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提分宝】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2文学文本类(小说) 学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提分宝】高考语文三轮冲刺 2文学文本类(小说) 学案(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2 21:44: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2019年全国卷(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到梨花屯去 何士光
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
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
“是。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
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
“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
“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
“我……”
“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
“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
“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
“哪一篇?”
“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像是报道的安徽……”
路转了一个大弯——在一座杉树土岗前好像到了尽头,接着又一下子在马车前重新展现出来,一直延伸到老远的山垭口……
“正是这样嘛!”谢主任点头,“那条沟,责任由我负!”
“我也有责任!那是分派给我的任务。如果不是我催得紧,态度那样硬,说不定就挖不成!责任归我负!”
双方都有诚恳的态度,气氛十分亲切了,甚至到了甜蜜的地步。
路旁出现了一条水沟,水欢快地流淌着,发出叫人喜悦的响声……
他们无拘无束地谈下去了。谈形势,谈这次去梨花屯纠正“定产到组”中出现的种种偏差,等等。后来,拉起家常来了……
越近梨花屯,地势就越平坦,心里也越舒畅。突然,谢主任拍了拍赶车老汉的肩膀:“停一停!”
老人家把缰收住了。
“两年多没到梨花,看看那条沟怎样了!”
坝子上水田一块接着一块,已经犁过了。带着铧印的泥土静静地横陈着,吸收着阳光,像刚切开的梨子一样新鲜,透着沁人心脾的气息……
看不见那条沟。
谢主任问车夫:“老同志,那条沟是不是在这一带?”
“咹?”老人家听不清。
老赵大声说:“沟——挖过一条沟啊!”
“嗯,”老人家听懂了,点点头,“是挖过一条沟。唔,大前年的事喽,立冬后开挖的。分给我们六个生产队,每个劳力摊一截。我都有一截呢!顶上头一段,是红星队……”
看来老人家说起话来是絮絮不休的。老赵终于打断了他:“现在沟在哪里?”
“哪里?”老人家摇着头,“后来填了嘛,去年,开春过后……”
谢主任问:“哪个喊填的?”
“哪个?”老人家认真地想了一回,“没有哪个。是我们六个队的人商量的。总不成就让它摆在那里,沟不沟坎不坎的!唔,先是抬那些石头。论挑抬活路,这一带的人都是好手,肩膀最硬……”
像我们在乡下会碰到的许多老人家一样,这位老人也有着对往事的惊人记忆。也许平时不大有机会说话,一旦有人听,他们就会把点点滴滴说得详详细细,有几分像自言自语,牵连不断地说下去。说下去,平平静静的,像是在叙述别人的而不是自身的事情,多少波澜都化为了涓涓细流,想当初虽未必如此简单,而今却尽掩在老人家略带沙哑的嗓音里了。
后来,老赵提醒他:“老人家,我们走吧!”
老赵的声意,柔和得有些异样。而且不知为什么,这以后不论是老赵还是谢主任,都没再说一句话。
啊,前面,杂树的碧绿和砖瓦的青灰看得见了。是的,梨花屯就要到了!
1979年5月(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的“包队”“定产到组”等词语,以及关于“安徽”的报道,都指向改革初期的现实,在今天又使小说具有记录历史的意味。
B.谢主任感慨报道中基层干部的“肩膀硬”,而赶车老人随后提及这一带做挑抬活路的农民们“肩膀最硬”,对谢主任予以嘲讽与回击。
C.小说前半部分描写了两个下乡干部逐步消除因挖沟曾产生的隔阂,后半部分转而描写赶车老人讲述填沟等往事,进一步深化了时代主题。
D.小说多次写到路,“拐弯”“爬坡”“重新展现”“越来越平坦”等,既是写实,又使最后一段自然地传达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愿景。
8.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6分)
9.两个乘客为什么沉默?小说为什么首尾均有这一细节?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三)
7.B
8.①到梨花屯去的沿途风景,为故事展开提供自然的背景;②以景物描写的插入来配合氛围的变化及谢、赵二人的心理变化;③使小说具有清新的田园风格,流露出生机勃勃的时代气息。
9.第一问:两个乘客的沉默,是由于赶车老人的话使他们产生触动,并陷入沉思。第二问:①首尾两度写到沉默,既是结构上的呼应,也强调了沉默之中含有深意;②小说在开头提示“回过头来看一看”,结尾又说“不知为什么”,都指引读者去思考这个看似平淡的故事所包含着的深刻意味。
【2018年全国卷(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字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 ”先行者问。“您这样的人吗 ”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
姑娘捂着脸哭起来。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 ”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 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 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5.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4、参考示例:B
【参考解析名】此文为小说,该题考查文章的内容理解和概括。文中的A项考查的是背景作用。B项考查人物的形象。C项考查的是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D项考查的是情节作用。
5、【参考示例师】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侥幸不过是幻想,心情是复杂纠结的;
②着陆后看到黑白相间的地球,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为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感让他濒临崩溃;
③看到透明的半球后,意识到画面里的城市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希望。
参考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小说的线索与行文思路,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就是文中的线索,围绕线索,探究情节的发展,进一步去分析心理变化。因为心理变化是在文中情节的发展变化的,文中主要情节大致分为三部分,“先行者”着陆之前,着陆之后初见确认自己是唯一的宏观人,遇到透明的半球看到城市存在。因此心理变化也与此相关。所以概括出文章的情节且在情节中找到描写先行者的心理的句子加以概括即可。另外,根据文章的分值,可以大概分析赋分情况。
6、【参考示例堂】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以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是部分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的“先行者”与“微纪元”,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思考。
参考解析:此题考查是文章主题概括,以及分析科幻作品的特点——“科学”与“幻想”是其两个主要构件,解析两者之间的关系;主题是从人物到文中情节发展过程中提取的。
[考卷分析]
一、小说分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按篇幅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按题材分:武侠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讽刺小说,神怪小说,笔记小说等。
按流派分: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
