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地球的“外衣”------大气 复习资料
第一节 大气层
一.大气的重要性
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面以上1000km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半径相比,大气显得很薄。
附: 大气的成分: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臭氧、水蒸气以及悬浮在其中的固体杂质等物质组成。
2.大气层的作用:
a.保护地球免受陨石的袭击;
b.使地球表面的温度适宜,温差较小;
c.大气中的各种气体都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资源
(如氧气是地球上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等);
d.臭氧层能保护地面上的生物免受太阳紫外线的伤害。
e.水汽和固体杂质能成云至雨。
总结:大气层对地球非常重要,像一件外衣一样保护着地球。
二.大气的温度和大气的分层
1.大气的温度
大气层中,不同的高度,气温的分布和变化是不同的。大气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2500
高度/km
0~12
12~55
55~85
85以上
温度变化
递减
递增
递减
递增
2.大气的分层
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
层序
高度
温度分布特点
特点
第五层
(外层)
500-1000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电话信息和电视图象通过卫星来传送
第四层
(暖层)
85--500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又称电离层,完成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第三层
(中间层)
55---85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流星体大部分在这燃尽,是气象研究的上界
第二层
(平流层)
17---55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使温度升高,且几乎没有天气现象适合高空飞行
第一层
(对流层)
0--17千米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强烈的对流运动,云雨雪云等大部分天气现象
3.对流层总结
(1)对流层的分布
a.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是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b.对流层在两极地区的厚度约为8km,到赤道地区增大到17~18km。(原因: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绝大部分直接来自地面,赤道地区受热多,对流旺盛,所以厚度比两极大)
(2)对流层的特点
a.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因为地面是对流层的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
b.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因此得名。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近地面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通过对流运动向上空运输,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容易成云致雨,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是大气中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层。
(3)对流的形成原因
对流运动示意图
a.液体对流初步规律:
受热处液体上升,两侧温度较低的地方液体下沉,即:热水上升,冷水下降,形成水的对流。
b.空气对流初步规律:
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向上运动;空气遇冷收缩,密度变大,向下运动,形成空气的对流。
附: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
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2.夏天用空调时,为了能使整个房间温度下降,应该让空调的风向哪个方向吹?为什么?
答:应该向上吹,根据对流原理,冷空气向上吹,冷空气下降,是为了使房间形成对流,从而更快地降低整个房间的温度。
3.冬天,为了通过对流加热空气,北方的居民家中都要安装暖气散热片。散热片应该安装在什么位置?
答:将暖气散热片安装在靠近地面的墙壁上,由于暖气片周围都是热空气,做上升运动,可以形成对流。
第二节 天气和气温
一.天气是什么
1.概念: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刮风、下雨、雷电等都是天气现象。
2.组成天气的要素: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举例如下:(1)阴转多云 (2)晴空万里 (3)雷电交加 (4)冬暖夏凉 (5)狂风暴雨
(6)长夏无冬 (7)艳阳高照 (8)和风细雨 (9)山前桃花山后雪
(10)塔里木盆地终年干燥少雨 (11)云南昆明四季如春 (1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以上属于描写天气的是:(1)、(2)、(3)、(5)、(7)、(8)、(12)
以上属于描写气候的是:(4)、(6)、(9)、(10)、(11)
二.气温
1.概念:空气的温度称为气温。它告知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2.气温的测量
(1)测量工具为温度计,我国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2)由于一天中气温在不断变化,在气象观测中,除了使用普通温度计定时测量气温外,还要使用
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分别测量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附: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3)温度计的放置
a.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中?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b.百叶箱为什么要漆成白色?
原因:能将投射到百叶箱上的阳光被白色表面反射回去,测出的温度更准确。
c.离地面为什么要1.5米高左右?
原因:因为这个高度气温变化比较稳定,同时这个高度又是人类一般活动的范围,它可以真实地反映空气的温度。
d.温度计应该水平放置?
原因:减小重力对温度计的影响。
e.为什么百叶箱的门要朝北开?
