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课时 1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将其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两种过程的比较,体会类比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等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解法. 难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教学活动设计 二次设计
课堂导入 解决下列思考题: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不等式的定义,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的性质,及用不等式的性质解一些不等式.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可以解什么样的不等式 需要哪些步骤呢 本节课我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探索新知 合作探究 探究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师提问:(1)大家已经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你还记得吗 学生回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教师提问:(2)我们知道一元指的是一个未知数,一次指的是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由此大家可以类推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定义吗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这样的不等式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 探究2:【例】 解下列不等式,并把它们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1)4(x-1)+2>3(x+2)-x;(2)≥+1. 思考:一元一次不等式与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有哪些类似之处 有什么不同 师生归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依据和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教师指导 1.易错提醒: (1)确定一个不等式是不是一元一次不等式,要抓住三个要点: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1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 (2)去括号时漏乘,移动的项没有变号. (3)去分母时漏乘无分母(或分母为1)的项.
探索新知 合作探究 2.归纳总结: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 解一元一次不等式,要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逐步化为x
a)的形式,一般步骤为①去分母;②去括号;③移项;④合并同类项;⑤系数化为1. (2)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集: 不等式a>0a=0a<0ax>bx>b<0时全体实数 b≥0时无解x0时全体实数x>
当堂训练 1.解不等式,并把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 (1)3x-1>2(2-5x); (2)10-4(x-4)≤2(x-1);(3)-≥1; (4)-1≤+2. 2.当x取什么值时,代数式(x-1)-2(x+2)的值大于或等于0 先把它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求出它的正整数解.
板书设计
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 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基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第九章的难点也是重点,在章节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的简单变形的应用,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础。因而这节内容我更加费劲心思的思考该如何教学,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一、课堂教学结构反思 本节课教学设计上较合理,知识点循序渐进,符合初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本节课先让学生明白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变形,再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步骤,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的步骤。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例题加深,让学生经历了回顾、动手操作、提出问题、判断、找方法、合作交流等过程。另一方面,能够体现出用新教材的思想,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 在学习本节时,要与一元一次方程结合起来,用比较、类比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来学习,弄清其区别与联系。 二、有效的课堂提问反思 错误分析引入有效的提问,可以加深对本课知识的理解,又能更好地巩固前面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提问过程中可以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交流。教学提问中,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学生在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步骤的基础上,类比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提出对“等号”与“不等号”的不同,不等式的解与方程的解又有点差别,特别是对不等式的性质3的不同,加深了学生对不等式的解的理解。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差,课堂教学提问中,由易到难,深入浅出,尽可能让学生学会、会学、会做。 三、 有效的课堂参与反思 本节课我从复习旧知识,提问,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形成共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不等式的解法步骤。在课堂活动中经历、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过程,重在学生参与完成。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课堂讨论,中间贯穿鼓励性语言,并让学生自己理清思路、板书过程,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学生在各个环节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而达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发展过程中来。 本节课不足方面: 学生动手练习所用时间不够, 我深感,只有当学生真正获得了课堂上属于自己学习的主权时,他们个性的形成与个体的发展才有了可能。本课在现场操作与反馈中,与教学设想仍有一定的差距,许多地方还停留在表面形态,师生都还未能很习惯地进入角色。这说明,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要真正成为师生的教育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将和我的学生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不断努力前行,总之,我们在课堂上还是要尝试着少说,给学生留些自由发展的空间。但在课前,教师必须多做一些事,例如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环节,多思考一些学生所想的,真正做好学生前进道路上的领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