的一腔心事。香玲是山野里长出来的花儿,没有在县剧团里熏陶过,却有着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起来低回婉转,别有一番风韵。但是亏就亏在了脸蛋和做派上,香玲自是多了一份山野间的气息。所以无论是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都自然而然地成了金凤的专属角色。
九叔找到了香玲,香玲点头。香玲不想让九叔为难,九叔眉头紧锁着的疙瘩让香玲的心也揪在了一起。揪在一起的心会疼。看着九叔的背影,香玲轻轻地叹了口气。九叔的眼睛里只有金凤,这是村里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儿,香玲也知道,但是香玲的心还是会疼。
香玲出门的时候,外面下起了雪,雪花很大,把夜晚的村庄罩上了一层白色的纱衣。谁也没有想到,金凤会突然闯进来。金凤面无表情,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站着。
外面的雪花依然在飘,两扇门在她身后尴尬地一张一合,挑衅似的吞吐着寒气。香玲赶紧从坐着的椅子上挪到一个小木凳上,灯光明明暗暗地在她的脸上滑过。
定妆、勒头、贴片、梳扎……
旋即,另一个青衣装扮的人稳坐在灯光下,如冰如雪,凛然不可侵犯。九叔挠了挠头,看了看金凤,张了张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又看了看香玲,还是挠了挠头,什么话也没说出来。
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
锣鼓声响,响彻了整个村子。村子瞬间变得热闹起来,锣鼓声和丝弦声挤满了空荡荡的村庄。雪花飞舞着,和台上红红绿绿的戏服相衬,竟然有着说不清的魅惑。
两个“青衣”从左右幕侧飘然而出,青衫鼓荡,水袖飘忽,一个云手,一个盘腕,随着丝弦声起,咿咿呀呀地唱起来。九叔把胡弦的调门儿调得高,金凤使足了劲头儿,香玲也毫不示弱。两个青衣的唱音势如裂帛,穿透飘舞着的雪花,穿透莽莽的群山,绵延不绝。
不知在什么时候,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另一个自己。娇俏的兰花指,妩丽的面庞,水袖轻颤,眼波流转,亦真亦幻,是她的形,也是她的魂,风情万种。金凤的心颤了一下。金凤的声音愈发清脆高亢,香玲的声音低回婉转,掺杂在一起,竟然有着意想不到的和谐。那和谐让金凤的心又颤了一下,竟觉得自己和自己的戏都与以往有了不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九叔眼里飘进了雪。
他转头望了望台下,低下头,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
台下早已空无一人,那些零星的脚印已经被大雪掩盖。
台上依然是水袖飞扬,在漫天飞雪中如三月杨花袭人面。
4.(3分)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写透过金凤脸上的各种表情,“女人似乎能从她那里找到自己的一生”,“香玲看青衣,就像看自己”,其中两个“自己”代表的对象有别,含义隽永,意味深长。
B.文中先写老人们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现场,后文又写“台下早已空无一人”,一方面是缘于天气寒冷,另一方面也表明青衣的角色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C.文中前后两次写到“金凤的心颤了一下”,分别表现了金凤从香玲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对今日香玲与自己形魂兼似的惊诧感,对自己今日表演不同往日的新奇之感。
D.文中写“雪花从眼里流出来,变成点点晶莹,落在他的弦弓上”,形象地表现了九叔内心既有对金凤、香玲表演和谐的感动,也有对台下无人观看的落寞、伤感。
5.(6分)文中两处画线句写九叔“什么话也没说出来”,他想说什么?又为何都没说出来?请分别加以简要分析。
6.(6分)有文学评论家说过:“写结尾是对一个作家最好的奖赏,一个好的结尾更是对读者最好的馈赠。”这篇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二、古诗文阅读(共34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隋恭帝义宁元年,马邑太守王仁恭多受货赂,不能振施。郡人刘武周骁勇,喜任侠,为鹰扬府校尉。武周与仁恭待儿私通,恐事泄,谋作乱。先宣言曰:“今百姓饥馑,府君闭仓不赈恤,岂为父母之意乎?”众皆愤怒。春二月已丑,仁恭坐听事,武周上谒,其党张万岁等随入,升阶斩仁恭。于是开仓以振饥民,驰檄境内属城,皆下之,收兵得万馀人。初,易州贼帅宋金刚有众万馀,与魏刀儿连结。刀儿为窦建德所灭,金刚救之,战败,帅众四千西奔武周。武周闻其善用兵,得之甚喜,委以军事,中分家赀以遗之。因说武周图晋阳,南向争天下。武周以金刚为西南道大行台,使将兵二万寇并州。齐王元吉夜出兵,携其妻妾奔还长安。武周据太原,遣金刚攻晋州,拔之。武德二年冬十月,武周将金刚进攻浍州,陷之,军势甚锐。时王行本据蒲反未下,与武周相应,关中震骇。上手敕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大河以东,谨守关西而已。”秦王世民上表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武周。”上悉发关中兵以益之。世民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屯柏壁,与金刚相持。诸将咸请与金刚战,世民曰:“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扞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三年夏四月丁未,金刚北走,世民追之。武周闻金刚败,大惊,走突厥。金刚欲复战,众莫肯从,亦与百骑走突厥。唐俭封府库以待世民,武周所得州县皆入于唐。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唐平河东》)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扞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