原因: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详解: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太阳终年处于南边,北回归线到赤道的地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太阳也是在南边,所以为了最大限度的避免太阳的直接辐射,北半球的百叶箱门应该朝北)
总结:百叶箱的好处是: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
百叶箱内阳光不能直接照射温度更加符合实际气温;
百叶箱内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
(4)观测时间: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进行4次。分别在2时、8时、14时、20时。
3.气温和生物的关系
(1)很多动物的行为和气温变化有关。例如:随着温度的升高,狗的呼吸频率会明显加快。
(2)各种植物都有自己不同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例如:因为高温限制苹果、梨、桃生长,所以不能在热带栽培。
(3)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大。人体最感舒适的温度约为22℃;气温在35℃以上时人会感到酷热难耐;0℃以下时会有寒冷感。
第三节 大气的压强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概念: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这个压强就是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
2.大气压强存在的证明
(1)覆杯实验:在玻璃杯里盛满水,在杯口覆盖一张硬纸片,先用左手托住纸片,将杯子倒转过来。当左手拿开后,水不会流出来。这表明纸片受到空气产生的向上的大气压。
甲 乙 丙
如果将杯子转到如图乙、丙所示的位置,纸片仍然不会掉下,水仍然不会流出,这表明大气向各个方向均有压强。(注意:这个实验,要求将水盛满,否则水会流出来)
(2)抽气可乐罐实验:把空塑料瓶用橡皮塞塞住罐口,用抽气枪抽气,会看到塑料瓶收缩变形,这是由于抽气枪抽气使瓶内气压降低,当瓶内压强小于瓶外大气压强时,塑料瓶就收缩变形。
同理:将空塑料瓶里装些热水,然后倒掉,再将瓶盖旋紧,过了一会发现塑料瓶收缩变形。这是因为倒掉热水,旋紧瓶盖后,塑料瓶内的气体冷却收缩,使瓶内气压小于瓶外大气压强,塑料瓶收缩变形。
(3)马德堡半球实验是证明大气压强存在最著名的实验,它不仅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证明大气压的值是很大的。
马德堡半球 吸附挂钩 药液吊瓶
3.大气压强解释日常生活现象
1.饮料进入口中,不是靠嘴的吸力。而是吸气时,吸管内空气减少,压强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可见一切抽吸液体的过程,其实质都是大气压强将液体“压”上来的过程。
2.吸附式挂钩也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原理。在使用过程中挂钩应该贴在光滑墙面上,并尽量挤出里面的空气,这样才能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挂钩紧贴在墙上不掉下来。
3.用吊瓶向静脉注射药物时如图,A管为输液管,医生为什么要在药水瓶的橡皮塞上再插进一根针管B?原因:随着药水的流出,瓶内的压强会减小,药水不能继续滴出。当再插入一个针管B是,可不断向瓶内充入空气,保持瓶内有一定气压(与大气相通),保持药水持续流出。
二.大气压的大小
(1)大气压的测量工具: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计。
a.空盒气压计:携带比较方便,上面有两行刻度,一行以百帕为单位,另一行以毫米汞柱为单位,1毫米汞柱(1mmHg)=1.33百帕(hPa)。
b.水银气压计:水银气压计比空盒气压计测量更精确。其内有一支细玻璃管,管内水银柱的高度会随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水银柱高度的毫米数即为大气压的值。
(2)大气压的变化
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有关。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也随之减小。(高山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压低,人们呼吸时吸入的氧气含量低,血液中含氧量减低,造成人体缺氧-------高原反应。
注意:在海平面附近,大气压的值接近1.01×105帕,即760mmHg高度的气压,通常称为标准大气压。故有: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水银柱=76厘米水银柱=1.01×105帕=10.3米水柱
(3)托里拆利实验:
a.标准大气压下,管内水银柱高度为760mm。
b.将管适当倾斜,管内水银柱高度没有变化,但管内水银柱长度会增加。
c.将管适当上提(管口未脱离槽中水银面),管内水银柱高度没有变化,但上端真空部分体积增加。
d.如果玻璃管顶部有一个小孔,则管内水银表面和槽内水银表面同时受到相同的大气压作用,故管内
水银面一定会下降到与槽内水银面向平。
(4)大气压强如此之大,但我们为什么没有受压的感觉,是因为人对环境的适应,人的体内也有压强,他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强。如果没有大气压强,人体内的空气会被压出体外,血管破裂,身体会被肢解。(所以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宇航服)。
三.气体的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1.气体流速与压强的关系:如图,用手分别拿住两张纸的一端,使它们垂直挂在胸前。沿两张纸的中间向下吹气时,可以看到纸条向中间靠拢,而且吹气越快,纸条靠拢越明显。
原理:不吹气时,纸的两侧空气可近视看做静止,两侧空气对纸作用的压强相等,气压不会引起纸的运动;吹气时,纸接触气流一侧受到的压强小于不接触气流一侧的压强,所以纸在两侧压强差的作用下向对方靠拢。
结论:在流动的气体中,气体的流速越快,压强越小;流速越慢,压强越大。
2.气体的流速与压强关系的应用
(1)在火车的站台上,标有一道平行于轨道的直线,这是因为当火车驶过站台时,使火车车厢周围的空气流速增大,压强减小。此时人若距离火车过近,容易被压强差“吸入”轨道,发生事故。
(2)飞机起飞前,先在跑道上向前滑行一段距离。空气就相对向后运动,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的截面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内,机翼上方气流流过的路程长,所以速度大,压强小;机翼下方气流流过的路程短,速度慢,压强大;形成压强差,使飞机获得向上的升力。
(3)将一未装满水的瓶中竖直放入一根吸管,对吸管上方吹气会形成喷雾。以为吸管对吸管上方吹气使吸管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压强变小;瓶中的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通过吸管上升到管口,形成喷雾。
附加:乒乓球前进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旋转方向会沿不同的径迹运动.运动员用三种不同的击球方法把乒乓球击出,请判断,图中1、2、3三条径迹哪一种是上旋球(图中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下旋球(图中沿顺时针方向旋转)的、不旋球的.说明你为什么认为上旋球应该沿着你所选的径迹运动.
