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0)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 第4课 网络安全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0)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 第4课 网络安全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信息技术(信息科技)
更新时间 2022-04-22 17:2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课时

课时
) 备 课 本 主备: 审核: 时间:
课题: 第4课 网络安全 课型: 新授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表达能力,对上网有浓厚的兴趣。但在上网过程中,他们好奇心重,对网络安全没有足够的认识,在面对网络的诱惑中容易迷失方向,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能力,使他们能遵守规范,文明上网,争做遵守网络道德的模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概念,了解计算机病毒和恶意软件及其危害性;2、掌握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方法,了解上网过程中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3、掌握计算机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知道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上网查找资料,感受并了解网络攻击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的破坏性的严重后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网络攻击的严重破坏性后果,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通过因特网搜索、讨论交流,让学生处方地探索有关网络安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的方法,杀毒软件的使用。
教学难点: 对计算机病毒等恶意软件的危害性的了解,如何在上网过程中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
教学方法: 案例演示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网络安全案例、学生机安装杀毒软件
教 学 过 程 设计或备注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了解电脑病毒吗?上网查询一下电脑病毒的危害性。 教师讲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概念: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保护计算机网络终统中的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不因偶然或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或泄露,使网络系统连续可靠地进行运行,网络服务正常有序。 引入课题:本节课我们一起了解《第4课 网络安全》。 二、新课探究: (一)计算机病毒和恶意软件 自学教材,了解计算机病毒和恶意软件。 计算机病毒和恶意软件是目前引发计算机与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计算机病毒是指人为编制的具有寄生性、破坏性、复制性和传染性的程序代码。 恶意软件是指故意在计算机系统上执行恶意任务的病毒、蠕虫和特洛伊木马等。 计算机病毒和恶意软件通过恶意网站、不安全站点入侵计算机系统,盗取用户的信息。 任务一:上网查找特洛伊木马、蠕虫病毒相关资料,了解它们的危害。 1、特洛伊木马:提高CPU占用值,使计算机卡顿;破坏系统;盗取用户信息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探究了解计算机病毒和恶意软件的本质及特性。
教 学 过 程 设计或备注
2. 蠕虫病毒:远程控制计算机盗取个人数据等 (二)安全防范 对于计算机病毒和恶意软件的危害,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来防范: 1、修复系统漏洞 系统漏洞是指应用软件或操作系统软件在逻辑设计上的缺陷或错误,不法分子可以通过网络植入木马、病毒等方式来攻击或操控整个计算机系统。 2. 设置防火墙 防火墙是指一种将内部网和英特网“分开”的方法。防火墙技术是通过结合各类用于安全管理与筛选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帮助计算机网络在其内、外网之间构建一道相对隔绝的保护屏障,以保护用户资料与信息安全的一种技术。 3. 安装防护软件 防护软件通常集成监控识别、病毒扫描和清除、自动升级、自主防御等功能。 任务二:查看本机上的防护、杀毒软件,尝试使用软件的相关功能。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三)个人信息安全 分组讨论:怎样做好个人信息安全? 信息时代的网络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购物、旅游、理财等。同时这些网络行为也存在安全隐患,所以我们在使用网络的同时也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保护好个人信息。 1. 购物时使用规范的网站。 2. 网络支付时应确保安全的网络环境,不要随意连接公共场所的WiFi。 3. 上传身份证件时,要在证件上打上水印,注明使用限制途径 4. 针对需要填写个人信息的网站,注册使用用户名和密码最好不一样。 5. 收到家人、朋友微信、短信等网络通信要求证件信息时,先确认对方身份真伪。 6. 转手使用过的旧手机时要确保里边的信息完全清除。 三、随堂练习: 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由计算机病毒引发的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2. 向父母等长辈宣讲上网过程中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四、课堂总结: 1、计算机病毒和恶意软件是目前引发计算机与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2、防范计算机病毒和恶意软件的危害: (1)、修复系统漏洞 (2)、设置防火墙 (3)、安装防护软件 3、使用网络时保护好个人信息的方法 通过两个实质性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病毒的危害 通过让学生上网搜索活动,了解防护病毒和恶意软件的方法,教会学生实际应用。 通过探究,了解计算机安全防护软件的相关功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团体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通过提问方式进行总结。巩固本课知识点
作业设计: 1、上网查找特洛伊木马、蠕虫病毒相关资料,了解它们的危害。 2、查看本机上的防护、杀毒软件,尝试使用软件的相关功能。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由计算机病毒引发的重大网络安全事件,并形成一份调查报告。 4、向父母等长辈宣讲上网过程中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第四课 网络安全 1、计算机病毒和恶意软件 2、安全防范: (1)修复系统漏洞 (2)设置防火墙 (3)安装防护软件 3、个人信息安全 教学反思: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本课教学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通过网络信息案例相关的历史事件再现,让学生感受到了安全尤其是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从而有助于日后让学生自己云独立的迫切的去探索网络安全问题,时刻保护网络信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