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0课《一滴水经过丽江》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一滴水过丽江》一文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第二人称叙述,构思新颖,视角独特。
B.阿来的代表作《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
C.本文写作独特,以一滴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丽江美好的自然风情。
D.纳西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草甸 宣哗 闸口 B.砚池 矗立 翡翠
C.硕大 驿道 斑阑 D.蜿蜓 掌故 目玄神迷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盈(yíng) 喧哗(xuān) 驿道(yì)
B.矗立(zhù) 映照(yìng) 闸口(zhá)
C.苍劲(jìng) 犹豫(yù) 翡翠(fěi)
D.眺望(tiào) 擦拭(shì) 硕大(shuò)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文明得到继承和发展,文化才能弘扬和繁荣。今日荆楚大地,优秀传统文化正焕发前所未有的活力,展现新的时代风采。
B.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不仅是伟大的历史学著作,还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有人把鲁迅先生的小说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刻画形形色色的病态灵魂的小说,另类是来展现自己内心历程的小说。
D.我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
5.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经过三年的使用,迎宾大道出现了路面坑陷、井盖松动和路灯损坏等问题。
B.《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很熟悉,因为我每期必看。
C.是否选择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素质的重要标准。
D.通过在观音湖举办的龙舟公开赛,吸引了数万观众前来寻找久违的龙舟记忆。
6.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你希望有什么样的朋友呢
②与朋友交往的第一步就是展示自己,让朋友认识你
③《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④交个好朋友,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D.①④③②
二、综合性学习
7.【综合学习】
个人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关心祖国的命运,赞美祖国的山河,热爱祖国的文字、历史文化……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体现。下面让我们一起加入“爱国”为主题的活动中来。
(1)【策划主题活动】老师让小聪同学策划一下这次活动的形式,他已经想出了两个,请你帮他补充两个活动形式
形式一:举行爱国诗词朗诵会
形式二:举行爱国人物故事会
形式三:__________________
形式四:__________________
(2)【诵读爱国诗词】你一定积累了许多爱国诗词,把你最喜爱的两句默写在下面与大家共勉吧!
