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温故知新
1、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演变历程?
2、秦汉、唐朝、明朝的基层组织及其概况?
3、秦汉至明清社会治理的内容及特点?
4、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主要形式并举例说明?
5、古希腊时期、西欧封建社会、近代基层治理的主要内容或表现?
6、二战后基层治理的表现及作用?20世纪80年代基层治理的内容?
7、了解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发展的历程? 如何评价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学习是一件非常公平的事,只有真正付出,才能收获满满
导
如果在秦朝能吃点什么
某人穿越到大秦帝国。
“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 “打尖!来碗西红柿鸡蛋面。”
“抱歉,客官,小店目前只有鸡蛋,要不点一个?(面条到宋朝才成形。西红柿明朝末年从美洲传入)
“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
“这位爷,也没有。抱歉了您呢。”(馒头包子得等到诸葛丞相讨伐孟获的时候才有)
“擦!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
“瞧你说的。咱是在关中,水稻原产亚热带,得翻过秦岭才能种,咱也没有。”
“要死了!那就来个大侠套餐吧,半斤女儿红,二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嘛?”
“客官,小点声!官府严禁私宰耕牛,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大罪,万万不敢啊!再说女儿红是吴越才有,咱是在关中!”
“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
“茶?没有(茶到汉朝才有,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
“那就不吃饭了,来根煮玉米吧!看电视剧大秦帝国里不是有玉米地吗?”
“也没有。”(玉米明朝末年才传入中国)
“你他娘的店里到底有什么?”
“粟米的窝窝饼,您蘸肉酱吃,我还可以给您上一份烫白菜。”
导
【课程标椎】1、知道人类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的过程及意义;知道古代不同地区食物生产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了解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之间的食物物种交流及其历史影响;
3、了解现代农业、渔业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食物生产、储备等方面的进步,认识清除饥饿和食品安全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导
自主学习记忆,用时6分钟
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1、渔猎采集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有何表现?(生产工具方面)
2、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的时间? 成就? 农业出现的意义是什么?
3、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4、古代中国的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5、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6、古代美洲的食物生产? 社会生活?
7、农业产生后生产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1、美洲食物物种外传的原因(新航路开辟)?
2、美洲食物物种在欧洲、亚洲的传播情况?
3、欧亚传入美洲的农作物有哪些?并梳理小麦和水稻在美洲的推广情况?
4、从欧亚传入美洲的禽畜有哪些?及其影响?
5、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带来哪些影响?
三、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1、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原因?各国农业机械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2、20世纪以来杂交育种技术取得了哪些成就?意义?
3、概括畜牧业、渔业现代化的表现?
4、现代粮食储备技术的成就?
5、各国政府重视粮食安全原因?应对对策?
6、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应对对策?
学、思
要求:小组合作,限时10分钟
议
史料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三田制已是西欧中世纪农业技术的最重要进步之一。与西欧不同,我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没有插入一个普遍化的二田制、三田制休耕农业发展时期,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诸子著作留下了当时农业生产“一年两收”和“四年五熟”的记载。《氾胜之书》记有“区种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摘编自卢锋《精耕细作的技术体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力系统考察之二》
(二田制:欧洲中古时代,农人将耕地分为二区,每区隔年耕种,以休养地力的农耕制度 三田制:在一年中,三分之一的田地抛荒,三分之一的田地留给秋季种植、初夏收获的庄稼,三分之一的田地留给暮春下种、八九月份收获的新式作物,三种地块年年轮换,三年构成一个循环)
据材料指出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的差异,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
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的休闲农耕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制。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
展、评
一、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存在少量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
交流物种较少。
凡是名称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为两汉两晋时由西北引入;凡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北朝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大多为南宋至元明时由“番舶”引入.
——农史学家石声汉
结合教材课前导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
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展、评
材料一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传的同时,也有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蔬菜类的黄瓜、甜瓜、豌豆;经济类的甘蔗等。除农作物外,欧洲移民还把牛、驴、骡、马、猪、羊、鸡等畜禽传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说明16世纪以来物种传播的特点。
特点:①种类多:粮食类、果蔬类、经济作物类、畜禽类;②范围广:涉及欧亚非美;③以食物为主:粮食类、果蔬类、经济类、水果类、畜禽类。④双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种的外传,也有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材料二 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与东北地区。但是,仅以这些地区生产的食粮,犹不足维持明代中叶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开始,有许多新的食粮作物引进中国,最为重要者为甘薯与玉米。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初入中国时,地方官员当作歉收时的救荒粮,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两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补稻米与麦类之不足。且不拘土壤与地形,或可在山地种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将过去认为无法使用的土地,一变为农田。……因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变,边缘土地的植被改变,也严重地改变了地貌与生态。——摘编自许倬云著《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传入中国并得以广泛种植的原因,简析其对明清社会经济的影响。
(2)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高产且不拘土壤与地形。
影响:积极:扩大了耕地面积;丰富了粮食种类,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促进了人口的增长;有利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消极:过度的垦荒造田,也导致水土流失
二、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结合课本P16学思之窗思考粮食安全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应对粮食安全问题?(10分)
原因:1、人口增长较快:2、农业投入不足;3、金融与经济危机影响;4、气候与环境恶化。
应对:1、开放国际粮食市场,加强国际合作;2、加大农业与科技投入,提高对粮食安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等。
三、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时空坐标
评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人类早期的
生产生活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关系的变化:随着农业的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国家应运而生
采集渔猎阶段:特点、生产工具
古巴比伦:
古代埃及: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古代美洲:
农耕畜牧
农业出现背景、时间、成就
农业出现的意义
粮食作物(玉米、马铃薯、甘薯)
美洲物种的外传
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
蔬菜作物(番茄、辣椒)
农作物(粮食、水果、蔬菜等)
改变饮食习惯
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
禽畜(鸡、牛、驴、马、猪、羊等)
提高粮食产量,世界人口激增
推动经贸发展
影响生态环境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特点
积极
消极
新航路开辟后的
食物物种交流
哥伦布
大交换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横向:分散→整体
评
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
食物生产
的现代化
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
1、进步原因
2、发展历程
1、现代农业的产生条件、时间、主要经营方式
2、农业机械化:原因、各国特点及原因、作用
3、杂交育种技术
4、养殖业、畜牧业、渔业现代化
消除饥饿与食品安全
1、各国重视粮食安全的原因、解决措施
2、食品安全产生的原因、解决措施