二、小说的文体特征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人 物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象和合理的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些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
(2)情 节
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但它经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在小说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编排,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事件发展的顺序。
(3)环 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也可从侧面刻画人物,显示作品主题。
2.主 题
小说的主题是指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3.微型小说的特点
微型小说又称小小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应充分认识其特征。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最多千余字。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寓含丰富的意蕴,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通常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以求主次分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这点是受命题者青睐的命题点。
 学案1 整体阅读指导 
小说作品阅读考查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二是解题能力。解题其实并无神秘之处,关键在于对文本的认知理解能力。理解能力不够,任何解题方法都不能真正起到作用,而认知理解能力在高考中的直接体现就是快速读懂小说。如何快速读懂小说呢?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划分层次,梳理情节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先概括自然段段意,将概括出的内容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切分,这样,小说的构架就出来了,为下一步阅读作好了铺垫。
相对于把握小说的典型人物、作品主题这些内在的、隐含的要素,情节是外显的,因而,厘清作品的脉络层次,由外而内是从易到难阅读小说的最好突破口。
2.依据情节,把握形象
塑造人物是在小说的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中来完成的,把握人物形象要依据小说情节(小说中发生的一件件事)来概括分析。
3.分析环境,明确作用
在作品中,环境对表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有着特殊意义。分析环境,就是要理解环境描写与塑造人物的关系,与表现主题的关系,明确它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4.提炼整合,概括主题
把握住小说的主题是读懂小说的具体体现,但小说的主题表达不像论述类文本那样直白,也不似散文用抒情议论来表达,它往往通过象征、暗示、比拟等手法,让读者借助情节、环境等感悟出来。这就是阅读小说“入”和“出”的过程,是“悟”的过程,要在综合归纳上下功夫,除了要联系小说的三要素看主题外,还可联系小说的标题、题材、含有意蕴的段落和语句,这样多方联系综合,才能准确概括出小说主题。
5.分析技巧,领悟特色
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有肖像、心理、动作(细节)、语言描写。小说中刻画人物时表现手法是灵活多变的,如: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人物间的对比、映衬等。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时,要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赏析,这样才能获得综合审美效果。
读懂小说是准确解题的前提。考场上要快速、高效地获取小说文本信息,准确答题,必须抓住文体特征,从上述角度入手,快速读懂小说。具体来说,小说阅读解题可以分三步:①宏观入手,划分层次,梳理小说情节;②微观研判,分析人物、环境,把握小说主题;③研读题干,比对文本,整合信息作答。
[真题文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指导] _________________
玻  璃贾平凹①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②我回到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他病了,能否明日上午在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③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将钱装进裤兜里,转身往街西走去,又回来给我鞠了一躬。我问他家远吗,他说就在德巴街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④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⑤我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⑥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⑦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⑧“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⑨“那酒店怎么啦?”⑩“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这……”老头似乎要抵赖,脸色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这就好。”“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你撞伤了,怎么走了?”“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他们到处找你哩。”“是吗?我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他们贴了布告……”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我嘿嘿笑起来。“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给你赔!”“赔我?”“是赔你。”我说,“但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就不是几百几千了!”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不是投案自首了吗?”“大伯,你听我说……”老头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吗?”“答应。”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有删改)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第一步 迅速浏览全文,把握小说基本信息。(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人?王有福。(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德巴街。(3)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基本情节是:第①~③段,写“我”与王有福在德比街见面,但他不敢从德巴街走回家。第④~⑤段,写“我”见到布告,心想可以帮被玻璃墙撞伤的王有福索赔。第⑥~段,“我”提议上法院去告,但王有福害怕被骗而作罢。第~段,“我”揭下那张布告后,又遇上类似的事件。(4)故事的结尾是怎样的?小说以“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一句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第二步 结合考题,分析小说的主旨和写作目的。主要是针对第(1)小题设题(见文本后紧接的“真题体验”),选项里包含的信息很多。而第(3)小题也不可忽视。小说围绕“我”与主要人物王有福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的。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我”也习染了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打官司趁机敲诈一笔等,可王有福却不这么想。他先是担心赔不起玻璃,后又害怕被骗而不敢向法院起诉肇事方。也就是说,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产生了分歧。这就要深入地探究他们的不同“态度”,以解答第(3)小题。“我”与王有福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两人在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的反映。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也能判定第(1)小题D项表述的正确性。第三步 认真研读题干,逐词逐句分解研读,结合文本、前两步的结论以及其他相关知识,问什么,答什么,整理出答案。