(3)【分享人物故事】学习期间,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如邓稼先、花木兰、闻一多……请选择本学期已学课文中的一个人物,结合他(她)的经历,简单谈谈他(她)身上体现的爱国情怀。
三、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滴水经过丽江
阿来
⑴我是一片雪,轻盈地落在了玉龙雪山顶上。
⑵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坚硬的冰。和更多的冰挤在一起,缓缓向下流动。在许多年的沉睡里,我变成了玉龙雪山冰川的一部分。我望见了山下绿色的盆地——丽江坝。望见了森林,田野和村庄。张望的时候,我被阳光融化成了一滴水。我想起来,自己的前生,在从高空的雾气化为一片雪,又凝成一粒冰之前,也是一滴水。
⑶是的,我又化成了一滴水,和瀑布里另外的水大声喧哗着扑向山下。在高山上,我们沉默了那么久,终于可以敞开喉咙大声喧哗。一路上,经过了许多高大挺拔的树。名叫松与杉。还有更多的树开满鲜花,叫做杜鹃,叫做山茶。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那真是一个山间美丽的大盆地。从玉龙雪山脚下,一直向南,铺展开去。视线尽头,几座小山前,人们正在建筑一座城。村庄里的木匠与石匠,正往那里出发。后来我知道,视野尽头的那些山叫做象山,狮子山,更远一点,叫做笔架山。后来,我知道,那时是明代,纳西族的首领木氏家族率领百姓筑起了名扬世界的四方街。四方街筑成后,一个名叫徐霞客的远游人来了,把玉龙雪山写进了书里,把丽江古城写进书里,让它们的名字四处流传。
⑷我已经奔流到了丽江坝放牧着牛羊的草甸上,我也要去四方街。
⑸但是,眼前一黑,我就和很多水一起,跌落到地底下去了。丽江人把高山溪流跌落到地下的地方叫做落水洞。落水洞下面,是很深的黑暗。曲折的水道。安静的深潭。在充满寂静和岩石的味道的地下,我又睡去了。
⑹再次醒来,时间又过去了好几百年。
⑺我是被亮光惊醒的。我和很多水从象山脚下的黑龙潭冒出来。咕咚一声翻上水面。看见很多不同模样的人。黑头发的人,黄头发的人。黑眼睛的人,蓝眼睛的人。我看见了潭边的亭台楼阁。看见了花与树。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矗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眩神迷啊。人们在桥上,在堤上,说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这时的丽江已经是一座很大的城了。城里也不是只有最初筑城的纳西人了。如今全中国全世界的人都要来丽江,看纳西古城的四方街,看玉龙雪山。
8.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采用第一人称,以“一滴水”为视角,记述了“我”从雪山到达四方街的踪迹。
B.⑴⑵两段,主要讲述了“一滴水”的前生,描述丽江环境及玉龙山。
C.第⑶段,描写山林风光、丽江城的建筑史和成名史等。
D.选文主要从空间的维度展开记述:由高到低,记述了“我”的游踪;没有涉及到时间维度的记述。
9.选文以第一人称“我”和“一滴水”的视角记述,有什么好处?请加以评析。
10.选文开头两段,开篇写“我”的神奇“变身”,富有神话色彩,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11.选文两次运用“同语反复”,结合划线词句内涵,简析其表达效果。
经过马帮来往的驿道,经过纳西族村庄里的人们,他们都在说:丽江坝,丽江坝。
在不同的语言里,都有那个词频频出现:丽江,丽江。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奶娘
①我的奶娘也是我常常怀念的一个女人,一想到她,我童年时代最亲切的琐事,都活跃到眼前来了。
②奶娘是我们故乡的乡下人,大脚,圆脸,一对笑眼,皮肤微黑,鼻子很扁。记得我小的时候很胖,人家说我长的像奶娘,我已觉得那不是句恭维的话。