第四节 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一.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1.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也不一定相同;同一地点不同时刻的大气压也不一定相同。
2.高压区和低压区及其天气现象
(1)概念: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做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做低压区。
(2)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高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上往下流动,越往下,气温越高,水汽不易凝结形成降水,因此高压区天气晴朗干燥,空气干燥。
低压区中心的空气从下往上流动,随着高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空中的水汽容易凝结形成降水,因此低压区天空多云,常形成阴雨天气。
拓展:一般来说,冬天的大气压比夏天高,早晨的大气压比中午高,晴天的大气压比阴雨天高。
二.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1.大气压的变化对人体会有一定影响。如人在晴朗的天气,一般心情舒畅,而在阴雨天,却往往感到疲倦和心情不宁,这跟晴天和阴雨天大气压的高低变化有关。
2.人体对大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如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进入高原地区,由于气压减小、缺氧等原因,便会产生头晕、头痛、耳鸣,甚至恶心、呕吐等高山反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慢慢适应外界的低压环境,这些反应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
方法点拨:大气压会直接影响人体血液溶解氧的情况,大气压越高,溶解氧的能力越强。
3.大气压在生产、生活、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1)中医的拔罐疗法是一种借热力排去其中的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着于皮肤,造成淤血现象的一种治疗方法。正常情况下,皮肤内外受到的压力是相等的。当火罐内的空气受热膨胀时,气体逸出,冷却后罐内的压强减小,血液就会因为体内的压强较大而聚集到皮肤处,从而是皮肤出现红斑。
(2)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要增压。因为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在高空中,人体内外压强差较大,会感觉非常不舒服,所以现代民用飞机的机舱是密封的,并有压力控制装置调压。
例如:飞机起飞时,耳膜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这是因为飞机起飞时,随高度的增加,机舱内的气压会逐渐降低,使耳膜两边所承受的压强不能平衡,人体来不及调整,导致耳膜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
(3)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宇航服,因为宇宙空间的环境几乎是真空的,气压接近于零。在宇宙飞船的舱内进行增压,宇航员在宇宙飞船内一般没有危险。一旦宇航员走出宇宙飞船,那么他体内的空气就会被压出体外,血管也会破裂,所以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宇航服。
三.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1.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
实验探究:用酒精灯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用针筒缓缓的向烧瓶内充气,使瓶内气压增大。这时可以观察到水不再沸腾。然后再缓缓从烧瓶内抽气,使瓶内气压减小,可以看到水又重新沸腾。
实验表明:液体的沸点与气压的大小有关。当气压增大时,液体的沸点会升高;
当气压减小时,液体的沸点会降低。
2.压力锅的应用
压力锅即高压锅,是利用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的原理制成。当气压比较高时,液体的沸点增大,容易达到食物烧熟的温度。如果当外界大气压为1.01×105帕时,一般家用压力锅的工作压强接近2×105帕,锅内水的沸点在120℃左右,用压力锅烧食物,可提高烧煮的速度,节约燃料。
易错警示:气压升高,液体沸点升高,液体不容易沸腾,但不意味着食物不容易烧熟。
气压降低,液体沸点降低,液体容易沸腾,但不意味着食物容易烧熟。
四.生活用品与大气压
1.真空压缩保存袋:将要存放的物品放入真空压缩保存袋后,抽出袋中的空气,外界的大气压就会把存放的物品压扁,这样既可以节约存放空间,还可以防霉、防潮、防蛀、防菌。
2.吸尘器:吸尘器接通电源后,内部的风机不断转动,使得吸尘器内部的气压比外界大气压小很多,形成很大的负压,使垃圾流进吸尘器,被过滤后空气从尾部排除。
第八节 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气候
1.气候的概念:气候指的是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它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举例如下:(1)阴转多云 (2)晴空万里 (3)雷电交加 (4)冬暖夏凉 (5)狂风暴雨
(6)长夏无冬 (7)艳阳高照 (8)和风细雨 (9)山前桃花山后雪
(10)塔里木盆地终年干燥少雨 (11)云南昆明四季如春 (12)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以上属于描写天气的是:(1)、(2)、(3)、(5)、(7)、(8)、(12)
以上属于描写气候的是:(4)、(6)、(9)、(10)、(11)
二.纬度对气候的影响
地球纬度示意图
