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9《说”木叶“》 课件(2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4-22 21:36: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这首诗中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什么杜甫在这句诗中用“落木”而不用“树叶”或“落叶”呢?“落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究竟有怎样的文化意蕴呢?今天我们一起到课文《说“木叶”》中寻找答案。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说﹃木叶﹄ 林庚
“说”是一种文体。“说”就是“谈谈”的意思,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阐述事理,陈述见解,写法灵活。《说“木叶”》就是谈谈古代诗歌中的“木叶”这个词,这个形象。
题目解说
写作背景
20 世纪80 年代,诗坛呈现出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纸杂志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曾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本文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解说,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文本梳理
一、阅读、思考:
阅读全文,概括每一段的大意。
第1段:
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说明“木叶”即“树叶”,
古诗中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而“木叶”却发展到了“落木”。
第2段:
说明“木叶”发展到“落木”,
关键在于“木”字。
第3段: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4段:
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
为什么“木”一般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饱满)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空阔)
枝叶繁茂
落木千山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第5段:
“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6段: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第7段:
发现问题(1—3)
分析问题
(4—6)
阐述“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总结全文
(7)
艺术领域:
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梳理全文思路
“木叶”是诗人钟爱的艺术形象,关键在一个“木”字。
意象 场合、季节 外形 颜色 质感 特征 联想
木 叶
树 叶
春夏之交
秋风叶落
脱尽叶子
枝叶繁茂
绿(叶)
褐绿
(干)
干燥
饱含水分柔软
空阔疏朗
饱满
繁密
离人的叹息
游子的漂泊
清秋的性格
密密层层
浓阴满地
枯黄
深度探究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构成丰富多彩、意蕴含蓄的诗。
暗示性:即语言形象中的隐性意义。


“木头” “木料” “木板”
概念
影子
想到
树干
排斥“叶”
质地、颜色
疏朗的清秋
品读下列诗句,探究古代诗词中的“柳”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
(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罗隐《柳》)
(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时光流逝
情义绵绵
思乡
送别
惜别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暗示性:圆月,有变化,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
联想:团圆,人生悲欢离合,高贵的品质以及深情
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西洲曲》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鸿

暗示性:南飞习性 ,孤雁离群
联想:归乡,孤独
学以致用:
完成下列练习,体会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体会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暗示的意义,把它们与各自表达的情感连接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忧愁情绪
离别之情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其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怨恨之情
思念之情
脱俗之境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圣洁坚贞
体会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暗示的意义,把它们与各自表达的情感连接起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从军北征》
月亮:引发离愁别绪,思乡、思亲之愁。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李白《菩萨蛮》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永《雨霖铃》
  
长亭:是送别之所。
“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貂蝉七叶贵,鸿鹄万里游。 ——王昌龄《留别岑参兄弟》
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刘禹锡《乌衣巷》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 金陵怀古》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推展练习二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寂寞凄凉、 孤傲清高、坚贞自守。
豪放乐观、谦逊坦荡、无私奉献。
小结:
在古代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达想通的情感。但是,这不是绝对的,有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可以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