③我们一家人,除了佣人之外,都欢喜她,祖父因为宠我,更是宠她。奶娘一定要吃好的,为的是使乳水充足;要穿新的,为的是要干净。父亲不常回来,回来时看见我肥胖有趣,也觉得这奶妈不错。母亲对谁都好,对她更是格外的宽厚。奶娘常和我说:“你妈妈是个菩萨,做好人没有错处,就是一样,这班下人都让她惯坏了,个个作恶营私,这些没良心的人,老天爷总有一天睁开眼!”
④那时我母亲主持一个大家庭,上下有三十多口,奶娘既以半主自居,又非常的爱护我母亲,便成了一般婢仆所憎畏的人。她常常拿着秤,到厨房里去称厨师父买的菜和肉,夜里拍我睡了以后,就出去巡视灯火,察看门户。母亲常常婉告她说:“你只看管荣官好了,这些事用不着你操心,何苦来叫人家讨厌你。”她起先也只笑笑,说多了就发急。记得有一次,她哭了,说:“这些还不是都为你!你是一位菩萨,连高声说话都没说过,眼看这一场家私都让人搬空了,我看不过,才来帮你一点忙,你还怪我。”她一边数落,一边擦眼泪。母亲反而笑了,不说什么……
⑤说也奇怪,我的抗日思想,还是我的奶娘给培养起来的。
⑥大约是在八九岁的时候,有一位堂哥哥带我出去逛街,看见一家日本的御料理,他说要请我吃“鸡素烧”,我欣然答应。等到吃饭的时候,我和堂哥对跪在矮几的两边,上下首跪着两个日本侍女,她们殷勤劝进,还不住的和我们说笑。吃完饭回来,我觉得印象很深,一进门便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我的奶娘。她素来是爱听我的游玩报告的,这次却睁大了眼睛,沉着脸,说:“你哥哥就不是好人,单拉你往那些地方跑!下次再去,我就告诉你的父亲打你!”我吓得不敢再说。过了许多日子,偶然同母亲提起,母亲倒不觉得这是一件坏事,还向奶娘解释,说:“侄少爷不是一个荒唐人,他带荣官去的地方是日本饭馆子;日本的规矩,是侍女和客人坐在一起的。”奶娘扭过头去说:“太太,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哪里知道这些事呀!告诉您听吧,东洋人就没有一个好的。您记着我的话,将来我们这里,要没有东洋人造反,您怎样罚我都行!”父亲在旁边听着,连连点头,说:“她这话有道理,我们将来一定还要吃日本人的亏。”
⑦奶娘因为父亲赞成她,更加高兴了,说:“是不是?老爷也知道,我们那几亩地,那一间杂货铺,还不是让日本人强占去的?到东洋领事那里打了一场官司,我们孩子的爸爸回来就气死了,临死还叫了一夜 ‘打死日本人,打死东洋鬼。’您看,若不是……我还不至于……”她脸也红了,嘴唇哆嗦着,眼里满是泪光。母亲眼眶也红了。父亲站了起来,说:“荣官,你带奶娘回屋歇一歇吧。”我那时只觉得又愤激又抱愧,听见父亲的话,连忙拉她回到屋里。这一段话,从来没听见她说过,等她安静下来,我又问她一番。她叹口气抚摩着我说:“你看我的命多苦,只生了一个女儿,还长不大。只因我没有儿子,我的婆婆整天哭她的儿子,还诅咒我,说她儿子的仇,一辈子没人报了。我一赌气,便出来当奶娘。我想奶一个大人家的少爷,将来像薛仁贵似的跨海征东,堵了我婆婆的嘴,出了我那死鬼男人的气。你大了……”我赶紧搂着她的脖子说:“你放心,我大了一定去跨海征东,打死日本人,打死东洋鬼!”眼泪滚下了她的笑脸,她也紧紧的搂着我,轻轻的摇晃着,说:“这才是我的好宝贝!”……从此我恨了日本人。
⑧我的奶娘,有气喘的病,不服北方的水土,所以我们搬到北平的时候,她没有跟去。不过从祖父的信里,常常听到她的消息,她常来看祖父,也有时在祖父那里做些短工。她自己也常常请人写信来,每信都问荣官功课如何,定婚了没有。也问北方的佣人勤谨否。又劝我母亲驭下要恩威并济,不要太容纵了他们。母亲常常对我笑说:“你奶娘到如今还管着我,比你祖父还仔细。”我们在家里,常常要想到她,提到她,尤其是在国难期间,她的恨声和眼泪,总悬在我的眼前。
⑨抗战后,死生流转,奶娘的消息便隔绝了。也许是已死去了吧,我辗转都得不到一点信息。我的故乡在两月以前沦陷了,听说焚杀得很惨,不知那许多牺牲者之中,有没有我那良善的奶娘?
⑩安息吧,这良善的灵魂。
12.文中奶娘曾三次“流眼泪”,分别是什么原因?
13.细读第⑥⑦自然段,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部分内容。