B.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扞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
C.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扞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
D.金刚悬军深入/精兵猛将咸聚/于是武周据太原/倚金刚为扞蔽/金刚军无蓄积/以虏掠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指郡一级最高行政长官,主管治民、进贤、决讼等。秦始皇时改郡守为太守,隋初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之。
B.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那些要求迅速传递的军事文书,需要插上鸟羽,称“羽檄”。
C.道,是唐时行政区划名,最初具有监察区性质,与宋元时期的 “路” 相似,“烽火扬州路” 中的 “路” 即为此意。
D.突厥,古代在阿尔泰山一带游牧的少数民族,西魏时建立政权,隋开皇二年分为东、西突厥,先后被唐所灭。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武周是勇猛矫键、以义行事之人,他与王仁恭侍卫私下勾结,担心事情败露,密谋造反叛乱。
B.易州叛军首领宋金刚援救魏刀儿,被窦建德打败,率兵投奔刘武周,劝说刘武周向南争霸天下。
C.刘武周任命宋金刚担任官职,派遣他带兵侵犯并州,最终占据太原,又派他成功攻下了晋州。
D.李世民认为太原是王业奠基之地,不应轻易舍弃,率军围而不攻,刘、宋二人先后逃往突厥。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武周闻其善用兵,得之甚喜,委以军事,中分家赀以遗之。
(2)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臣精兵三万,必冀平殄武周。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1-12题。
夕次洛阳道中
崔涂
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
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
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前往洛阳,途中停留于一座古城,“秋风”点出季节,渲染了气氛。
B.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栖息,既暗扣诗题,又从侧面烘托了作者处境。
C.“古原”句写原野上农人还在耕作,与“高树”句形成对比,动静相衬。
D.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面对流水、明月,不禁感慨往事,感叹时光流逝。
12.你认为“不复叹岐路”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8分)
13.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感慨沦陷区人民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地,刻不容缓。
(2)李白《蜀道难》中引用神话传说,暗示古代人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才开辟出蜀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侧面描写突出洞箫声的悲怆凄凉。
(4)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思而不学则殆”的道理。
(5)在《阿房宫赋》中,杜牧以“______,______” 两句简洁地描述了阿房宫被烧毁的情形。
(6)杜鹃又名子规、望帝等,传说为蜀帝杜宇魂魄所化,鸣声凄切。《琵琶行》借它抒发悲苦哀怨之情,提及这个意象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
(7)《师说》中指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8)《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气势。
