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朝阳区2012~2013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
语文试卷 2013.1
注意:1.考试时间120分钟,卷面总分120分。
2.务必将答案答(填涂)在机读卡和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癖(pǐ)好 炽(zhì)烈 否(pǐi)极泰来 蓦(mù)然回首
B.生肖(xiào) 休憩(qì) 叱咤(zhà)风云 汪洋恣(zì)肆
C.皱褶(zhě) 掣(chè)肘 良莠(yòu)不齐 插科打诨(hùn)
D.羞赧(nǎn) 参与(yǔ) 大有裨(bì)益 大雨滂(páng)沱
2.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翌年 潦倒 金榜提名 忧柔寡断
B.猾稽 斑驳 矫揉造作 一愁莫展
C.寒暄 震憾 接踵而至 雍荣华贵
D.翔实 题跋 栩栩如生 针砭时弊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杜甫晚年生活艰辛,病痛缠身,国家的动乱更是让他忧心忡忡,他在漂泊中创作的《登高》《旅夜书怀》等诗篇缠绵悱恻,凄切感人。
B.最近网络上传播的几起虐童事件中,个别幼教人员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竟然对幼儿施以耳提面命的体罚,这种行为实在令人发指。
C.冯小刚导演的故事片《一九四二》在今年的贺岁片中首当其冲,11月初就开始公映,不仅取得可观的票房收益,且引起较大反响。
D.北京“7·21”特大暴雨中,152位民工奋力救人时高呼“我们不要钱,我们是来救人的”,这种微言大义让许多人认识到卑微者的高尚。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12月10日晚上的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身着黑色燕尾服,从瑞典国王手里接过了诺贝尔奖证书、奖章和奖金支票,随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B.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的“嫦娥一号”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等。
C.首次亮相的“飞豹”FBC-1,是自行研制的我国的新型全天候超音速歼击轰炸机。不仅这种飞机能飞到南沙群岛完成任务后返航,并且中途不用加油。
D.建设中国新—代天气雷达监测网,能够明显改善对热带气旋或台风登陆位置及强度预报的准确性,尤其是对中小尺度的灾害性天气能够进行有效监测。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庄”之称。庄子散文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
B.《铸剑》选自鲁迅《故事新编》,它通过“黑色人”助眉间尺复仇的故事,歌颂了果敢决绝的反抗精神,同时也揭示了民众的愚昧与麻木,主题丰富丽深刻。
C.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夏衍创作的小说《包身工》,通过“芦柴棒”等形象揭示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包身工制度和剥削者残暴掠夺行径的强烈批判。
D.《觳之战》和《烛之武退秦师》都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对后世的史传文学影响深远。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B.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 游:交往
C.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存:问候,慰问
D.为武置酒设乐 置:安排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既自以心为形役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臣为韩王送沛公
C.置杯焉则胶 D.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侣鱼虾而友麋鹿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B.孟尝君客我
C.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9.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夫晋,何厌之有
A.彼且奚适也 B.臣未之闻也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沛公安在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拄着手杖走走歇歇,不时地抬起头来望望远方
B.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倒一杯水在堂上的低洼处,那么小小的芥草浮在上面就成为一只小船
D.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士人中没有贤能的,都是不肖之才,但(公子)都谦逊而礼貌地结交他们
三、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l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放鹤亭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①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呜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注释:傣(sù):向。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彭城之山,冈岭四合 合:围拢
B.纵其所如 如:往,(飞)到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 狎:戏弄
D.躬耕而食兮 躬:亲自
1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甚驯而善飞
山人欣然而笑曰
B.鹤鸣在阴,其子和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故《易》《诗》人以比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好之则亡其国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
从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便在那上面建了个亭子
B.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
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像他活得这么容易
C.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
而刘伶、阮籍那类人,凭借这(酒)保全他们的真性,并扬名后世
D.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
那下面有人,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草鞋,披着葛麻衣服在弹琴
1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
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
D.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隐含不愿过隐居生活的意愿。
四、本大题共l小题,共l0分。
15、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10分)
①问征夫以前路,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 ,鸟倦飞而知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③ ,亦崎岖而经丘。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④是鸟也, 。 (庄子《逍遥游》)
⑤风之积也不厚, 。 (庄子《逍遥游》)
⑥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荀子《劝学》)
⑦许君焦、瑕, 。 (《烛之武退秦师》)
⑧ ,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⑨商女不知亡国恨, 。 (杜牧《泊秦淮》)
五、本大题共l小题,共5分。
16.用“/”给下面画线句子断句。(5分)
顾荣施炙
顾 荣 在 洛 阳 , 尝 应 人 请 , 觉 行 炙 人 有 欲 炙 之 色 因 辍 已 施 焉 同 坐 嗤 之 荣 曰 岂 有 终 日 执 之 而 不 知 其 味 者 乎 后 遭 乱 渡 江 每 经 危 急 常 有 一 人 左 右 相 助 顾 荣 异 之 问 其 所 以 乃 受 炙 人 也。
【注释】行炙人:端送烤肉的仆人。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l7~20题。
离太阳最近的树
毕淑敏
三十年前,我在西藏阿里。
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五千米,冰峰林立,雪原寥寂。不知是神灵的佑护还是大自然的疏忽,在荒漠的皱褶里,有时会不可思议地生存着一片红柳丛。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风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这高原的精灵,是离太阳最近的绿树,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到藏区巡回医疗,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存。
一天,司务长布置任务——全体打柴去!