14.文章第⑧段多次写到“常常”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
15.文中的“奶娘”与鲁迅笔下的“阿长”,你更喜欢谁,请结合文本说说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小铁锤
张中杰
①“砰!”随着儿子猛关卧室门的骤响,你的心一个震颤,委屈的眼泪淌下来。
②青春期的儿子,始终与你如反贴门神——不对脸。有一次儿子跟你顶嘴被弟弟看到,当舅舅的作势要将儿子往窗户外面扔,儿子脸吓得乌青才潜声,但次日好了伤疤忘了疼,依然如故。你真的担心学习成绩平平、养得一身肥膘的儿子将来难有出息,更别说为你养老了。
③“再不听话,我送你去当兵!”你咬牙切齿。
④“当兵就当兵!”儿子居然不屑一顾。
⑤犹豫摇摆许久,你终于狠狠心,送高中毕业的儿子去当了兵。
⑥“十公里拉练咋能跑得动 ”你常常彻夜无眠。三个月后,新兵集训结束。儿子来信说,他被分配到了炊事班,当了伙头兵。还有,他训练时因为紧张,手榴弹意外脱手,受了点儿轻伤。你听得汗毛直竖。当个伙头兵,能有什么出息 手榴弹爆炸威力很大,儿子真的没受伤 你焦虑不安,更加忧郁了。无尽的牵挂,促使你与丈夫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去戈壁滩看望儿子。
⑦寒冬腊月,北风刺骨。你站在儿子面前时,儿子正在炊事班轧煤饼,手上裂开一道道血口。儿子高大了,脸上泛着红润的光;明显黑了,瘦了,但浑身肌肉更结实了。你抚摸着儿子粗糙的手,心里隐隐作痛,又一次泪光闪烁。临走时你再三叮嘱儿子,一定要想方设法换个岗位。
⑧回到家,你辗转反侧,想起了那把小铁锤。七岁时,你老家的邻居是一个壮年铁匠。胆小的你捂着耳朵躲在一边,只见壮汉左手拉着呼呼作响的风箱,右手握着一把铁铲不断往蹿起的火苗上送煤块,红彤形的杂铁块几欲烧成流质时,左手飞快地换了铁钳夹出来,右手早变戏法似的举起一把铁锤。有时他的儿子抡起大磅锤,与他的小锤形成黄金搭档,火钳左旋右转,铁锤上下翻飞,火花四溅。敦厚的铁砧板上躺着杂铁,这些杂铁忍受着大小锤的打击,不曾呻吟。丢进水盆中“喉咙”一声响,杂铁块竟神奇地变成了一把锋利的镰刀,一柄锃光瓦亮的锄头……你总是在想,杂铁被敲打时身上疼不疼,好似砸在自己心上。邻家壮汉看你对打铁好奇,为你打了一柄小巧玲珑的铁锤儿,一斤多重,一尺多长。学习疲倦时,你喜欢用这把小锤砸小石子,锤面闪光,咚咚响亮。
⑨后来,这柄锤伴随着你,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又伴你考入大学,直到有了工作。结婚那天,你把小锤悄悄装进梳妆台的小抽屉里。
⑩你细心地找来一个小盒子,把小铁锤装进去,当作包裹邮给儿子,里边附了你写的一首清代诗人郑燮的七绝《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一个月后,儿子的信来了。他的字一个个排列整齐,力透纸背。“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后,有一个明显的小锤印。你心里长出了一口气,拧紧的眉毛舒展开来
军营锤炼三年回来,儿子一进门竟然给你和丈夫一个温暖的拥抱。儿子坐下来,一边削好苹果送到你手里,一边汇报自己的进步。原来,儿子利用业余时间,拼命看书学习,由于训练表现突出,入了党,还由于见义勇为被表彰,立了二等功;如今又提了干,做了军官。
“你是怎么做到的 ”你喜不自胜,心里涌起好奇。“每天读书两个小时,坚持做好事。这样,天天有收获,有进步!”儿子自豪地说道。你惊喜地瞪大了眼睛。儿子用从部队学到的厨艺,为你和丈夫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儿子给你和丈夫讲述部队里的故事。
你弟弟擦窗户玻璃,意外跌伤肋骨。儿子开车楼上楼下地陪检,细心照料舅舅。
“我这个外甥变化真大!”弟弟高兴地给你打电话。那个喜欢与你顶牛儿的青涩少年走远了,你有点怅然若失。但最后,你幸福地笑了。泪眼朦胧中你忽然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就像那把小铁锤,真的很美!
