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台州市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台州市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0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4-23 11:52:00

文档简介

绝密★考试结束前
台州市九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学科 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6 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
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人类经历过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生活方式由不断迁徙到定居。这主要是由于
( )
A.农耕和畜牧业的产生 B.早期城市的出现
C.私有制的逐渐产生 D.国家的开始形成
2. 大约公元前3500年,也就是5500年前,人类文明出现了两大发源地: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
及和西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我们若要确认他们之中谁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产生地点,
最具说服力的是 ( )
A.对文献记载的甄别考证 B.对古代神话传说推测演绎
C.文明成就影响世界范围 D.对考古文物的鉴定分析
3. 受地理和历史条件影响,古代文明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下列选项与表格中的序号对应正
确的是( )
A.①古埃及文明 ②古巴比伦文明 ③古印度文明 ④古希腊文明
B.①古埃及文明 ②古巴比伦文明 ③古希腊文明 ④古印度文明
C.①古巴比伦文明 ②古埃及文明 ③古印度文明 ④古希腊文明
D.①古巴比伦文明 ②古埃及文明 ③古希腊文明 ④古印度文明
4.在世界历史上,5—15 世纪一般被称为“中古时期”,其起止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 )
A.西欧城市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形成 B.西罗马帝国灭亡、新航路的开辟
C.罗马帝国分裂、《查士丁尼法典》颁布 D.东罗马帝国灭亡、新航路的开辟
5.依据如图知识卡片中的内容,可以判断该国是( )
A.阿拉伯帝国 B.奥斯曼帝国 C.古罗马帝国 D.俄罗斯帝国
6. 下列左侧为始铸于日本元明天皇和铜元年(公元708年)的“和同开珎”,仿照唐朝开元通
宝铸造;右侧为朝鲜的“乾元重宝”,仿造的是唐朝的乾元重宝。这些钱币能够印证( )
①朝鲜和日本仿效中国的制度 ②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③币制改革是大化改新的重点 ④儒家经典在朝鲜广为传播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因文化的差异,各地对最高统治者称呼各异。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A.哈里发 B.天皇 C.沙皇 D.苏丹
8.某学习小组围绕研究主题“古代美洲文明”进行资料搜集。他们可选择的内容有( )
①印加马丘比丘城遗址 ②玛雅波南帕克神庙壁画
③班图人的大津巴布韦 ④阿兹特克人的浮动园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马克思认为:16世纪的欧洲土地所有者阶级和劳动者阶级,即封建主和农民衰落了,资本家
阶级地位则相应地上升了。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 B.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机器大生产的推动 D.欧洲价格革命的影响
10.在研究历史过程中,由于立场不同,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也会产生差异。如果站在美洲
土著人立场上对哥伦布和发现美洲新大陆进行评价,其观点最有可能是( )
A.英雄,传播欧洲文明 B.强盗,带来深重灾难
C.强盗,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英雄,促进了文明的融合
11.多角度观察历史现象有助于形成全面、客观的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殖
民体系最终形成。这个体系( )
①促进西方列强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 ②改变世界土地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状态
③推动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 ④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
标志的。……,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材料中的
“他”是( )
A.但丁 B.彼特拉克 C.薄伽丘 D.莎士比亚
13.哥白尼阐述“日心说”的《天体运行论》被罗马教廷宣布为禁书;通过天文观测证实哥白尼
学说的伽利略则被判处终身监禁。但是,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得到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哲
学家的肯定。材料意在强调( )
A.近代科学体系已经建立 B.科学在与神学的斗争中前进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足 D.天主教会的权威仍占据主导
14.“在意见分歧中有两种极端的顾虑,一种是顾虑放任自由太多,出现无政府状态,容易出现
动乱;一种是顾虑政府权力太大,变相专制,妨碍公民权利。”针对这两种顾虑,美国1787
宪法的规定是( )
A.两党制、责任内阁制 B.联邦制、三权分立
C.联邦制、民主共和制 D.两党制、三权分立
15.在世界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注重以法律手段来巩固自己的权利。下列各项中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英国光荣革命——《权利法案》 B.法国大革命——《人权宣言》
C.北美反殖民侵略——《独立宣言》 D.日本明治维新——《宅地法》
16.在工业革命中,下列哪一成果解决了生产动力受自然条件限制的问题( )
A.珍妮纺纱机 B.水力织布机 C.瓦特改良蒸汽机 D.火车
17.19世纪初,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提出了发电机的理论基础;1866年德
国西门子研制成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材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
命( )
A.开始于19世纪初 B.开始标志是电的发明和电力应用
C.最早兴起于英国 D.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18. 关键词搜索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有同学在历史学习中搜索了下列关键词:“德意志西里
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新和谐公社”、“共产主义者同盟”、“无产阶级的使命”。据此
判断该同学的学习主题是( )
A.国际工人运动 B.空想社会主义
C.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D.巴黎公社的成立
19.“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随着技术
的日益复杂、投资的不断扩大、竞争的日趋激烈,生产进一步集中,出现了垄断组织。”该
历史叙述所体现的是( )
A.历史唯物主义 B.剩余价值理论
C.空想社会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20. 下图所示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整体趋势。与“b”处对应的是( )
A.英国宪章运动 B.《共产党宣言》发表
C.巴黎公社运动 D.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21. 英国史学家华尔脱斯认为:“国联不论在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始终以宪章的形式体现了人类
向往和平和一个合理组织起来的世界的热望”。他意在强调( )
A.国联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国联维护了世界和平
C.国联没有能制裁侵略 D.战后人们的和平愿望
22. “二月革命后,临时政府仍未解决革命之初提出的‘和平、土地、面包’等迫切问题”,为
此列宁( )
A.提出“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
B.认为“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
C.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D.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
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23. 论及中古时期的欧洲,有学者认为:“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
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下列史实中能够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有( )
①城市取得自治 ②大学开始兴办 ③封建王权加强 ④神权逐步衰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4.下图中航海路线与之对应信息正确的是( )
A.路线①发现美洲并到达纽芬兰岛 B.路线②在航行过程中发现了合恩角
C.路线③开辟了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 D.路线④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标志之一