我以为自己听错了,高原之上,哪里有柴?!
原来是驱车上百公里,把红柳挖出来,当柴火烧。
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
司务长回答,你要吃饭,对不对?饭要烧熟,对不对?烧熟要用柴火,对不对?柴火就是红柳,对不对?
我说,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做饭可以用汽油,可以用焦炭,为什么要用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司务长说,拉一车汽油上车,路上就要耗掉两车汽油。焦炭运上来,一斤的价钱等于六斤白面。红柳是不要钱的,你算算这个账吧!
挖红柳的队伍,带着铁锨、镐头和斧,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一座结实的沙丘顶上,昂然立着一株红柳。它的根像一只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逶迤的边缘。
我很奇怪,红柳为什么不找个背风的地方猫着呢?生存中也好少些艰辛。有人说,你本末倒置了。不是红柳长在沙丘土,是因为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
大,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
啊,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
红柳的枝叶算不得好柴薪。它们在灶膛里像闪电一样,转眼就释放完了。炊事员说它们一点后劲也没有。真正顽强的是红柳强大的根系。它们如盘卷的金属,坚挺而硬韧,与沙砾黏结得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旦燃烧起来,能持续而稳定地吐出熊熊的热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金红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
把红柳根从沙丘中掘出,蕴含着很可怕的工作量。红柳与土地生死相依,人们要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这样,红柳就枝丫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这时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这活着的巨型根雕与大地最后的联系一一斩断,整个红柳丛就訇然倒下了。
连年砍伐,人们先找那些比较幼细的红柳下手,因为所需气力较少。但一年年过去,易挖的红柳绝迹,只剩下那最古老的树灵了。
掏挖沙山的工期越来越漫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想出了高科技的法子——用炸药!
只需在红柳根部,挖一条深深的巷子,用架子把火药探进去,人伏得远远的,将长长的药捻点燃。深远的寂静之后,只听轰的一声,再幽深的树怪,也尸骸散地了。
我们风餐露宿。今年可以看到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但这触目惊心的景象不会持续太久,待到第三年,那沙丘已烟消云散了,好像此地从来不曾生存过什么千年古木,堆聚过亿万颗沙砾。
听最近到过阿里的人讲,红柳林早已被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
有时深夜,我会突然想起那些高原上的原住民,它们的魂魄,如今栖息在何处云端?那些曾被困住的黄沙,是否已飘洒到世界各地?从屋顶上扬起的尘雾,通常会飞得十分遥远。
17.下列对本文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末尾“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存”一句为后文做铺垫,与倒数第二段“红柳林早已被掘净烧光”形成呼应和对比。
B.文章借红柳被砍伐的遭遇,委婉地表达了对历经苦难,坚忍不拔,最终献出宝贵生命的仁人志士的崇高品质的赞美。
C.用炸药这一高科技手段替代人力对付古老的红柳,效果极佳,证明了人类在与自然作斗争中的聪明才智和绝对优势。
D.红柳通常选择生长在迎风的沙丘上,根系十分发达,坚挺而硬韧,燃烧时间持久,因而历来是西藏地区最好的燃料。
E.本文感情强烈,多处运用比喻手法,描写细腻、生动,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虐杀红柳的愚蠢而粗暴的行为的强烈谴责。,
18.请简要分析下面两句话的含意。(6分)
①(红柳)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
②……去年被掘走红柳的沙丘,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
19.联系全文,简要概括文章最后一段的两个问句有什么作用。(3分)
20.“红柳不是柴火,它是活的,它有生命。”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悟。不少于200字。(10分)
七、本大题共l小题,共4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德国作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你读过的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品中的哪位人物触动了你的心弦?请自选一位作家或作品中的一个人物,以“ ,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文章。(注:不得以本试卷涉及的阅读文本为写作素材)
要求:①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自定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