(9)杜甫在《登高》中感叹自己白发日多、因病戒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香港苏富比春拍将上拍一件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这个消息一传出就赢得众多藏家和媒体的关注。汝瓷对很多资深藏家来说都是个传奇,因为它太稀有了,全球存世量不足百件。迄今为止,汝瓷拍卖被市场认可的________。苏富比亚洲区总裁程寿康说,这件拍品是数百年来历代古董收藏家________的藏品。这件拍品( )。汝瓷稀少,与汝窑烧造时间短不无关系,专家推测仅有二十年左右。到南宋时,汝瓷就已经十分珍稀了。汝瓷以天青色为上品,也就成了汝瓷的最大特征,据说这是宋徽宗在梦中看到的颜色,醒来后立即命人仿造。这种神秘的色彩当时是如何烧制出来的,至今无人能解。尽管出自宋徽宗审美意趣的汝瓷如________,很快在历史中消失,但它的美却长留世人心中。后人对汝瓷的热捧,以清代帝王为最。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雍正皇帝收藏汝瓷31件。这只是雍正自认为的汝瓷,其中很难说没有________的作品。汝窑釉色极难仿制,虽然元、明、清历代窑厂仿烧不绝,但无一成功。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的指示下,临汝县汝瓷厂成立了汝瓷技术攻关小组,相继生产出豆绿釉和天蓝釉。1988年中国宣布,断烧近千年的天青釉,再次烧制成功。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寥寥无几 刻骨铭心 浮云朝露 鱼目混珠
B.九牛一毛 梦寐以求 浮云朝露 鱼龙混杂
C.寥寥无几 梦寐以求 昙花一现 鱼目混珠
D.九牛一毛 刻骨铭心 昙花一现 鱼龙混杂
1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8位竞拍者经过15分钟的较量后,最终34次叫价,以2.0786亿港元成交,宋瓷的世界拍卖记录被刷新了
B.8位竞拍者经过34次叫价,15分钟的较量后,最终以2.0786亿港元成交,使世界宋瓷的拍卖记录刷新了
C.最终经过8位竞拍者34次叫价,15分钟的较量后,以2.078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世界的拍卖宋瓷记录
D.经过8位竞拍者15分钟的较量,34次叫价后,最终以2.0786亿港元成交,刷新了宋瓷的世界拍卖记录
16.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汝瓷以天青色为上品,天青色也就成了汝瓷的最大特征,据说这是宋徽宗在梦中看到的颜色,醒来后立即命人仿造。
B.汝瓷以天青色为上品,也就成了汝瓷的最大特征,据说这是宋徽宗在梦中看到,醒来后立即命人仿造的颜色。
C.汝瓷以天青色为上品,具有这种颜色也就成了汝瓷的最大特征,据说这是宋徽宗在梦中看到的颜色,醒来后立即命人仿造。
D.汝瓷以天青色为上品,天青色也就成了汝瓷的最大特征,据说这是宋徽宗在梦中看到,醒来后立即命人仿造的颜色。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8题。
一说到挫折教育,有些人总是认为,挫折教育就是让孩子经历更多的挫折和苦难,这样他们的承受前力就会提高,抗挫折能力也会随着提高;还有人认为,挫折教育就是不夸奖孩子,即便他们取得了成就,也要对他们作出严厉的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殊不知,这样的“挫折教育”,反而让孩子的内心更加脆弱,丧失信心。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仅没有抵抗能力,反而更容易逃避和失控。真正的挫折教育,是鼓励,是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心态,是让孩子从困难和挫折中,锻炼出积极乐观的品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在生活、工作上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若是我们消极逃避,或是垂头丧气、一蹶不振,那么孩子必然也不会坚强。相反的,,想办法解决,孩子自然也会从我们身上学到坚强的品质。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妨将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听,与孩子一起讨论自己的失败,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遭遇失败。遭遇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败打败!让孩子见证我们的反败为胜,。
17.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8.简述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非洲的戈壁滩上,有一种叫依米的小花。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它的独特并不止于此,在那里,根系庞大的植物才能很好地生长,而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通常,它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这种极难长成的依米小花,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受或联想?
请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