[真题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说明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eq \a\vs4\al()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A.根据文意,“我”约王有福在电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选项所说的“模仿”。B.“也有打官司的经验”的表述于文无据。C.尽管“此地这类纠纷不少”,也不能说明“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D。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q \a\vs4\al()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分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其次,要明确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叙述故事。最后,要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我”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参考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3)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q \a\vs4\al()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此题需要对小说主体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并阐述理由。首先,要明确“我”和王有福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我”鼓励状告酒店获取更多赔偿,王有福不愿状告酒店,不要赔偿。其次,要从文中寻找和两人态度相关的言行心理,如“我”认为酒店理亏,应该去法院上告,索赔一大笔钱;王有福害怕受骗,认为索赔“不是投案自首了吗”。最后,对二人的行为思想进行合理延伸,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每点2分)
 学案2 题型梳理及解题方法 
一、赏析故事情节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或主题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高考对小说情节的考查,一般有两种题型:一是梳理概括情节(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二是分析情节作用(分析某一情节在文中的作用)。
[题型1] 梳理概括情节
“梳理概括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一般有两种:①概括小说的部分情节,如概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中某一部分的情节;②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这种试题有时候要求考生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有时候要求考生从某一角度对小说情节(或情感变化)进行概括。
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具体阐释如下: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情节安排方式,如欧·亨利式、摇摆式、延迟式、横断面式、意识流式,等等。这些特殊的情节结构方式,高考通常放在赏析情节构思题中考查。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某个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中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等。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是明线和暗线两种方式,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叫暗线,暗线所叙述的故事情节是“隐藏”着的,也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间接表现的情节事件。阅读小说时,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考情一览]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 李德霞《马兰花》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3·重庆卷 徐树建《枪口下的人格》 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011·安徽卷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概括情节、分析线索,考查的是概括、归纳和表达能力。概括情节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和前提,建议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就养成“分层阅读”的习惯,从时间节点、地点变换、对象转换、事物发展、线索等角度分层。概述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关键是把握情节发展的变化,组织语言时,各阶段的表述形式力求一致,追求简而明。
[答题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枪口下的人格徐树建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③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④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⑤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⑥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⑨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⑩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有删改) 题:16.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1.审题。审读题干,包括两部分:“围绕主人公贝尔蒂”,可以理解为要求归纳“贝尔蒂做了什么”;任务是“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2.先把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弄清楚,再找出写贝尔蒂言行的段落,并加以归纳,主人公自然是贝尔蒂。①②段:俘虏霍夫曼。③段:宣布起义。⑤段:阻拦迈尔侮辱霍夫曼。⑦段:被德军俘虏。(这一点很重要,虽然没有直接写贝尔蒂,但根据上下文可知,其中一定有贝尔蒂。)段:被放过。~段:站出来承认是自己俘虏了霍夫曼。段:就义。3.整理答案,规范作答。参考答案:(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梳理概括情节有以下两种方法:
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可概括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可概括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可概括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过程可概括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