25.学者罗素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发展是由于以下因素:俄国渴望占有君士坦丁堡;德国
在控制土耳其后,还渴望扩展到巴格达和波斯湾;而对于波兰的独立问题而言,虽然德国希
望波兰享有自治权,但是俄国却并不希望如此。罗素强调的是( )
A.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发展不平衡演化成战争
B.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发酵引发了战争
C.巴尔干地区成为一战前欧洲的“火药桶”
D.德俄两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孕育了战争
26.下图是一战欧洲战场的西线,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处爆发日德兰海战,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B.②处爆发索姆河战役,双方均伤亡惨重
C.③处爆发马恩河战役,标志德军“速决战”破产
D.④处爆发凡尔登战役,同年日本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
27.列宁在《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中提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
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不符合苏联国情 B.新经济政策符合经济规律
C.列宁主张恢复资本主义制度 D.新经济政策实施遇到反对声音
28.1933年起,苏联开始向集体农庄下达大量的指令性指标,包括各种作物播种面积、产量、
农产品收购量、畜产品率和生产方法等。这些指标一旦形成,农庄的全部经济活动就必须以
此为核心开展工作,不得有差错。这一现象可用来佐证当时苏联( )
A.集体化经营推动了农业发展 B.片面追求所有制变革的速度
C.农业集体化配合了工业建设 D.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
29.有学者说:“进攻性的民族利己主义与防御性的民族利己主义是促发二战的两个主要因素”,
其中防御性民族利己主义的表现有( )
①《凡尔赛条约》对战败国的处置 ②大危机期间大国实行关税壁垒政策 ③《慕尼黑协定》
④欧亚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⑤1942年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0题10分,第31题10分,第32题15分,共35分)
30.文明的交流与传承,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绵长的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古代希腊文化是世界古典文明中一支绚烂多彩的奇葩,它成果辉煌,影响深远,
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但是,起步就生机勃勃的希腊文化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
在汲取古代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化遗产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的一种多元开
放型文化。正如黑格尔所说:“东方世界是希腊世界的基础。”
——解晓毅《古希腊文化的东方之源》
材料二: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
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
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古代希腊文化“汲取东方尤其是埃及和西亚文
化遗产”的具体表现。(4分)
(2)结合所学指出文艺复兴称谓的由来和精神内核,分析促使启蒙运动发生的“新的历史
条件”。(6分)
31.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通过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了
资本主义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实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
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新的政体……形式还是13世纪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
实质内容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资本主义确立和发展示意图
(1)材料一中的“新的政体”是什么?结合所学,说明材料一中英国革命确立的新政体中的“传统形式”是什么?“根本性的变化”又是什么?(5分)
(2)指出材料二中①所示的重要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简述②事件的性质,并归纳示意图中国家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途径。(5分)
32.20世纪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国际秩序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列宁说:“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二:英国史学家约翰·惠勒在其著作中指出:“德国的征服国策,英国的绥靖国策,就像两股并行的溪水在奔流,它们将在一个交叉点结合起来,并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绥靖政策研究》
材料三:1945年10月24日成立的联合国,作为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体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社会发展,联合国吸取了国联的教训。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下)
(1)你是否同意列宁的观点?请结合凡尔赛体系的有关内容加以论证。(5分)
(2)最能体现材料二中“英国的绥靖政策”的代表性事件是什么?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6分)
(3)材料三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政治秩序”是什么?结合所学,简述联合国在维护和平、制裁侵略方面“吸取国联的教训”的措施。(4分)2021 学年第二学期台州九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 22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4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A D C B C A D B D B C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A B B D C D C A C A D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 7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21 分。)
23 24 25 26 27 28 29
A C B C B D A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30 题 10 分、第 31 题 10 分、第 32 题 15 分,共 35 分。)
30.(1)表现: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扩散到希腊;腓尼基字母向西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
母;西亚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古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在很
多方面都模仿埃及。(4 分)
(2)由来:以学习和恢复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为号召。(1 分)
内核:人文主义。(2 分)
条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近代科学的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和资产阶级
摆脱专制王权及教会思想束缚的需要。(3 分)
31.(1)名称:君主立宪制。(1 分)
形式:依然保留了君主和议会。(任答 1 点得 1 分)
变化:议会颁布一系列法案限制了君主权力,扩大了议会的权力;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
关和权力机关;逐渐形成了责任内阁制,君主处于“统而不治”的局面。(任答 3
点得 3 分)
(2)①宗教改革。(1 分)
②性质:既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或民族解放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2 分)
途径:英法美——暴力革命、俄日——自上而下改革、德国——王朝(统一)战争(任
答 2 点得 2 分)
32.(1)同意(1 分,但只表态不论证不得分)
论证: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战败国裁减军备;德国海
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实质是一战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新秩序;为新的
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任答 4 点得 4 分)
(2)事件:慕尼黑阴谋、《慕尼黑协定》(任答 1 点得 2 分)
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德、意、日等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仇恨;经
济大危机的刺激;极端民族主义泛滥;德、意、日建立法西斯专政,肆意侵略扩张;
英、法等国的绥靖纵容。(任答 4 点得 4 分)
(3)秩序:雅尔塔体系。(2 分)
措施:将制裁侵略的权力集中于安理会;实行“大国一致”原则。(2 分)
第 1 页 共 1 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