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新时代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也是党和国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习近平在参加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讲话
第六单元 与
中国
西方
古代
现代
古希腊
近现代
中古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户籍制度、基层管理
村社制度
中国特设社会保障制度
自治市镇、社区制度
庄园自治、城市自治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单元概览
基层治理
社会保障
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管理制度,以及有代
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
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
明朝南京玄武湖湖心,有5个小岛。洪武初年,在湖心旧洲岛上修建了9间库房,安放30个档案架,用来存放户籍册“黄册”。到明朝后期,库房已达到667间,遍布5个小岛,收贮黄册153万多本。收贮黄册的玄武湖成为明朝的禁地,由户部派官员专门管理,一般人不得轻易进入。对封建国家而言,赋役是国家财政的根本,而户籍是赋役征发的依据,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
材料一 治平在庶功兴,庶功兴在事役均,事役均在民数周,民数周为国之本也。……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避役者有之,弃捐者有之,浮食者有之,于是奸心竞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故民数者,庶事之所出也,莫不取正焉,以分田里,以令贡赋,以造罢用。以制禄食,以起田役,以作军旅。
——徐幹《中论》
巩固统治
维护社会稳定
保证赋役征发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思考:古代政府什么如此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
一、政府掌握民力的户籍制度
自主探究,分析历代政府重视户籍编制和管理的原因。
唯物史观
材料一(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商君书》载:“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陈锋《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人口税的演进》
时空定位,梳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程
朝代 户籍制度
战国
秦
汉
东汉末
东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分类登记制度:宗室籍、官吏籍、商贾籍
丞相主管,编户齐民,定期进行人口普查。
战事频繁,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黄籍和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按职业划分,诸色户计
黄册、户贴
乾隆年间,永停编审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朝代 户籍制度
战国
秦
汉
东汉末
东晋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分类登记制度:宗室籍、官吏籍、商贾籍
丞相主管,编户齐民,定期进行人口普查。
战事频繁,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黄籍和白籍、土断
大索貌阅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主户与客户
按职业划分,诸色户计
黄册、户贴
乾隆年间,永停编审
国家开始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
时空定位,梳理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程
思考点: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征发赋役
材料一 宋代户籍分主户和客户,地籍与户籍开始分离,地籍单独出现,也能够起到掌握户口、土地亩数、财产情况以及赋税徭役额度的作用。明代户籍黄册与鱼鳞册的交相使用。明代中期张居正变法,清丈土地实行“一条鞭法”,更重视地税,使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已经失去赋役征发的功能,经济意义大大降低,仅有保存人口统计的作用。清政府确立了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尤其在康熙之后……赋税和户口之间的关系被土地所取代……人民有更多择业迁徙的自由。
——张 琳《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及其政治逻辑分析》
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逐渐分离;
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
户籍制度的功能发生变化;
思考: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古代户籍制度演变趋势?
提示:
历史解释
朝代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
汉
唐
宋
明
清
二、政权干预加强的基层治理
时空定位,梳理历代基层组织和基层治理的演变
乡(三老、游徼、啬夫)
里(里正)
亭(亭长)
什伍组织
乡、(坊)村、里
邻保制度
保甲制
里甲制
十家牌法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时空观念
材料一 在古代中国,县以下基层社会,具有强烈自治色彩的家族、宗族、乡族等组织系列……成为国家末端政权的补充,起到所谓“结构——功能替代物”的作用。费正清曾说:“地方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该地唯一代表。这种表面地位造成的结果,就是地方长官只有在与当地士绅头面人物的密切合作下,才能做他的工作。”
——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整理
问题:根据材料一,总结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其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节省了国家行政开支;有效治理了基层地方;稳定了基层
社会秩序;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基层经济发展。
特点:地方自治色彩鲜明;
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
提示:
历史解释
合作探究:探寻历代基层治理的特点、作用
朝代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秦
汉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时空定位,概括古代中国政府救济与优抚政策的主要表现和特点
三、政府与民间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
常平仓制度
鸩杖
官方储备
民间积储
社仓义田
养病坊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福田院
众济院
养济院
慈善组织兴起
特点:
主体的多元化,政府和民间救济相结合,政府占主体地位,民间组织处于辅助地位;
方式和手段多样;
既包含制度建设,也涉及国家机构的建立与完善.
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救济措施;
提示:
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
材料一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礼记 王制》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进行社会救济与社会优抚的原因?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
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
合作探究三: 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原因及评价
儒家的民本思想;
缓解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的需要。
提示:
经济要求:
思想渊源:
政治目的:
唯物史观
材料二: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一是尽可能全面、彻底地掌握户口,二是千方百计保护、养殖户口,户口保养自然也是户籍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
——宋昌斌《 中国户籍制度史》
思考:根据材料,结合教材P102学思之窗,思考如何评价古代社会救济与社会优抚?
积极作用:社会救济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
产活动的进行,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维护统治。
局限:古代生产力水平达不到能普遍予以救助的水平,封建政府的阶级属性决
定了不可能对剥削对象予以全力救助,再加上封建官僚阶层贪污腐败等
行为,使得古代社会救济无法实现普遍化和经常化救助,覆盖面和力度
有限,不可能真正解决无助群体和贫苦农民的温饱问题
提示:
唯物史观
历史解释
翻开新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史,1951年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列》出台,掀开了新中国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大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立国家、企业、个人共同负担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了探索之路。党的十六大,中央提出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新华网《新中国60年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综述》
家国情怀
目前,我国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在内,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们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推动社会保障事业行稳致远;坚持人民至上,坚持共同富裕,把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作为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讲话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家国情怀
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秦 分类登记制度 乡、里、亭 什伍组织
汉 丞相主管,编户齐民
东汉末 户籍散乱
东晋 黄籍和白籍、土断
隋 大索貌阅
唐 唐承隋制,户籍三年一造 乡、(坊)村、里 邻保制度
宋 主户与客户 保甲制
元 诸色户计
明 黄册 里甲制 十家牌法
清 永停编审 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第17课 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征发赋役
稳定秩序
维护统治
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逐渐分离
政府对基层控制和干预加强
社会救济 优抚政策
鸩杖
常平仓制度
官方储备 民间积储 社仓义田 养病坊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福田院
众济院
慈善组织兴起 养济院
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
1.《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载,居民“徙居”,要申请办理“更籍”,未经官府批准,不得随便迁徙;外出要持有“符”之类凭证,否则便为“阑亡”,“捕阑亡者”政府有赏;对于脱籍逃亡的人,国家惩办很严。据此记载,可以推断出秦时( )①政府重视户籍管理 ②客观上限制了商业③用法律管理老百姓 ④奖励战功以此为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随堂演练
√
2.清朝前期,赋役实行固定的丁银,并实行摊丁入亩。这些赋税制度改革对户籍制度的影响是( )A.强化了户籍作为征收赋税的参考标准 B.开创了户籍分类登记的管理制度C.实行“主户”“客户”分籍管理办法D.削弱了户籍在赋税管理中的作用
√
3.《清朝文献通考》卷19载:“(1757年,顺天府更定保甲法规定)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材料体现了顺天府基层管理的特点是( )
A.职业划分和赋税征收相统一 B.基层教化与兴办教育相统一
C.户籍管理与维护治安相统一 D.社会救济与狱讼赋税相统一
随堂演练
√
查阅资料,结合所学,思考古代基层治理对现代中国社会治理的借鉴意义?
课后作业
本课到此结束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