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的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用简洁、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
[题型2] 分析情节作用
情节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服务的。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讲,对情节的考查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个要素的紧密联系,情节几乎成为高考小说阅读的必考内容。
[考情一览]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 赵长天《天嚣》 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 [美]迈尔尼《战争》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6·江苏卷 沈从文《会明》 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2016·山东卷 裘山山《琴声何来》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2015·浙江卷 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 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小说情节的精心安排,可以收到如下几方面的效果:①对情节发展而言,或使情节更曲折生动,或引出下文,或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或设置悬念,或推动情节发展;②对人物塑造而言,凸显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丰富人物形象;③对环境描写而言,描写自然环境,暗示社会环境,使环境更有典型性;④对主题表现而言,丰富和深化主题;⑤从作者构思和读者阅读角度分析,如,行文有节奏感,制造波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深思,等等;⑥结构上的作用,“呼应标题”“照应文段”“卒章显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答题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  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有人敲门!”他喊起来。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有删改) 题: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1.审题。本题考查“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的好处,应立足于作品的整体进行鉴赏,侧重于对情节结构、主题表达等层面的理解和分析。2.通过审题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小说线索和情节的作用。应结合情节与主题、人物、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综合作答。3.通过具体分析可知,“渴”是本文的叙事线索和主要矛盾,小说设置主要矛盾,是为了展现人物性格,使小说选材更集中、情节更紧凑。“渴”与救“渴”的故事发生在“天嚣”这一恐怖、风沙肆虐的气氛下,作者通过描写不同人物的状态与感受,展示了人性的美好,揭示了小说的主题。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参考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大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某一情节因在文中所处位置的不同,作用亦不同: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小说开头常用的方式及各自的作用:
一般开头 一般叙述或议论等方式开头。 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的展开作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 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写景式 对景物或者环境进行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为情节的展开作铺垫;暗示故事的结局。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小说中间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与相关情节的关系 主要是照应和伏笔。照应是指文学作品前后之间的呼应。小说中使用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伏笔指在文学作品中,前文为后文情节发展所做的提示或暗示。小说中使用伏笔,能使情节曲折,显得结构严谨,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与主题的关系 揭示小说的主题。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中,暴雨狂泻,道路迷茫,“半死半活”的祥子“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的情节,反映了旧社会人力车夫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展现人物性格。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买刀并在街上寻觅仇家的情节,显示出林冲急躁的个性。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值得玩味的结尾方式及其作用:
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③突出人物形象;④突出文章主旨;⑤突出故事的结局。
令人伤感的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体现人物性格;③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令人喜悦的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的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符合人们阅读的心理预期,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
留下空白的结局 耐人寻味,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卒章显志的结局 解释悬念,揭示主题或创作意图。
另外,在分析情节作用时,要注意情节与标题的关系。标题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2) 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意、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3) 以形象特征为题,往往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主旨等作用。
回答情节作用题时,要关注以下几点:
(1) 审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位置,以此判定它与上下文的关联。
(2) 审问法。①是单一问(只问情节作用)还是综合问(问该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是问某一段落的作用还是问段落中的某处文字的作用,甚至某处描写的作用。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该题是综合问(必须答出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作用),问的是小说开头细节描写的作用,而不是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二、赏析人物形象
“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是指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或意义作用进行概括与分析,有时也考查小说中的物象。高考命题侧重于从整体上考查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与分析,有时也考查对局部语段中人物性格与心理的理解分析。本考点是小说阅读能力考查的重头戏。从近几年本考点的命题角度来看,主要特点为:首先要求考生概括小说主要人物(有时也考查次要人物,如《塾师老汪》中的东家老范)的性格特点,然后加以分析。当然,有的考题只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者概括人物形象的某一方面特点,然后加以分析。