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翻译者总是无意或有意地促成文化误读”错误。由原文“翻译是产生和加深误读的重要环节”,可知“翻译”只是导致“文化误读的重要环节”,并没有说“促成文化误读”,更没有说是“翻译者”的原因。故选B。
2.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是因为理解文化误读比如何对待它更重要”错误。文章从文化误读产生的原因和如何对待文化误读现象两个方面进行论证,一详一略,但这并不意味着详写的内容比略写的内容更重要。文章详写文化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人们不大理解为什么会这样。故选D。
3.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人们就必然很难理解甚至无法接受文化误读”错误。由原文“但随着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兴起,人们逐渐摆脱了这一狭隘的看法”可知,“解释学和接受理论的兴起”可以让人“摆脱了这一狭隘的看法”,但没有这一条件,并不必然导致“很难理解甚至无法接受”的结果。C.“才能够根本解决文化误读问题”错误。由原文“正视不同文化语境中人们生活感知和情感体验的差异……是缓解文化误读问题的重要前提”可知,“正视不同文化语境中……差异”可以“缓解文化误读”,而且只是“重要前提”,也就不能说“才能够根本解决文化误读问题”了。D.“就必须要培养融贯中西的翻译者”错误。由原文“翻译者只有真正做到融贯中西,并在二者之间取得良好的平衡,才能真正发挥‘文化变压器’的功能,从而有效减少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误读问题”可知,作者是强调“翻译者”在减少文化误读的重要性,而不是说“必须培养融贯中西的翻译者”的问题。故选B。
【答案】4.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另一方面也表明青衣的角色淡出人们的视野、淡出历史舞台的命运”错误。从文中“这是这些年唱戏时的规矩,人家金凤要的就是这个面儿!谁让村里人好这口呢。正月没事,唱唱大戏,扭扭秧歌,人们便有滋有味地过完了年”“外面的雪下得越发大了起来,孩子不扛冻,老人们便带着孩子一个个离开戏场。可九叔依然亮着嗓子吼:‘开场!’”观众立场一方面是寒冷,另一方面是等得太久,村里人应该是喜欢听戏的,选项过度解读,无中生有。故选B。
5.第一处:九叔想问明原因,并想对她说已经请了香玲,不用她出演了;金凤是台柱子,说出来怕得罪了她,影响剧团以后的发展。第二处:九叔想说现在主角金凤来了,让她把演出的机会还给金凤;香玲在自己情急无奈之际勇于救场,现在回绝她,怕伤了香玲的心。
6.①“台上依然水袖飞扬“与上文“台下早已空无一人”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两个青衣女子表演的投入、专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痴迷与坚守。②“漫天飞雪”照应上文大雪,写出了自然环境的寒冷,“三月杨花袭人面”则以暖春三月、杨花袭面的比喻,写出了两个青衣女子同台合作表演的和谐画面,两相对照,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氛围,更给人以温暖、欣慰之感。③以场景描写收束全文,让金凤在与香玲的合作中实现了人性的自我救赎,回归到自我及艺术本真,凸显了艺术美、人情美,从而升华了作品的主题。
【答案】7.C 句意:宋金刚孤军深入此地,精锐的士兵、勇猛的将领都聚集在这里。刘武周据守太原,倚靠宋金刚作为屏藩。宋金刚军中没有储藏积存的粮草等,把抢劫掠夺之物作为物资,优势在于速战速决。我方封闭营垒养精蓄锐,来挫败敌人的锋芒。他们的粮草消耗完了计策用尽了,自然会逃跑。
“于是”是“聚”的地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
“蓄积”是“储藏积存”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8.A A.“秦始皇时改郡守为太守”说法错误,改郡守为太守的应为“汉景帝”。
故选A。
9.A A.“他与王仁恭侍卫私下勾结”说法错误,依据原文“武周与仁恭待儿私通,恐事泄,谋作乱”可知,侍儿是指使女、女婢,意思应该是刘武周与王仁恭的侍女秘密通好,而不是与侍卫私下勾结。
故选A。
10.(1)刘武周听说他(指宋金刚)善于用兵,得到他很高兴,把军队事务委托给他,平分家中资产来赠给他。
(2)如果占领了(它)却放弃它,我私下感到愤慨,希望(陛下)借给我三万精兵,(我)想我一定能平定消灭刘武周。
赋分点:
(1)“善”,善于、擅长;“委以军事”,状语后置句;“中分”,平分;“遗”,赠送、赠给。
(2)“举”,占领,攻占、攻取;“窃”,私下、私意;“假”,借给;“殄”,消灭、灭亡。
参考译文:
隋恭帝义宁元年,马邑太守王仁恭收受许多财物,不赈济施舍给百姓。同郡人刘武周勇猛矫捷,爱行侠仗义,担任鹰扬府校尉。刘武周与王仁恭的侍女秘密通好,恐怕事情泄露,图谋作乱。(刘武周)先扬言说:“如今百姓遭遇饥荒,府君关闭粮仓不救济百姓,难道这样做符合做父母官的本意吗?”众人都很愤怒。义宁元年春二月己丑,王仁恭坐在厅堂处理政事,刘武周上堂谒见,他的党羽张万岁等人随他进入厅堂,登上台阶斩杀了王仁恭。于是打开粮仓来赈济饥饿的百姓,在所属城邑驰马发布檄文,都降服了他们,收服兵士一万多人。当初,易州的叛军首领宋金刚有一万多人马,和魏刀儿联合。魏刀儿被窦建德打败,宋金刚救援他,战败了,牵领四千士兵向西投奔刘武周。刘武周听说他(指宋金刚)善于用兵,得到他很高兴,把军队事务委托给他,平分家中资产来赠给他。(宋金刚)于是劝说刘武周谋取晋阳,向南争霸天下。刘武周任命宋金刚担任西南道大行台,派遣他率领两万士兵侵犯并州。齐王李元吉连夜派军作战,他自己携带妻妾飞奔逃回长安。