1.纬度位置不同的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热量不同。靠近赤道的地区,太阳几乎垂直照射,受热多,温度高;靠近两极的地区,太阳照射的角度很小,受热少,温度低。所以不同的纬度地区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不同。
2.我国主要位于热带和北温带,纬度因素是造成我国气候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表现为温度南高北低。
例如:地处我国最北部的黑龙江省漠河纬度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少,夏季短,冬季寒冷而漫长。
而海南岛位于我国最南部,纬度位置低,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终年气温较高,四季如夏。
三.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1.为什么夏季,内陆一般比较炎热,而海边则往往比较凉爽?而冬季海边温度高,内陆温度低?
原因:由于内陆升温快,降温也快,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因此同温度带的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与物质的比热容有关)
2.比热容(简称比热)
【实验】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吸收的热量相同,升高的温度是否相同?
【实验结果】在吸收相同的热量时,煤油的温度比水的温度升高得快。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水要多加热一些时间,即水要吸收更多的热量。
【实验结论】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所要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
【实验拓展】该实验结果是因为水和煤油的比热容不同。
(1)比热容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1℃时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焦/(千克.?摄氏度),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 符号:J/(kg·℃)
(3)通过实验可以精确的测定各种物质的比热。水的比热是水的比热是4.2×103焦/(千克?摄氏度)表示: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附:比热表的阅读:
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所以,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
【思考】比较水和砂、土的比热大小,说说海洋和陆地会对气候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
答:由于水的比热比砂石的比热大,陆地和海洋的物理性质不同,陆地吸热快,放热也快;海洋相反。
因此,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3.我国的气温特点——1月和7月是我国冬夏季的最冷月和最热月气温
通过比较纬度相近的北京和新疆吐鲁番1月和7月的气温特点,可以发现:吐鲁番冬季气温更低,夏季气温更高,气温的年较差比北京大。说明:海洋和陆地的性质对气温有很大影响,吐鲁番受大陆影响大,而北京受海洋影响较大。
结论: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冬季降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夏季升温幅度较大的是陆地,其原因就是水的比热大于砂石的比热。
4.降水
海洋上水汽充足,空气湿润,湿度大,因此沿海地区的降水比较丰富,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原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四、地形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1)地势高低不同,气温有明显的差异,在对流层,地面高度上升1000米,气温会下降6℃。
(2)山地的向阳坡温度高,背阴坡温度低。
2.地形对降雨的影响: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我国降水最多的台湾火烧竂就有丰富的地形雨。
详解:水平运动的湿润气流受地形阻挡而在山地的迎风坡向上爬升,由于气温逐渐降低,使空气冷却收缩,水汽凝结,形成降水。越过山顶后,气流在背风坡下沉,由于越往下沉,气温越高,相对湿度越来越小,空气很难凝结降水,使背风坡的天气晴朗,所以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
五.季风
1.概念:是指在不同季节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
我国冬季风和夏季风示意图
2.我国的季风:夏季为东南季风,冬季为西北季风。
【讨论】中国东部季风是如何形成的?
我国东部季风的形成是由于海水比热比砂石的比热大,使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产生差异和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
夏季: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区;海洋气温低,形成高压区;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夏季风(偏南风)。
冬季: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区;海洋气温高,形成低压区;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冬季风(偏北风)。
【讨论】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温度和湿度状况有何差异?
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
3、我国的季风特点:冬季盛行偏北风,寒冷干燥;夏季盛行偏南风,暖热多雨。
4、世界季风区域分布很广,其中以亚洲季风最强盛、范围最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