[题型1]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
分析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的展开、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具体方法见下表:
结合小说的主题分析 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来表现主题的,反过来,小说的主题也是分析人物性格的最重要的依据。
结合小说的具体环境分析 小说中的人物性格都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结合具体情节分析 小说是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再现人物形象的鲜明个性。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可以从情节入手,据情节论人。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具体描写分析 具体描写指的是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的详细描写。这些描写是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着手点,尤其是一些重点细节,对于人物性格的表现非常重要。因此分析细节描写,要注意细节所表现的人物心理、性格特点。
结合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分析 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结合人物关系、文中的议论和评价分析 当小说作品中的人物不止一个时,就要求我们能准确分析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确定主次,从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的评论或小说中人物之间的评价,更是人物性格特征的直接体现。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对王熙凤的评价“泼皮破落户”“凤辣子”,就揭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考情一览]
近三年“分析概括形象特点”主要考查方式如下: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7·山东卷 [鄂温克族]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 请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 [美]迈尔尼《战争》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 贾平凹《玻璃》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 李德霞《马兰花》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 刘震云《塾师老汪》 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其他考查方式: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7·江苏卷 [美]杜鲁门·卡波特《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结合情节,简要分析小说中“我的朋友”的生活状态。
2016·江苏卷 沈从文《会明》 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2015·安徽卷 张 炜《蓑衣》 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答题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文中波浪线和序号为编者所加]
塾 师 老 汪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人:“有,咋说不出来呢?”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①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②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②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②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老范:“为啥?”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老季:“不为老汪。”老范:“为啥?”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③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 题:11.(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1.审题。解读题目可以发现,概括分析的对象是“东家老范”,内容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另一个要求是“结合全文”(要关注答题区间)“简要分析”。2.找到文中描写“东家老范”的语句(见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序号是编者所加)。要特别关注画线语句的上下文。3.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社会关系、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结合情节、主题等逐条分析描写人物的语句。①从自家设私塾,允许别人家的孩子不交学费来随听,可以看出老范是个大方的人。②从关注老汪“乱走”,并借机开导安慰,可以看出老范的善良;老范没有追问老汪的隐情,可以看出他尊重别人隐私,做事有分寸。③老范不因为银瓶而辞退老汪,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识大体、宽容的人。4.组织答案,规范作答。先答人物形象特点,然后再进行分析,有理有据。答案要简洁清晰。参考答案:①大方。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②友善。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③有分寸。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④识大体。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整体分析概括型”的试题应注意:①要求概括的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只须分点列出即可;②整体分析,要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字分析。
1.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1)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主人公出场并与周围的人或事物发生矛盾冲突是小说情节的开端。主人公性格的发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主人公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
(2)主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决定小说的主题。小说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2.弄清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即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其次,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要从作者塑造主要人物所反映的主题和意图考虑。
(2)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凸显或揭示主旨;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3)物象的作用。小说中引入的特别重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④丰富文章内容。
3.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判,是肯定还是否定。