刘武周占据了太原,派遣宋金刚进攻晋州,占领了它。武德二年冬十月,刘武周率领宋金刚进攻浍州,攻陷了它,军队气势很猛。当时王行本占据蒲反没有攻下,和刘武周相互呼应,关中震惊害怕。皇上(指唐高祖李渊)亲自写诏书说:“贼寇的气势这样,我们难以同他们争夺胜利,应该放弃黄河以东,谨慎防守关西罢了。”秦王李世民(即唐太宗)献上奏章说:“太原,是王业的奠基之地,是国家的根本,黄河以东富足,是京城的凭借。如果占领了它却放弃它,我私下感到愤慨,希望陛下借给我三万精兵,(我)想我一定能平定消灭刘武周。”皇上调动关中的全部军队来补增给他。李世民率领军队从龙门趁冰面坚硬渡过黄河,屯驻在柏壁,和宋金刚对峙。将领们都来请求和宋金刚作战,李世民说:“宋金刚孤军深入此地,精锐的士兵、勇猛的将领都聚集在这里。刘武周据守太原,倚靠宋金刚作为屏藩。宋金刚军中没有储藏积存的粮草等,把抢劫掠夺之物作为物资,优势在于速战速决。我方封闭营垒养精蓄锐,来挫败敌人的锋芒。他们的粮草消耗完了计策用尽了,自然会逃跑。”三年夏四月丁未,宋金刚向北逃跑,李世民追击他。刘武周听说宋金刚战败,非常吃惊,逃跑到突厥。宋金刚想要再战,士兵不肯听从他,(宋金刚)也同一百多人马逃跑到突厥。唐俭封闭府库来等待李世民,刘武周(原来)占领的州县都并入了唐朝。
【答案】11.D “作者在夜晚渡过河川”分析错误。“川暗度”意为“河水无声无息流过”,作者是感叹时光像河流一样暗自流逝,并没有在夜晚渡过河川。
故选D。
12.①情感:“不复叹岐路”意为作者不再叹息前路难测,表面上表达的是旷达之情,实则表达了对世路艰难(“世路难测”“难以找到人生之路”)的无奈。②原因:从“不复”句前后的内容可以看出表达的是无奈之情。作品的前三联通过写景、叙事和抒情,表达了羁旅之苦和时光流逝、往事成空之悲,尾句以尘土飞扬的景象传达了内心的迷茫沉重,“不复”句前后的情感都是低沉感伤,因此将该句的感情理解为无奈才与全诗的情感脉络契合。
13.(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楚人一炬,可怜焦土(6)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7)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8)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答案】14.C 寥寥无几:形容数量很少,没有几个。九牛一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语境强调汝瓷拍卖很少被市场认可,选择“寥寥无几”。
刻骨铭心:形容记忆深刻得让人永远也不能忘记(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梦寐以求:指做梦的时候都在追求,形容迫切地期望着。语境形容数百年来历代古董收藏家 迫切盼望,选择“梦寐以求”。
浮云朝露:漂浮的云彩,清晨的露水。比喻时光易逝,人生短促。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语境强调汝瓷消失的快,选择“昙花一现”。
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拿假的冒充真的。鱼龙混杂: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语境强调以假乱真。选择“鱼目混珠”。
故选C。
15.D 前句主语是“这件拍品”,AB两项将主语换为“8位竞拍者”,排除;C项语序不当,“最终”应放在“以2.0786亿港元成交”前,“刷新了世界的拍卖宋瓷记录”语序不当,应为“刷新了宋瓷的世界拍卖记录”。
故选D。
16.D 原句存在以下语病:
一是主语残缺,“也就成了汝瓷的最大特征”前加“天青色”;
二是宾语残缺,“仿造”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末加“颜色”。
故选D。
【答案】17.(1)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2)若是我们积极面对 (3)这才是一场生动的“挫折教育”
18.挫折教育,不是通过孩子的更多挫折、苦难经历和对他们的严厉评价、更高要求来实现的,而是鼓励孩子,帮助他们建立良好心态,锻炼出积极乐观的品质。
作文解析: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叫依米的小花有三大特点,这正是立意的基本角度,由此联系人生,我们可以得出相应立意:
关键句1:“它的根,却只有一条,蜿蜒盘曲着插入地底深处。”
(1)扎根深处可成正果。(“可成”如写成“方成”便过于绝对,不切合题意)
(2)专一也是一种成功的品质。
(3)与其广博不如精深。
关键句2:“它要花费五年的时间来完成根茎的穿插工作,然后,一点一点地积蓄养分,在第六年春,才在地面吐绿绽翠,开出一朵小小的四色鲜花。”
(1)耐得住寂寞,才能享受生命的辉煌。
(2)积累力量,突破自我。
(3)坚韧(毅力、坚持不懈地努力)、执着。
关键句3:“花期并不长,仅仅两天,它便随母株一起香消玉殒。”“花呈四瓣,每瓣自成一色:红、白、黄、蓝。”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出特色。(活得精彩)
从整体上看,也可得出以下结论:
(1)人生的意义重在奋斗的过程。
(2)人生的意义重在永不放弃地追求。
(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
(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 (
密
封
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