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物联网》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初识物联网》,下面我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设计意图五个方面向评委们汇报。
(一)说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是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下)》的第 5 课,主要包括物联网的概念、特征和架构三部分内容。前面,通过第一单元《走进网络》的教学,已为本课教学作了较好的铺垫,本单元后面四课的教学则是对本课教学的应用和深化,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螺旋上升的重要作用。教材设计者试图通过阅读、讨论、探究、实践等活动,来优化课堂结构,达成教学目标,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感性迈向理性,从单一迈向发散,从形象迈向逻辑。关于本课,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物联网的应用实例,但是对物联网的内涵还知之甚少。儿童的认知特点告诉我们:教学的起点往往要从已有的经验起步,新知的探求往往以熟悉的事物为背景,能力的培养往往以认知冲突为突破口。因此,教师要把握好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系。积极地通过实例体验和其他教学手段,向学生提供具体感知,借助形象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高水平转化。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与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通过对生活中物联网的探讨,了解物联网的概念,感受万物互联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探讨和观察身边的物联网应用实例,了解物联网的特征。
通过绘制物联网数据传输的简单流程图,了解物联网的架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物联网的概念、特征和架构。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物联网的架构。
(
1
)
(三)说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基于学科思维,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地位,考虑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3’30”)
(四)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因此,实施思维教学策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我一贯的教学主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四个步骤:
创设情境,诱发思维;对比学习,激活思维;深入探究,拓展思维;归纳总结,提升思维。
步骤 1. 创设情境,诱发思维。
在这个步骤中主要是新课导入。先展示物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应用场景,以视频的形式呈现,第一个场景是小区大门口的车辆进出管理系统,第二个场景是小区大门口的行人进出管理系统,第三个场景是酒店大门口的红外感 应自动门。看了视频后让学生思考 3 个问题:1.这三个应用场景的共同之处是什么?2.3.说说这三个应用场景的不同之处?可组织学生与同桌讨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顺势引出物联网。这样做,通过实例驱动,诱发学生思考,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为新课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步骤 2. 对比学习,激活思维。
在这个步骤中,有 3 个环节:
环节一,学习物联网的概念。可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进行自主探究,自己来得出什么是物联网。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中不同行业万物互联的场景图,并与同桌分享生活中其他的物联网应用场景。在组内分享的基础上,教师再选择几个学生面向全班来谈谈物联网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和价值。最后,教师小结。这样做,把课堂交还给了学生,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真正理解了物联网的概念,使概念的学习不再停留在死记硬背。
环节二,理解物联网的基本含义。先让学生观看一个微视频《物联网的起源》,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前世今生,同时让学生思考 3 个问题:1.是谁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你认可“万物皆可通过网络互联”的观点吗?3.实现“万物互联”需要用到哪些技术?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这样做,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理解了物联网的含义,同时也培育了学生的数学化学习能力。
环节三,提炼物联网的特征。先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物联网与互联网有哪些区别?可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来解决,重在进一步认识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炼出物联网的基本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递、智能处量。针对每一个特征,教师逐一进行举例剖析,并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式谈话,使学生详细了解数据在物联网中的收集、传递、处理过程。这样,通过上网搜索和分组讨论进行对比学习,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化学习能力,进一步激活了学生思维,体会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步骤 3.深入探究,拓展思维。
在这个步骤中,主要是学习物联网的架构。这个内容既是重点, 又是难点,我通过以下五步来突破。第一,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回答出物联网的四层架构: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第二, 用人的不同器管做类比,通过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能形象地理解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第三,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联网应用小场景, 以视频形式展示,让学生了解物联网架构中每一层的功能;第四,在上述场景中,例举一些设备和软件,让学生回答属于哪一层、有什么作用;第五,回顾课始展示的红外感应自动门的应用场景,引导学生在理清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画出物联网中数据运行的简单流程图,教师则适当点拔、加强指导,最后对若干学生完成的流程图作展示评价。通过这样的进阶式学习,降低了问题解决的难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步骤 4.归纳总结,提升思维。在这个步骤中,有 2 个环节。环节一,进行总结归纳。结合板书设计,从物联网的概念、特征
和架构三方面进行知识梳理,可采用问答的形式进行,以进一步巩固
基础知识。在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可作适当延伸,提示学生,在物联网的世界中,我们需要时刻践行信息社会责任,对物联网要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理性的判断和负责行动。
环节二,完成随堂练习。可先启发学生寻找在家居、出行、校园等情境出现的设备,分析其使用过程,并画出简单的流程示意图。教师则择优进行展示点评,并结合智能插座的应用对流程图的绘制作示范引领。这样做,引导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中去,提升学生计算思维。
最后,实物演示智能插座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物联网与生活》的教学做好铺垫。
各位评委,本课我通过问题驱动、对比学习、深入探究、归纳总结四个步骤,依托学生已有生活经验,通过不断创设应用场景,来诱发-激活-拓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高阶思维方式,并循序渐进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真实地体现了我一贯的教学主张,那就是:基于学科思维,以问题解决为导向,采用思维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我的说课到此为止,烦请各位评委作点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