(2)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进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应着眼全篇、前后观照,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境来分析。
(3)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4)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时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能借助文中出现的词语。
(5)注意题干用语,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的不同。“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
(6)筛选出有关人物的正面与侧面信息。人物形象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表现出来。一方面,把这些内容一点不漏地筛选出来并加以分析评判;另一方面,将有关人物的侧面信息结合起来考虑,如其他人物的反应、环境特点等。
(7)注意在情节中把握人物。大多数考生只注意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描写性文字,但都忽略了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人物这一点。情节是人物的性格史,这一点恰是文中无相关文字说明而又须好好把握住的地方。
(8)注意人物的角色定位,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角色不同,其行为举止、个性特征也不一样。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来全面把握人物。
[题型2] 赏析形象描写的作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主要、次要之分。
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对情节的作用。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呈现,都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对情节的展开产生推进作用。
(2)对主题的作用。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尤其是主要人物形象)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主题。
(3)审美作用。读者阅读小说获得的种种认识、感悟,大多和人物形象密切相关。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牵线搭桥,推动情节发展;侧面衬托主要人物,使人物各自的个性更鲜明;调节或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揭示主题;等等。
3.“我”在小说中的作用
“我”是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其作用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从情节结构看 “我”是一个线索式的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从人物塑造看 “我”是整个事件的亲历者、陈述者,见证了人物活动的过程,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主人公的形象。
从主题表达看 “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引领读者去思考、探索,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4.描写物象的作用
物象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推动情节发展;二是衬托人物,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三是丰富环境描写;四是强化主题的表达。
近几年“赏析形象描写的作用”主要考查方式:
[考情一览]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7·江苏卷 [美]杜鲁门·卡波特《一个圣诞节的回忆》 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 贾平凹《玻璃》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4·江苏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之死》 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2014·浙江卷 王伟锋《走眼》 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2010·山东卷 老舍《骆驼祥子》 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2008·浙江卷 [俄]阿·马·高尔基《乌米》 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分析形象描写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某个细节的描写来分析其表现人物的作用。
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1)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生存状态、思想状况、情感感受、价值追求。
(2)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3)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某种氛围,为故事发展作铺垫。
(4)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5)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烘托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6)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某些情况和现象。
某个人物的描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1) 和文中某一人物作对比,借以突出小说主题。
(2) 从侧面衬托或者描写另外一个主要人物。
(3) 成为行文的线索。
(4) 通过某个人物的描写来刻画主人公生活的社会环境。
(5) 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上下文。
[答题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文中横线为编者所加]
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美]杜鲁门·卡波特请设想一下二十多年前一个十一月的早晨,一个白发剪得短短的妇人站在窗口,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巴迪,去把我们的车推来,我们要烤三十个水果蛋糕呢。”那时我七岁,她六十光景,我们是很远的表亲。从我记事起,我俩就住在一起。她叫我“巴迪”,为了纪念她以前最好的朋友。那个巴迪早死了,当时她自己还是个孩子。她现在仍是个孩子。我们把童车推进山核桃树丛。童车是我出生时买的,快散了,轮子摇来摆去,像醉鬼的腿。奎尼是我们养的一条小狗,她挺过了一场瘟疫和两次响尾蛇的噬咬,现在一路小跑跟在小车旁。三小时后我们回到厨房,把拉回家的满满一车风吹自落的山核桃的壳剥去。欢快的裂壳声像是微弱的雷鸣,核桃肉散发着甜美的香气。奎尼求我们给她点尝尝,我的朋友时不时偷偷给她一点,但我俩是绝对不可以吃的,“这些山核桃还不见得够做三十个水果蛋糕呢”。明月高照,小车空了,碗满满的。第二天,我最喜欢的事开始了:大采购。樱桃,柑橘,香草,葡萄干,威士忌,大量的面粉和黄油……嗬,简直要一匹小马才能把车拉回家。我们没钱,但每年总能用尽各种办法,筹到一笔水果蛋糕基金:卖破烂,卖摘来的一桶桶黑莓、一罐罐自制的果酱、苹果冻,为葬礼和婚礼采集鲜花。黑炉子加足了煤和柴火,烧得像一只发光的南瓜。打蛋器旋转着,调羹在一碗碗黄油和糖里搅动,香草让空气变得甜甜的,姜又增加了香味。厨房里浓香扑鼻,弥漫到整幢屋子。四天后,大功告成,三十只蛋糕放在窗台、搁板上晾着。蛋糕给谁呢?朋友呗。不一定是邻近的,大半倒是只见过一次,甚至素未谋面的,我们喜欢的朋友。例如罗斯福总统,一年来镇上两次的小个子磨刀人,帕克(班车司机,他每天在尘土飞扬中嗖的一声驶过时和我们互相挥手招呼)。是不是因为我的朋友太害羞了,才把这些陌生人当作真正的朋友?我想是的。我们的纪念册里有用白宫信笺写的答谢信,有磨刀人寄来的一分钱明信片——它们让我们觉得和外面丰富的世界联系在一起。厨房空了,蛋糕都送走了,我的朋友要庆祝一下——还剩下一点威士忌。