16.儿子入伍前后判若两人,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7.第⑧段写到了小铁锤,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选文简要回答。
18.你认为选文的主人公是谁,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19.选文中的“你”最后为什么“幸福地笑了”?请结合选文,以“你”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回答。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A
本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本文是以第一人称叙述,从一滴水的视角,展现了丽江的自然风情;选项中“以第二人称叙述”说法错误;
故选A。
2.B
A.宣哗——喧哗;
C.斑阑——斑斓;
D.目玄神迷—— 目眩神迷;
故选B。
3.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识记能力。解答这类题要重点识记自己易读错的字的字音。B项,“矗立”的“矗”应读chù。本题中易读错的字音还有“驿(yì)”“劲(jìng)”等。
4.D
D.大小并列,“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是一层,“能耗预测制度”是一层,“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又是一层;而“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又构成小的并列。因此应将“年结算制度”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故选D。
5.A
B.主客颠倒,将“《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对我很熟悉”改为“我对《中国诗词大会》这个节目很熟悉”;
C.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
D.缺少主语,可去掉“通过”;
故选A。
6.C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排序。解答时,首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意,分析语境,判断空格处内容与前后文的衔接;然后分析选项所给句子,辨明其间的逻辑关系。解答过程中还要抓住关联词等关键性词语分析判断语句的衔接。首先由《礼记·学记》中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引出交友这一话题,然后谈论交个好朋友的好处,接着提出问题:希望有什么样的朋友,最后谈论怎样与朋友交往。排列顺序为:③④①②,故选C。
7.(1) 参考示例:举行爱国名言分享会 举行爱国诗词书法展 举行爱国歌曲演唱会
(2)参考示例: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参考示例:花木兰在国家需要之际,父亲年老之时,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邓稼先在戈壁滩隐姓埋名28年,带领团队研制出中国“两弹”/闻一多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讲,痛斥国民党特务枪杀李公朴的行径,突遭国民党特务暗杀。
8.D
9.①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增强叙述的真实感。②“一滴水”的视角,把水拟人化,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水是丽江的特色,以“一滴水”叙述,视角自由,从时间、空间的维度贯穿全文。
10.这样开篇,增强文章的神秘意味,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为下文写“一滴水”的传奇经历做好了铺垫。
11.强调了“丽江坝”和“丽江”的独特;便于抒发人们对丽江坝和丽江的惊喜、赞叹之情。
12.第一次是因为奶娘帮助妈妈管理家事招致婢仆憎畏,母亲婉告她,她自觉委屈而流泪。
第二次是因为谈起自己的不幸经历伤心愤怒地流泪。
第三次是因为听到我宽慰她的话欣慰感动地流泪。
13.重点写出了奶娘对东洋人的憎恨以及对我抗日思想的培养与影响,也写出了奶娘的不幸经历,使奶娘这个人物更加真实、饱满。(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14.不重复,因为通过“常常”二字,既写出了奶娘与“我们”一家人的亲密往来,也写出了我们和“奶娘”无比深厚的感情(彼此想念的情感)。
15.喜欢谁(观点),文本内容,为人、性格等特点。
16.①以前肥胖、懒惰,现在高大、结实,吃苦耐劳。②原来性格叛逆,与父母对立,现在主动与父母交流沟通,孝顺谦和。③之前任性、蛮横,现在明事理,守规矩,关爱他人。④入伍前成绩平平,得过且过,现在主动学习、努力进取、表现突出、事业有成。
17.①借对打铁过程的描写,说明杂铁块只有经过不断锤炼才能最终成器的道理。②(插叙),交代小铁锤的来历和它在“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③为下文写“你”用小铁锤鼓励儿子及儿子之后的变化做铺垫。
18.【示例一】“你”是主人公。①小说用大量文字描写“你”在儿子成长过程中,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展现出复杂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你”对儿子深沉的爱,塑造了一个“母亲”的典型形象。②“你”见证了儿子由叛逆、幼稚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你”承受煎熬,学会反思,学会鼓励,实现了自我蜕变,引发读者对母爱的思考。
【示例二】“儿子”是主人公。①小说用大量笔墨叙写“儿子”的变化,展现了“儿子”的成长经历和蜕变的过程,塑造了一个经过磨砺快速成长的独生子女形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②小说通过“儿子”从青春叛逆到懂事明理的蜕变故事,表现了孩子需要在锤炼磨砺中成长的主题,引发读者对独生子女成长问题的思考。
【示例三】“你”和“儿子”都是主人公。①“你”与“儿子”关系的转变是文章的主要内容,“你”和“儿子”都在“小铁锤”的激励和鼓舞中获得成长,表现了当代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都需要经受磨砺才能成长的主题。②“你”和“儿子”之间的故事引发读者对亲子关系和教育方式的思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价值。
19.示例:父母和子女都需要经受磨砺才能成长,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不能太多拘束。当初送儿子去当兵是一个美好的插曲,儿子这些年在军队成长了许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变得孝顺温和、吃苦耐劳、事业有成……让我很开心,很幸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