奎尼分到满满一勺,倒在她的咖啡碗里(她喜欢菊苣香的浓咖啡),我们平分剩下的。奎尼躺在地上打滚,爪子在空中乱抓。我身子里热烘烘地冒火星,像快要烧成灰烬的木柴。我的朋友围着炉子跳圆舞曲,两只手提起那身蹩脚的花布连衣裙的裙边,就像是舞会上穿的礼服,唱着“指给我回家的路”。下一个任务就是准备礼物。我想给她买整整一磅樱桃巧克力,不过,我给她做了只风筝。她希望给我一辆自行车,不过,我肯定她也是给我做风筝——和去年一样,和前年也一样。我们又凑了五分钱给奎尼买了一大根还有余肉可啃的牛骨头,用彩纸包起来,高高地挂在圣诞树顶上一颗银星边。奎尼知道那是牛肉骨头,馋得坐在树下呆望着,该睡了还不肯走。我的兴奋不亚于她,踢被子,翻枕头,就像是热得不可开交的夏天夜晚。我的朋友手持蜡烛坐到我的床沿:“我一点也睡不着,心像兔子一样乱跳。你说罗斯福夫人会在晚餐时端上我们的水果蛋糕吗?”我俩在床上挤作一团,她在我的手心里写“我爱你”。“你的手比以前大了。我想我大概不愿你长大。你长大了,我们还能继续当朋友吗?”我说我们永远是朋友。这是我们一起过的最后一个圣诞节。我上了军事学校。我也有了新家,但那不算数。我的朋友在哪里,哪里才是我的家,而我再也没回去过。她还待在那里,有奎尼做伴,后来只剩她一个人。(她写道:“昨天,梅西的马踢伤了奎尼,伤得很重。谢天谢地,她没有太痛苦。我把她包在一张条纹床单里,用童车推到草地……”)以后几年的十一月里,她还是做水果蛋糕,她一个人,没有从前做得多,不用说,总是把“最好的那个”寄给我。渐渐地,她在信中把我和早已死去的巴迪混淆起来。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有删改) 题:15.小狗奎尼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简析其对人物刻画的映衬作用。1.审题。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物象的作用及表现手法的能力。“小狗奎尼”是答题对象,“映衬作用”是答题角度。2.根据上述理解,可以先找出写小狗奎尼的段落(文中画横线部分),然后分析人与物的相关之处,从人物性格、心情、人物遭际等角度分析,即可得出答案。3.组织答案,分条作答。参考答案:①奎尼一路小跑跟在童车旁,又说它躲过了很多灾难,某种程度上暗示了“我的朋友”的命运多舛;②“我的朋友”给它核桃肉吃,表现了她的善良与对奎尼的关爱;③奎尼在地上打滚,显现了“我的朋友”的高兴,后文写奎尼“该睡了还不肯走”,也显示了“我”和“我的朋友”的内心的兴奋;④最后叙述只有奎尼与“我的朋友”作伴,表现了她的孤独,也表达了“我”的愧疚。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锁定具体语境,抓关键词、句
找到叙述或描写物象的语句,弄清物象的特征,分析其与周围事物、与人物的联系,进而探究其在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如其本身就是环境描写的一部分,那还要考虑物象在渲染气氛、创设背景中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
结合情节的展开、故事发展的相关背景,就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性格(或物象的特征、寓意)。
答这类题,要学会往深处思考,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三、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是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活动的特定空间,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题型1] 赏析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考情一览]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1·江苏卷 宗璞《“这是你的战争!”》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011·浙江卷 [俄]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第9车厢》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2011·江西卷 [亚美尼亚]埃·格林《晚秋》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2010·江苏卷 阿城《溜索》 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
2010·安徽卷 许辉《碑》 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题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文中横线为编者所加]
峡  谷阿 城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题:11.(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1.审题。题干的指向明确,写鹰表现了什么意图,即分析写自然环境的要素之一 ——鹰——起到什么作用。“分别”二字要注意,意味着三次写鹰,作用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抓住三处写鹰的文字,并联系各处的上下文作出分析判断。2.找到三次写鹰的文字。第一次,在第2段;第二次,在第4段;第三次,在第9段(文中画线部分)。3.联系鹰出现的背景进行分析。第一次出现是在描写峡谷空旷僻静的环境后,鹰的出现更衬出峡谷的荒凉僻静。第二次出现,是在骑手出场前的环境描写中,鹰的“不见去向”,暗示有人(骑手)来了。第三次出现,是在骑手出场后,天上自由翱翔的鹰与地上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映衬。4.组织答案,按行文先后顺序,用序数标明,依次作答。参考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其考查的重点是特点和作用两大方面。
分析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了哪些景物,再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要盯准那些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若无此类词,自己应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具有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为后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或揭示某种心理;
(4)展开、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
(5)深化主旨;
(6)象征(或暗示)主题。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其特点。因为自然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往往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准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题型2] 赏析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考情一览]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4·江苏卷 [俄]列夫·托尔斯泰《安娜之死》 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014·重庆卷 何晓《东坛井的陈皮匠》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安 娜 之 死[俄]列夫·托尔斯泰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题:13.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1.首先要认真审题。从题目来看,区间是“第六段”,对象是“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任务是分析其“特点”和“作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通过审题可以发现,要求分析的是“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作用”当然也是指“描写的作用”,必须认清对象。2.确定分析对象。找到第六段,逐句分析那几句“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也就是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分析其特点:从描写的角度来看,“年轻人的怪叫”“站长的询问”“男孩的盯望”“绅士家庭的沉默”是客观描写,但所有人都在关注(盯住、盯着)她,显然是安娜的主观感受。4.分析其作用:主要是刻画安娜,重点是她死前的精神状态,不要泛泛而谈,要具体分析其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5.组织答案,问什么,答什么。答案要简洁且具有针对性。参考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首先,要找到描写社会环境的语句和段落,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其次,根据找出的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最后,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准确概括环境的特点。看有什么共同特征,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1.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5)象征或暗喻。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描写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四、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这个概念比较大,一般在命题时很少直接用到这个概念,我们在审题时要明确到底考查的是什么技巧,确定答题方向,再调动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命题所涉及的作品内容,对号入座。表达技巧包含叙事人称、人物塑造方法、叙述方式、情节安排、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题型1] 鉴赏构思表达技巧
[考情一览]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 赵长天《天嚣》 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 李德霞《马兰花》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5·安徽卷 张炜《蓑衣》 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2015·浙江卷 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2013·湖南卷 [法]奥杜《未婚妻》 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近几年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很少考查“用了什么技巧”,多是考查对技巧的赏析,谈谈表达效果等。
人称作用: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②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②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用于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特殊的效果;③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性格和主题;④间接描写,烘托、衬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叙述方式的作用:①顺叙,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次序井然;②倒叙,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避免叙述的单调;③插叙,为下文作铺垫,照应上下文,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深化文章主题;④补叙,交代清楚前因后果,使内容更丰富;⑤平叙,双线(多线)并进,拓充作品容量。
[答题示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古 渡 头叶 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唔,”我放下包袱,“是的。”“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从军队里回来。”“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唔!……”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 “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烟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他们呢?”“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他们说:‘等你有了钱,我们一定将孙子给你送回来。’可是,小伙子,我得有钱呀!“结冰,落雪,我得过湖;刮风,落雨,我得过湖……“年成荒,捐重,湖里的匪多,过湖的人少,但是,我得找钱……“小伙子,你是有爹妈的人,你将来也得做爹妈的。我欢喜你,要是你真的有孝心,你是有好处的,像我,我一定得死在这湖中。我没有钱,我寻不到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不认识我,没有人替我做坟,没有人给我烧纸钱……我说,我没有丧过天良,可是天老爷他不向我睁开眼睛……”他逐渐地说得悲哀起来,终于哭了,不住地把船篷弄得呱啦呱啦地响;他的脚在船舱边下力地蹬着。可是,我寻不出来一句能够劝慰他的话,心头像给什么东西塞得紧紧的。外面风浪渐渐地大了起来,我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他也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可是,第二天,又是一般的微风,细雨。太阳还没有出来,他就把我叫起了。他的脸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异样的表情来,好像昨夜间的事情,全都忘记了。我目不转睛的瞧着他。“有什么好瞧呢?小伙子!过了湖,你还要赶你的路程呀!”离开渡口,因为是走顺风,他就搭上橹,扯起破碎风篷来。他独自坐在船艘上,毫无表情地捋着雪白的胡子,任情地高声朗唱着:我住在这古渡前头六十年。我不管地,也不管天,我凭良心吃饭,我靠气力赚钱!有钱的人我不爱,无钱的人我不怜!……(有删改) 题:11.(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1.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着重考查作品在推动叙事进程、构建故事情节、处理小说局部描写和整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艺术技巧。2.解答此题,需从叙事人称、叙事结构、情节设置等角度入手。首先,小说将渡夫的故事作为“我”的经历的组成部分来讲述,这种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方式,更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使作品显得亲切自然,真实可信。其次,作品对渡夫故事的叙述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完成的。相比客观的铺陈描写和叙述,对话更具有跳跃性,信息处理更简洁省力,也更能直接集中地完成对渡夫的故事的叙述,同时保持小说整体结构的均衡和完整。再次,小说不只是叙述渡夫的故事,还穿插了“我”的情感反应和情景的描写。这样写,既交代了叙述视角,表现了环境的特点和变化,也使渡夫成为一个审美对象,他的故事因而变成了一种特定情境下的事件。由于情景描写产生的心理距离,渡夫向“我”表达的悲苦感情被冷却和客观化了,由此使作品产生了一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诗意。参考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解题指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刻画人物的表达技巧很多,考查形式也非常灵活;但落实到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上,一般都要紧紧扣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以及小说的主旨作答。另外,如从表达效果切入,则须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其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能对读者的阅读产生怎样的积极效果。
表达技巧类题目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指明小说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要辨明语句(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